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2021-07-25李佑新吴华云

党史文汇 2021年4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胜利抗日

李佑新 吴华云

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空前团结,标志着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大举侵略中国,抗日救国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最早举起了全民族抗战的旗帜。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号召全中国工农劳苦民众一致动员武装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共中央的名义,草拟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后经共产国际执委会同意,10月1日,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报》发表。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同年1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尔后又将“抗日反蒋”的方针转为“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抗战大计,不计前嫌,积极斡旋各方使之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确立了政治基础。

国民党进步人士和部分官兵也展现了强烈的爱国热忱。马占山领导江桥抗战,第十九路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英勇抗敌,冯玉祥领导察哈尔抗战等,都是鼓舞全国人民抗战信心的爱国壮举。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官兵们喊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口号。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后,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于右任、孙科等人积极响应。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并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功于抗日事业。

全国各界群众纷纷加入抗日救亡的行列,集会游行,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出兵抗日。上海、北平等城市举行的各界抗日救国群众大会,共有十几万人参加,参加阶层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积极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1935年12月,北平市大中学生联合会发起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動。广大海外侨胞怀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在祖国危难之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们节衣缩食,捐款捐物。在全国抗战的前几年,海外华侨捐献的物资在3000吨以上。其中,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000余辆,运送物资在3000批次以上。很多华侨青年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直接参军参战。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在抗日战争中,从将军到士兵,从军人到百姓,涌现了成千上万的英雄,还有许多人慷慨赴死,彰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1937年7月,在北平南口机场保卫战中,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二十九军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抱定“誓与卢沟桥共存亡”“军人抗战有死无生”的坚定决心,死守阵地,指挥战斗,壮烈牺牲。1940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孤身被围,面对敌人的劝降,他凛然回道:“不必多说,开枪吧。”杨靖宇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剖开他的遗体,发现肠胃里只有没能消化的树皮、草根、棉絮,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其他如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张自忠、戴安澜等高级将领,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英勇殉国。还有众多的英雄群体,如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有的献出生命,有的在死亡线上生还,都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报国的光辉典范。

中华大地上还有众多普通百姓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生命。一·二八事变后,日军逼迫上海汽车司机胡阿毛运送军火。胡阿毛开着日军汽车行驶至黄浦江边时,突然开足马力冲向黄浦江,车上日本兵无一生还,军火全部报废,胡阿毛也英勇献身。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儿童团团员王二小为八路军放哨,把日军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日军发现上当后残忍地将他杀害。河北省行唐县上方村少年英雄张六子,在帮助部队和群众转移后,自己来不及走脱,被日军抓住后英勇牺牲,年仅14岁。正是千千万万英勇不屈的人民群众,构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爱国将领身先士卒,广大官兵疆场拼杀,人民群众大义凛然,他们都发扬了中华民族至大至刚的气节和精神。这种生死不苟、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是抗日战争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面对强敌,在决不妥协的血战中,中国军民展现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篇章。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在上海人民和全国同胞的全力支援下,奋勇迎敌。在战斗最激烈的罗店,敌我双方一次次形成包围和反包围,成为一座“血肉磨坊”。中国官兵个个浑身血水,不辨面目,但他们前仆后继,以血战到底的精神,整营、整连地倒在了阵地上,死伤每小时以千计。忻口会战中,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带领反攻大军,为巩固夺得的阵地,在乘胜追击中壮烈牺牲。台儿庄巷战中,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依然率部与敌展开激烈肉搏。

八路军首战平型关,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打破了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夜袭阳明堡,八路军将士用步枪和手榴弹摧毁敌机24架,有力地支援了友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激战黄土岭,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百团大战,使日军的“碉堡主义”“囚笼政策”受到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与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敌后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泛、灵活、巧妙地开展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围困战等群众性游击战争,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4年间,中国军队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共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其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得来的。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最后胜利必归于中国人民”这一必胜信念,始终支撑着中华儿女在极端困难情况下持久抗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各地挑起反共磨擦,先后3次发起反共高潮。针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内战可能重燃的危险局势,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以斗争求团结,瓦解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和团结抗战局面。1940年起,由于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敌后抗日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动员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救。各抗日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就。

大后方的人民群众也历经各种苦难,但始终同仇敌忾支援抗战。工厂、高校内迁,滇缅公路修筑等,都是人民群众深厚伟力和顽强精神的体现。在必胜信念的支持下,中国人民抱定抗战到底的决心,终于打败凶恶的侵略者,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能力。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精神形成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也在抗战精神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首先,中国共产党凝聚了抗战精神之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精神之魂。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旗帜,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使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展到全新的高度。

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就在全国各党派中最早发出抗日号召。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宣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号召抗日的宣言,提出愿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态度和坚定意志,鼓舞和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念。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救亡运动起了领导和推动作用。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工人、学生纷纷罢工罢课,向国民政府请愿,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联”阵营的爱国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抗日文艺作品,教育人民奋起抵抗,不当亡国奴。一二·九运动后,中共中央号召“把抗日救国运动扩大起来”,唤起工人、农民、商人、军人等各阶层的救国觉悟。轰轰烈烈的各界抗日救亡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全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1935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各界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主张在抗日的大目标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2月,在逼蒋抗日的方针下,中国共产党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郑重声明:愿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称特区政府;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抗日而作出的重大政策调整和原则让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旗帜和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极力倡导和促成的。在后来的发展中,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一次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發,始终维护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最为重要的政治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阐释了抗战必胜之理。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日的游击战争理论,为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要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发挥军队的积极性;实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全中国人民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各少数民族在民族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改良人民生活,废除苛捐杂税,救济失业,赈济灾荒;实现抗日的民族团结,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区别于国民党单纯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根本途径。

全国抗战开始前后,就抗战前途问题,有“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亡国论者认为中国的国力不如日本,“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速胜论者则表现出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为此,毛泽东写下《论持久战》一文,通过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矛盾分析,得出日本不可能灭亡中国、同时中国也不可能很快胜利的论断。“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论持久战》正确预见了抗日战争的进程,指出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各阶段的敌我态势及攻守特点,提出了夺取全国抗战胜利的战略指导方针。《论持久战》还指出,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采取的方针。由于敌强我弱,敌在战略上采取进攻的、速战速决的和进行外线作战的方针,我方则应采取防御的、持久的和进行内线作战的方针。针对一些人把胜利希望完全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轻视游击战争这一错误认识,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论述了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历史证明,这些都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

再次,中国共产党力行艰苦抗战之实。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抗战意志最坚定,抗战行动最坚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为摆脱困境、打破敌人的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重重困难。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深入东北,支持义勇军的抗日活动,组建抗日游击队,同日军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在敌我力量悬殊、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出没于白山黑水之间,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数千次,对中国东北的日本侵略者予以沉重打击。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战绩辉煌,共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敌后抗日武装共受伤、牺牲61万多人。根据1946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和平谈判时公布的数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所抗击日军占侵华日军总数的比例,1938年是58.8%,1939年是62%,1940年是58%,1941年是75%,1942年是63%,1943年是58%,1944年是64%,1945年是69%。1945年3月18日,日本东京《同盟世界周刊》载文感叹:“根据我们的见解,真正的抗日势力,始终一贯的是中国共产党。”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承认,八路军“作战勇敢,内部团结,只是武器装备太差”。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评论:“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和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手的愿望,这在国民党的中国是难以见到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呈现出一派与国民党统治区迥然不同的崭新气象,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创建大小抗日根据地19块,军民一边打仗,一边生产,还大力开展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各抗日阶层的积极性。1941年和1942年,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各抗日根据地遇到极大的困难,几乎到了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地步。为战胜困难、坚持抗战,党中央先后提出和实行了对敌斗争、精兵简政、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风运动、三三制、减租减息等十大政策,从而渡过难关,并很快形成各解放区经济大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大繁荣的局面。抗战中,延安成为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园,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1940年初,华侨领袖陈嘉庚到访延安,看到广大民众安居乐业、政治民主、社会平等,看到共产党人吃苦耐劳、努力求进步的精神状态,他感叹道:“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就能够战胜艰难困苦,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心骨。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精神支柱,这是伟大抗战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从抗战精神中汲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民族复兴的历史性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100多年的持续奋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才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从抗战精神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

——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方向

中国人民抗战的目标,是救亡图存,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这个目标指引着、激励着中国人民持久抗战。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尝试了各种方案,力图找到救亡图存的道路,但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特征的正确道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逐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实践检验和丰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实践形态。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坚决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引领中国朝着民主、团结、独立的光明前途发展。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沿着正确的道路方向,很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创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并在短时间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抗战的胜利充分说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中国人民进行的偉大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对敌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大家庭都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众,参加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民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筑滇缅公路、扩建新建机场;海南岛上的黎、苗、汉等各族人民组成抗日独立大队;新疆各族人民为抗战共捐献飞机154架;藏族宗教领袖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呼吁后方民众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抗战,出钱出力,做前方将士的坚强后盾。共同抗战的历史再次充分证明,中华民族56个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共同的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

1895年,台湾惨遭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成为全民族的剜心之痛。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洗刷了半个世纪的民族耻辱。台湾同胞积极支持祖国大陆的抗日斗争。1940年3月,台湾部分抗日组织派代表组成“台湾革命同盟”,并组织“台湾抗日义勇队”,义勇队除以军事活动对日军骚扰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在福建、浙江等地建立制药厂,制造大批药品支援前线。香港、澳门同胞也积极参加祖国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港澳地区是祖国获取海外援助的重要国际补给线,大量的抗战物资由港澳地区转运至内地。香港新界原居民子弟组成港九独立大队,直接参与了广东抗日游击战争。血浓于水,骨肉情深,抹不去的历史记忆,是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对祖国认同的情感基础。实现和维护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自信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勇敢勤劳的民族。近代中国,面对敌人的坚船利炮和国内腐朽的封建统治,曾有人发出“百事不如人”的慨叹,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充满了忧虑,民族自信低落到谷底。抗战胜利和抗战精神,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经历的所有磨难中最艰苦最严峻的一次。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1935年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的预言,即“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抗战胜利后,经过长期艰苦抗战血火洗礼的人民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欺辱的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斗争智慧、斗争艺术的集中体现,是激励中国人民勇于面对各种斗争、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越是艰险越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胜利。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胜利抗日
坚持就是胜利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胜利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