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2021-07-23孔楚锋
孔楚锋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从文化理解视角,准确定位小学语文课程。在文化情境下,通过自主发展意识下的识字与阅读能力培养和文化理解视域下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培等自主发展性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识字与阅读、交流与表达等学科关键能力,促进小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养导向;文化理解;关键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除了关注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外,还强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在掌握祖国语言文字交流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形成对祖国优秀文化认同,实现文化理解与传承。这是新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改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都更加关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意识有一定增强,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还没得到根本性转变。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教学关注点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现实的教学状况与部编教材及新时代语文教学要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思路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要求。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编写的。它更加注重在具体文化场景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化理解与认同理念渗透其间。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本单元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是“在传统文化语境下,使学生学会围绕主旨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内容分析,可清晰看到教材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深入认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场景中,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文简称“课标”)在语文素养培养要求中提出了:“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可见,课标除了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之外,也强调通过语文课程文化熏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新时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突出了基于文化理解背景下的语文学科能力培养和素养养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而不仅停留在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
三、基于文化理解的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应从文化理解的视角,结合小学不同年段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关键能力,深入理解和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根据课标要求,小学三年级语文的基本语言能力包括初步独立识字、阅读、习作与口头交流等基本能力。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识字与阅读、交流与表达等两项学科关键能力。
(一)自主发展意识下的识字与阅读能力培养
识字与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三年级学生首先要具备独立识字与阅读能力。自主发展意识下学生独立识字与阅读能力培养主要有两条途径:
1.自主性识字与阅读能力培养
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侧重在学习拼音、笔画等识字基础,三年级侧重在拼音、阅读等语言技能的运用。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拼音技能独立识字与阅读,既能训练学生独立拼音识字能力,也能提升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学生学习效能感的提升,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如学习三年级语文第11课《赵州桥》,在传统教法中 ,教师先教学生读、写生字,再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巩固生字。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很难在此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可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聚焦赵州桥,再提问:“赵州桥如此著名,它是到底是一座怎样的桥?” 通过问题,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课文。学生可根据课文注音尝试认识生字与阅读,初步了解赵州桥。
在阅读中,学生提出或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识字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已有知识,尝试独立识字和阅读,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若教师直接公布答案,学生就离“独立”识字的课标要求相去甚远,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发展性识字与阅读能力培养
前文已提及学生在独立识字中遇到困难,教师应给予正确的方法指引。查字典是帮助学生真正学会独立识字的重要途径。三年级学生已能熟练运用拼音或部首进行查阅字典。学生学会查字典后即可实现读音与意义的学习,从而具备了基本的独立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并致力于培养语文学科能力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才能真正有助于小学生识字与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文化理解视域下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培养
语言学习是在特定文化氛围下发生的。语文学习旨在提升交流能力,也兼具文化传承的意蕴。小学语文教学是在祖国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定是在祖国传统文化之中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关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更要注重在祖国历史文化中,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深入理解和认同祖国文化,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基于文化理解的小学语文交流与表达能力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语文教师要运用两方面策略,提升教学成效。
1.转变教学观念,深入发掘教材文化内涵
在统编教材使用中,首先对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由传统小学语言文字的技术型教学向基于文化理解型的语言文字运用型教学理念转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深入研究统编教材,发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教师对文化内涵理解到位了,才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感悟祖国文化,达成文化认同。
如在三年级(下)语文《赵州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认知出发,明晰本课的教学定位,才能从文化视角有效组织教学。第三单元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这一单元中,第9课古诗三首阐释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第9-11课通过学习《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及其价值的文化情境中,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语言表达基本技能。可见,在《赵州桥》学习中,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技艺的精湛,学习古人的智慧与才干,在这一文化认知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描写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贴近生活的学习中传承文化,启迪智慧
只有当信息对他具有时代意义时,他才会占有这一信息,并修正自己的思维系统。[2]语文学习内容要贴近生活,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才具有时代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都习惯于知识点传授,去生活化的教学实践较为常见。因而在新时代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贴近时代的文化视角来理解和建构语文课堂,语文学习才具有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小学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传承祖国历史文化。
如在《赵州桥》一课,学生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看到了赵州桥的精美,认识了古人精湛的石雕技艺。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精美的石雕作品?”将学生的关注点从一千多年前的赵州桥,拉回到现实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达生活中的美。既训练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能力,同时使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生活中变得直观可见。既能提振了学生学习兴趣,也逐渐在学生心里埋下了欣赏和传承历史文化的种子。
当语文学习在学生的生活中产生了现实的意义,教育的价值自然彰显。当教学跨越了课堂与生活的鸿沟,教书与育人也就有机融为一体。通过近五年的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初步感受到生活之于课堂教学的魅惑。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保护了小学生思维发散、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天性。因而孩子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语文课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同时,学生思维也更加活跃,更善于发现和分享表达生活中的美好。随之而来的是语文成绩显著提升。
语文是描绘美好生活的学科,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民教师,我们理应成为文化育人的践行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还有待大家一同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2页.
[2][法]安德烈·焦尔当著,杭零译,裴新寧审校.学习的本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