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峻的涟漪
——浅析《悬崖之上》中的女性角色
2021-07-23程静怡
程静怡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 100073)
在电影《风声》之后,谍战片沉寂了许久,一直到今年张艺谋的《悬崖之上》的上映,才打破了这一局面,重新填补了谍战片的空白。作为张艺谋导演的第一部谍战片,影片在延续他一贯视觉风格的同时,也打破了观众对于谍战特工的惯常印象。电影选择以冰天雪地的环境为主体,二元对立的敌我阵营为核心,在阴冷肃杀的基调下演绎了一出血色的谍战史诗,而在悲怆暴戾之外,我们也在其中看到了属于女性的脉脉温情,同时也在镜像化的隐喻中感知到人性美好。
一、羸弱宿命中的苍白挽歌
作为张艺谋执导的首部谍战片,《悬崖之上》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非典型性的复杂色彩。首先从情节设置上来谈,电影从一开始就揭开特工真面目,以英雄的困境为叙述核心,让他们在险象环生的逃亡中不断寻求生路。其次,电影中的特工角色也不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刀枪不入神机妙算,而是有着各种各样人性的弱点甚至是能力的不足。
电影中小兰这一角色便如是,刘浩存所饰演的女特工小兰,从出场就看得出稚气未脱。相比较同组的其他特工,她面容纯净,眼神澄澈,与旁边的张宪臣王郁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电影中有一个剧情很值得玩味,在张宪臣与小兰历尽辛苦摆脱层层追捕终于到达了相对安全的房间时,张宪臣很快地开始了战略的部署,并且决定明天要去书店买来密码的母本。作为老特工,尽管还没有直接的危险表明他们已经被盯上,但他显然已经从王郁楚良的身陷险境中嗅到了不安的气质,此时此刻,对他们来说,只要踏出这个房门,就有不会再回来的危险。
然而,同样是刚刚脱险的小兰,却没有这样的危机意识,即便她在火车上险些被杀,即便他们的任务迫在眉睫。但在这个“安全”的房间里,她还是放松了警惕,甚至言笑晏晏地要张宪臣早点回来,自己做饭给他吃。张宪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冲她大吼。电影镜头定格在小兰笑容僵硬的脸上,也从侧面展现了那个时代对于人的摧残。尽管小兰这一角色在电影中的戏份不多,所承载的矛盾冲突也并不激烈,但导演利用她所呈现的意象却极为丰富。一方面,她代表着最纯粹干净的少女形象,漂亮,单纯,善良,但这样的女孩,却必须在战争的血与泪下不断淬炼,强迫自己飞速成长,才能躲过炮火的浩劫,这是雷霆万钧之下的轻轻落笔,也是一整个时代的悲痛挽歌。
而另一方面,她的成长也代表了希望。电影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乌特拉”的奥义,在俄语中,乌特拉代表黎明,而小兰这一角色,既是这个行动小组的黎明,也代表了整个民族的黎明曙光。电影的最后,小兰追问到周乙张宪臣和楚良是如何牺牲,有无遭受折磨,周乙的回答也同样佐证了这一角色的力度。
周乙目光灼灼,以“没有”这一谎言安慰了她,并拿走了她手中的致命毒药,留给了自己。然而,且不论张宪臣在严刑拷打之下受到了多少痛苦,即便是直接吞下毒药,就王郁只吞下一点点时遭受到的痛苦来看,那滋味也不会好受。但周乙并未告知小兰他们死去时候的痛苦,也没有以这种痛苦来推动所谓的英雄成长,而是以一种充满希望的姿态,展示对黎明的向往与祈祷。小兰显然是电影叙述语境下的核心隐喻,对照着行动中的“乌特拉”存在,成为地表之下熊熊燃烧的火苗,在黑暗中积蓄力量,度过漫长黑夜和寒风朔雪。
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理想主义感也存在于小兰这一人物塑造和选择之上,作为一个在国外接受过漫长特工训练、又有着过人记忆力的女孩,她身上的童真也有些不真实感,这也成为电影被诟病的问题之一。但在笔者看来,电影正是通过了这样一种极端的对比矛盾,来展示深渊的痛苦与迷茫,从而在其中淋漓尽致地彰显人物对革命意义的思考。电影的本质并非叙述苦难,而是要向更高的信仰出发,去追寻人性的光明美好。
二、肃杀困境下的凝重血色
如果说小兰代表的是黑暗迷雾下的纯白冰封,那么秦海璐饰演的老特工王郁,则代表着女性在肃穆深渊中的血色突围。在大部分传统的战争片中,女性的主体身份是消失的,她们很少能够以女性的话语权力出现,来阐释自我的性别身份。而在电影《悬崖之上》中,特工王郁则逃离了这样的女性规范,打破了性别文化的遮蔽,完成了女性乃至母性的精神性别解放。
在这一谍战氛围中,人物的内在性格被近乎统一的黑色系服饰与肃穆造型遮蔽,王郁也始终冷静自持,很少出现表情上的大波澜。也正是因此,她破冰的几次情绪起伏,才显得更加痛苦和悲凉。电影中的主角视点设置实际上是落在了张宪臣和周乙身上,但王郁视角下的几次情绪突转都为电影笼罩上一层沉重的色彩,也将电影推向了高潮。
首先毫无疑问,她是聪慧而机敏的,作为一个长期的地下工作者,她深知每一个特工的秉性,同时也对周遭环境有着最清醒明确的认知,时时刻刻处于警备状态。从这一点上来说,她与张宪臣非常相似。因此,当王郁压抑不住情感,表现出痛苦和崩溃时候,电影有效地在崇高的革命情境中注入了情感的力量,丰满了这一人物形象,展示出耐人寻味的极度反差。得知丈夫的被捕以及孩子的下落之后,她躲在卫生间里无声的痛哭。电影镜头从涓涓流动的水龙头转移到王郁痛苦直至扭曲的脸,隐晦地暗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那样黑暗中挣扎的年代,即便是流泪都是不被允许的。
而在电影的最后,周乙在大雪初霁的郊外,将流浪的姐弟送到了王郁身边,王郁一瞬间的错愕和眼泪显然与电影最开头形成了融合。革命计划的具体任务固然重要,但任务之后,因此流露出的小我的挣扎与小家的悲欢却更值得被书写讨论。有了小家的团圆,才能有集体的共和,只有个体的信仰与热血足够伟大,才能构筑起属于革命的诗意。
电影选择了以王郁来完成最后的团圆与和解,实际上也暗含黎明的奥义。在传统的立场中,女性始终是包容的、仁慈的、隐忍而宽厚的,也正是因此,人们把创世者归于女娲,形容祖国为母亲,也将地球称之为母体。在女性的坚韧与柔软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知到她们的抗争与柔情。在她身上,“悬崖之上”这一词的用意格外明确,她既是凛冽陡峭悬崖命悬一线时中挣扎的革命者,也深刻代表着攀登着走向悬崖之上的信仰力量。
在王郁的身上,既有一个谍战工作者的细腻和机敏,但同时也没有失去女性的主体想象,仍然具备女性的柔软和慈悲。是因为她的母性介入,电影才得以在肃杀与苦难的氛围之下营造出浮光掠影般的神圣反抗,她身上所承载的是对于生命主体的关注与凝思。事实上,在电影的男性立场下,主体很容易由此走向全然冷淡的反抗深渊,而张宪臣与周乙面向特务的杀伐决断也难以令人共情,但由于王郁的加入,女性视角的呈现,电影得以显露出人性的美好,在步步惊心的困境之外,更彰显出人性的血色之光。这一抹血色,既是她在肃杀黑暗的环境中理性而决绝的牺牲,同时,也是属于一个母亲和妻子对于家庭的浪漫眷恋,虚置在电影整体情境之上,建构出琐碎却至关重要的情感羁绊。
三、双重女性视角镜像对照
值得注意的是,《悬崖之上》在人物的选取和设置上,采用了群像和镜像的模式,完全挑战了既有的谍战片典型。以同样的谍战片《风声》为例,电影中被困住的几人,都有着各自极为出彩的个人设定,带有一定的猎奇色彩,能够看出导演在人物选择上的用心。而在《悬崖之上》中,电影则在不断强调两两对照,展现了人性的崇高与宏大。张宪臣与周乙的两相对照自不必说,电影实际上也是借助了他们的视点切换完成了叙事上的突转,从营救到逃亡,张宪臣和周乙代表的就是那个时代深入虎穴的地下工作者之艰难。而更明显的是王郁与小兰的种种镜像对照演变。
这种镜像对照首先从她们的爱情展开,同样是与爱人共同出战,同样是面对被分开的命运,小兰纠结而又愤怒,与楚良依依不舍,而王郁却连眼神都甚少,只是在漫天大雪中飞快地拿走了那片毒药,紧接着,怀抱着赴死的决心进入战场。同时,与小兰在特工一组时刻被张宪臣所保护不同,特工二组的王郁,则承担了主导地位,在深渊的边境线上游走。
而面对爱人的被捕甚至被杀,王郁连痛苦都是深刻掩藏起来的,但在小兰身上,则看不到这种入骨的疼痛。电影中最后两个场景很值得深究,小兰送走王子阳之后,忍痛向周乙问询楚良生前有无受辱,她的表情更多的是对于爱人的不舍与疼痛,是小我之下的情感重创,而在周乙将两个孩子送来的最后一幕场景里,冰天雪地,处处是肃穆的黑白,王郁静止不动,只有两行热泪滚滚流下。一直到孩子们走近,她才伸手搂住他们。是不敢相信,同样,也是知道即便孩子回到身边,也将会面临分离之苦,甚至是生离死别。
同样的镜像观照还体现在两个人物的交叉上,尽管电影并未对小兰和王郁的人物前史作出太多交代,但仍然能够凭借他们短暂的对话勾勒出两个女性的不同形象。楚良在公寓中描述自己学历时,王郁轻描淡写地表明自己没什么文化,楚良是个高才生。
而从楚良与小兰的相爱,以及小兰本人的状态来看,很明显,小兰在革命之前,也一定是属于较高的知识阶层,没有经受过太多革命斗争的艰苦,也并不懂得前方要面对的是怎样一条路。她投身于革命,正如她在展示超高记忆力时所提到的那一句“他们叫我来的”。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小兰更像是被时代洪流所裹挟的受害者。但王郁并不是,从张宪臣的描述中,他们也曾在哈尔滨有过美好的生活,有过团圆美满的幸福,然而投身革命之后,被迫与孩子流离失所。
战争片中的人物,往往会带有强烈的宿命感和悲剧感,因为二元对立的宿命无从抵抗,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悲剧也不可避免,无论是小兰还是王郁,都是那个时代不折不扣的悲剧者,她们两人的身上都带有多重虚无与绝望,但在两人的镜像观照之下,这些绝望的冷峻反而重叠成了希望的曙光,我们窥探到信仰的力量,小兰在战争中飞速成长,王郁也从绝望中获得救赎。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如何铭记那段历史,如何思考世界,仍然是电影中不断讲述的命题。就电影本身而言,我们始终在镜头的窥探与跟随下观测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从这些人物身上体察整个时代的命运。全片肃穆黑暗的影调,将整个氛围烘托成为一个孤独且死寂的空间,但小兰与王郁身上的那一抹亮色,是点燃空间的火把,同样也是对于时代的沉痛缅怀。个体的境遇永远是时代洪流下被推动着前行的,而作出大义选择的那些乱世英雄们,则是以自我的力量推动时代。冷峻之下,涟漪浮动,沧桑厚重的历史背后,是信仰与真情共同涌动的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