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电影《嗝嗝老师》折射的三重教育理念
2021-07-25王金玉
王金玉
《嗝嗝老师》(西达夫·马贺拉,2018)是一部印度校园励志电影,更是一部优秀的教育题材电影。影片开场运用了常规的拍摄手法,突出表现了大众对未知事物的歧视和偏见。电影的开篇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场景的交错切换,巧妙地传达了学校教育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影响。影片开场就勾勒了整个故事的脉络,冲突和矛盾是影片所渲染的失败教育原由,美好与和谐的片尾画面是影片所期盼的教育本质。这部电影,深刻地阐明了教育理念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
影片中,学生时代的奈娜老师因图雷特综合症12次被学校拒之门外,并遭到无理由退学和同学的嘲笑,恰如其分地衬托了影片中圣蒂克学校可汗校长的智慧育人理念:“我代表学校向你承诺,我们会像对待其他学生那样对待你。”教育的真谛是每一位学生都应在受教育阶段得到公平、公正、平等的对待。本文依托影片的教育题材背景,通过对电影故事情节、背景台词等方面的评析,从有效教学、家庭教育、转变教育评价等层面展开对教育理念的相关论述。
一、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平等对待、循循善诱
当我们认为成绩大于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时,教学常态便会忽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影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优等生与差等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极力渲染平等和尊重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平、不平等现象主要来自一个人的家庭出身、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等。差等生因生长在贫民窟,在学校不被老师接纳、融不进学校学习环境。影片中不管是学生篮球场上的打架事件还是实验室的口舌之争,以及瓦迪亚教师对差等生的言语讥讽等,这种不平等的艺术表达,贯穿着整部电影的故事脉络。从电影开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抗、课堂搞破坏、对奈娜老师的人身攻击和挑衅,到电影中奈娜老师和瓦迪亚教师双方的较劲、偏见、不理解;再到影片结尾优等生对差等生考卷结果的不信任、质疑和诬陷,都呈现了一个失败的教学教育案例。失败的教育是什么?是不平等的教育环境导致的学校教育失败,任何失败的教育都值得社会反思,要反思当下学校育人目标的功利化和教育评价方法的单一化。
教育的基础是要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得以公平、公正的对待,无关出身、背景、性别、智力等方面,都应在教育中给予他们合理的评价,而每一位学生在此基础上,也渴望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影片中奈娜老师把学生的“抵御、叛逆、冒险的行为”看成是“做事情有规划的、有计划的、有情报的行为表现”,她认为:“只要正确地运用它,将来的他们一定会成为学校的自豪。”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同自己一样,是一个具有人格自尊的人。教师要做的是正确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育人中循循善诱。
(二)善用赏识、赞扬和鼓励
励志电影多数表达手段源自正面人物和反面群体的较量,这部电影是把学生的“恶”和老师的“善”通体表达,放大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把学生的认知和人格的塑造归责于教育。但失败的教育往往高估了教师的“教”,而低估了学生的“学”。影片中利用阿克谢拿假试卷事件,呈现了一个优等生“恶”的一面;又借助阿提什自尊心受到伤害后所采取的破坏和对抗行为,呈现了一个差等生的“常态”。影片采取的这种对比表达手法,主要是为了表达爱的教育不可或缺,同时通过表现学生“恶”的一面,反映学生的原生家庭情况,也说明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离不开课堂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和学生家庭影响等多方因素。
教育的理念是让每一个人通过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其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得以全面自由的发展。奈娜老师把赏识、赞扬、鼓励运用到教学中,在对待学生的冲突和问题上,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电影的结尾,差等生开始融入学校、融入集体,被接纳、被肯定。就像背景台词说的那样“大纲里的方程没有变,但是孩子的方程却变了,甚至有了新的方程”,很好地诠释了“一个不能少”和“一个也不能掉队”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素养。[1]成功的教育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肯定自己、接纳别人,有着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不仅要注重智力方面的提升,还要重视非智力方面的塑造。成功的教师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充满信任、对教育充满信心,具有深深的教育情怀。
二、把握学生成长关键期,激发学生自身内驱力
(一)把握学生成长关键期
电影中奈娜老师讲道:“一般的教师教授知识,优秀的教师教人理解,如果他更优秀,那么他会告诉你如何运用它。”教育理念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单纯地教授知识,而是让每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将知识加以运用。影片中奈娜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很多,如“鸡蛋点名法”“篮球教学法”“扑克教学法”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悟。
影片即将结束时,瓦迪亚老师站在舞台上说:“年轻的时候,觉得当老师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教了20年学,我知道了,做一个学生,甚至更加困难。一个学生如果学到了错误的知识,便不可能得分。老师如果教错了,却不会失分。所以,教起来容易,学起来却难。”当今社会,学校教育紧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教育中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特色和个性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也过于追求技巧和方法,而忽视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成长关键期,师生之间没有起到任何“化学反应”。学校是学生成长学习的土壤,如果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没有塑造好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学的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教师要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如学校资源、家长资源、学生特点、教材大纲等,并形成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2]有效教学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个体差异、特点优势因材施教。通常讲的因材施教是教师根据教学的进度和深度,选择合适的教授方式,这种方式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3]。影片中,奈娜教师实施教学的空间,有时在篮球场,有时在学校走廊间,有时在家中客厅或户外。这与常规的学校教学场所不同,传统的教学在教室,课堂教学方式多数是讲授式和问答式。影片中彰显的有效教学来自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场地的选择基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分析。同时,奈娜老师认为不是只有课堂上或学校里才叫教育,有效的教学是借助学生成长环境,或者利用生活中可得、可见、可触的事物,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技术特长,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把书本知识盘活用活。这一教学手段诠释了知识的传授不能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自身发展优势和特长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智力发展迥异,教师在施教时,要研究、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成长、个体特征、智力阶段,才能达到精准施教的目标。即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4]影片传达了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不管知识有多难,一个有智慧的教师总会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就像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说的那样:“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观察每一个学生最擅长什么,然后有效地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从而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5]
三、重视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不足
(一)重视家庭教育
影片中叙述了两种家庭教育观,一种是贫民窟的家庭结构,另一种是奈娜式的家庭结构。奈娜老师12次入学被拒,背后是一个家庭需要承受的重重打击和心灵创伤,但18次面试失败的奈娜却对生活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主要来自于她母亲的勇敢、家庭的支持和家人的陪伴。贫民窟的家庭困境,透过教师家访的短短几分钟,以建筑街道、市井小巷、排队取水等场景的渲染,表现了差等生家长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学生的现实阻力。影片中通过9A班(优等生班级)和9F班(差等生班级)的家长参加学校家长会的场景对比,把差生班的家庭教育缺失刻画得淋淋尽致,这一片段同现实社会的家庭教育缺失、隔代教育有着同样根源。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点滴、个性特点、优势劣势。如电影中阿什温母亲说的那样,“我的儿子就像菠萝蜜一样,外表看着很强硬,其实心肠是很软的”。
在学校,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学生集体面授的过程,有效对比并发现不同学生的特征,通过有效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开展精准施教,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是一个整体。而家庭面对的是一个学生个体。所以,家庭教育是学生受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不能忽视家长的参与,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学业水平的影响,家校合作不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能够有效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学校要争取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家长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双方共同达成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弥补学校教育不足
现实社会,大部分学校家校合作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学生由祖辈隔代养育,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孩子的教育需求。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缺位,没有尽职履责。但是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效仿对象,所以,父母不能缺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不能忽视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家庭营造的氛围和融洽的家庭关系,以及安静的学习环境、所能提供的学习读物、配合学校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成长记忆。[6]常言道,一个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同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有着更强的计划性、系统型、科学性和可视性,是以集体的形式组织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它的优势是能够更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家庭教育的优势恰恰能够丰富学校教育的教学路径,弥补学校教育的空白和不足。所以,当务之急是要真正落实家校合作,认识把握学生的成长关键期,充分利用家校协作教育的优势,填补学校教育空白。
四、反思教育现状,转变教育评价标准
(一)反思教育现状
我国同印度的教育现状相似,都是以学分、考分为主导的教育评价,电影《嗝嗝老师》反映了社会主流现象,引起观众对当今教育现状的反思。电影里,优等生抱怨瓦迪亚老师只在乎分数,这是当前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学校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只关注成绩好的优等生,而列入差等生的学生无人问津。影片表达了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旨在传授知识而不是培育人才。影片中“优等生科学项目设计来自书本知识,模型中的太阳能电池板位置方向摆放錯误,没有考虑太阳的变化,安装程序脱离实际”呼应了片尾的“差等生科学项目中很多零件来自于真正的汽车”。显而易见,教学范式化,学生的应用也会变得更加封闭单调、固化呆板、脱离实际,这种“教条式、填鸭式”的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和创造能力,这也是现阶段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危机。
影片通过对奈娜老师和9F班学生贴标签,凸显了另外一种教育现状。如教育中对弱势群体的偏见,把奈娜老师定义为“有缺陷的特殊群体”。还有教育中常见的语言霸凌:9F班学生被定义为“学渣、差等生、贫民窟的孩子”。这种人物标签化的现象,在现实教育中并不陌生,一个年级、一个班级总会有那么几个被标签化的特殊学生,就像电影《嗝嗝老师》中把班级从A到F的等级划分一样。教师关注9A班,因为他们是学校最聪明的学生,而9F班归因于正在开展的受教育权利倡议的结果,是学校被动地接收了这群最糟糕的学生。这种教育评价方式是错误的,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教育评价是要考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成长是动态发展的,一个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格的塑造也在不断地变化,教育评价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更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转变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体系正在发生改变,未来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特色和个性,因材施教,办开放学校、办开放课堂。影片表达了一种只追求成绩的病态教育理念,也是当下的教育现状和社会热点话题。深化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转变教育评价势在必行。要打破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唯一评价的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成长变化,包括身体、心理、语言表达、学业水平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育人方式多样化、学校办学多元化。
影片中瓦迪亚老师告诉学生“卓越不是乐趣,而是刻苦”。但奈娜老师却认为“只要你合理合法地运用你的天赋,一定会有出彩的人生”。所以,教育评价方向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正确的教育评价标准,它将影响整个社会环境的教育观念、家庭的教育选择、学校育人方式,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整体教育生态。[7]简而概之,教育评价应该是多维的,其内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应仅是呈现学生的成绩,更应该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描述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成长状态。电影中奈娜老师总是提到“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区别。所以,若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教育现状,必须先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转变固化的教育观念、打破僵化的教育评价标准。未来教师的角色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教师要在学习上真正引领学生,在教学上整合多方学习资源、地方特色,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开发者、建设者、参与者、创设者和交流者。
结语
教育的理念是你怎么看待教育,你把它当成工具它就会成为工具,你把它当成思想它就会成为思想。作为一个教育的执行者,应通过教育的手段启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契合学生的教育需求,熟练运用启发式、开放式、趣味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构建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协作、家校合作的教育新常态。
参考文献:
[1][3][4][5]卫建国.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7-121.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1-23.
[6]韩慧芳.习近平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20.
[7]周洪宇.以科学的教育评价推动新时代教育学发展[ 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