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家的线条与风格

2021-07-23唐定坤

南风·中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李浩小说家细节

唐定坤

小说家冉正万给我布置了个任务,让我说说李浩的书法。他说:“这人不错,是写小说的,而且写得挺好。”我一愣,听过各类业余书家,但一手现代小说,一手法书艺道,却是首次闻得。接著因孤陋而生的惭愧感覆盖了这一瞬的好奇,好久不关注小说界了,不知道有这么一位作家。一直以来,我龟缩在诗词的世界里吞花饮露,虽不少曳尾之泥,倒也自由自在。

那是二月份,我粗粗披览其作品集一过,头脑里涌出三个字:直,方,大。这三字又似乎和作者的玉照有一丝迷雾般的联系,微微一闪,便溜了。待欲往下细讲时,却又不能畅吐一辞。剩下那一幅幅充满律动的黑白世界,自为地躺在那里,它们好像本身就是意义,又似乎拒绝我的言说,又似乎对我投来藐视的眼光:瞧,那家伙要饶舌了。

我只好停手。这时我案上本已有了雨点般的任务,催得我日夜打马,来与时间赛跑。哪知这么一停,就是四个多月。

四个多月来,我也曾稍驻足,意欲细赏那些线条的世界。但只要稍加进入,便会被这样一个问题困绕:一名小说家,其面相本身就布满现代性的小说家,是如何将一颗经由现代性日夜烧灼的灵魂,与书法这门古老的技艺融二为一的?这中间的违和感,他又是怎么解决的?

我不认识小说家李浩,但我熟悉小说家冉正万和肖江虹,这似乎是我连接现代文学唯一的接口。尽管当年也曾以热血赌新诗,现在却已经找不到一个常可近距离交流的新诗人了。游走在形式和音律的世界里,偶尔刷刷线条,无尽的体制化规限着自我,致使我不断放逐生活,退守而神游于内心的渊池。这种困窘当然也使我获得另一种深刻,但我本质上是抒情的,只要有和这两位小说家酒后放言的机会,我就会联通和激活雪藏起来的现代思考,那时愤慨和感伤皆会不期而至,一如江水之滔滔,阴雨之绵绵。

这使我不断回想起他们的眼睛。灵动而清湛,如一泓秋水,如千尺深潭,我总觉得胜过蒙太奇的镜头,顺着这眼光迎过去,我内心会先一凛,我能读到一种内心深处对世事的深邃洞察,一种狡黠而充满胜利的微笑,以及本源深处干净而深刻的灵魂。这重新定义了我对小说家的认识,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学史对作家的描述。和冉正万是同乡,但他早享大名,第一次见面共清樽,他几无言辞,我却始终觉得一席人皆有一种被他旁观而体察的感觉,那是赤裸裸的透视感,或许众生都可能是他要笔驱的对象,我甚至觉得小说家如收摄天下的君王,众生都罗于其胸,用谁,不用谁,他指点排兵。我读到他的成名作《奔命》时,所获得的一代乡村人的生命体验。初见肖江虹也是在酒宴上,这种被窥视的感觉再次生起,而且更加强烈。那晚举座皆耿介文士,多年师友,一场酒喝得行云流水,让人记不清中间多少跳鱼溅波,百鸟朝凤;而肖江虹则放言健谈,指点评骘,毫不作伪,只是湛澹之光所暴露的洞察机心,还逼出一种光明正大的气场,或许是因为我对之有了经验,我乐意于接受这种窥视,如沐春阳,那会生出被顺带起的灵魂检讨感。

让我把笔触拉回来,我不可想象冉正万和肖江虹写书法是什么样子,正如我无法明白李浩操翰的两极游走,现代性的敏锐和张力,怎么兼容朴素、雍容的玄妙书艺,李浩究竟是怎样来安置这两种不同的感觉的?

集子名《雕琢未朴》当然是谦虚的话,当不得真。仔细进入线条的细节,我想获得直、方、大背后的学理支撑,那终究是一种初感,不足以描述李浩的书法世界。无论是题画小品,还是三尺中堂,团扇,我总能涌起那种感觉。表面看来,更多的是欧体的意味,李浩似乎更钟情于方笔,以显示出一种不可顿折的骨力。特别是那些小字,绝不拖泥带水,一笔一画,工整不苟,干净利落,处处彰显了作者面对细节的态度。他的小字居多,似乎不断借此强调着他对细节的重视。我想李浩的内心该是秉持着方正之气,一如我通过冉正万肖江虹的睛睛读到他们干净的灵魂。

但李浩照片上的眼神似乎更深邃隐秘,迫使我的观察不敢停留在一个面向上。我想郑板桥所说的“蝇头小楷太停匀,长恐工书损性灵”,李浩一定警戒了。因为顺着这种细节,我观察到他对汉简和魏碑的汲取,大字中他往往用隶化之笔,亦或参碑。而更不同的是落款,一般书家会将落款设计成为一种标识——仅属于他自己的书法家款识。李浩却没有,有时疏朗,用时细密,有时取隶意,有时取小楷,有时随顺行书。笔法取意竟然是和结体完好地统一的,方笔方正,隶意疏散,行书欹侧。而我竟然还在其中找到两幅写《金刚经偈》,是用赵佶瘦金体的意味来完成的。

我开始觉察到,我被欧体的方正之笔骗了。我从中找到几幅临写《兰亭集序》和《圣教序》的作品,仍是一丝不苟。但用笔的细节和章法所呈现的精神气象却吸引了我,临摹精妙,关键是那种萧散韵味也在。《圣教序》中隐藏着方正意味,这是原作刻石所附生的,我想这刚好是他的本意,一如他照片中圆润而呈现骨力的脸,以及深邃的小说家眼神,将这些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你会觉得有一种内涵了生存风骨的晋人气韵。我想,这才是他书法的源头,他是学美术出生的,临摹功底了得,书法上当然也受了专业的训练。晋人气象始终在他骨子里, 所以下至八大山人的书画印三绝意境,也能跃然于他的纸上。而我个人更爱的则是王铎《南皮道士》系列,这是临作,我却宁愿认为是再创造,原书结体内敛,篇势稍有不足。李浩却写出了宋人的意境,结体的欹侧之势,字字映带,应和着笔法的疏密变化,用墨浓淡有致,圆润疏朗,我甚至读到了雪夜访戴的意境,再稍细读,原来其一中有“无端东入条山道,乘兴还游勃海前”的句子,作者显然对此有了新的理解,诗、书法、原贴、自我精神气度皆被重加组合,那种意韵的获得,非有上接晋人的本领,是难足其神的。

越读下去,越觉得细节与章法的呼应皆在昭示着每种不同的风格,而越能触摸到他对书法变化无穷的想法,这不似专业书家的面目清晰直指自我。他似乎在变化着无穷的风格,又始终只运用着一种风格。或许李浩的字,正在于有想法,却因上源于深厚的晋人理解,而能内涵意蕴,不致于让观者浮光掠影即下定论。这需要超越现代职业书家的阅读视野,才能窥其神采。

但他一不小心暴露出来的直方大,让我捕捉到了现代的气息,这不同于任何职业书家,甚至不同于传统书家的取径,比如他在书画的页面配上他的现代诗句,这在我看来又是一种违和感,我甚至都没有细读这些现代诗句。

这是一种野心,是一种对书法艺术的理解的现代野心,起码我觉得赵壹所说:“凡人各殊氣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在他那里,此语不管用。尽管作者在序言中说书法是他的爱好,不如文学能与生命共存,但他仍不肯轻易苟且。果然,他在序中回忆自己学画画的心路历程时说:“如果努力一生,我或许会成为一个以绘画糊口的画师,当然也可能糊得不错,但和大师之间的距离却是永恒的。”这话我可以理解为只有在转向文学以后,他才能更安放好他的灵魂,因为在那里他和大师的距离会近得多。有这样的想法,他的书法自然会带上一种充满着和传统相对抗的自省感,这种省思和导向,总会力图去传达一个不安在前人笔下死的自己。

这会在他的小说中不断找到呼应。他是先锋小说家,总是不满于惯常的叙事,他获鲁迅文学奖的《将军的部队》,笔触便远离了将军战场上的销烟,以将军对木头的摆弄呈现出英雄日常的一面,这种血肉的还原让人唏嘘不已。他在《声与色》中谈到《抵挡太平洋的大坝》这部小说,竟然说:“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我没有再读这篇小说,但,它对我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巨大到,我有时不得不抵御它。”我接下来读到的是他对外国小说家的如数家珍,对现代主义毫不掩饰的烂熟运用。他的《夸夸其谈的人》竟然连人物的设置也是西方式的,主人公沙尔·贝洛所具有的穿越时间的能力,以及他所利用这种能力的故事,让我瞬间想到了邓肯·琼斯执导的电影《源代码》——我甚至怀疑他就是在这里寻找的灵感。

不满于日常叙事不仅是一种想法,还要体现为一种能力,我没有资格评价李浩的小说。但我在他的书法中能读到这种能力,恰如他在《声与色》里回忆写作中对乐队的运用,他说:“2012年,我开始长篇《镜子里的父亲》的写作,这一次,我决定使用乐队。大提琴还在,是弦乐中的部分,但它只会在背景处使用,充当核心的是另外的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应得到更充分的使用,而双簧管、大管、小号、定音鼓也要得到使用。”我倒是觉得他应该是指挥家,他将各种乐器运用到写作中,恰如细节中的线条处理,要呼应为一种和谐混成的风格。他用他写小说的经验,呼应了对线条世界的另一种理解。

我想,李浩在摆弄各种乐器的时候,眼神应该和冉正万、肖江虹一样。我仿佛看到了那眼神中所隐含着的狡黠的微笑。这是小说家君临天下、洞穿苍生的气度。也许,李浩落笔云烟时,是散其怀抱,任情恣性,他或许将这种爱好视为写小说的调节,视为放松内心的雅玩。但他的细节和风格究竟出卖了来自现代性的焦灼阵痛和野心冲突。我当然佩服他们在小说中对此的洞察和呈现,不管是以李浩式的直接,还是冉正万、肖江虹式的间接,这种勇气让在规限中的我赧然。所幸我能坦然面对冉正万和肖江虹酒后湛澹的目光,这终使我能读懂一点小说家李浩的书法,尽管这位名满江湖的小说家我从未谋面。

唐定坤,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雅诗社首任社长,善诗赋,好书艺。

猜你喜欢

李浩小说家细节
《刺杀小说家》 分镜故事板
小说家的才智是什么
拥有小说家的眼睛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杨班侯大功架四十二式太极拳(四)
《二次根式的乘除》测试题
时尚细节
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