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鱼之印象建构美育课堂 ?

2021-07-25丁琴薇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取舍美术课堂创新

丁琴薇

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应运用多种形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堂不单单以技能作为重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形式教学,引导学生大胆体验和表现,更要懂得如何在众多的资料中选取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以浙美版四年级下册《年年有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设计策略,引导学生注重体验过程,从而加深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力。

关键词:美术课堂 深入教学 创新 取舍

为了让学生进行深度的美术学习,进一步倡导单元课程、教材和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创新、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以及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美术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寻求多元化的形式教学,引领学生进入美的课堂。

一、深入解读教材, 促进有效教学

以浙美版四年级下册《年年有余》一课为例,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此领域要求:了解设计的意义、特征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本课《年年有余》所涉及到的过程,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示范,学生在纸上画鱼的图形,可能会有点死板缺少活力,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作业的效果也比较普通。因此在进行本课设计的时候,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寻找多种形式的体验过程,利用多种材料的结合,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设计、尝试拓印的过程,感受不同材料带来的惊喜。

(一)游戏导入,让课堂“动”起来

游戏在小学低中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游戏符合小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合作学习能力,使小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美育教育,同时也使美术课堂更生动。例如《年年有余》一课的游戏教学环节如下:

教师通过木版年画拼图的方式导入课题,师提问:谁想来挑战一下?你能拼出这幅图吗?(图1)

学生A :我想试一试。(非常兴奋)

拼摆时遇到了难题,师提醒:这是一个菱形。

学生在下面跃跃欲试。学生A拼摆完成。

教师加以小结: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已经通过拼摆找到了《年年有余》这幅画,谁可以跟老师一样拼摆得既有规律又有美感且富有变化?

学生B:我来!

学生C:我也想试一试!(图2)

学生D发表想法,认为还有其他拼摆形式。教师简单引导,也请他上来试一试。(图3)

通过以上拼摆游戏的体验,大大增强了美术课堂的活跃度,使学生在简单拼摆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到鱼形纹样的一些基本构成形式,为接下来的设计环节做好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设计欲望和兴趣。

(二)融景于情,让课堂“活”起来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注重美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鉴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堂中情境的有效创设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美术课堂的乐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感受美术活动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在《年年有余》一课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鱼纹器物的感受不是特别明显,除了通过2分钟的图像识读欣赏以外,教师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情境教学法,例如带实物到课堂上。以下是《年年有余》课例中的情境教学片段:

教师提问:聪明的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有关鱼的生活用品吗?

学生E指了指讲台上的青花瓷鱼纹的花盆。

学生F:原来这个花盆上面的鱼纹这么好看,很像真的鱼在游动。

学生G:这个鱼纹还挺漂亮的,原来就在我们教室里,平常都没有注意到。

教师简单引导:你可以拿过去仔细观察一下,鱼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学生G:这跟真实的鱼还是不太一样,我觉得这个更好看。

教师小结:原来美丽的鱼纹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认真观察,就能找到生活当中的鱼形器品。

看到自己熟悉的物品恰好出现在老师的课堂中,大家都很积极,跃跃欲试想要回答老师的问题。更令教师意外的是,学生课后都围在花盆旁边去观察鱼形纹样。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去思考鱼纹在生活用品中的应用,也对后面的鱼纹纸拎袋有所帮助。

(三)举一反三,让课堂“美”起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审美能力作为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美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美术教学愈来愈被重视。

在设计《年年有余》这一课例的时候,如何突破学生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鱼形纹样这一难点,教师针对四年级学生还处在充满好奇心的阶段,收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不同时期的鱼文化物品,学生通过看一看、小组交流、说一说的过程深入了解鱼文化并且寻找关键的方法——夸张、装饰、简化等,接下来让学生再找一找可以设计鱼纹的方法(图6)。

教师提问:你能找一找这些鱼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吗?

学生H:那条头大大的鱼,我觉得头部运用了夸张的方法。

学生D:右下角的那条鱼,鱼纹进行了简化处理,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块面。

教师小结:在进行鱼纹设计的时候,不仅可以运用刚才课堂上我们所學到的一个方法,还可以把几个方法同时运用进去,做到举一反三,让你的鱼纹变得更美丽,更与众不同。

设计鱼纹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摸索的过程,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最喜欢鱼文化的艺术;能够做到学习一种方法,掌握三种基以上方法,设计出更多的鱼形纹样,最后突破本课设计个性化鱼纹的难点。

二、深入激发兴趣,创新形式助体验

很多名师团队曾经执教过,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观看了许多教学视频,搜集了非常多的资料,但是发现这节课基本以传统的绘画为主,刚好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吴静波老师《生长的植物》一课的启发,思考拓印的材料能否运用到《年年有余》的课堂中,改变传统的绘画模式,利用拓印的方法让学生绘制喜欢的鱼纹。

(一)师生尝试拓印初体验,找秘诀

传统的拓印,美术教材中一般以专业的滚轮为主,考虑到班级学生操练滚轮的次数较少,估计不太好掌握油墨的层次,所以在这次授课的过程中改为小朋友更能接受的拓包——海绵棒,绘画的纸也采用了海绵纸。在一次次的试验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这一海绵拓印的材料及过程比较感兴趣,课堂后半部分气氛活跃,但是如何能够利用这些材料,掌握拓印的方法,是值得去研究的。

教师示范:拿起小拓包,沾上颜料,轻轻的在海绵纸上按压。

学生体验时间。学生们往往会很兴奋,不停利用拓包按压,最后作品出来往往是一团黑,或者有的学生一片模糊,根本看不清鱼纹。于是,教师和学生们一次次的试验,用过墨水,发现拓印出来的鱼纹水分太多,在一次学生练习的时候发现作业效果较好,经过观察,我们找到了“秘密”。

1.原来是刚洗完盘子留在盘子上的一两滴水,正是这一两滴水恰好解决了颜料水分的问题。

2.在海绵纸上我们用过竹签,发现竹签学生不容易掌控,也试过记号笔,最后还是想到的学生最熟悉的铅笔,铅笔是学生最常用的工具,只要用力在海绵纸上“刻”(这一步很重要),同样能够达到阴刻的效果(图7、图8)。

3.在拓印的过程中还须轻轻按压。

4.只要一条鱼,通过拓印,就能得到多条鱼。

改变传统的绘画形式,尝试新的美术形式,虽然在过程中会出错,但只要经过一次次实验,掌握关键点,找到秘诀,就能事半功倍,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师生共品“鱼游纸袋”新体验,获肯定

伟大的哲学家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学生的作业得到老师称赞,特别是作为优秀作业展现给大家看,他们的心情是无比兴奋的,也将推动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去。美术课堂语言评价方式很多,例如:“你的作品这次设计的很有自己的想法!”“老师觉得你设计的鱼纹一块块的很特别哦。”“你的鱼纹不仅设计得有特色,印的效果也很特别,下次老师也要试一试”等等。教师的真诚表扬和鼓励都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动力。

以下是《年年有余》通过拓印方式分享的作业展评现场(图9)。

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投票评选出一张优秀作业代表进行交流。

学生H:我们小组的优秀作品是这一幅,我们设计鱼纹没有头部(哈哈),身上的鱼纹没有明显画出来,用简练的线条代替。

学生J:我们小组投票出来的是蓝色颜料拓印的鱼纹,感觉鱼好像游起来了(图10)。

除了课堂上的小组投票、代表交流,教师还利用资源,设计多种多样的评价平台。

1.结合教师任课的特点,年级进行交流互评。

2.利用网络平台,在班级公众号展示,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参与评價。

3.校园文化补充,来源于美术课堂。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幻想家,美术的评价没有标准的定义,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深入课堂取舍,做到不多“余”

一堂完美的美术课需要丰富的资源,而不同资源的选取需要一定的智慧,我们通常会追求各式各样的内容,用来填充自己的课堂。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研究各种材料是否适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舍弃一些复杂的材料,给自己的课堂做加减法,做到不多“余”。

(一)鱼艺术品具有代表性

《年年有余》课例中需要通过图像识读让学生欣赏历代鱼艺术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见鱼形器物数量之大。教师开始认为只要是鱼形器物都有利于学生欣赏。没想到,当这些图片以动画形式展示的时候,由于数量太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这些图片根本没有印象。教师开始反思,删选图片,选取一些不同时期的鱼形代表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同时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鱼形器物。

(二)刻画鱼纹做减法

在海绵纸上刻画的时候,发现由于教师的示范——主要以装饰为主的鱼纹,学生全部都是以添加漂亮的鱼纹为主,这样作品比较单一。为什么没有选择简化的鱼形,一条鱼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各种形式都可以。在进行鱼形鱼纹刻画的时候,教师是否只注重了加法?能否利用减法,让学生尝试简单的鱼纹?舍弃一部分添加,增加一部分简化,也许鱼纹的作品会更丰富。

(三)增加课堂生活性

例如在拓展环节,学生们制作了拓印纸拎袋。还可以更加深入,鱼的纹样不仅可以拓印在纸拎袋上作为自己的学具袋,还可以添加宁波海产的文化特色,也可以将鱼形纹样拓印在杯子、本子、袋子、衣服甚至其它物品上,让设计来源于生活,最后应用于生活。

除了这节课,教师能否以这节课作为契机,以鱼为主题,让学生体验各种不同材料的鱼的艺术品。例如分年级,一年级可以尝试鱼的简笔画,二年级可以尝试彩泥鱼,三年级可以尝试拼贴鱼,四年级可以尝试纸艺鱼,五年级可以尝试陶艺鱼,六年级可以尝试制作大型鱼,不同年级不同形式制作的鱼,举办鱼文化展览。让学生在这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体验,了解中国的鱼文化,对这节课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成就精彩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不断解读教材,探索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开展融美术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于一体的教学活动,以美育人,让美术课堂绽放出光彩。

(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取舍美术课堂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取舍之道
做好音乐歌唱教学环节的取舍研究
取舍之间彰显有效教学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取”与“舍”的思考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音乐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