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双枪老太婆劫囚车》的文本特征

2021-07-23王惠丽

速读·中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物趣味性

◆摘  要:《双枪老太婆》作为“赵派坠子”的代表作之一,开创了河南坠子现代中篇曲目的先河。剧中以劫囚车为主线,塑造了双枪老太婆的英雄形象。本文以文本为对象,通过对剧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雅俗的美学特征的阐述来探寻“赵派坠子”的艺术风格特征。

◆关键词:双枪老太婆;人物;趣味性;雅俗

《双枪老太婆劫囚车》又名《双枪老太婆》,是1961年赵铮、荆留套根据小说《红岩》的情节,并参考李瑞杰的快板书《劫囚车》改编而成。讲述重庆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对抗国民党的战斗过程中,作为重庆华蓥山游击纵队司令员的老太婆为了营救被叛徒出卖而被捕的江姐的故事。《双枪老太婆》开创了河南坠子演唱现代中篇曲目的先河,也是赵铮留下为数不多的作词作曲的作品之一。

《双枪老太婆》是“赵派坠子”的代表作之一,演出时长约40分钟。本剧以口语叙事为主,故事结构采用的是中长篇常用的“三迭模式”。即主人公老太婆历经三次磨难最终达成目标的方式。此剧以评说、叙唱相结合的形式,使用多种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来突出老太婆的英勇形象。本文以《双枪老太婆》文本为对象,探寻“赵派坠子”的艺术风格特征。

一、人物的多塑性

人物是表现主题、表达思想的最根本的存在,剧中的人物是一切艺术的核心灵魂,是一个剧成功与否的关键。鲜明的人物形象主导着整个剧的跌宕起伏,更是整个剧目内容的中心,是传达中心思想的媒介。“赵派坠子”从大众的心理出发,以大众的好恶和理解来塑造人物。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需要,更是大众的情感认同和理想寄托,是大众主观意识的情感投射。

中国人自古崇尚近乎神话人物。他们的人格魅力以及理想的伦理色彩使人们向往,从而他们的言行也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品格也影响着观众的思想和行为。《双枪老太婆劫囚车》的主人公虽已是六旬老人,但也是一位会咏诗颂词的有识人,更是一名可以领兵杀敌的革命战士。剧中对其“百发百中,百战百胜,英勇善战,临危不惧”等神化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所以她成为大众情感和理想的寄托,成了大众主观情绪的投射对象,她的一言一行很容易与观众形成共鸣。老太婆出场时,对她的肖像描述为“老人家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一不咳嗽,二不发喘。前不沾胸,后不驼背,直挺挺的身子杆儿。黑紫膛色,瓜子面脸儿,高高的鼻梁,一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一头花白头发,梳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花白小纂儿”,字里行间都透漏着对共产党人精神面貌的称赞。相反,对于国民党的外貌描述却是“歪戴着帽子,斜披着衣裳;大枪在咯吱窝里夹着,腰弯得像蚂蚁一样,在大桥上‘出溜出溜乱转。”这一连串刻意丑化和夸张的描写与老太婆比较而言,对国民党的厌恶和讽刺显而易见,也更引起观众对国民党的反感。

剧中还通过“设扣子”“解扣子”等艺术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如故事的开始,“端阳佳节三里长街冷冷清清,关门闭户没有一人”等环境的描写为老太婆的出场设计了“扣子”。在大伙的疑惑中老太婆登场,紧接着又对她“明明是位老人”却是威名赫赫的“华蓥山纵队司令员威震川北的双枪老太婆”的身份提出了质疑。这样一系列设计扣子、解开扣子的方式,其实是利用观众求奇探险的心理,引领他们参与这种的悬念被破解的过程,使其获得刺激感和成就感。

二、穿插的趣味性

“无噱不成书”表明趣味性在曲艺表演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众听戏看戏,第一目的是为了释放生活的压力,所以即使是悲剧也会从中穿插一些诙谐或滑稽的成分。这样不仅可以调节气氛,更为塑造人物添砖加瓦。《双枪老太婆》中则是通过剧中“书筋人物”来实现的剧中的趣味性。即说着四川口音的老板娘。书筋人物不仅推动故事的发展,也增添了故事的曲折性,使原本紧张的气氛得到暂时的缓解,是点睛之笔。

老太婆乔装打扮为了营救被抓的江姐冒险来到石桥镇,正在和进行盘查的国民党进行周旋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四川腔的老板娘。她不仅自夸自己的茶馆‘清洁又亮堂”,还努力向顾客推销自己店里的食物。“北来的苹果有多么利口,有名儿的川桔滴溜溜地黄。还有蛋糕面包苏麻饼,油炸的麻团软又香。还有江米醪槽荷包蛋,这个蜜饯莲籽百合湯。火腿粽子味道好,糯米粽子还是桂花糖。想吃茶咱也有,一样一样的有名堂。大花茶,茉莉香,龙团凤尾海底杨来沱茶红茶还有香片,西湖龙井花大方。”老板娘一张口就糕点茶叶列举了十几种,有种“数来宝式俏皮的趣味性。观众们正处在“救江姐”的紧张气氛中,这时突然感到一种轻松感,也使故事变得张弛有度跌宕起伏。再如,当作恶多端的警察局长跳窗逃跑时,“飞起开水壶”“砸向后脑勺”“跌个倒栽葱”等一串动词,把茶馆老板娘把警察局长打趴下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增添了本剧的趣味性。

“现挂”要求演员根据演出现场而进行的临时发挥和即兴创作。不仅考验演员临场发挥的功力,更重要的是抓住演出现场的氛围,在不切断故事的同时让观众感到一种亲近感和互动感,从而体验到参与表演的乐趣。如,匪兵张得功被共产党刀架在腰肋时那是攮子啊!离肚皮只隔着两层布,手脖子一硬“噗”就进去了,肠子、肚子、拨浪鼓子都出来了的心理描写,刻画出了张得功贪生怕死乖乖束手就擒的场面。张得功和李得胜被制服时“成了属烧鸡的-都别了膀儿了”“局长的巴拿马草帽也掉了,墨色眼镜只挂住一只耳朵”等一系列“现挂”的方式,描绘出国民党狼狈滑稽的场面,以博取观众的一笑。

三、雅俗的共赏性

河南坠子起源并发展于河南,是中原地区民众最喜欢的曲艺形式之一。《双枪老太婆》反映着中原人民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河南特有的‘俗的美学。首先反映在语言上。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言进行说唱,使用的是“中州音韵”。并且剧中那些来自劳动生活经验的俗话俚语和歇后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有眼不识金镶玉,太岁头上敢动土”“射人先射马,捉住猛虎先掰牙”等这些充满着生活气息和市井情趣的语句,使剧情更加幽默风趣且通俗易懂,并且增添了艺术的表现力,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再次,反映其“大团圆”的结局上。“大团圆”是中国典型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的一种传统结构定式。“大团圆”结局体现的是一般大众的审美愿望,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俗”的美学表现。《双枪老太婆》中的主人公老太婆是正直、忠诚、英勇、善良的化身;而反面人物则是面貌丑陋,心灵丑恶,为人不善。本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思想,主人公受尽磨难最终圆满结局。这都是为了迎合观众的一般审美情趣而设定的,反映出民众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体现出民众的审美价值取向。

“雅”与“俗”因审美和角度的不同,一直争议不断。受儒家思想影响,‘雅正成为一种文化传统,“雅士”成为一种理想人格,“雅也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一种理想品级。“赵派坠子”《双枪老太婆劫囚车》中的老太婆与其他的文艺作品(歌剧,快板)里的短打装扮,腰插双枪的农民形象截然不同。赋予老太婆理想主义色彩,有着女侠的风范、“儒将”的风采。

《双枪老太婆》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需要进行了“雅言”和‘俗语的分配。全篇多采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表演,而在老太婆假扮成国民党军官老太太赏画时,为了迷惑敌人而吟诗:“杯中嘉陵江心水,壶中华蓥山上茶!”句中的“杯中”和“壶中”,“江心水”和“山上茶”对称的形式是采用了戏曲诗词中押韵合辙的形式。“押韵合辙”的唱词,一是符合官宦老太太读过书受过教育的身份;二是反映了老太婆的聪明机智。剧中根据人物的不同,所使用表现手法也不同。在塑造宦官文人等人物时,唱词多使用修辞、象征等手法;而在塑造市井民众等人物时,多穿插生活气息和市井情趣浓厚的俗话俚语。这样剧中既有雅文的含蓄和清雅,又有俗语的生动和活泼。

四、结束语

“赵派坠子”的剧目着眼于民众的生活和心理,透过作品反映编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双枪老太婆》表现出寓教于乐的特征不容置疑,不仅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也给观众以精神的愉悦。本剧着力塑造传奇老太婆的英雄形象,并通过“书筋人物”的插科打諢以及“设扣”“解扣”“现挂”等艺术表现手法,使得人物典型性与故事趣味性相得益彰。并且利用“雅言”和“俗语”等外向的表现手段表达内面的思想内涵,实现了雅俗的共享性。河南坠子无论在剧目还是唱腔、表演上都需要创新和发现,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必然之举。

参考文献

[1]赵铮,赵抱衡.赵铮河南坠子艺术[M].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2]巩伟.赵铮坠子艺术的审美特质[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

[3]何晓明.浅谈雅与俗[J].东坡赤壁诗词,2005(03):58.

[4]李方.情系坠子曲艺人生—记坠子大师赵铮[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作者简介

王惠丽,女,洛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说唱文学。

猜你喜欢

人物趣味性
帮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的创新产品
以画之名
论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的趣味性
趣味几何
国际足坛108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