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规划及单体设计思考
2021-07-23张生
张生
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09
1 项目概况
宣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为宣城市唯一一家精神病治疗医院,为宣城市及周边城市提供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服务,原有老院区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故在城市西侧拟建新院区,新区总占地面积约3.84万m2;医院建设用地呈纵向四边形,北侧为宝成西路,其余三侧均为尚未开发的闲置空地,植被覆盖率较高。基地南北长约327m,东西长约102m;西北地势较高,向东北、东南渐低,平均高差约5~8m。北侧的宝城西路为基地近期唯一可设出入口的道路[1]。
拟建宣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的规划主要为精神疾病治疗的门急诊医技和病房、后勤保障建筑。
2 设计目标
作为宣城市的一家精神病治疗的专科医院,本方案力求符合精神病医院科学管理及心理康复等要求,将其建设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精神病治疗医院的典范。为此,对宣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的设计提出了以下一项目标:
2.1 明确功能分区,实现医患分流,洁污分流
明确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洁净区以及公共走道、医务人员及住院病人的走道。对清洁物品供应和污物运输尽量区分,避免交叉。
2.2 尽可能扩大绿化种植面积,提高绿地率
有效地改善病人的就医环境,为病人创造高质量的治疗、休养空间。
2.3 专业治疗和医疗技术培训等相结合
在规划设计方面,考虑对精神病患者的各种专业治疗,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造成浪费[2]。
3 总体规划设计
3.1 规划设计构思
综合考虑现代化医院的发展状况、项目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机理以及院区的后续发展更新等方面的因素。首先注重利用和改造现状地形,营造出特色建筑风貌;其次本规划设计方案主要借鉴徽派建筑院落的特点,通过环路将基地按照功能分区分组团的布置。通过综合分析,项目的设计理念可概况为“徽派建筑、绿色院落、休闲水系”。
3.1.1 传承地域徽派建筑文化:宣城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是“徽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具有浓郁的徽派建筑文化,地域特色显著;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医疗建筑应当合理的展现这样的地域特色;首先从医疗建筑的功能合理性出发,结合建筑的层数和进深等特点,巧妙的借鉴徽派建筑的尺度感;其次从医疗疗养建筑的环境特点出发,结合徽派建筑的内合院,设计营造亲切的院落活动空间。
3.1.2 积极适应地域气候特点:宣城市地处皖南,属于江南气候区,当地常年雨量丰沛,气候湿润宜人;同时随着节能环保的时代要求,可持续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为时代必然;本着适应环境的观点,规划设计特气候特点结合在建筑和室外空间组织中。首先是徽派建筑的坡屋顶有利于雨水的排除和保温隔热节能;其次,规划设计尽力营造成片的附属绿地,使得雨水下渗而不是径流的加大,减少城市管网压力。
3.1.3 充分发挥和利用地形地势:通过现场勘察和现状分析,基地地形高差明显,结合建筑的功能布局和建设规模,规划将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土方工程量,把地形的特点转化为基地的环境特色。首先规划集合地势布置地下空间,解决基地停车和人防工程;其次在地块东南角靠近中部设置水系,如此一方面能够增加徽派建筑群河流水系的体验感,同时能够作为小环境的水量调蓄,收集地面径流,营造了医院疗养休闲的核心场所。
3.2 规划布局分区
门急诊、住院区:门诊和医技楼集中在用地北侧,靠近医院主入口,为一期开发建设项目;并通过连廊与住院部联系。门急诊、住院区南侧紧接后勤保障区。
后勤服务配套区:基于对场地周边环境、人流方向、交通流量的分析,本方案将院内的后勤服务配套区布置在院区中部偏南,可方便全院使用;为了安静的环境,规划将专家楼布置在基地南侧。
各个分区都由院落构成,院落之间设置块状绿地,各个分区之间通过绿化带相互分隔。
3.3 流线组织
主要以流线互不干扰为原则。医院将主入口位于用地北侧中部,门急诊病人可通过门诊楼前广场到达门诊楼就诊;医院污物运输路线结合门急诊楼、病房楼和后期保障区,从基地东侧外环路运走;局部两层的连廊将院区内各建筑联系在一起,病人从一层连廊到达各住院楼就诊。医务人员及后勤供应通过一层连廊送达各住院楼,可利用地形竖向分区实现洁污分流。
3.4 道路交通组织
出入口设置:通过对基地周边道路的分析,规划在宝城西路设置院区主出入口,主入口设在基地中部,另外考虑在后勤区设置一后勤出入口,此出口待周边市政道路规划明确后设置。
道路设计:基地内的道蹄系统以环形路网为主,通过外环路主要解决整个院区的外部人流物流交通及消防需要,内部环路主要解决院区内部人流;在环内集中布置绿化分隔带,并局部设置人行廊道,体现了现代医院的严谨高效和人性化特点。道路宽度为6m。
院区停车:结合基地功能分区和地形地势的分析,为减少对内部使用的不利影响,给患者营造一个安全安静的康复环境,院内停车主要设计为地上停车位;地面停车主要设置在外环路一侧;在北部入口两侧设置集中了停车位,同时在基地南侧布置集中停车场;其余车位结合门急诊楼、病房楼、后勤楼等分散设置。
3.5 绿化景观设计
绿化系统的设计将成为院内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绿化系统作为积极的景观和功能要素与院内建筑群体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供人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
绿色植物能大大降低空气中的含尘率,尤其能阻挡距离地面3~4m高的有毒气体。不仅如此,许多植物的芽、叶、花粉还能分泌出强大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对其生存环境中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因此,在医院里应有选择性地种植多种杀菌力强的树种,尤其应集中布置在污染源周围,能起到很好的隔离带作用。室外绿化围绕建筑群体,成为建筑之间天然的隔离带和自然的过渡。
3.6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原则:a.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b.各种场地符合适用坡度;c.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d.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e.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根据基地所处现状地形和周边道路标高情况,首先确定内部道路系统的设计标高等数据,以此为依据,对整个院区竖向进行规划和场地平整,整个院区场地划分为二个雨水排水区,从北向南排水,结合广场和绿地,对各组群的建筑首层地坪、室外场地标高和排水方向加以明确。
考虑到项目地形地势南北具有5~8m左右的高差,而整个基地近似一处小的山包,地处周围环境的高地,因此,结合工程管线的埋设和道路的设计要求,采取局部填挖内部平衡的手法,将地块西北侧挖言,填至基地的东南低地。竖向设计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优美的院区环境[3]。
4 单体设计
本工程主要门急医技术楼、病房楼、后勤服务楼组成。
门急诊楼为四层建筑,首层中部为二层通高的门诊大堂,视觉导向明确,开敞明亮。首层西侧为挂号、收费,南侧为门诊药房,正对门厅南侧设置电梯,方便病人通过电梯到二层各科室就诊。二、三层为各科室诊室,包括失眠专家门诊、精神专家门诊、儿童心理门诊等诊室,为保证病人就诊的私密性,在名科室外侧另设置二次候诊室,以满足就诊需求。四层为行政办公楼层,内设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等办公用房,办公楼入口单独设置。急诊位于门急楼西侧,急救车可直接将病人运至门口,再将病人送至急救室,可缩短抢救路线,节约抢救病人的时间。
医技楼位于门诊楼与1#病房楼之间,为二层建筑,一层设置检验科和X光检查室,二层设置了B超、心电图等检查科室。医技楼设计成双通道,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分别有单独通道。
病房楼分为二幢,分别为六层和五层建筑,位于门诊楼南侧,入口设置在住院楼西侧,一层主要为病人活动用房。病房楼二至六层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标准护理单元为36床,分别为单人间、三人间和六人间,病房大部分朝南向,能够获得良好的日照条件。病房楼北侧为辅助用房,包括护士站、治疗、配液、示教室、抢救室、主任、医办等医疗用房,另在病房楼东侧设置活动室、配餐间、盥洗间,病房区域设计考虑医患分流、洁污分流。
后勤服务楼位于基地南侧,建筑呈L形布局,主体二层,局部一层,一层内主要布置了洗衣房、锅炉房、供应室等用房,主体部分一层为营养餐厅和职工餐厅,二层为值班宿舍和后勤办公区[4]。
5 建筑造型设计
本方案从内部功能出发,采用多样而统一的建筑手法,整体的建筑体块关系明晰,徽派元素的点缀,力图表现建筑的地域性,同时在建筑形体和空间营造上富有变化而又不失医院建筑的特征,通过虚与实的变幻,创造一个宁静、和谐、轻巧的医疗建筑。建筑立面以简洁、明快为上调,虚实对比强烈,营造出现代医院的时代感;颜色以白色和灰色为主,力图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在细部处理上,通过恰如其分地精心设计力求有所创新,赋予建筑时代感。
图1 总体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