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青年社会参与研究

2021-07-24林显东周月亭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1年4期

林显东 周月亭

(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基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北京 100051)

一、问题提出

社会转型期,青年社会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不断攀升,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深化[1]。新媒体是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具有明显的互动传播特性,其基础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并以数字电视机、电脑、手机等为终端。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普及应用,新媒体已成为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据相关统计,我国拥有8.29亿网民,其中8.17亿是手机网民,青年占比近70%。有数据显示,青年人口中近90%是网民[3]。广大青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交往、休闲娱乐、就业创业,成为网络中最重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和技术推动者。互联网重塑着新时代青年的思维模式、成长方式和价值观念。新媒体的发展改变着青年的世界观,拓展了青年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近年来,新媒体平台内容的演变及传播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精细化,衍生出微博、微信、知乎、B站等新媒体平台,主要以短视频、长图、直播等为新的表现方式,促使青年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事务的能力极大提升,为青年提供了自主参与、自我实现的平台。新时代青年担当着民族复兴大任,如何运用新媒体引导我国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有序、有效的社会参与,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当前青年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的现状;二是青年在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时面临的问题或困境。文章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原因解释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而为进一步实现新时代中国青年有序、积极、依法合规的社会参与提供一定的借鉴。

社会参与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的某种愿望与需要,并以某种方式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以及社区公共事务的社会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现状与活动的关心、了解与行为投入[4]。社会参与是社会层面的、与他人联系的,同时也会反映参与者的价值[5]。从表达利益需求内容和性质来看,社会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等多个方面[6]。

青年社会参与是指社会成员以角色担任者的身份为制定、实施社会政策或阻止某些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社会措施的推行所从事的活动。个人在社会参与中不仅改造着社会,而且也促进自身发展,社会参与既是社会对青年的客观要求,也是青年发展的主体需要。青少年社会参与既包括真正参与也包括非真正参与,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根据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主体是否在场进行判断[7]。此外,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具体有参与社会交往、参与职业社会、参与社会事务以及参与家庭组织等[8]。

随着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再向信息社会转型,青少年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他们的主体意识也逐渐增强,这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的社会参与[9]。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在网络影响下,其独立性、参与性、创造性更加主动和开放,网络参与的直接性、平等性、离散性、速度快及成本低等特征,使得青年拥有更多的言论表达自由和表达空间,从而进一步拓宽了青年社会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但是,新媒体中出现的主流表达失语、舆论引导监督力度不足、频繁出现的网络暴力、易被民粹主义利用以及技术偏向缺陷等问题,给青年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带来了不利影响。有研究发现,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消极信息严重影响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10]。

传统媒体社会中民众被动地参与社会发展,移动自媒体时代下公众高效地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社会参与[11]。由此,本文尝试呈现我国青年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的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年有序参与国家治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通过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获取相关数据,其间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71份,调查样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同时,选取20名年龄在18到35岁之间的青年作为访谈对象,男女共20名,包括新媒体从业青年8人、自由职业者2人、创业青年7人、服务业青年3人。年龄在19-35岁之间的男生10人,年龄在21-31岁之间的女生10人。访谈内容主要涵盖12个问题,包括参与社会活动得到通知的渠道、新媒体对其参与社会活动的影响等。

表1 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续表

三、青年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状况

(一)新媒体逐渐成为青年进行社会参与的主要渠道,参与内容丰富多元

调查数据显示,79.57%的青年认为,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更加及时快捷方便;12.37%的青年认为,用新媒体更便于和朋友讨论。青年通过新媒体渠道参与社会事务占比81.9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新媒体是青年进行社会参与的主要渠道。通过新媒体,青年也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社会活动信息。“身边几乎所有的同龄人,都主要通过新媒体来获得社会参与信息。”(F9)

调查结果显示,微信是青年进行社会参与、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使用率达到69.16%;其次是微博和新闻资讯APP;其他平台渠道使用率相对平均。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平台拥有的属性不同,如内容与传播力等,使得青年在进行社会参与时有所倾向。

通过梳理访谈资料发现,青年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的内容丰富多样,如网络投票、志愿服务、爱国主义活动、环境保护等,其中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是青年通过新媒体参加最多的。此外,存在一小部分访谈对象从未借助新媒体这一渠道进行社会参与。

(二)青年在使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时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年龄与学历特征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的青年会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新媒体平台进行社会参与。其中,14-17岁青年更倾向于使用QQ(占比为83.33%),特别是14岁以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使用QQ(占比为55.56%);18-35岁青年则会更倾向于选择知乎作为社会参与的主要渠道(占比90.32%);其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占比达到96.77%。

调查数据显示,在青年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社会参与的活动类型中,有65.2%的青年选择公益活动,其次是教育医疗等民生类活动。并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青年会参加更多的公益性活动以及科技类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新媒体环境中,青年的社会参与也表现出一定的公共性。

(三)参与程度不深,更加关注自身领域事务

虽然有研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青年的社会参与程度在逐渐加深[12],但在新媒体领域,青年社会参与程度并不深入。调查显示,虽然青年大多选择新媒体作为社会参与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55.51%的青年会选择作为观望的旁观者,并不会深入讨论某一公共性事件或话题。53.3%的青年偶尔会深入了解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较少求证社会事件的正确与否,但会碎片化关注社会事件的不同阶段。青年较少主动跟进公共事件的后续发展,61.67%的青年被动或感兴趣的才会去关注后续进展,有超过10%的青年在事情过后不再关注。

“通过新媒体比较关注公共事件,但不会通过新媒体发表对某类社会现象的看法,也不会与错误思想言论、舆论等斗争,通常不会深入讨论某个公共事件并进行求证。”(F10)

(四)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存在一定的风险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为青年社会参与营造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弱约束的虚拟环境,因失去客观事实,掌握信息不对称,容易使青年在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思考状态,容易使青年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是一把影响青年价值取向的“双刃剑”[13]。青年具有群体性特征,在社会参与过程中容易形成新精英阶层的网络“意见领袖”,他们聚集发声,其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存在动机不纯、滥用话语权等现象,经常利用热点和敏感公共事件,用吐槽和人身攻击方式发泄负面情绪,影响青年判断,导致青年社会参与的无序和消极状态,甚至出现极端和盲从行为。同时,新媒体中包含一些低俗化、媚俗化、泛娱乐化信息,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夜暴富等不健康思想,通过“网络推手”等力量制造网络舆情,特别是青年处于价值观养成阶段,受网络多元文化、不同观点的影响,容易看不清事件的本质。

新媒体的媒介选择偏向容易引起青年情绪的集结和发酵,如选择错位,他们的行为在情绪的驱动下易引发社会参与的失序。这可能是由于新媒体对舆论内容的话语呈现更趋于碎片化、尖锐化,使得群体相似背景引发的盲从甚至极化。在访谈中还发现,青年认为当前新媒体平台存在的问题较多,特别是传播虚假信息、扩大歪曲事实等负面现象,同时,新媒体中出现的观点偏激极端、侵犯他人权力、信息碎片化失真等现象也比较严重,容易误导一些年龄较小、价值观未成熟的青少年,“被不良媒体带节奏,被别有用心的人误导自己想法”。(F6)

“在新媒体社会参与过程中,容易受到网友评论观点的影响,不太会有自己思考。”(F9)“面对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海量化,缺少一定的认知、经验和判断能力,缺少一定的自行筛选有益于自己的正确消息的能力,易被不良信息误导,产生思想偏激,急于宣泄情绪,发布错误言论而不关注事情的真相,影响自身价值观的正确走向。”(F11)

作为社会参与主体的青年,他们思维转换速度相对较快,关注点变化无常,社会资源、青年精力的有限性与信息的庞杂性、无限性的对立,严重影响青年持续进行社会关注,如未及时回应青年关切,深入解答青年追问和疑惑,揭示真相和本质,权威认知将会大幅降低,他们在虚拟空间表达观点诉求时容易出现言语和行为偏激的现象,不理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凸显,产生蝴蝶效应,影响青年有序进行社会参与的价值方向。传统官媒话语权面临解构危机,新媒体话语权的不稳定性导致青年社会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的降低,他们的活跃性、易煽动性,使得当前青年新媒体社会参与容易表现出非理性特征。

四、青年新媒体社会参与的机制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文章尝试从青年自身需求、新媒体自身特性等几个方面分析青年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的机制。

(一)青年有社会参与的需求

需求是青年社会参与的起因,需求是青年不断改变现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他们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满足其各种形态的需求。青年社会参与具有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的积极意义,充分表现出其利益动机和价值动机。其利益动机表现在通过对国家的贡献度,了解国家政策走向和发展脉络,强化青年主体性,增强政治属性和政治素养、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进社会不断发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其价值动机表现在青年通过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把网络价值意义看得越来越重,青年的目标就更加明确,力量就更大,在参与过程中,及时改变不成熟的价值观念,完善个人价值观体系,从而加速个人社会化成长进程,加强融入社会集体的喜悦感和被认同感。

对国家而言,社会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参与增多有利于社会治理,青年进行社会参与,能够贡献人力、智力、物力、财力,减少国家在社会治理上的成本,增加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进一步强化正确方向的思想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风气。对个人成长来说,社会参与是一个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好方式,是获取信息、及时进行社会传播的好途径,能够提升个人思想觉悟、提高社会实践技能、促进社会交往范围、弥补社会知识空白、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对履行公民责任、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满足青年社会参与的开放性需求

新媒体已成为青年社会参与的线上活动地、社会思潮的策源地、社会情绪的发酵池、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裂变式、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传播力,扩展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一方面,新媒体能提高青年的社会参与意识,扩大广泛快捷的参与渠道,使青年社会参与由原来侧重的经济和政治领域向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拓展。同时,新媒体提高活动效率,使其更快地发布信息、收集资料和查收咨询信息,使社会活动更有宣传力度,让参与者及时了解社会活动的性质、目的和进展,增加青年获得感和参与感。另一方面,新媒体能够改变传统参与方式,促使参与者了解内容,可考量指标全面到位,持续凸显活动价值,特别是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青年群体,及时对信息去伪存真,减少无效社会活动,实现信息交互式和立体化,展示出更大的开放性和能动性,对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国际视野、拓展青年工作思路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梳理被访者的部分访谈内容发现,他们参与社会活动主要是通过微博、微信、学校网站及活动官网获得相关信息,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参加社会实践、公益项目、微博话题讨论、社会兼职、志愿活动、校园竞赛及校内贫困帮扶活动等。在新媒体内容关注方面,部分受访青年会通过新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公共事件、民生问题、国际政治、文学名著、法律案件、娱乐八卦、美食美景、体育赛事、电影书籍等,除此之外,还关注校园文化、考研考公、疫情防控等内容。

(三)新媒体是青年社会参与的有效路径

一方面,青年借助互联网开辟出新的社交场域和文化场域,通过塑造其独特的社会交往模式和文化模式合理表达诉求,获取更多社会权利,从而形成青年的活动场所,进一步打破传统精英、草根的界定,以“平等”的姿态参与社会民主进程,以其独有特性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从而实现个人发展的重构。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青年利益需求多元、自我意识强烈、理性选择与主动参与突显,加之文化认同和价值体系,有着强烈的社会参与的利益需求和表达意愿,他们的知情权、表达权与参与权得到较好保障,青年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表达、监督更便利快捷,网络的“去权威化”和“去中心化”能够消解青年在现实世界中因职业、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带来的差异,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和利益格局有独特的看法和基本判断。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问卷法与深度访谈法等研究青年在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的现状和机制原因发现:不同年龄和学历的青年在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的内容上有明显差异。虽然新媒体是青年社会参与的主要渠道,但是青年社会参与程度并不深,还存在一定的盲目跟风等问题。新时代青年社会参与的需求、新媒体传播格局提供的开放性及其作为社会参与的有效路径等是青年选择新媒体进行社会参与的主要原因。

针对上述研究发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要规范青年社会参与的网络渠道,积极探索建立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参与平台,实现青年运用新媒体的各种应用有序地表达公共意愿、介入公共事务的系统环境。要立足新媒体传播特点,掌握新时代网络衍生产物,研究并对青年的网络表达诉求进行多维度、发展性的规制,特别是面对舆论热点问题要进行有效监督,避免热点事件失声失语、集聚青年内心不满。要进行网络大数据语言的监督,及时删除不良信息,严格抵制网络出现虚假、低俗、错误观点。制定引导和解决方式要符合青年接受的语言体系和网络社会参与规律,有关部门可在知乎、微博、直播软件等立体式新媒体平台充分运用“网红”“正能量艺人”“专家学者”等公众人物阐述观点,对事件进行权威解读和有效引导,及时回应青年的意见建议和不同声音。要关注青年多元化的兴趣爱好,最广泛地覆盖各类青年群体,生产创作多类型、成体系的文化产品,如微电影、短视频等;强化微博议题设置能力,多举办网络主题活动,持续推广传播,增加青年参与感。要保障青年社会参与的网络合法权益,面对网络暴力、虚假信息泛滥、“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等多样性现象,开展系列“净网行动”,完善保护青年网络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特别是针对隐私信息曝光等问题,要从网络源头进行制止,减少个人信息搜索关联度,设置人身攻击自动屏蔽功能,减少传播性。针对新兴青年群体网络参与的无序性,要树立先进典型,相关部门提供有效参与网络渠道,吸纳有效意见建议,回应这类群体关切的问题,激励他们增进正确认同感。要不断提升青年社会参与能力和水平,权威部门要设置社会参与的基本内容、参与标准和遵循规则,适当设置一些社会话题讨论,引导青年养成良好的社会参与习惯,促进青年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认同,为实现青年思想交流、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