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好,李焕英》:母女亲情的伦理救赎*

2021-07-23于晓帆袁智忠

大众文艺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李焕英贾玲共情

于晓帆 袁智忠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 400715)

电影《你好,李焕英》讲述了主人公贾晓玲在母亲遭遇车祸后,意外穿越到了20世纪80年代,与风华正茂的母亲相遇,一起参与并体验了她的生活,感受了母亲的情感。故事以导演兼主演贾玲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改编而成。

一、穿越背景下的亲情伦理救赎

《你好,李焕英》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影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理想的母亲形象。她像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也曾年轻、美丽、充满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但在结婚生子之后,每天忙于柴米油盐,为儿女的成长操心劳力,逐渐失去了自我。电影中贾晓玲的一段旁白瞬间便令人泪目:“打我有记忆起,我妈就是中年妇女的样子,这容易让人忘了,她也曾是花季少女。”在李焕英身上映射出现实中妈妈们的影子:每天都在跟“熊孩子”斗智斗勇,甚至常常闹得鸡飞狗跳,对于作为子女的年轻观众们来讲如果你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恰好是贾晓玲这种“没出息”“不长脸”的娃,可能会更有共鸣。但同时李焕英又是一位理想的母亲。无论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眼中多么“没出息”,但在她心里却是最棒的。尽管现实中的母亲也曾因为屡屡被老师找而表现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希望她能“长回脸”,但却并没有嫌弃自己的女儿。女儿在幼儿园拉裤兜子,母亲没有抱怨责备,居然还哈哈大笑,李焕英:我女儿怎么总拉裤兜呢,那是因为咱年纪小。咱年纪小,咋还能和哥哥姐姐一个班呢,那是因为我女儿最聪明了,是不是?妈闻闻臭不臭,诶呀臭。她篡改录取通知书,让母亲在众人面前丢尽颜面,母亲却并未暴跳如雷,反而在回家的路上与她谈笑风生。贾晓玲:妈,我知道我没出息。李焕英:谁说你没出息啦。贾晓玲:我以后肯定有出息。李焕英:那肯定的!凡此种种,无条件的宽容和接纳让她产生一种深深地愧疚和亏欠感。她要在穿越回去后,努力弥补各种遗憾。像买电视机这样的情节设计在物质层面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那么“肤浅”,但在贾晓玲眼中它却至关重要,因为这是现实中,母亲与同龄人每次回首往事时可供炫耀的谈资。影片在穿越的背景下进行展开,为贾晓玲和母亲提供了重生的机会,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贾晓玲以表妹的身份与母亲相处,实际上是伦理关系的一种重构,她是那么在意母亲是否“高兴”,而令母亲“高兴”的事情是否“高级”她并不在意,她看中的只是母亲“高兴”这一结果。所以,贾晓玲的这次穿越便应看作是其实现自我心灵救赎的一次尝试。“子欲养而亲不待”,当观众看到这样的情节安排,就会获得一种心理补偿,这也是戳中我们泪点的原因之一。穿越回去的母女俩有一段喝酒时的对话,此时贾晓玲还未意识到母亲也跟她同时穿越回了过去,影片也未明示李焕英穿越回了年轻的时候。这可看作已经历过现实人生后的李焕英对自己人生的真实感受:她很幸福。而她之所以幸福,是因为生了贾晓玲这样的女儿。至此,母亲以一种无条件的爱,化解了贾晓玲对母亲那份深深的愧疚。直到影片最后贾晓玲通过缝牛仔裤的图案猛然惊醒,发现母亲其实也是穿越回来的事实后,剧情反转,观众才明白母亲对女儿想弥补遗憾的全力配合,她在穿越回去后的每一句话,所有的选择都在告诉贾晓玲:女儿,生了你,妈妈很幸福。母亲的爱是那么温暖治愈,女儿极力想要弥补遗憾却不知道自己始终被母亲偷偷爱着,这也直戳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或许那句台词说出了全天下母亲的愿望: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尽管故事的结尾李焕英的命运并没有因为贾晓玲的干预而被改变,但是这次穿越的旅程为贾晓玲和母亲在伦理上提供了灵魂的家园,也为观众打造了一番实现伦理亲情救赎的理想梦境。

二、亲情伦理引发观众共情

成千上万的观众在荧幕下哭着,笑着,正是因为他们在荧幕里找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在李焕英的世界里再次感受到了那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导演贾玲说,这部电影她唯一的筹码就是“真诚”,她用这部影片致敬自己的母亲,致敬全天下的母亲。《你好,李焕英》用的是穿越梗,这种说故事的手法,在影视界并不新颖。之前的《夏洛特烦恼》用的就是这种穿越梗,只不过《夏洛特烦恼》里的夏洛穿越回过去试着改变自己的未来,而《你好,李焕英》里的贾晓玲穿越回过去是想改变妈妈的未来。就是这样一个又旧又老的梗,却因为“真诚”,而把故事说得极其精彩。以至于可以让观众忽略它作为电影在艺术手法上的种种不足。记得剧中李焕英对贾晓玲说:“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这句话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却道出了几乎所有母亲的心声。“母亲”在我们每个人的眼里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在骨子里她们却又是一样的。就是这种接地气的“真诚”,造就了《你好,李焕英》的成功。

贾玲19岁时失去母亲,到2021年,贾玲38岁。她至今生命的历程里,恰好一半有母亲的存在,一半没有。母亲逝去带来的痛苦成了她成年后一切经历的底色,她说她 “始终很难开心起来”,随着贾玲的成功,未能回报母亲的遗憾一如既往地缠绕着她,即便上了春晚,她也说“晚上躺在床上就会想,我妈不知道,失去她,我失去了过年的意义”。这是一种旷日持久的痛苦,这种旷日持久的痛苦积淀在贾玲的生命里,驱使着她创作了《李焕英》。电影里最动人的一幕是母女两人坐在桌前喝酒,贾晓玲描述着李焕英的女儿应该有多优秀,李焕英说你的观点不太对,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就好了,贾晓玲说你不懂,比如我就是个健康快乐的小猪羔子,但是有什么用呢。这正是贾玲一生的憾事:母亲在世时自己十分平庸,而当成功到来,母亲却无法见证。生者向逝者的诉说,最接近告解。美国作家琼·狄迪恩说“当我们哀悼逝世的亲友时,我们多少也在哀悼自己。哀悼我们的曾经。哀悼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哀悼我们终有一天也将不在人世”。死亡会带走我们珍贵的一切,但死亡能教会我们的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而人类所经历的所有痛苦也都是如此。[痛苦滋养着创作者,痛苦擅于激起人的反应和思考,而这一过程往往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而人的无意识,恰是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冰山沉浸在水下的部分。也就是说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在《李焕英》里,贾晓玲在释放对母亲依恋的同时,甚至可能没意识到里面其实也掺杂了自己成长的孤独与痛苦,入世中与外界的冲突与妥协,乃至哲学观的转变。但是这一切观众可以有所察觉。贾晓玲对待母亲的做法从功利主义式的纠正,到斯多葛式的理解和开释;从主要关注自己的补偿意愿,到意识到李焕英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贾晓玲对母爱的认知升华的同时,又何尝不是领悟到了自己也拥有爱人的能力,从对“有出息”的执念,到对平凡的甘之如饴,又何尝不是对中国式家庭观念的革新。而这一切的完成都是天然的,是贾玲在消化了自己人生痛苦的同时,顺便解开了许多过往的疙瘩,接纳了生活里的刺痛,接纳了自己的外貌,接纳了人生里的种种不顺和他人的置喙。而对观众而言,观赏这种痛苦和开释其实是一件更能引起共鸣的事。幸福是相似的,不幸各有不同,而人类偏爱故事。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指出,集体无意识是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在成长中与母亲的关系里都有留有遗憾,而每个人也都经历或者目睹过“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因此影片想要传达的母女亲情的人伦关怀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共情,使观众内心这种深层次的对于母爱的依恋与尊崇通过银幕释放出来。

三、结语

欢乐的共情易于消散,而痛苦的共情更易令人连接。《你好,李焕英》在喜剧外衣包裹下的悲剧内核足以引发观众在当代社会下对于伦理亲情的深思。康德曾经说过,人不应当是手段,应当是目的。诚然,电影创作也应当如此,观众并非取悦或者教化的对象,作品不应当是取悦或者教化的手段。当我们反思好的作品应当是什么,我想到的是创作并非从虚空而来,不过是将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感情化为实体,因此《你好,李焕英》是成功的,贾玲把母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在朴实的镜头语言和生动的表演中向我们娓娓道来,用真诚打动了观众,观众愿意为它买单。

猜你喜欢

李焕英贾玲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你好,我的“李焕英”
《你好,李焕英》 观后感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你好,李焕英》:如果这就是TA想要的呢
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女神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贾玲: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当贾玲遇到宋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