注重加强班级管理 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2021-07-25郑利
郑利
摘 要: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以班级管理为抓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需要明确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教师要改变观念,提升自身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读好书、多读书”习惯;丰富诵读经典活动;开展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
关键词:班级管理;文化自信;学习习惯;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451.6;G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1-0046-0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并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部分初中生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出现崇拜西方文化、漠视中华文化、缺乏文化自信的现象,如喜欢过西方节日等。可见,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不仅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以班级管理为抓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班级管理中培育文化自信的原则
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不只是“管人”,更重要的是“在管中育人”,以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人才。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培育文化自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层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层次、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水平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智能基础,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接受、理解和践行。在培育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层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还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切的培育方式和方法。如通过读书活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要求学生阅读不同的书籍;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阅读比赛活动。(2)以文化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文化自信培育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这一论述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班级管理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是青少年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滋养学生,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修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潜移默化,循序渐进
在班级管理中培育文化自信,要顺应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遵循“渐次发展”规律,将文化自信融入班级管理中,以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状态进行。如要求学生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中高唱国歌,在参观苏州博物馆时感受对苏州园林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这种过程,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过程,是和风细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不扰人,不声张。这种过程需要创设氛围,寓教于无形,使学生在无明显觉察的情况下,耳濡目染地受到教育和熏陶。文以载道,寓教于学,抓早读、自习课、班会课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以文化人,寓教于乐,抓班风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习“修身之道”和“处世之道”。这种过程需要注意适情、适时、适度,点滴入土,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良性循环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践行的反复循环中发展的。文化自信的培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因势利导,择机而发。
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也需要通过必要的灌输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3.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1)不忘本来。班级管理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是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及其内涵、不忘本来为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刘东教授在《西南联大国文课》一书导言中要读者不要忘记:“如果中华民族真的想浴火重生,真的想‘贞下起元,乃至真的想自由自主,以从眼下的可怕废墟中走出,那么,我们就必须像西南联大的前贤那样,永远带着敬畏之心与珍惜之情,来呵护、阐发和弘扬自家的文化传统。”在培育文化自信中不忘我们的“本来”,既包含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懂得、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文化发展的母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之治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体现,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吸收外来。在班级管理中的文化自信培育,要求在培育文化自信中,“以开放的胸襟和态度科学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自觉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实现对他国文明的吸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