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震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与展望

2021-07-24贾群林陈莉

城市与减灾 2021年4期
关键词:救援队伍力量

贾群林 陈莉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大地震具有毁灭性,可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大规模的灾难。如何应对这样的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一项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建国以来,更准确地说,从1966年邢台大地震开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创造出了适合我国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推动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事业在科学的轨道上不断前行。

中国地震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可简单地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邢台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大地震

1.邢台地震

六十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正在百废待兴之时,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省邢台地区相继发生了6.8级和7.2级强烈地震,造成严重的伤亡损失。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高度关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救援工作,火速调动解放军和各地医疗卫生队伍以及大批救灾物资,积极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抗震救灾十六字方针(图1)。

图1 邢台地震获鹿县县城古塔裂小缝

邢台地震在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缺乏应对地震的准备,灾情获取能力有限,灾情难以及时判明,救援部署难免失当,但邢台地震对于地震应急救援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转折。

一是建立了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制。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提出了“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70年代后,相继在已确定为地震危险和有中期预报的地区和城市建立了地震防灾、备战防空和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的一体化的组织体制。有关省、市建立了防震领导小组或防灾委员会,临震即为救灾指挥部。实践证明,邢台地震后建立的组织体制使平时工作与震时救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做到常备不懈,对于实施快速救灾和减轻人员伤亡损失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确定了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组织指挥格局。邢台地震后,确定了按照行政区域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救灾工作的指挥格局,对灾区救援和救助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和调配,实质就是实行以属地为主的工作原则。

三是充分发挥军队、民兵和群众自救互救的作用。地震发生后,当地驻军立即行动,震后3小时先头部队赶到灾区,投入抢险救援工作,震后两天内,两万部队官兵到达灾区展开救援行动。在抢救废墟中压埋人员行动中,民兵、灾区群众的自救互救也是救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邢台地震的处置过程,进一步增强了各级政府领导的应急准备和防范意识,推动了救援队伍建设和地震科普工作的开展。

2.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于河北唐山市的7.8级强烈地震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大地震。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成为一片瓦砾。

面对严重的灾情,党中央、国务院于28日晨6时在北京召开唐山地震紧急会议,会议决定:

第一,成立各级救灾指挥部。建立中央救灾指挥部,由国务院4位副总理和北京军区司令员组成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办和解放军各军、兵种主要负责人,负责京、津、唐救灾的集中统一领导。会后,各级救援指挥部迅即建立,形成了完整的救灾组织系统,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行动。

第二,组织以解放军为主体的救援队伍。地震发生后,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中央军委和北京军区立即下达了准备救灾的预先号令。沈阳部队及有关军兵种部队组成救援队伍,作为救援的主体力量参加现场救援行动,开展抢救人员、医疗救护、掩埋尸体、恢复地方组织、安置群众生活、负责治安保卫等工作,待地方组织建全后逐步移交,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图2)。事实证明,军队投入越早,得救群众就越多。如,当时河北省军区某连驻唐山电厂执勤,震后立即投入救援行动,震后5小时内救出群众350多人。

图2 唐山大地震中解放军在抢救震灾群众

第三,按专业性质对口救援。大地震的破坏涉及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方面,救灾与恢复重建专业性强、技术复杂,中央迅速制定了各系统对口包干救援的战略。当时的煤炭、铁道、电力、邮电、建设等部门,分别承担了各所属系统工矿企业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的抢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保证了各专业系统的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建立现场与后方相结合的救援体制。有效地提高了伤员转运、救治救援人员、物资运送等能力,为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从唐山地震救援力量部署看,沿用的仍然是人海战术。但由于有邢台地震救援的经验,一些军队中储备有一定数量的民用救援器材(主要是铁锹、铁锤、钢钎、镐头等)。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建筑主要是以砖木结构的平房、砖混结构的楼房为主,对救援装备的性能要求不高,凭借人力和简单工器具可以解决很多的现场问题。

唐山地震救援经验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事先准备计划对救援物资、救援队伍等的有序调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唐山地震的灾害处置,推动了我国应急预案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经历了邢台、唐山等大地震后,我国地震部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地震灾害的应急对策,为地震应急预案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1988年澜沧—耿马7.6级大地震后,为高效、有序地应对地震灾害事件,中国地震局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做法,率先在国内重点地震危险区组织开展了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于1991年推出了我国第一部应急预案《国内破坡性地震应急反应预案》。3.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震后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立即做出部署,17万救援力量奔赴灾区展开救援。其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约13.7万人,消防与地震救援队伍约1.8万人,矿山、危化救援队约4000人,国际救援队8支,是我国历次地震巨灾救援之最,也是我国首次接受国际救援队的巨灾救援。

汶川特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救援难度最大、救援范围最广、成功搜救埋压人员最多、转移灾民最多、投入救援资源最多的一次地震,也是我国首次采用现代化救援理念和救援技术的一次救援活动,为我们积累了抗击地震灾害的宝贵经验。

总结汶川大地震救援的过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现代化城市救援的复杂形势,问题和不足依然存在。

第一,面对汶川大地震受灾面积广、灾情损失重、亟待救援的区域和场点多的现实情况,我们的救援力量,特别是专业救援队伍和救援装备在山区道路通行的机动能力严重不足。

第二,地震初期,由于通信和大量道路中断,造成灾情分布和程度不清,灾情无法快速获取并传输到前方指挥部,降低了救援决策指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延误了救援时机。

第三,各专业救援队伍以行业为主线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和机构,现场救援物资调度比较混乱,救援力量分布不均,没能发挥出各方资源的最大优势。

第四,基层救援力量不足,先期处置能力较弱,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

1966年至2008年的42年时间,我国的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没有太大的改观。应急救援队伍的主体始终是解放军,加上民兵预备役和灾区群众的自发救助,救援队伍的主体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面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现场救援仍然靠的是人海战术。

值得一提的是,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出现了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和有组织的社会救援队伍(图3)。这些为数不多的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包括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和少数省级地震专业救援队(很多省队的队员都是从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刚刚接受完培训,就投入了这场战斗),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出了尖刀和拳头作用,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灵活多样的处置措施和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给受灾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和勇气,得到了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称赞和肯定。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化城市灾害救援必须拥有现代化、专业化的救援队伍。同时,有组织的社会救援志愿者队伍也协助灾区政府做了大量的救灾工作,是政府可以依靠的重要辅助力量。

图3 汶川特大地震北川中学救援现场

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行动,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已有救援人员的专业技术、救援装备的配置水平、指挥调动机制的快反性和精准性均难以满足城市灾难救援工作的现实需要,必须加速救援力量体系的专业化、现代化建设。

(二)2008年至2018年

2008年汶川大地震至2018年,是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事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尤其是在各级各类救援队伍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救援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是中国国际救援队从组建时的240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下扩编到480人,人员、装备均增加了一倍。

二是在各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省一级救援队伍发展到83支、1.5万余人,市(地)级救援队伍1000多支、10.6万人,县(市)级救援队伍2100多支、13.4万多人,基层专业救援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三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日益提升,我国志愿者服务体系实现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各地从事应急救援的志愿者队伍达到1.1万多支、69.4万多人。

这一时期,基层的救援力量得到较大发展,为基层政府先期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提供了力量保障。

2.训练设施得到较大的完善

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建设部、公安部组织专人多次赴瑞士、俄罗斯、法国、日本、北美等地(国)考察了相关设施,结合国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需要,并根据各基地所处区域的地理条件和典型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特点进行规划和设计,于2007年开始相继动工。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建设,8个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陆续投入使用。其中6个以公安消防特勤队伍、消防培训基地为依托,分别设在辽宁省沈阳市、浙江省绍兴市、广东省广州市、重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其余2个分别由中国地震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在甘肃省兰州市和河南省平顶山市建立。加上2007年已经投入使用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在国家层面建成了“1+8”专业应急救援培训结构体系,为促进救援队伍专业技术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以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为例,10年间,基地在做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培训主业的同时,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培训对象涵盖全国各级各类救援队伍和省、市、县政府应急管理干部及志愿者队伍。截止到2018年7月,训练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322期、近21000人次,学员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340多个地市、2300多个县市。现而今,这些学员已成长为各级各类救援队的技术骨干,一部分更是担任了各行业训练基地的专职教官,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也被称为“地震救援的黄埔军校”。

3.法律法规及标准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全国人大于2010年5月8日通过了《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在应急救援方面,注重与《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规定的衔接;同时增加了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救援演练方面的规定,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救援演练,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开展地震演练活动,提升基层的防震救灾意识和能力。

二是出台了一批应急救援的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标准,现场工作规程和搜救技术标准、规范等,并编制了一批配套的培训教材、指导手册,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我国的救援力量组成发生了变化,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救援队和有组织的社会救援力量,其比例也在不断地上升;同时,“政府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部门协调、军地结合、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科学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和完善。

在这十年中,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军地协作、联动的指挥调度机制,提出了“地震应急工作实行政府领导、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试图改变由于条块分割所造成的应急效能低下体制机制弊端。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多头指挥、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2018年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之后

2018年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之后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大国的应急管理体制。

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部委充实和加强了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尤其是整合了国家应急救援力量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实现了由“单灾种”的条块管理,向多灾种的综合管理、综合减灾、综合救灾的转变,既要解决好“救”的问题,更要解决和落实好“防”的工作。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改变了以往“分行业、分部门”的条块分割管理模式,成立了专门的、统一的常设职能部门,对我国公共安全实行一体化管理。

与此同时,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第五十六条和第五十九条规定:

(五十六)公安消防部队改制,公安消防部队不再列武警部队序列,全部退出现役。公安消防部队转到地方后,现役编制全都转为行政编制,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承担灭火救援和其他应急救援工作,充分发挥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作用。

(五十九)武警森林部队转为非现役专业队伍后,现役编制转为行政编制,并入应急管理部,承担森林灭火等应急救援任务,发挥国家应急救援专业队作用。

18万消防官兵和2万多森林消防官兵脱下军装,由现役编制转为行政编制,成为国家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国家队,成为国家层面的专业救援力量。

应急管理部的组建,从应急管理机制、指挥调度体系、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响应机制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改变,建立了扁平化的指挥调度体系,实现了应急救援力量的整合,由跨行业、跨部门,变为内控指挥,指挥链条缩短,反应更加迅速高效。具体包括:建立灾情报告系统并统一发布灾情,统筹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并在救灾时统一调度,组织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指导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应急救援,承担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灾害指挥部工作,并将地震应急救援纳入了“全灾种、大应急”的体系之中,对于综合应对和处置大地震后出现的各种次生、衍生灾害,实行一体化高效、精准处置,提高救援效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年来,在应急管理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部系统上下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训词作为统领队伍建设发展的“魂”和“纲”,以“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的昂扬精神,全面锻造新时代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努力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

“十三五”期间,整合形成了50余万人的救援力量,基本建成中央、省、市、县四级救援物资体系,完善了全国统一的报灾系统,监测预警、通信信息、紧急运输、装备配置等保障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面对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救助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今年5月14日,应急管理部发起了“应急使命·2021”演习,这既是对“全灾种、大应急”条件下应急响应与应急救援能力的考验,也是全面检视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成果的一次重要契机(图4)。通过检验和评估,救援队伍全要素应急水平、全灾种应急能力、全天候应急准备等建设能力显著提升,力量构成和任务方向进一步明确,装备配置及携(运)行标准不断细化,遂行应急救援任务的远程机动能力、现场处置的指挥与控制能力、形势研判与评估能力、技术应用与应变能力、自我医疗保障及疫情常态下队员的健康管理、通信与后勤综合保障能力等普遍有所提高,中国特色大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基本形成。

图4 “应急使命·2021”雅安主演习现场救援队伍列队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应急基础依然薄弱,距离有效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和急难险重任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正如2019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的:完成组织架构重建、实现机构职能调整,只是解决了“面”上的问题,真正要发生“化学反应”,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把“机构职责调整优化”同“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有机统一起来、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继续巩固机构改革成果。

中国地震应急救援事业的展望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越来越多的自然或人为灾难隐患。近年来,世界城市灾难时有发生,城市灾难已成为全球性挑战。因此,国际减灾专家一致认为,研究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要提升城市抵御各种灾难的能力。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要求不断提升。面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加速国家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统筹优化和有效衔接“防”与“救”的责任链条,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做好新时期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与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相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要求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坚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的原则,以“提升大震巨灾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为牵引,做好“应对百年一遇灾害”的各项准备,集中精力解决好影响应急处置效果的“断、乱、慢”和“弱”等突出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解决“断”的措施

1.深入探索、重新架构,建设现代化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开展顶层设计,加强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按照标准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要求,重塑国家、省、市前后方协同的现代化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立健全信息速报和应急通信保障网,提升基层末端通信保障能力,从点对点通信到空天地一体化互联互通。推进我国“星链网络计划”民用研发,探索北斗短报文功能手机化应用的可行性;建设适应我国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多灾种早期预警体系,开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灾情快速获取与研判系统研发,开展废墟压埋人员快速定位装备引进列装;在地震重点危险地区加大灾情侦察轻骑兵队伍建设的经验推广,加强应急通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

2.完善手段、加强配合,确保应急调度指令畅通。推进联动指挥平台建设,纵向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视频调度系统,横向实现与公安、气象、自然资源、水利、交通、地震等部门系统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灾情信息,确保有关抗震救灾的指挥调度指令能够快速通达;建立应急指挥资源大数据库,促进大数据库的开放和应急社会化服务,建立以“救援力量、救灾物资、应急装备、避难场所、专家库、危险源、重点防护目标和医疗卫生队伍”等基础数据为主的大数据库,达到指挥调度精准化。

(二)治理“乱”的方案

1.总结经验、加速立法,依法规范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促使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走向成熟、定型,以制定《综合减灾法》《应急管理法》为核心目标,在认真总结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应急管理体系工作实际,及时将全局性、指导性的要求以规范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不断修订完善应急工作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及其实施细则,在新的应急管理体制下,注重协调统一,避免法律法规的条文之间相互矛盾冲突,为应急管理的有序高效运行提供法律保障。

2.细化流程、责任到位,确保救灾工作有序展开。一方面,在原有应急响应工作机制的前提下,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区分和细化国家、省、市、县四级指挥机构的事权、财政、指挥权等,明确和规范先期出动编成,明晰市县政府及省级有关部门的先期处置工作内容,细化各级政府“一张图”“一张表”,使政府应急处置流程化;另一方面,梳理应急启动关键环节和主要任务,将应急启动职责任务细化到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个人,确保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分批、逐次、有序展开,并保证调用队伍、资源、装备的规模与应急响应级别相适应。

(三)破解“慢”的手段

1.改进技术、融合发展,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多源灾情快速获取技术系统。利用城市运行系统、互联网大数据、社交媒体、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及现场移动终端调查等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多源灾情快速获取技术系统,并加速满足“全灾种、大应急”要求的国家综合数据库建设,建立和完善事前灾害风险评估和事后快速评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体系,为地震灾害及其灾害链发生后的整个生命救援和应急期灾区的救灾行动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服务。

2.加强协调、搭建平台,构建贯通国家到地方的多级应急指挥体系。一方面,促进各级政府的应急统合平台、专业部门平台、关键的基础设施和生命线运行平台的接口统一和数据共享,搭建一体化、开放型、智慧型协同指挥调度平台,为国家、省、市、县指挥部组织协调、调度部署、会商研判、物资保障、生命线工程抢险等各项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建立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智能生成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处置方案,包括应急队伍需求、装备配置、应急物资清单和调度配送等,并完善突发事件处置后的科学评估、总结和完善等功能,使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信息业务规范化、自动化,构建起贯通国家到地方的多级应急指挥体系。

3.深化改革、统一管理,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消防力量组织指挥体系。在建设现代化消防体系上,按照黄明书记提出的查问题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消防和森林消防力量的整合力度,构建在应急管理部统一领导下,集国家主力军和专业队职能于一身的国家消防力量组织指挥体系,逐步理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和指挥调度等方面的关系,提升救援队伍的快速部署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救援队员的专业培训,开展各级各类救援队伍能力分级测评,促进救援队伍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正规化建设;建设地区性专业化的运输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中心和机动队伍,保障大震巨灾条件下救援力量远程遂行救援任务的需要。

(四)弥补“弱”的建议

以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反映和部署能力为突破口,加速完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

1.健全体系、优化布局,强化航空救援能力建设。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国家航空救援局和国家航空救援队,促进各大国有航空公司的航空救援专项队伍建设,加强国家森林消防队的航空救援能力建设。一是加强航空应急救援法规制度建设,将应急救援航空力量纳入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统一筹划,整合各种航空救援力量,优化布局,发挥整体合力;二是加强航空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各地方、各单位以及各种救援力量间的协同联动机制,确保在灾害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航空救援资源的统一调度;三是加强航空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国家航空调度指挥信息系统,为各类救援行动提供必要的信息通信支撑;四是健全航空救援保障机制,统筹规划民用机场、航站、临时起降点网格化建设,满足远程力量投送、空中转场和救援任务场地需要。

2.平战结合、专常兼备,统筹优化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持续推进矿山、隧道、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水上运输等专业特色明显的国家救援队伍建设,结合各地区风险特点,建设地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骨干队伍,配齐大型关键救援装备,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优势,提升本土救援能力,减少对外部救援力量的依赖,提升大震巨灾引发事故灾难的专业应急能力。

3.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加强应急医疗救援与保障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是强化部门协作。与卫健委系统建立各级救援—医疗联动机制,优化流程,信息共享,缩短人员救治响应时间。二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制定应急医疗救援与保障相关标准规范,统一装备标识,按队伍级别、救援任务配备标准医疗急救装备、药品和保障人员。三是加强卫生后勤人才培养,强化卫生后勤人员医疗急救队伍建设,确保满足救援任务要求。

4.制定政策、积极扶持,全面推进社会应急力量管理系统建设。制定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明确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救援的法律地位和责任、鼓励支持政策等内容;建立救援现场准入制度和保障机制,将社会力量编入各级政府预案中,并在指挥部下设社会力量管理组,实现社会应急力量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应急救援救灾;建立完善队伍建设和技能标准规范体系,大力推广应急救援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标准应用,全面推广社会应急力量管理系统,鼓励支持应急救援枢纽型组织进入平台,提高社会应急力量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对接效率,真正发挥社会应急力量作为救援辅助队伍的作用。

结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奋发有为正当其时。

面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严峻形势,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要求,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断提升应对特重大灾害的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为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和平稳定而奋斗!

猜你喜欢

救援队伍力量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救援行动
怀疑一切的力量
紧急救援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