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李大有的人物形象分析
2021-07-23王宇欣
王宇欣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2021年初,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豆瓣评分高达9.4分。《山海情》立足真实历史,以扶贫故事为主线,以各人物命运为支线展开情节架构,采用双线并行的创作手法,将贫困地区脱帽与扶贫干部的成长结合,通过平视百姓平凡生活,传递改变生活的勇气,反映历史的变迁,引发观众强烈的共情。李大有是剧中一个重要角色,形象丰富,演员演绎出彩,是不少观众心中最喜爱的角色。本文不考虑演员的表演因素,仅从人物本身的形象出发分析其成功背后的根本原因。
一、李大有的人物形象梳理
(一)心存改变生活的美好愿望,头脑灵活,会算账,但视线局限,不会算长远账,不肯吃眼前亏,被眼前的利益牵着走。
李大有得知移民政策后抢着报名,成为第一批移民指标中的一员,可到了金滩村发现真实情况并不如扶贫干部讲的那么美好,房子需要自己盖,盖房的钱还得自己去打工挣,李大有马上算清了吃土和吃沙的账,黄土总比沙子细,在涌泉村吃黄土,比在金滩村吃沙子好一些,因此毫不犹豫地当了逃兵。用马喊水的话说李大有“吊庄名额抢着去,一晚上都没熬过就蹿回来了”。他是村民中的意见领袖,他回来其他同村的移民也都全跟了回来。张主任来拦他,问他为什么要往回跑,他说:“政府老说未来,未来这个好,未来那个好,未来是啥?未来就是还没有来嘛,啥时候能来,谁又能知道呢?”这句话是对他性格最好的注释,他看不到未来啥时候能来,所以把眼前的账算好最重要。
后来,帮扶干部陈金山请了凌教授来传授蘑菇种植技术,得宝第一个吃螃蟹,李大有前去向得宝打听种蘑菇是否有政府资助,刚好凌教授和陈金山来了,得福想再次动员村民种蘑菇,让凌教授给大家讲讲,李大有马上阻止说“现在讲,我们也听不懂,庄稼人说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等你家菇买了钱了,那个时候让他们讲,我们就听得懂了。”他还给得宝泼冷水:“不是叔说你,有的事情咱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乱投资。”
当得宝种成功种出双孢菇,蹲在墙根下的李大有和村民们亲眼看到得宝从菇贩子赚到了钱,李大有立马后悔贷款买拖拉机了,要让儿子卖了拖拉机,改种蘑菇赚钱。这就是典型的不见兔子不撒鹰,是他精明的地方,一旦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是敢于拼搏的。然而当李大有终于确定种蘑菇可以挣大钱并冲进种菇大军,辛勤劳动,精心培育,希望却在他收获到第一茬蘑菇时被市场无情摧毁,此时市场已经超饱和,蘑菇的价格断崖式下跌。
(二)易冲动,无担当,总把责任推别人身上,有点荒唐,也有点可爱。
遇到买水涨价,没说上几句就要和水站的人打起来。蘑菇盛产,供过于求,滞销,凌教授带领大家建起两座建议冷藏库用于应急,暂时保存村民卖不出去的新鲜蘑菇。李大有想把前天没有卖出去的不太新鲜的蘑菇放进冷藏库,遭到工作人员拒绝,李大有怒火中烧:“要不是他(指凌教授)撺掇我们这么多人贷款建棚种蘑菇,最后大家都亏了钱了。”凌教授赶到后,他又指着凌教授吼道:“你为什么要鼓动我们这些人盖棚种菇,你不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吗?”把责任全部推倒凌教授身上。眼看争辩无果,眼前的利益无法抓住,李大有冲动地将蘑菇抛洒当场。为解决困境,水旺不顾父亲阻拦决意外出打工,挣钱还贷款,李大有崩溃了:“咱把这日子都胡乱整,咱都不过了。”一把火点了菇棚。棚烧了,钱亏了,儿子走了,李大有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闹着回涌泉村,得福急道:“咱村来这儿的,就数你年岁最大了,为啥就你最不省心嘛。”李大有一听又火了:“要不是你一天到晚听姓凌的胡乱宣传,让咱全村的人都投钱,盖那什么棚,种那破烂菇,谁能陪这么多钱?”说着就脱下鞋子要替得福爸教训得福。
李大有以儿子名义贷款买了拖拉机,没多久看到种蘑菇更赚钱,就想让儿子卖拖拉机,儿子不愿意卖,李大有说“娃啊,恐怕你的名下,还得多背一个贷款。”说的是理所当然,不容商量。水旺虽然移民到金滩村前就已经辍学走上社会了,但并未站稳脚跟,李大有毫不犹豫地让儿子背负两笔贷款,完全没有像中国大多数父亲那样为儿子竭力担当的责任感。得宝向得福解释为什么不阻拦水旺时说的话,对李大有的评价是非常到位的:“大有叔还觉得自己可怜吧,水旺走这一路,眼泪都没停过,说他是吃他爸的鞋底子长大的,你知道他家建棚跟买拖拉机那两笔贷款,贷在谁名下不?大有叔这爸当的真有意思,两笔贷款都在他儿名下……”
马得福让父亲带着他和张书记上李大有家做工作的时候,李大有要杀扶贫鸡给张主任吃,还有当李大有亲眼看到得宝种蘑菇赚到大笔钱时,乘大家都不注意,顺了几个蘑菇揣进裤兜,带回家洗都没洗就迫不及待地倒进锅里,又后知后觉、手忙脚乱地捞出来切片继续炒熟了尝味道,对于这个能赚大钱的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买回拖拉机的时候,他戴着墨镜站在车斗中洋洋自得的样子,有点荒唐,又有点可爱。
(三)李大有毛病虽然多,但他身上也有闪光点,本性善良。
虽然水旺说他是吃他爸的鞋底子长大的,但李大有的内心也有温情的一面。麦苗出差回村,李大有专门煮了“定心蛋”让麦苗捎给水旺,说水旺在外面吃不到家乡味,还哽咽着说:“这小子,他可以不想我,可我这个老没出息的,不可能不想他……”说完转身就走,背着身冲麦苗挥手告别,不想麦苗看见他掉泪。对于真心为民的扶贫干部,虽然一开始因为自己眼前利益受损,他埋怨甚至骂过他们,但最终还是看明白知好歹的。比如:一开始马得福让父亲带领他和张书记和到当了逃兵的李大有家做工作,他指着马得福说:“这刚离开山沟几年,就忘本了,小子我跟你说,你少跟你叔官腔官调的,我跟你说,我不去我不去,就不去,你咋还合着外村的人一块儿来忽悠你的乡亲,你这就是坏了良心了你。” 外村人就是指张书记,后来张书记出车祸时,他一脸难过地说:“那人是个好人呐!”因为蘑菇卖不出去,他也指责过凌教授,凌教授完成任务要走时,他带领大家伙来送行。他原则上没犯过错,他的精明从来没有算计到别人头上,一心想挣钱却能坚守底线不干昧良心的事,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村里晒的枸杞,没有熏硫黄,品相比不上其他村的销量,遭到收货商压价,村民挣不到钱。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要不要熏硫黄,李大有正气凛然地否决说:“良心就是人心,那是一杆秤,咱的枸杞可以不红,但是咱金滩村的人心,不能黑。”
可见李大有的人物形象丰富多面,心向美好却眼光短视,善良却不担当,荒唐又可爱,充满矛盾,富有戏剧性,奠定了人物塑造成功的基础。
二、李大有人物形象合理性分析
福特斯在《小说面面观》中指出人物的本性是作者“通过推己及人臆想出来的,并且受制于作品的其他各个方面”。李大有作为一个虚构人物,其形象跟作品密切相关,为作品服务,受制于作品的方方面面,是创作者根据《山海情》的“其他各个方面”对人物的设定以及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塑造。但如果人物只是完成了推动剧情和帮助作品完成主题任务的使命,那这个人物只是活在作品里,不是活在观众的心理,观众很难与之产生共情。格雷厄姆.格林说过:“有时人物会说出你意想不到的话,作出你意想不到的事,这时候他就获得了生命,而你应该把主动权交给他。”就是说一个虚构人物的生命力在于说他该说的,做他该做的,符合其身份背景,符合其人生经历,归根结底是一个合理性问题 。李大有的所言所行,都能从他的身份背景和人生经历中找到合理的解释,从而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最终成就了极具生命力的李大有。
(一)贫穷闭塞的生活环境。人之初,性本善,李大有生活在贫瘠甲天下的西北黄土地上的一个小山村,村里民风淳朴,李大有和大多村民一样,本性善良。但贫穷的他们都停留在“生理需求”这一马斯洛需求的最低层次里打转,整天为生计奔波。因为贫穷,就不可能得到好的教育,再加上信息闭塞,导致他们的认知能力不足以支撑他快速理解新鲜事物,所以李大有最看重眼前利益,对于可能的机会疑虑重重,有着明显的视野局限性。正如《贫穷的本质》书中所说:穷人普遍需要面对诸多的风险(收入,疾病等各种风险),会为此担忧,担忧带来压力,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他们不太可能做出理智的决定。
(二)宗族和父亲的威望。在故事开始的地方——涌泉村,最早只有李姓一族,马家先人流亡到此,仁义的李家人收留了马家人,李姓一族在涌泉村威望很高。李大有的父亲李老汉参加过红军,是村里的老书记,在吊庄动员工作会上,李老汉几句话把前面马得福等人都搞不定的难题,一锤定音,说明李老汉有威望、有智慧、也颇具眼界。宗族和父亲这两个先天的条件加上李大有本身头脑灵活,李大有成为村民中间的意见领袖是顺理成章的事。村民送凌教授那场戏,李大有做代表先进的屋,村里的枸杞到底要不要熏硫黄,村民也要李大有给出决定性意见。
(三)父亲的魄力和能力。因为父亲有魄力有能力,家里家外都有父亲支撑着,作为儿子的李大有保留了他这个年龄不该有的不成熟,无担当,冲动起来不考虑后果,有的时候看上去有点荒唐,还有点可爱。看得观众又爱又恨,哭笑不得。
综上所述,李大有的人物塑造之所以获得成功不仅在于人物形象的丰富多面,更在于其形象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经历,他说的话和做的事,合情合理,让观众感觉真实可信,极具生命力。他头脑灵活,视野局限,冲动无担当,本心善良,有点荒唐,有点可爱,他就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黄土地上,在那个小村庄里劳作、显摆、发表领袖意见;有时着急,有时失落、有时得意。虽被时代所裹挟,却不曾被时代所抛弃,跟随着潮流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