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中泥塑课程存在的意义
2021-07-23汪雨
汪 雨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一、泥塑课的德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育部在2017年12月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应与时代思想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幼小,思想政治观念还尚未形成,学生的这种年龄和心理特征更加利于吸收课程中所涵盖的思政内容,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充分挖掘小学泥塑课程中所涵盖的思政观念,并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融入泥塑课中,使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影响,这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来讲都有积极作用。
目前学校各学科教学内容分工十分明确,思政内容与学科内容的融合并不是一件易事,各学科的教学一般侧重于科学和理性知识的学习,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真善美、知情意行的统一,作为一名教育者应主动打破各科知识之间的壁垒,探索思政内容与美术教育相融合的方法,泥塑课本身就含有广泛的文化和政治价值,其学科特点更加利于思政内容的融入。
小学泥塑课本身的课程目标就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陶艺家、雕塑大师,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陶冶大家的情操。在整个泥塑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本民族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其中还包括国家认同和国际视野等素养。
任何知识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内容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全部涵盖的,学校中德育的教学工作不只是政治老师的教学任务,各科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把思政内容融入课堂,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孩子的身心发展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美术教育中泥塑课程的思政价值广泛又深刻,让我们回顾整个历史脉络,每个时期的泥塑作品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精神、思政观念、制作技法,以及审美价值,一直到了现代泥塑都还在不断地发展,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泥塑与科技结合的越来越紧密,但与科技结合的同时,由于材料的特殊性,泥塑作品仍然保持着它本身的朴实、纯粹和亲切。将这些文化引入泥塑课中,使学生的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寓德于课,充分体现出隐性教育的价值功能。学生们在泥塑课上塑造的不是一件件冰冷的作品而是他们人格的不断形成。
泥塑课中蕴含有丰富的思政内容等待教师们去挖掘,专业课教师应多多关注各时期的思政思想,将课程内容与历史和当代相结合,同时回归到各学科知识的本体,我们不能忘记学习知识的价值、初衷和意义。各专业课教师应深刻认识所学专业的目的。
二、泥塑课的美育功能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文化自信,中国作为瓷器的发源地,曾一度引领着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这种令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珠宝、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我们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使其不断的延续、创新。
泥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可塑性和灵活性是其他类型的美术课所不能比拟的,比二维的美术教育更加灵活、生动。小学生可以通过分割、揉、搓、盘筑等各种方法创作出风格迥异的泥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在泥塑课中一些作品的完成特别需要小组之间的合作互助才能将作品完成,通过泥塑课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在泥塑课上不仅要关注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学生的兴趣、情绪、心理活动等内部世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在泥塑领域的学习时,很少能像成人一样保持理性与平静,更不可能将美术的理论素养、成熟的制作技法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孩子们直观情感的宣泄与表达。如果美术教师对原始艺术有所了解会很容易发现孩子们的作品与史前美术的相似。同时这些作品与现代抽象艺术也十分接近。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让学生用学到的技法、知识,更多的是利用孩子们的天性来创造自己心中美好的事物。孩子们看似不成型的作品教师更不能忽略,这些作品是生命力教学的优秀成果。
小学时期的儿童处于创作灵感的孕育期,教师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体会他们作品中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以及强烈的生命力。泥塑作品不应该具有标准答案,不能以“像不像”来衡量,更不能让学生有“像”才是好作品的错误意识,天马行空、纯真可爱这些特点才是我们应该在孩子们作品中所追求的效果。这些作品所特有的烂漫效果是我们成人很难达到的,随着我们个体不断的成长发展,一些天真的想法、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不计后果的表现方式有时是我们很想追求却很难达到的境界。
在泥塑课上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使学生们学会制作工艺、审美赏析、课程概念,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作品背后生动的故事题材、思想内涵、泥塑技法的不断更替、传统技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也应该纳入我们的课程目标中,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思想生动深刻。借此来培养学生们高尚的艺术情操,不盲目追求,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内涵。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品鉴、制作优秀经典的泥塑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大不相同,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现代社会的教学内容应该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外,教师要善于发现新的学习内容,当下的时代热点、疫情时期勇敢的医生、保卫祖国的国防勇士、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学生们所热爱的卡通人物等,以这些为主题让学生们进行创作,更加能够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泥塑课的合理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等特征,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对儿童美术心理的正确分析为基础,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年龄阶段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与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相比,思维和认知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认为事物都是一成不变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可逆性并且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运算,在脑海中已经对面积、重量、长度、体积、等知识的认知有了一定的概念。在这一基础下泥塑课程的进行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泥塑的制作是立体的、三维的具有一定的面积单位,学生可以从制作泥塑作品的过程中,更加清楚地理解体积、面积、长度这些概念,在学好美术课的基础上跨越了学科界限,理论与实际得到了结合。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小学教师一般多采用直观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往往越灵活生动的场景、直观的、具体的形象越是能够吸引小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们的内心情感。小学教育应多准备直观的教具、带领学生们参观博物馆,使学生身临其境,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逻辑思维仍与感性经验、具体形象相联系,初步具备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学生可以在泥塑的揉、搓、盘等方面体味具体与抽象,从而帮助学生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顺利过渡。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注意力的时长主要受到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情境性和学生的情绪状态所影响,一般而言小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有二十分钟左右,小学生在学习中又很依赖老师,喜欢在游戏中学习,泥塑教学很能遵从孩子的爱玩天性,抓住孩子们的依恋心理,教师可以从泥塑教学出发,将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一点在泥塑课堂上是很容易达到的,从而发扬了学生的天性,并且也训练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可以使学生们注意力集中时间加长,增强小学生高度注意力的集中时长。
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稳定性和调控能力逐步增强,冲动性、易变性日益减少,但情绪仍对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性也不断增加,情感内容与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对于泥塑课的学习来说是一件好事,美术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学生们的丰富情感,引导他们将情感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来,不仅情绪得到了发泄,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好的作品。随着社会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网络环境的复杂,一些孩子也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近年来一些低龄儿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的新闻逐渐增多,这种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教师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关键一员,应积极主动引导孩子们正确面对各种生活和学业问题,使孩子们有一颗健康的心灵。泥塑课程可以很好地释放孩子们的天性,缓解压力和焦虑,以“泥”育人。
泥塑课有其特有的艺术特色,教师在授课时应体现学科特色,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依据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适应不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全面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多变的可塑性、创意空间的广阔性、主体意识的表现、材料的兼容性等。让泥塑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小学生对艺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小学的泥塑课程是既融合民族历史性,又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休闲性的艺术教学活动。
四、结语
总的来说,泥塑课可以根据孩子们的不同经验和想法,呈现不同方式和特色,满足个性发展需要。通过多种制作方法,提升表现和控制能力,通过手、眼、脑的相互配合,提升手部的协调灵活性,丰富积极情感,提升创造表现能力。
泥塑课程虽然课时有限,但回顾我们各自的教育经历,有时候一件小事、一节课的一个核心价值、一部电影的一句台词都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要善于以小见大,做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