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方协同劳动教育实践研究及思考

2021-07-23丁龙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

丁龙

[摘 要] 劳动教育是国家新提出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推动下,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到各个学校构建教育体系的议事日程上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劳动教育促进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不仅是学校需要考虑的课题,更是学生和家长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三方协同;劳动教育;实践

当今时代,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为主,家长在生活中为了让孩子多学习,也减少了他们的家务劳动量,甚至不让孩子插手家里的任何劳动,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会逐渐丧失对劳动的兴趣,无法形成自主的劳动能力,自身的劳动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劳动中,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劳动,并在劳动中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国家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各级各类学校都开始关注劳动教育,要让劳动教育在人才培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让劳动育人在各学科育人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校劳动教育不成体系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升学压力,历来都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教师的配备都是以抓学生学习成绩为导向,可以说,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劳动课程,也是形同虚设。现在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是不重视、不落实、不成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评价学生只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学生由于长时间没有受到专业的劳动训练,自身对劳动的渴望也不强烈,没有劳动兴趣,更不要说具有足够的耐力和毅力去进行艰苦的劳动。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也使得学校教育成为不全面、有缺陷的教育。

(二)学生没有劳动积极性

很多学生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校也是对劳动心不在焉。这种情况会助长学生的懒惰心理,让其在缺乏劳动的生活中成长,从而不利于其劳动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缺乏劳动积极性,以学习成绩为导向已经成为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现状,让学生在缺乏劳动的温室中逐渐丧失劳动积极性。

(三)家庭没有培育学生劳动能力的土壤

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在家,家长就希望他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而对于培养学生日常的劳动能力,为其创造劳动机会则是少之又少。由于家长的溺爱和娇惯,很多学生在家和在学校都缺乏劳动能力,家庭中缺乏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土壤,学生的劳动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也缺乏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

二、三方协同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方协同是指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学生、家庭的作用,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起引导和指向作用,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促进作用,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共同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

(一)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在劳动教育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中拓展思路,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学校要在学生的劳动教育中起引领作用,要让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寻找劳动契机,启发引导学生在劳动中锻炼劳动能力,并给予学生进行劳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对劳动产生兴趣,有一定的劳动积极性,在劳动中感受快乐,收获幸福,体验劳动带来的满足,帮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二)学生在劳动中的主体作用

劳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劳动能力的锻炼和劳动水平的提升,必须发挥其自身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对自身的意义,激发我要劳动、我想劳动的热情,让劳动在其学习和生活中成为必需,成为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这种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于取得良好劳动教育效果至关重要,有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保障,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劳动中的主体作用就能充分彰显。

(三)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之外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家庭中是否受到家长的教育和熏陶,对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家庭在劳动教育中虽然起辅助作用,但是这个辅助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家庭的辅助和支持,学生的劳动教育就没有深厚的土壤,就不能取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家长是否具备劳动观念,是否具备对学生进行劳动启蒙的理念,是否注重培养学生日常劳动能力,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劳动机会,都是影响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所在。

三、三方协同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劳动教育元素比较丰富,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元的劳动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逐步建立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如,在农村春耕时,将学生组成春耕小组,带领学生去田间进行春耕,一方面让学生接触农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在实际劳作中体会农民的不易和粮食的珍贵。在秋收时,带领学生到秋收现场进行秋收工作,锻炼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体会劳动收获的喜悦,从而增强对劳动兴趣的主动性,积极投入劳动中。因为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住在学校,所以学校可以建立长期的学生劳动小组,让学生在劳动小组中各负其责,担负起学校日常的卫生清理、内务整理、班级维护等工作,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且也为学校的管理带来便捷,让学校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能得到熏陶和锻炼。健全的学校劳动体系,可以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劳动机会,实现长效劳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劳动中建立习惯、收获成长。

(二)让学生制订劳动计划并有效践行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生日常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劳动习惯,增强劳动能力,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发的情况下,制订适合自己的劳动计划并有效地实施,在制订劳动计划时,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愿进行计划的制订,并主动实施,强迫或包办都达不到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学生在制订劳动计划时,教师要给予指导,对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项目给予肯定,对一些危险或学生无法达到的劳动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让计划具备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在实施计划时,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环境,有些因为白天学习任务繁忙不能完成的劳动计划可以放在课余时间完成,因为学生是寄宿,所以大部分课余时间在学校度过,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其顺利完成劳动计划,实现劳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劳动任务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回到家里,会因为放松或休闲而提不起劳动兴趣,这时,家长就要发挥监督和督促作用,引导学生在家里继续推进劳动能力的提升。家里的勞动和学校的劳动有所差别,也可以从更多角度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比如,家长可以让学生独自筹划一顿午餐,从采购食材到实际制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锻炼其统筹策划的能力,对其以后更好地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因此,家长的督促对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三方协同作用,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学生、家庭要从不同角度出发,承担在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帮助,助推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刘雨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三方协同”沟通及应急机制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9,005(24):218-219.

[2]张璐,任琪,张志平.地方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13-120.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