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跨学科教学探究
2021-07-23崔小敏
崔小敏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门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打破了学科之间的限制。就目前中学生的美术教育学科而言,美术的四大主要学习研究领域(立体造型艺术表现、设计艺术应用、欣赏艺术评述、综合艺术探索)应有尽有,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高中学校美术教育学科学生提取的五个学科核心美学素养(美术图像文字识读、美术形象表现、审美价值判断、创意设计实践、文化内涵理解)的其中后三项中的核心美术素养主要是与其他美术学科学生共享的。可想而知,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美术学科在开展跨学科联合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失去了密切联系,对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发展大打折扣,二是美术学科美育教学过程缺乏与学校思想理论政治学科教育、文史类教育课程与文化科技类教育课程的紧密联系。因此,实施美术跨学科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跨学科教学中加强美术教育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把思政内容融入美术课程中去,以革命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增强民族自信心
利用课程思政结合社会热点,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感染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用美术形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扶正。
(二)领略文人风骨与气节
中国当代文人不仅仅主要是仅代指高级知识分子,更加需要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标志,其通过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来抒发情感、展现理想。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是官位显赫的文人士大夫还是壮志难酬的平民,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追求与世无争、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石一鸟都成为画家笔下用来寄托情感的重要题材,历代画家将文人墨客的铮铮铁骨寄情于文字世界,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用“几根清瘦竹”作为其情感的理想化身,明代朱耷笔下的鸟以白眼示人,表露出对新朝的不满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诗书画相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思想与审美品格。
(三)挖掘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通过挖掘和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外出写生、定期举行艺术考察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要合理利用校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将育人活动融进校园环境之中,使学生在浓重的校园文化气氛中耳濡目染地提升课程思政理论水平。
高中学生美术美育教师工作要积极引领高中学生充分关注不同文化地区民族独有的传统风俗习惯与传统宗教信仰,借用不同民族地区专有的传统美术教育形式对高中学生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错误进行教育扶正,如在中国民间故事《孔融让梨》图画绘本中,体现了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广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民间年画、皮影和剪纸中,体现了团结互助、惩恶扬善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课程思政元素以独特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的融入美术课程资源之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二、构建大美育教学体系,实现美术跨学科教学特有价值
(一)借鉴“现象教学”模式,实现美术跨学科教学
“现象教学”源自芬兰,冲破了我校英语、美术、语文、历史、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多层次学科备课限制,简单来说它也就是各学科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备课,把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在一起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制定学科课程标准。
当我们看到一些东西时,我们必须走近并去感受和发现。眼睛就像一座桥梁,让我们走得更远。在观摩一次高中美术优质课比赛中,有一位讲山水画的老师使我印象深刻,这位老师借鉴芬兰现象教学,她把语文、历史、美术等多门学科知识相结合,用视觉搭起了一座通往艺术的桥梁。视频带入情境,运用熟悉的诗词,引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中国山水具有可游、可居、可赏的艺术特征,她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同穿越时空,进入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将山水画以“一句一画面,一诗一卷轴”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后该老师放了一段关于本地山水的视频供学生欣赏。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学科知识,还可以感受到学科整合的独特魅力。教师教学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现象学教学的榜样,对教师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值得学生学习和探索。美术教师在教学和跨学科教学中应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延伸,而各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够让学生们开阔自己的眼界。中国的传统文化永远是鲜活的,关键是你发现它并进行创新。
(二)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生活美育
跨学科整合课程知识资源的整合开发主要以结合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和自身社会实践经验为理论基础,而非在整个学科知识链的逻辑结构序列中进行构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想要上好一门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来吸引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不是固定的、束缚的,更在意的是学生的内心感受,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能力为主。这些与现代美术设计学科基本素养下的这些审美对象判断息息相关,形式美学的原理中,通过对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这些审美判断对象以及这些审美对象作品本身进行自我感知、评价,用美术的方式来粉饰生活。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首先,在“引进来”方面,请在美术方面有深挚成就的民间手工艺人来课堂讲授传统手工艺的创作技法,从而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加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在“走出去”方面,常锐伦在《美术学科教育学》一页中在图书解释全文中将目前我国古代乡土艺术工艺传统美术对于文化遗产资源遗存综合分类理解法的解释定义为:“在这块广袤文化土地上不断变化滋生和逐步发展的并延续的各种各样具有本地化和民族特色具有乡土艺术文化风格的各种乡土工艺美术和在这块广袤文化土地上的悠久历史上经由各族人们共同努力创造和贡献产出的各种乡土工艺美术都是文化资源遗存。”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以安徽省为例,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带学生观赏黄山、齐云山等天然胜景,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楼——许国牌坊、刻工精深的齐云山摩崖石刻及碑刻等文物遗迹。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总之,生活美育是反映自然与生活,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教学活动,地区和教学水平不同,教学内容也有所差异。学校应合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校园人文环境,将教育资源整合到校园的每一个景观中,突出校园精神。
(三)开展与人文学科相关联的情景式教学
文化上的理解也已经被一些二级学科教材列为“核心素养”,如小学语文的“文化理解与传承”、音乐的“音乐文化理解”。换言之,美术学科中所提出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这三个主要学科中的核心美术素养,是与其他学科协同共享的。人文学科十分注重体现人文素养的沉淀,以往的教育以及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忽视了审美教育的存在,以语、数、外三门主课为主,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升。提高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价值在美术教育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四课的《“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一本图书中对文艺复兴这个伟大的复兴时代艺术作出这样的最高评价:“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给中国高中学生上这堂艺术课时,首先就需要我们找到这个复兴时期最具国际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与艺术派系,通过任课教师活泼有趣的语言形容,再加上结合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的互动学习,激发了小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与科学创造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探索之中,提升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现如今,美术教师更注重的是使教学起到育人功能。由于有了单学科对艺术语言的了解,主题性的跨学科学习才能从根本上加深对艺术的人文性质的理解,并有望产生“突变”效应。
三、完善美术跨学科教学,培育“四有”好教师
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勉励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教师应努力成为“四有”好教师,寻找多样性、多层面、跨文化的美术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指在日常生活中和美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美术学科的“四有”好教师应积极寻求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这就需要综合性的跨学科教学;美术学科的“四有”好教师应努力发现趋于国际化的美术交叉文化;美术学科的“四有”好教师要努力实现美术教育多样化。这些美术教师能够在终身学习和终身研究中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在我国,美术教师主要集中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上,而在其他专业上却缺乏能力。有的美术教师认为,自己是书法专业,对于绘画知识表示爱莫能助;有的美术教师说自己是绘画专业,对于设计的专业知识缺乏认识,不会使用绘图软件,表示力不从心。这样的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教师可以进行系统的练习,通过在各个学习领域进行专业的学习,给学生做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