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药效学及药动学的影响与临床用药分析
2021-07-24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10001邵雅琴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10001)邵雅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心脑血管类疾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等特点,特别是脑梗死,脑梗死属于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患者发病后大脑血液供应不足或供应产生障碍,从而使患者脑组织出现缺氧的情况,直接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产生坏死,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小的伤害,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1]。阿托伐他汀在临床上的应用已超过20多年,已经被多个国家证实具有较高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其能够提高人体新陈代谢;而氯吡格雷主要作用是作用于血小板膜表面层ADP受体,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还能扩张血管,调节微循环及脑血流量的作用[2]。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阿托伐他汀不会对氯吡格雷的药学及药动力学产生影响,同样具有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一年期内1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脑梗死;未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在知情并同意情况下参与本次实验。以治疗方法为依据进行分组,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43∶32,年龄为48岁~83岁,平均年龄(66.54±2.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小时~8小时,平均入院时间(3.15±1.0)小时。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45∶30,年龄为45岁~81岁,平均年龄(65.89±2.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0.8小时~7小时,平均入院时间(3.05±1.1)小时。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基础治疗,即:常规吸氧,补液,控制血糖、血压等,同时静脉滴注尿激酶,将150万单位尿激酶溶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半小时内完成滴注。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3],口服氯吡格雷,每次75mg,每天1次,饭前口服,连续治疗30天;观察组则采用联合用药方法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每天睡前口服一次,每次剂量为20mg,连续服药30天。
1.3 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 经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90%以上,血栓病情稳定,症状消失的视为显效;患者经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在50%~89%之间,血栓症状明显改善,病情显著好转的视为有效。经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范围低于50%,且病情未见显著变化,甚至加重的视为无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所得数据,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72/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6.67%(65/75),x2=4.127,P=0.04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2/7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67%(17/75),x2=13.560,P=0.000,两组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尤其是脑梗死,其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剂脑栓塞是其常见的类型,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多与其他病症相关,易发于老年人,但相关调查显示[5],目前该疾病正在年轻化。同时作为突发性脑部疾病,其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堵塞,迫使脑部供血不足或突然中断,使得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常见症状有头痛、耳鸣,可能导致患者半身不遂或吞咽困难,行动能力受阻,语言能力受阻,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昏迷或意识不清,由于脑梗死具有病情发展快,发病急等特点,因此有着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发病后2小时可发展至高峰,如未能及时给予治疗,会造成脑梗死面积扩大而产生不可逆的结局。相关调查显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占比超过60%,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脑梗死患者脑部血流量下降,延缓脑组织能量代谢,从而限制了蛋白的合成,迫使神经功能受损。因此,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以纠正病灶处的血液循环,恢复神经功能为主,临床常用药物为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法国研制的第二个噻吩并吡啶药物,具有较强的抗栓性,氯吡格雷为抑制ADP受体的抗血小板药物,ADP是血小板激动剂,可促进血小板的形成,而氯吡格雷则能选择性的抑制ADP与血小板膜受体结合,进而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纤维蛋白原结合点不被暴露,最终使纤维蛋白无法与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再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杜绝血小板聚集[6]。此外,该药物还具有防止血管内膜增厚的作用。
氯吡格雷的药动力学显示,其在体外无抗栓活性,必须在体内经过肝脏代谢,转变为有效活性的产物才能起到相关作用。药效作用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大,作用时间则与血小板存活T1/2有关。氯吡格雷活化更迅速,食物不会对其生物利用度造成影响,一般口服2小时候药效即可达到峰值。用药后3~7天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达到稳定状态,而停药后5天血小板聚集和出血时间降至基线。此外,老年人与年轻人的药动学特征虽然不同,但出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老年人在服用此药物时可不用刻意增减剂量。
阿托伐他汀药物是一种人体还原酶的抑制剂,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胆固醇,特别是胆固醇和HMG-CoA还原酶在肝脏中的生物合成,其抑制作用显著,能够有效减少脂蛋白和血浆胆固醇的水平,提高机体对LDL的摄入、分解、代谢,抵抗血液粥样凝固,有效防止动脉硬化,提高机体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达到调节血脂,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同时,阿托伐他汀能够促进新血管的形成,提高保护心脏能力,减少血栓的形成,延缓心肌重构过程,抑制炎症细胞的生产聚集,减少泡沫细胞的产生,减少斑块炎症。其药动力学特征为服药后,吸收快,在服药后1~2小时内血浆浓度快速提高,肝脏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选择,在肝脏内药物浓度明显高于非靶性组织,通过肝脏代谢与超过98%的血浆蛋白结合。而体外实验可知,阿托伐他汀经肝外与肝脏代谢,胆汁清除,半衰期为14小时,对HMG-CoA还原酶的半衰期为20~30小时。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对照组采取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阿托伐他汀不会对氯吡格雷的代谢过程产生竞争性抑制,不会影响氯吡格雷的药动力学及药效,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