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奇特的建筑形制
2021-07-23马育敏
马育敏
(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河北正定 050800)
一、隆兴寺摩尼殿概述
河北正定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文物资源。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包括正定的隆兴寺和广惠寺华塔两处,直到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正定的梁氏宗祠,这是正定的第十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正定县公布不可移动文物162处。2021年2月26日河北省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河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中正定有9处。可见正定是一座文物大县,堪称 “佛教文化博物馆”。
隆兴寺内古建筑众多,涉及宋、明、清各个时代,且在建筑造型及梁架结构上独具特色,堪称古代建筑范本。摩尼殿,为隆兴寺内现存古建中最重要的一座,俗名五花大殿,也是隆兴寺现存四座宋代木构建筑中唯一有明确纪念的建筑,这归功于1977年摩尼殿维修落架时发现的有文字记载的题记。摩尼殿的重要价值下面借用重要的古建专家梁先生的话概述。
“摩尼殿是隆兴寺现存诸建筑中最大最重要者。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到者。斗拱奇特:柱头铺作小而简单;补间铺作大而复杂,而且在正角内有四十五度的如意拱,都是后世所少见。殿内供释迦及二菩萨,有阿难迦叶二尊者,并天王侍立。”
摩尼殿独特的建筑造型深深地吸引了梁思成先生,1933年竟冒着兵荒马乱前来考察,还特意将此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摩尼殿宋《营造法式》建筑的典范,可见其重要地位。
二、摩尼殿的沧桑历史
摩尼殿始建于北宋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建成后,经历了434年以后至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整修,又经历了二百多年至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之间(公元1703-1780年)又进行了较大的修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进行了上檐脊步的局部落架和瓦顶翻修。1977年-1980年进行了最彻底的一次落架大修。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有敦煌研究院开展了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壁画保护项目,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对檐墙、扇面墙壁画出现的颜料层起甲、污染、裂缝、地仗层脱落、划痕、历史加固、酥碱、拼接缝开裂等病害进行修复,并对五彩悬塑倒坐观音进行了加固维修。工程历时一年半。壁画修复进展中大胆尝试了开放式修复,既不影响游客参观的热情又不影响项目的修复进展,收到了游客的极佳好评!
2020年4月-9月实施完成了隆兴寺摩尼殿修缮工程,该工程2016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2018年工程设计方案获省文物局核准。2018年8月,国拨资金113万元到位。工程于2020年4月开工,内容主要是摩尼殿二层两山瓦瓦顶揭瓦、全部瓦顶检修、台明、月台、散水揭墁、阶条石、垂带踏跺粘接拆安、台帮砖剔补等。2020年9月工程竣工。
三、1977年-1980年是摩尼殿进行最彻底的一次落架大修,确定了摩尼殿的建筑年代及证实古代斜拱的运用成熟程度
据正定文保所文书资料记载:隆兴寺摩尼殿 1973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并拨款“进行落架重修”。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7年4、5月份才召开专题会议,6月12日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滋德,计财处副处长田育仁以及祁英涛、罗哲文高级工程师亲临现场对修缮工程作出指示;6月16日河北省文化局副局长李焕秀、张文西等同志在正定再次召集省、地、县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对摩尼殿修缮工程作了具体的部署。
这次落架过程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揭取壁画,其中共揭取壁画66块,计180m²,拆壁画外墙171m³;第二阶段揭落瓦顶;揭瓦面积达2100m²,上檐800m²,下檐1300m²,共计瓦件55000件。脊筒924件,筒瓦13600件,板瓦24400件,勾头、滴水1620件,望砖4800件,各种小瓦件9646件。第三阶段拆落木架,整个落架工程共拆除上下檐椽、飞椽3529根,上下檐内槽及襻间斗拱243攒(其中上下檐斗拱127攒),计6930件,上下檐大木500余件,博风68m²,天花342井,照壁板156m²。于1978年1月15日落架全部结束。
正是当时把每一构件当成文物认真对待,所以共发现有文字的砖186块,瓦51块,木构件8件,铁钉1个,共计246件。其中最为宝贵的是木枋上书有“皇佑四年”建庙的年号。历代重修的有明代成化、万历年间的题字,清代的康熙、道光时代的题字,给摩尼殿从创造到历代重修以明确的纪念,解决了摩尼殿的建筑年代在文物界长期争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说明了斜拱在古代建筑上的使用,并非在辽金时代才开始创用,而是远在金代之前起码在北宋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同时通过摩尼殿斗栱件的实物进一步说明,当时已经运用成熟。
在我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斜栱”1.最早出现在转角铺作中的实例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2.最早出现在补间铺作中的实例是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中殿建于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天宫楼阁(公元1038年),除转角斗栱使用45°斜栱外,并在北壁上檐明间补间斗栱中使用45°斜栱四层(柱头斗栱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3.摩尼殿是转角、柱头和补间铺作中全部出现了斜栱,因此最具代表性。摩尼殿下檐在补间铺作和外转角铺作使用45°斜拱;上檐东西明间各有两个柱头上使用45°斜栱。可以说这一重要发现,不但提高了摩尼殿本身的历史和工程技术价值,为进一步探讨研究北宋时代的历史建筑和科学工程技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对于明清时代重修摩尼殿文献的发现,为进一步考证摩尼殿历史发展工程和今后复原、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处宋代墨书题记:最早发现的一件是在上檐后明间柱头斗栱的昂底皮,墨书题记两行:“皇祐四年二月二十三日立 小都料张德故记”;第二件写在上檐内槽西山面补间斗栱大斗底皮,墨书题记两行:“小都料张(?)从(勿)二十八立 皇祐四年二月二十日三立柱口”;第三件写在上檐内槽后明间东补间斗栱中的斜散斗底皮,墨书题记为“真定府都料王(?)”。此处虽未写年月,但从木质、制作细部手法以及所题都料、真定府写文字,都应定为宋代构件;最后一处是在内槽西次间阑额上皮发现的,墨书题记共二十一个字,每字平均12厘米见方,总长约280厘米,内容:“大宋皇祐四年二月廿六日立柱记常寺僧守义故题”。
摩尼殿由于年久失修,梁柱倾斜,檐墙坍塌,壁画酥残,于1977-1980年进行了比较彻底的修缮。局部落架后拨正柱子,更换或加固残损的梁枋、斗栱。在落架之前先揭取了檐墙的壁画,修复后按原位安装。安装的方法是:在永乐宫安装壁画的方法基础上,加以改进。施工过程中,在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前期下,恢复了宋代的透空山花和隔扇门,在殿内取消了后代增添的天花板,使整座建筑物的内部,恢复了宋代“砌上明造”的规制。
四、摩尼殿的梁架结构属宋《营造法式》中的典型的殿堂结构,斗拱复杂多样
摩尼殿梁架为抬梁式。上层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共用梁架四缝,由前后布置的内外金柱承托。殿身平梁断面高与宽之比近于3:2,符合宋代构件断面尺寸,不同于唐代2:1和清代5:4或6:5的断面比例。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梁架的结构为清时轻巧,而各架之叠处的结构、叉手、驼峰、襻间等等的分配,多于《营造法式》符合。”
四抱厦中,东、西、北三抱厦的梁架结构相同,为四架椽屋用二柱的结构形式。里缝梁架的四椽栿置于两柱之间柱头枋上,外缝梁架的 四椽栿搭在抱厦斗拱后尾上。南抱厦梁架结构较为复杂,三缝梁架各不相同。外缝梁架的四椽栿的两端坐落在抱厦檐柱斗拱后尾,由于四椽栿与平梁之间距离较近,期间只用斗子支撑。中缝梁架平梁下施大斗和短柱,短柱直接立在六椽栿上,短柱两侧用纵向的单栱承托襻间枋和中平槫,从而取代了四椽栿的功能。里缝梁架的四椽栿很滋润地架在下檐的乳栿上,四椽栿与平梁件采用丁华抹额栱,栱的两旁施托脚,承托平梁和襻间枋。摩尼殿的梁架举折为1:3.41,既不想唐代1:5或1:4那样舒缓,又不像清代1:3那样陡斜。
摩尼殿的斗拱也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用量大,而且配置杂难,在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富于变化。上檐、下檐、内槽斗拱共计一百二十七朵(不包括襻间斗拱)。其中下檐一圈六十七朵(下檐南面21朵,西面15朵,北面20朵,东面15朵,四角转角斗拱两面共用,共计67朵),上檐三十八朵(上檐,东面斗拱9朵,南面12朵,西面9朵,北12朵,转角斗拱两面共用),内槽二十二朵(内槽东、西面斗拱5,南、北面8朵,转角斗拱两面共用,共计22朵)。按位置可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其式样多大二十余种,但总的来说都为五铺作偷心造。上下檐斗拱皆为单抄单下昂,内檐出双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