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茶里品茶香
2021-07-23杨多杰
杨多杰
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
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宋〕梅堯臣《七宝茶》
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这是自宋代流传至今的习俗。《梦粱录》与《武林旧事》中,均有相关记载,且都表明这项习俗大致源于佛教传统。按照元人熊梦祥在《析津志》中的说法,腊八日僧人要煮红枣粥以供神佛,老百姓在这天熬朱砂粥分食。
后来,腊八粥里的原料越来越多。腊八粥的“八”字,本是说日期为腊月初八,后来渐渐演变成粥料得是八种。我们家熬腊八粥时,老人就一定要先仔细数清楚粥料的种类,不够八种坚决不能下锅。当然,多于八种就没人介意了。毕竟自己家熬粥,越实惠越好。因此,腊八粥其实就是八宝粥。
谈起腊八粥,令我想到七宝茶,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一,它们都是源自宋代的饮食习惯。其二,它们都是内容丰富的“大杂烩”。但不同之处在于,腊八粥流传至今,而七宝茶却早已失传。以致我们想解密宋代七宝茶,只能从北宋梅尧臣的《七宝茶》诗入手了。
一、题目详解
这首《七宝茶》,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此时梅尧臣五十八岁,在官阶上已经是屯田员外郎了。当然,这只是官阶,他真正的职务是国子监直讲,具体工作则是在唐书局修书,也就是编纂《新唐书》。
所以梅尧臣这一时期的诗作,多是与京城中好友的唱和。这首茶诗便是《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中的一篇。梅尧臣的这一组诗,多歌咏宫中景物,例如《殿幕闲兴》《游延羲阁后药栏》《宫槐》等。另有一部分,是赞颂皇帝的赏赐,例如《赐食》《赐酒》《赐书》《赐烛》《赐果》等。至于本诗中歌咏的七宝茶,应当也是皇帝赏赐之物。
从字面意思上说,七宝茶应不单单有茶,而是杂糅了七宝一起品饮。这样的饮茶方式,显然与陆羽所倡导的清饮截然不同。《茶经·六之饮》中批评道:“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属,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由此可见,陆羽对于在茶中杂糅其他食材一起品饮的方法,明显持否定态度。甚至可以说,这样弄出来的茶汤,还不如下水道里的废水。
现如今我们喝茶,确实难以想象加入葱姜一起泡出来的茶汤,究竟是什么滋味!笔者确实没有尝过,但想必不会太好喝吧。那么问题来了,陆羽在唐代就否定的饮茶方式,为何到了北宋宫廷仍然流行呢?或者说,难道北宋的七宝茶已经是改良版本,比陆羽那时候喝的“杂烩茶”要美味?
这首七绝,从文学角度谈不上精彩,也并不代表梅尧臣的水平。但作为史料,却可见宋时饮茶风俗及宫廷生活之一斑,也可解答我上述的问题。因此,此诗值得仔细拆解一番。
二、正文赏析
这首茶诗是七言绝句,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来读即可。
第一部分,自“七物”至“于霞”,描述的是七宝茶的样子。
如今我们喝的八宝粥,粥料也不一定必是八种,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总之比清粥内容丰富就是了。七宝,本也有可能是一种概说。但正文开篇就有“七物”二字,证明了梅尧臣喝的七宝茶里确实有七样东西。
当然,如果再加上后面说的蕊茶,恐怕叫八宝茶更贴切吧。不管是七宝还是八宝,总之是一种杂糅式的饮茶。正因如此,才有了“浮花泛绿乱于霞”的描述。
第二部分,自“啜之”至“等夸”,夸赞的是七宝茶的不凡。
喝了这碗茶,便要感念君恩浩荡。这自然是一种套话,但也透露出七宝茶定是出自宫廷。皇帝赐茶的制度,在唐代已有雏形。北宋之后,赐茶制度更为规范,也更加常态化。北宋黄鉴编著的《杨文公谈苑》中写道:“龙茶……赐执政、亲王、长主,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得凤茶,舍人、近臣赐京铤、的乳,馆阁赐白乳。”
按照身份高低,赐予不同等级的佳茗。茶叶已不再是饮品,而是身份的象征,甚至成为一种待遇。北宋初期诗人王禹偁,在《龙凤茶》一诗中便有“赐得还因作近臣”的句子。梅尧臣盛赞七宝茶“休作寻常一等夸”。这并不能说明七宝茶一定特别美味,只是梅尧臣得到了帝王的眷顾,饮茶时自然幸福感爆棚。
读过这首茶诗的人都会关心茶里放的到底是哪七宝呢?很遗憾,梅尧臣没有详细说明。但是我们也可从其他文献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北宋蔡襄《茶录》中记载:“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蔡襄比梅尧臣小十岁,代表的是更新的饮茶观念。由上述文字可知,蔡襄不赞成杂糅式饮茶,所以上述文字中所批评的贡茶,很可能就与七宝茶类似。但是他列举的反面教材中,恰恰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资料。
按蔡襄《茶录》的说法,北宋前期的贡茶中会以龙脑和膏。龙脑,是古人常用的珍贵香料。坊间所讲的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中的“龙”,有人说是龙涎香,也有人说是龙脑香。龙脑香,古时别称“瑞龙脑”或“龙脑”,是龙脑香树所生的树脂。龙脑香与冰片不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冰片包括龙脑冰片,还有用其他方法提炼出来的冰片。除了龙脑香树可以产出天然龙脑冰片外,从龙脑樟树、艾纳香中提取,或将松节油、樟脑通过化学加工得到的冰片,也是真正的冰片,成分都是龙脑。
如此稀有的香料,在古代只能由贵族专享。相传,龙脑香在古代是皇帝出行时专用的香料。每次皇帝出行都要在路边撒龙脑香,以示尊贵。皇帝走过后,宫中侍从就用孔雀翎将地上的龙脑香扫起来收好,因为孔雀翎不会将地上的尘土一并扫起,这样可以保持香料的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当然,龙脑香最主要的还是用于和香。龙脑单独清闻时,清凉馥郁、甜美芬芳;加热后略带水果味,香蹿到喉头,亦使舌下生津。也可以将龙脑香涂于衣领上,能够醒神凝气,香随身移,乐之快之。
龙脑香,最早是由外国进贡的高级香料。《隋书》中说,常骏等人奉隋炀帝之命出使赤土国。当地国王派儿子那邪迦“随骏贡方物,并献金芙蓉冠、龙脑香”。如此珍贵的龙脑,自然可以入七宝之列。又因龙脑本也可入药,所以加入茶中同饮也算安全。更重要的是,将清凉芬芳的龙脑加入茶中,可以增添茶汤的香气。制茶时,添加龙脑可以增香。烹点之际,还要再将珍贵果品和芬芳花草加入其中。梅尧臣笔下甘香的七物,应该就是蔡襄所说的“龙脑”及“珍果香草”的统称了。
其实,唐代人将葱、姜、橘皮、茱萸、薄荷之类的东西加入茶中,同樣也是“欲助茶香”。唐宋时人,拼命为茶汤增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们喝到的茶,真的不太香。
纵观陆羽的《茶经》,提到茶香的地方寥寥无几。《茶经·六之饮》里,提到了一次茶香,但也仅有“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十个字而已。这里的“珍鲜馥烈”,可解释为香高味爽。蔡襄《茶录》中,关于茶香仅写了“茶有真香”四个字。但这些形容都太模糊了,具体是花香、果香、蜜香还是陈香,根本没有说清楚。
其实这也怪不得古人,唐宋时期的茶根本不是特别香。经过科学研究,茶树鲜叶中大概含有86种芳香物质。如果做成像龙井一样的绿茶,芳香物质就可以变为260多种,足足增加了三倍。要是做成乌龙茶或红茶,芳香类物质就会达到500种左右。
唐宋时期,红茶和乌龙茶都还没出现。从皇帝到平民,喝的都是绿茶。而且当时绿茶的加工工艺,和今天还是有区别的。唐代,以蒸青绿茶为主。顾名思义,就是以烫煮或蒸气进行杀青。因此,蒸青绿茶制作时所处的是水环境。
如今烹饪中,推崇水环境制作。因为低温少油制作的食品,吃起来更为健康。所以那些注意体型的人士,也就经常吃蒸煮的食品了。但对于茶叶制作,水环境不够理想。依靠蒸气杀青,在高温下才能产生的香气就出不来了。
蒸青绿茶以鲜为贵,对香气的要求不高。如今日本绿茶,还保留蒸青的制作方法,如果您想体会一下唐宋佳茗的遗风,倒是可以尝一尝日本抹茶或是玉露茶。但中国人大都喝不惯日本绿茶,就是因为它确实不够香。国内常见的炒青绿茶,铁锅温度可以达到200摄氏度,是蒸青温度的两倍多。在高温环境下,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掉了,高沸点的芳香物质却透发出来。因此,炒青绿茶自然就要比蒸青绿茶香得多。
现如今,我们可以把茶香分为菜香、花香、果香、糖香和木香等多种类型,再也不用模糊地说“茶有真香”了。例如,绿茶的香型,就属于“菜香”,像是一把菠菜,用开水烫过以后的香气,或者说是刚刚修整完的草坪的味道也未尝不可。若是让茶轻微发酵,那么也就由“菜香”转为“花香”了。像白茶、轻发酵的乌龙等,都属于“花香”为主的茶品。要是让发酵继续加重,就会出现明显的果香。而且这种果香,是果肉型水果的香,像杧果、木瓜或苹果。比如东方美人茶,迷人之处就是有浓重的果香味。如果再增加一点焙火度,那么出来的香型则会更为浓郁,也就有了坚果香。熟果香和坚果香,统称为果香。
从半发酵变成全发酵,乌龙茶就成了红茶。这时的香型继续转变,出现了讨喜的糖香。细分起来,又有蜜糖香、焦糖香、果糖香等多个种类。至于黑茶,则非常老成持重。由于特殊的发酵工艺,造就了其独特的“木香”。这种香型绝不张扬,将更多的精彩化在了茶汤之中。
纵观中国茶史,实际上就是不断逐香求味的过程。唐宋元明清,一直到如今,我们的茶汤也是越来越美味了。那么,倘若梅尧臣能喝到如今的肉桂、单丛、大红袍,还会如此盛赞大杂烩一样的七宝茶吗?我想还是会的。毕竟,七宝茶是皇帝赏赐的,体现着君臣之间的情谊。有时候,喝谁送的茶,与谁一起喝茶,比喝什么茶更重要。
杜工部诗云,月是故乡明。
爱茶人明白,茶汤也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