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遗的宏大思考和细微描绘
——从王淼的《守护精神家园》《为美丽中国建言》说起
2021-07-24李虹
李虹
王淼自称“非遗老王”,他是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首任处长,现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巡视员。我在王淼身边学习和工作十余年,他的所思所想,他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我都熟悉。《守护精神家园——非遗老王的读书笔记》(下文简称《守护精神家园》)(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年版)和《为美丽中国建言——非遗老王说非遗》(下文简称《为美丽中国建言》)(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年版)是王淼的两本著作,这里谈谈我对这两本书的感悟和感受。
王淼的两本著作
一、对非遗的宏大思考
长期以来,王淼一直非常关注国家有关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他总是在第一时间深入学习领会和研究思考,结合浙江的非遗实际,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党的十九大翻开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篇章,王淼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撰写了许多具有宏观视野,又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文章。这些文章成为《守护精神家园》一书的第一部分“学与思: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非遗工作”。他坚持提高政治站位,以大局观和全局观,把自己从事的文化工作融入“五位一体”,提出非遗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形成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非遗工作怎么做,文旅工作怎么推?王淼撰写了《“一带一路”浙江文旅建设进入“工笔画”阶段》,结合国家战略和浙江实际,结合非遗特性和时代要求,提出了富有新意、富有情趣、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导建议。
《守护精神家园》的第二部分是“好书:学是为了用 读书是为了创造”。《擘画乡村振兴,奋力打造“中国乡村文旅浙江样板”》立足省域提出了省级文化旅游部门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保护古村,留住乡愁;实施“美丽非遗乡村行动”,大力激发乡村文化创造力;实施“中国乡村非遗新经济行动”,促进非遗产业升级发展;打造各美其美的新型城镇文化品牌,在乡村振兴中重构乡贤文化,用好乡贤力量等。《人民日报》公众号、东方头条、《中国文化报》等十多家媒体转发了该文。
现代化进程中非遗如何把握着力点,这是个难题。《现代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提出了“三基并重”“三生共进”“三个面向”“三力齐发”的建议。如何让宏观政策落地见效,如何通过真才实干把蓝图变为现实,王淼抓住了关键和根本。《从非遗大省迈向非遗强省》提出“强理念、强谋划、强基础、强载体”等“十强”建议,并付诸工作实践。《转型期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就非遗保护如何进一步夯实基础、转型升级、提升水平等提出了系列措施,给各地非遗保护提供了参考。非遗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在传承之路上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浙江省委提出,从文旅的角度在浙江版图上打造唐诗之路,《唐诗申遗正当时》《全面发掘浙江唐诗之路的建议》为非遗工作者指点迷津。
二、对非遗的细微描绘
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深入和深化,要从粗放式转换到精细化,要从“大写意”转化到“工笔画”,要从宏观落实到微观,要有“绣花精神”,精准施策,一项一策做好非遗保护。《为美丽中国建言》一书就怎样保护传承文化基因密码,怎样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怎样处理美丽非遗与美丽中国的十大关系,怎样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保护非遗,怎样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命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细微处描绘,于细微处出真情。
书中《论美丽非遗与美丽中国十大关系》《非遗名录评审中要注意的20 个问题》等文章,体现了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和透彻认识,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既有高度,又有专业。在当年的浙江非遗普查中,35 个文件,7 个专题会议,王淼全程指导,才有了浙江非遗普查领跑全国,这与他对非遗事业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是分不开的。
王淼的思考指向明确,在《为美丽中国建言》第一部分“新说非遗”,《二十四节气节俗求关注》《为濒危非遗鼓与呼》《打造中国曲艺文化版图的浙江高地》《文化生态保护制度建设一键待发》等文章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之作。早在2014年,他就提出“浙江文化进入四馆时代”,《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报道浙江推进城乡非遗馆建设情况。2019 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市有五馆、县有四馆”的要求,也就是县级行政区除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还要有非遗馆。新时代非遗馆建设应该有哪些内涵、功能和表达?王淼潜心思考,起草和发表了《市、县两级非遗馆建设标准初探》,为各地非遗馆建设提供参照;文旅融合发展非遗之路怎么走?王淼洋洋洒洒撰写了《关于诗与远方深度融合的建议》,从省域层面破题,提出系列思路;《县域非遗保护怎么干——以浙江省常山县为例》为县域文旅融合非遗试水探路,架桥铺路。
《为美丽中国建言》第二部分“解读非遗”,是王淼对文化基因解码这个开创性命题的深入思考和实施建议。王淼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他不顾身体重残,行动不便,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实施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的思考》《关于红色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的研究》两篇文章,对县域文化基因解码、具体非遗项目解码、红色文化基因解码,以及非遗项目、历史名人、自然禀赋、民俗风情中的解码,逐一破题,通过解剖麻雀式的分析,把问题想深、想细、想透,再上升到全省层面思考探索。他认为人有生物基因,也有文化基因,优良的生物基因让人健康,优良的文化基因让人优秀。推而广之,优良文化基因的传扬,使一个区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优秀。他特别注重推进文化基因解码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应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五位一体”。
王淼于病愈后重返工作岗位,很长一个阶段,他把大量精力用在浙江非遗文献馆的筹建和“浙江非遗代表作”丛书的编撰上。他说:一线的同志顾不上或者不熟悉的事,我来做;我是老非遗,对工作了解,更有一份责任。国务院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浙江共有217 个项目上榜。2006年,浙江省文化厅和财政厅决定编撰“浙江非遗代表作”丛书,这项工作历时近15年。王淼病倒这几年,一直支持非遗处,并指导我将这套丛书的编撰抓紧做好。每一本书的目录、封面和封底简介,他都亲自把关。2019 年6月,217 个非遗项目全部收入丛书出版。《为美丽中国建言》中,《浙江非遗代表作丛书编撰的十要十不要》《非遗代表作丛书编撰要把握好“六个关”》《传扬之江国粹 延续浙派文脉——浙江非遗代表作丛书编撰侧记》记录了王淼关于这套丛书的编撰思想,叙述了这套丛书编撰时不少可感可叹的故事。这套丛书成为浙江非遗文献馆的镇馆之宝。在王淼的倡议、推动和指导下,浙江非遗文献馆在杭州拱墅区运河之滨正式开放,成为非遗人的精神家园。非遗文献馆举办了浙江非遗集成志书“十佳百优”评选活动,推动各市县乃至乡镇编撰出版非遗集成志书。王淼通过对“十佳百优”进行点评,带领浙江乡土文化人士、专家学者一起构筑文化长城,为子孙后代留下历史文脉,在当今时代绽放精彩。
在《守护精神家园》一书中,有许多篇文章是王淼为基层非遗干部、乡土专家、基层文化单位的非遗著作所作的序或者评论。他感慨道,浙江非遗保护的蓬勃发展归功于有一大批乐于奉献、勇于牺牲、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精神家园守望者和历史文脉传薪者。
认识王淼的人都赞叹他的坚强,佩服他的意志力。2014 年10 月王淼昏倒在会议室前,醒来发现四肢瘫痪,辗转各医院治疗一年没有效果,他果断回岗归队上班。2016 年7月,他再次昏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经插管、气切治疗,起死回生,再度回到工作岗位坚持上班。这几年,他的身体多次出现危险,送进医院抢救,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工作。这几年来,他应邀为浙江大学云南非遗培训班、新疆非遗培训班、四川省非遗骨干培训班等讲课,受到热烈欢迎。他的学识才干,他的坚强无畏,都让人感动和佩服。2019年,他深入缙云、诸暨、长兴等地调研。他说,互联网和高铁就是我的翅膀,我四肢瘫痪了,心还要飞翔!还要借助互联网和高铁,插上隐形的翅膀。他对每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和文旅工作,深入发掘,潜心思考,梳理思路,提出建议,明确方向,加强推进。他的身体机能很差,特别是2020 年因为新冠疫情被困于一室,行动更为不便,甚至经常连坐都坐不稳,吃饭都要人托着头。《为美丽中国建言》第一部分“新说非遗”、第二部分“解说非遗”的文章,多数是在这种状态之下“熬制”出来的。
著名学者刘魁立在《为美丽中国建言》的序言中赞叹:“他有比自己的健康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使命,要去追求要去完成。他把这项使命看得比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更有价值,更为重要。”
王淼说:“我不是英雄,但是我要追随英雄的脚步,我是个奋斗者,还要为新时代、为社会添一份美好。”在《守护精神家园》中,他对非遗有宏大思考;在《为美丽中国建言》中,他对非遗进行了细微描绘。这两本书,是他对非遗的思考和实践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