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腚屯”到“亿元村”
2021-07-25姜敏孙健
姜敏 孙健
“他一年到头,顾上了吃,顾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着腚,冬天除了抱柴、挑水、做饭外,一家三口,都不下炕……”几十年前,作家周立波在其著名小说《暴风骤雨》中,对黑龙江省尚志市元茂屯村民“赵光腚”一家穷苦生活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小说中元茂屯的原型——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艰苦创业,2019年,全村总资产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萬元,从昔日的“光腚屯”变成今天的“亿元村”。
1983年,元宝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承包改革的暴风骤雨中,在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带领下,干部群众通过科学种田、精细管理,严格落实生产责任制,使原先的劣质土地经过改造后长出了好庄稼,实现了粮食高产高效。198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从42元跃升到500元。
近年来,为拓宽村民收入来源,元宝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实施“旱改水”工程,将原来种植大豆、玉米等作物的旱田改成高端水稻种植。为此,村里专门成立了水稻专业合作社,以“党小组+合作社”的方式推广水稻种植,并建设大米精加工厂,注册“村镇香”商标,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改种水稻后,每亩收入平均提高两倍以上,水稻种植面积已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元宝村人一直在探索。在村里的休闲广场上,几支巨大的铅笔雕像静静矗立,见证着元宝村人一路走来、脱贫致富的历程。
1983年,张宝金抓住发展机遇,带领村民创办村集体企业。他动员全村集资54万元,建起村卫生筷子厂,通过走出去推销产品,逐渐打开了对外销路,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同时,元宝村又建起土窑烧红砖,成立建筑队包揽工程,发展多元化产业。1988年,经过五年的埋头苦干实干,不仅还清了村集体外债,还积累了发展资金。
1992年,元宝村向外开拓发展空间,与香港公司签订合资建厂协议,成立黑龙江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获得产品直接出口权。1994年,在上海中铅一厂的支持下,元宝村上马铅笔生产项目。1995年,在大兴安岭创办8家卫生筷子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运往大连、北京后再出口国外,当年创产值1亿多元,把买卖做到了国外,形成“两头在外”的办企模式。2000年,元宝村购买俄罗斯一处山林的采伐权和厂房设备,成立元宝山远东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出口创汇320万美元。现在元宝村的企业年加工铅笔23亿支,成为了元宝村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
进入新世纪,已是“亚洲铅笔之乡”的元宝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里拿出8000多万元为村民建起新式住宅小区,让近2/3的村民住上了楼房。
“村民富了,只是实现初步目标。让村子真正美起来,让群众素质高起来,这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张宝金说。近年来,村里建起5万多平方米的住宅楼和别墅,建成3个图书室、13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6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让村民有了娱乐场地和健身场所。
如今,元宝村又开始了二次创业。元宝村紧紧围绕著名小说《暴风骤雨》这张“金名片”,建设了《暴风骤雨》纪念馆,目前已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成为元宝村的旅游招牌。眼下,元宝村还在打造土改文化园区,重点建设韩老六大院、土改一条街等项目,还原“元茂屯”历史旧貌。
从“光腚屯”到“小康村”的秘诀是什么?张宝金说:“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跟党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关键时刻党员能站出来,当表率、立标杆,这就是我们村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