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蛋白与浓缩血小板混合物注射治疗牙龈乳头黑三角效果观察
2021-07-24杨文华成思源刘丹王少星李钧
杨文华,成思源,刘丹,王少星,李钧
天津市北辰医院口腔科,天津300400
龈乳头是占据两个相邻牙间隙的牙龈,是牙龈在牙间隙的延伸[1]。牙龈乳头高度的下降会使邻间隙暴露,出现黑三角,有碍美观,甚至影响发音或造成食物嵌塞,影响患者咀嚼功能,治疗比较棘手[2-4]。当前牙龈乳头重建的方法比较多,其中结合冠向复位瓣等手术技术实现软硬组织增量,增加龈乳头高度;非手术方法是通过正畸、修复的技术改变邻接点的位置缩小黑三角[5]。牙龈主要由Ⅰ型胶原纤维构成,而胶原蛋白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生物医学材料之一,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6-7]。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浓缩血小板已应用于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的修复。浓缩血小板内含有丰富的细胞因子,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成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上述细胞因子可诱导成骨细胞分化,促进脂肪前体细胞、成骨细胞、牙龈成纤维细胞、真皮角化前体细胞增殖[8]。浓缩血小板的提取具有操作简单、制备迅速、完全来源于自体血液等特点[9-10]。本研究观察了胶原蛋白与浓缩血小板混合物注射治疗牙龈乳头黑三角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 2017 年 5 月—2020 年 4 月收治的牙龈乳头黑三角患者164 例进入研究。纳入标准:前牙美学区存在黑三角且有意改善美观者;年龄18~45 岁;牙龈退缩的位点存在邻牙接触区;上下颌前牙区至少有一个位点龈乳头高度降低;身体健康,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入院前1个月无全身感染史,且未服用任何抗炎药物;血常规、生化各项指标正常;未妊娠且非月经期。排除标准:严重的进行性牙周炎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临床资料缺乏者;因外伤、肿瘤、正畸治疗等原因导致患牙缺失者;口内有黏膜溃烂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入院前3 个月内做过牙周手术者。将164 患者随机分为混合组与对照组各 82 例。混合组男 42 例、女 40 例,Miller 分级Ⅰ级34 例、Ⅱ级 36 例、Ⅲ级 12 例;对照组男 41 例、女 41例,Miller分级Ⅰ级35例、Ⅱ级37例、Ⅲ级10例。两组性别、年龄、Miller 分级、牙周袋深度、牙龈退缩量等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见表1。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
表1 两组年龄、牙周袋深度、牙龈退缩量比较()
表1 两组年龄、牙周袋深度、牙龈退缩量比较()
组别混合组对照组n 82 82年龄(岁)32.10±2.58 32.87±3.17牙周袋深度(mm)2.45±0.25 2.49±0.33牙龈退缩量(mm)4.28±0.32 4.27±0.26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胶原蛋白注射治疗,混合组给予胶原蛋白与浓缩血小板混合物注射治疗。对照组将胶原蛋白注入5 mL 生理盐水混匀后,注入牙龈乳头处和对应的两邻牙根间隙处,每个部位注入0.2 mL。混合组将胶原蛋白浓缩血小板混合物注入牙龈乳头处和对应的两邻牙根间隙处,每个部位注入0.2 mL。间隔2周注射1次,共注射3次。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用牙周探针测量治疗前后测定两组牙周相关指标[临床附着水平(CAL)、探诊深度(PD)]、牙龈相关指标[角化龈宽度(KTW)与牙龈厚度(GT)]。用牙周探针测量治疗前后黑三角面积,将拍摄照片导入Image J 软件进行图像处理与分析。测量龈乳头近远中牙龈顶点连线的中点到龈乳头顶点之间连线的距离,对照片进行画线,用Image J 软件分析龈乳头高度。计算治疗后6个月两组根面覆盖百分比与完全根面覆盖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牙周相关指标、牙龈相关指标、黑三角面积与龈乳头高度比较 两组治疗后CAL、PD 低于治疗前,且混合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KTW、GT 高于治疗前,且混合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黑三角面积低于治疗前,龈乳头高度高于治疗前(P均<0.05);混合组治疗后黑三角面积低于对照组,龈乳头高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相关指标、牙龈相关指标、黑三角面积与龈乳头高度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相关指标、牙龈相关指标、黑三角面积与龈乳头高度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混合组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n CAL(mm)PD(mm)KTW(mm)GT(mm) 黑三角面积(mm2) 龈乳头高度(mm)82 5.42±0.34 1.59±0.28*#1.44±0.21 1.14±0.03*#2.63±0.25 4.35±0.26*#0.65±0.08 0.99±0.14*#1.14±0.16 0.56±0.08*#3.92±0.26 4.24±0.32*#82 3.93±0.24 4.12±0.14*5.45±0.33 2.34±0.18*1.44±0.18 1.24±0.09*2.65±0.33 3.89±0.45*0.66±0.09 0.86±0.08*1.15±0.12 0.87±0.12*
2.4 两组根面覆盖百分比及完全根面覆盖率比较 混合组、对照组治疗后6 个月根面覆盖百分比分别为94.47% ± 4.63%、87.27% ± 5.22%,完全根面覆盖率分别为95.1%(78/82)、76.8%(63/82),混合组根面覆盖百分比、完全根面覆盖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3 讨论
牙龈退缩在人群中比较常见。龈乳头是否能充满牙颈部之间的空间,与邻牙接触点到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有关[11]。当邻接触点到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5 mm 时,龈乳头充盈的概率是98%;而当邻接触点到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6 mm 时,龈乳头充盈的概率只有56%。牙槽嵴顶到邻接点的垂直距离每增加1 mm,黑三角的发生率就会上升78%~97%[12]。手术治疗牙龈乳头黑三角主要方法是修整、保留和重建牙间软组织,虽然操作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13]。胶原蛋白具有极低抗原性、生物相容性、高度安全性等特点,其作为皮下填充剂行皮下注射可增加真皮层组织容量,从而达到抚平皱纹、改善脸部缺陷、治疗皮肤瘢痕的目的[14-15]。胶原蛋白浓缩血小板混合物能够缓慢释放诸多生长因子,同时内含的白细胞可发挥抗炎功能,已被证实可促进软硬组织生长,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也能促进骨组织修复再生[16]。特别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具有制备方法简单、安全性好、无需添加其他生物制剂、无需反复转移液体等优点[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混合组治疗后CAL、PD 低于对照组,KTW、GT 高于对照组。从机制上分析,胶原蛋白浓缩血小板混合物注射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牙周状态,提高角化龈宽度与牙龈厚度,并且其富集了大量血小板、白细胞和生长因子,可促进软组织和骨组织再生[19]。
牙龈乳头缺失会形成黑三角,出现食物嵌塞、语音困难、美观缺陷等问题。与传统胶原蛋白不同,胶原蛋白浓缩血小板混合物的主体是纤维蛋白,可以将生长因子、白细胞、血小板聚集在纤维蛋白基质中,可促进微血管形成,改善创面状态,提高胶原酶1水平,有利于软硬组织的修复和再生[20]。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循环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因子和血小板有机械滞纳功能,同时可借助循环血中的小分子肽同葡萄糖胺聚糖之间的化学作用来加快和调节组织修复,显著加快组织修复的速度[21]。与此同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独特结构为组织修复提供了细胞增殖分化的区域,降解过程中还可持续释放免疫调节相关的细胞因子,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细胞支架作用,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也避免了排斥反应的发生[22-2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黑三角面积低于治疗前,龈乳头高度高于治疗前,且混合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作为生长因子的载体,更有助于促进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向分化,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4]。
牙龈在结构上由固有层、上皮层组成,固有层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其内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缺乏一定的弹性,能限制牙龈组织的膨胀能力。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6个月复诊,混合组的根面覆盖百分比及完全根面覆盖率高于对照组。从机制上分析,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制备过程中未添加抗凝剂,可促进血液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变,并且纤维蛋白单体在制取过程中缓慢聚合,使得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内富含的细胞活性物质能够在纤维蛋白重塑过程中缓慢释放,释放的细胞活性物质能够加快骨组织形成[25]。
综上所述,胶原蛋白与浓缩血小板混合物注射治疗牙龈乳头黑三角能改善患者的牙周与牙龈状况,缩小黑三角面积,提高龈乳头高度,加快骨组织形成。然而本研究样本量及随访时间有限,且浓缩血小板在制备时,对离心要求也比较高,需要确定最佳离心转速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