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格原型理论视角下“西西弗斯文化”的心理分析探索

2021-07-23

大众文艺 2021年12期
关键词:荣格弗斯西西

陈 旭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93)

一、西西弗斯情结与文艺作品

西西弗斯情结是人类潜意识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受害人本人并不是恐惧事件本身的难度,而是害怕成功之前的努力就像“石头从山上滚下来”,一切都从头开始。荣格提出,情结的更深层次的起源应该源自人类集体潜意识和“原型”,因而他从人类最早的神话传说和梦境入手探究人类的情结和心理世界。本文结合荣格的原型理论对西西弗斯情结的心理成因和表现进行分析研究。

在西方民主文明起源之地古希腊,关于西西弗斯的动人故事家喻户晓,这一人物和他的故事作为智慧和叛逆的象征,在戏剧、电影和哲学作品等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得到广泛使用,甚至加入企业文化氛围的构建。关于他的故事,《荷马史诗》第六卷第153行的解释如下:

西西弗斯(Sisyphus)是科林斯的国王,人们都说他智慧无比。当宙斯绑架了河神的女儿时,河神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赶到了科林斯,并问他有没有看到是谁夺走了他的女儿,他要河神给予他一条四季长流的河的统治权才肯说出。

在他泄露了宙斯的秘密之后,宙斯命令死神把他丢入地狱。可他绑架了死亡之神,导致世间无人再死亡,阴阳秩序大乱。宙斯在解救死神之后,将他带到了冥界。

在进入冥界之前,他请求冥后佩尔塞福涅暂时回到阳间处理他的后事。可是回到阳间的王国后,他沉迷于美丽的土地,不想回到冥界,但他最终仍然变老、死去。

回到冥界后他受到了终身的惩罚,每天他在一块陡峭的山坡上推一块岩石,再眼看着巨石滚到山脚下面,毫无希望地永远重复着。

作为文学的主要来源,神话反映了人类早期生活和意识形态状况,关于集体神话和英雄故事的创作触动了人们的集体潜意识,这里提到的“西西弗斯情结”也是一个带有不懈反抗的情感和永恒意义的“迷思”(Myth)。

西西弗斯情结并不是一个作家天马行空、妙手偶得的文学想象,而代表了潜意识层面一种世界性共同的心理现象,因此才能经久不衰,并且西西弗斯所代表的矛盾性获得了东西方上至文豪名人、下至普罗大众的认同,比如法国谚语Le Myth de Sisyphus隐喻永久性的压抑和无用的生活,在《歌德谈话录》(1824年1月27日,星期二),歌德就将自己的生活形容为“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老是滚下来,老得从头推起”。

日本作家安部公房也在自己的著作《砂女》中雕琢了这一心理现象,主角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他利用假期收集昆虫标本的途中走失,被软禁在一个年轻女人的家中,他在生理上获得了“短暂的快乐”,但心仍没有死亡。但在多次失败的逃跑中,在把怀孕的女人送到医院时明明已经有了机会却选择了不再逃脱,揭示了一种命运的控制和荒诞,从而描写了一个在长期的艰辛磨难之后逐渐失去奔向幸福生活的勇气的人。

“西西弗斯情结”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并不罕见,而有广泛的现实支撑,泰森在2000年世界拳王争霸赛上的“咬人事件”,表达了人在为生命意义而战中面临着无形障碍的困惑和无助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但面临考试时却总是失利;射击场上前9轮都非常顺利,最后一箭却脱靶;平时练习钢琴时可以很流畅地弹出来,到舞台上却会突然手指绷紧,无法参加公开演出;平时一个女孩可以谈笑自若,在众人的注视下讲话时却手足无措、结结巴巴。

心理学上也有一种说法:“考试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

西西弗斯情结是人类潜意识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受害人本人并不是恐惧事件本身的难度,而是害怕成功之前的努力“就像石头从山上滚下来”,一切都从头开始。害怕成功的原因是,他们潜意识地认为,成功之后,他们会失去之前熟悉的环境,比如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切关系。并不是说他必须失败,而是他的潜意识是,他想要失败,以免自己遭受不必要的风险,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

二、认识和超越情结现象

在荣格的理论中,情结模糊难辨,它的特征是特定的情绪甚至痛苦,是在某些情况下很容易激活的心理内容的集合。但是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荣格提出,情结的更深层次的起源应该源自人类集体潜意识和“原型”,因而他从人类最早的神话传说和梦境入手探究人类的情结和心理世界。有些人的童年没有受到创伤并且性发育也没有受到抑制时,仍然对西西弗斯情结感到困惑,正是由于它和精神世界的原型紧密联系在一起。对西西弗斯情结的考证,其时空的跨越性也充实了荣格情结理论的证据。

“情结”会针对特定情况或个人做出直接,直接和具体的反应,以类似本能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将经验重建为内在客体后产生。它们不是完全与生俱来的,更多是创伤、家庭互动方式、文化障碍和其他经历的产物,然后由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性要素合成。

荣格的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发展和文艺研究影响深远,詹姆斯·A·霍尔(MD)还认为:每个情结都是一组具有特定含义的相关图像,这意味着该核心实质上与原型相关联。从意识开始,原型的各种可能性充满了个人经验,因此成年人会觉得意识的主观内容完全是他过去经验的结合。通常,在分析情况时,在梦中或在非常情绪化的状态中,一个成熟的自我才可以体验一个真正的原型基础为何会演变成情结。

情结的病理学意义是,高强度情结在某些方面积累了过多的负面精神能量,导致费斯廷格口中的“认知不协调”,从而令梅罗维兹的“情”与“境”相背离。不是人占据了情结,而是情结占据了个人。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的内心能量被情结激发时,他就会有失控、不适的感觉,被迫卷入与自身不适应的情境但却无法根据环境调节情绪和行动。分析和处理情结的目的是使人们摆脱被情结占据的状态。

从情结治疗的角度来看,个人情结,也就是那些与个人内容相关并依赖个人经验的综合体的那些部分,与自我之间的博弈,需要在心理学家的帮助下解决;非个人情结超越了个人生活,在心理世界的深层,它与个体的遭遇无关而主要来自集体无意识。

并且,荣格解释说,人类意识是基于一个原型(本能),它的动态机制结构和概念特征都来自该原型。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人类知识是对我们生而有之的、原始存在的概念和当前形式的不断编辑。要让它适用于现在的生活,就应该不断调整。这是因为,按照它们的原始形式,它们只适用于旧的生活方式,而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而现代社会的需求与古代社会截然不同。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维持生活的本能力量——当然对于我们的生存是必要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

三、情结的前世今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情结是一个自然和文明之间的博弈游戏。不同于弗洛伊德主张“人类越文明,也就越不幸”的悲观色彩,荣格强调内心、精神和自我的力量。现代人必须面对和重新发现精神生活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在生物学事件循环中画地为牢的束缚。荣格认为,人类中总会出现一些分子理解“上帝是我们的父亲”这一事实的真正意义,不使自己失去身心的平衡,他为解决情结问题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法国作家、哲学家的加缪对西西弗斯的故事充满热情,并从这一神话故事里挖掘出即使在现代也保有生命力的社会价值,在他1942年发表的文章《西西弗斯的神话》中,他将西西弗斯描述为世界荒谬性的抗争者,并得出结论:“人们应该想象西西弗斯的幸福。”向高处的斗争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提示,着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有利于缓解结果导向社会给人带来的巨大压力。

中国智慧中尽管没有西西弗斯这样的故事,但是同样植根于人性深处,中国人也有本土的对于“西西弗斯情结”解释和开解,广泛地存在于口耳相传的各种传统的谚语俗语之中,比如“阴沟里翻船”“功亏一篑”“前功尽弃”“黑色三分钟”,都是描述这种成功之前遇到的心理压力。也有许多克服这种心理的语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行百里者半九十、持之以恒等,它们或充满乐观积极的前进力量,或带有对重压境遇的娱乐式戏谑式的解构,象征着先民对于自身心理层面现象的认识与利用。同样在神话层面,中国还有“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故事,与悲剧式的个人崇拜式英雄情结形成对比,中国智慧倾向于欣赏借用集体力量、周密计划的“从群众中来的英雄”,他们早早地发现在集体力量和无情自然规律面前的微弱个人力量,并且相信群众的理论和长期的坚持能有效减少偶然性因素带来的失败,是一种同样植根于神话的精神补充。

写出“西西弗斯情结”的故事的人并不是浅尝辄止,他们揭露出的现象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意义是,对于具有“西西弗斯情结”的人,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这个问题?必须要张开眼界,吸收不同文化之中传递的实践智慧。在当前研究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借鉴古人的“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思想,注意力转移到事件本身或者自身的体验,而非赋予更多意义和可能性;第二个是现代人的“期望理论”——对一切的期望越高,挫折感就越大,成功和焦虑就越多少,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时刻并做得“合格”而不必“优异”。

从西西弗斯情结中走出来也与个人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通常,有坚强意志的人将能够很好地克服这种复杂性的影响,而缺乏毅力的人往往因方向感不明确感到困扰,这也与“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中国精神有其共同之处。

猜你喜欢

荣格弗斯西西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父亲的祝福
爱心树(上)
种子西西的烦恼
捉月亮的网
愚蠢的代价
误会了怎么办
荣格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