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兴明:农科园圃躬耕牛

2021-07-22魏来杨贵飏

时代报告 2021年5期
关键词:红薯科技

魏来 杨贵飏

果实的事业是珍贵的,花的事业是甜蜜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总是谦逊的、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泰戈尔

初冬的薄雾给川东北重镇蓬安城披上了一层轻纱,嘉陵江涌动一江墨绿绕城流淌,明丽的朝阳穿过雾霭洒下火红的光芒,点燃了科技晚霞照耀在赋圣司马相如故里,真可谓“赋圣故里添新景,科技晚霞彩纷呈”。

2020年11月16日,在四川省蓬安县河舒镇老科协科研基地、在县科协会议室,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邀请基层乡镇、农业产业化企业举办了科技新产品鉴赏评议、推广签约活动。科技晚霞的绽放为赋圣故里增添了美妙新景——当天,县老科协同该县河舒镇政府及四川人间印象等10家省内外知名产业化企业,签订了无偿转让他们研发的彩色红薯、相如辣木、降香黄檀、龙徊红脐橙、阳光玫瑰葡萄等五个新产品协议书,约定推广种植近二万亩。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发出了由衷惊喜的赞叹:“县级老科协成了名副其实的农科研究院,研发培育这么多实用型新产品,真令人钦佩!”“老骥奋蹄,桑榆不晚。老科协无偿转让科技成果在全省老科协系统尚属首次,这是为乡村振兴在无私奉献。”“取得这些创新成果,全靠博学深研、躬耕不辍的龙会长,他是农科园圃的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

不搞科研浑身都不舒服

人们提到的龙会长,就是现任南充市科协副主席、市彩色红薯研究中心主任、蓬安縣老科协会长、县老干部志愿服务团常务副团长、中国老科协显著业绩奖获得者龙兴明同志。龙会长20世纪50年代出生,八旬老人看上去脸庞清爽,少见皱纹,慈眉善目,神采奕奕,像是耳顺之人。也许是得益于科技的滋养和科研的力量,他身材健硕,腰板笔挺,肩臂结实,“国”字形脸上那双眼睛总是闪烁着睿智而温和的光芒。站着,如一尊铁塔,不容振动;走路,似闲庭信步,稳健自如;说话,如山泉飞瀑,掷地有声。“他是一个干事干练,思想深遽,意志坚定,追求卓越,热爱科学,乐于钻研的老科研、老黄牛,在蓬安很受尊重。”知道他的人,都这样评价他。

龙兴明所在的蓬安县,是汉代赋圣司马相如的故乡。原名相如县,因司马相如出生此地而得名。明太祖洪武年初,相如县入蓬州,1913年,改蓬州为蓬安县至今。蓬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孕育了著名农学家蓝梦九,哲学家伍非百,藏学家张怡荪,数学家、物理学家魏时珍,著名革命先烈王白与,代表国民政府接受日军投降的中将司令萧毅肃等一大批杰出历史人物。唐代诗人元稹,书法家颜真卿,画家吴道子,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散文家、理学家周敦颐等古圣先贤都在这里留有宝贵的文化遗迹。蓬安县地处嘉陵江中游,被誉为嘉陵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佳生态旅游示范城、中国五十佳最美小城,是一座新型工业城市和宜居城市。“相如故里,辞赋之源”“山水园林城,爱情伊甸园”是蓬安靓丽的历史和现代文化名片。

龙兴明从小受到辞赋文化的熏陶,喜欢独立思考、好学苦钻、热爱科技、潜心发明。他高中毕业后回乡劳作,业余时间全都投入科学种田的小创造、小发明中,在苕尖越冬栽培、农家肥发酵增量、紫云英开发利用等方面颇有研究和建树,作为科技型人才被选拔为生产队长、大队长。后来历任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区长、区委书记、县乡镇企业局局长等职务。尽管平时工作繁忙,会议多、下乡多,但他始终没有远离农业科技,始终向往科技兴农、科学强农。退休以后,他第一时间重操旧业,一门心思投入到农业科技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试验中,自费购买农科书籍、仪器设备、化学药品,专门租用新园乡踏坡梁村几亩土地搞科研。每天一大早,他就赶到试验地忙碌,晚上回家做记录、查资料、写日记,昼夜连轴转。他爱人看他比在职时还忙,心疼地说:“你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还天天这么忙,身体哪能吃得消?”龙兴明爽朗一笑,拍着身子说:“闲下来不搞科研浑身就不舒服,会得病。搞研究身心都很舒坦,不仅吃得消,还会延年益寿。”爱人一听有道理,转而也支持丈夫实现科研梦想。

蓬安地处浅丘地带,沙黏混合土质居多,适宜红薯种植。在生活困难时期,红薯充担当地大半年口粮,是蓬安县重要的粮食作物。这些年随着城乡生活向绿色生态、健康安全转型,红薯再度成为大受青睐的食物。龙兴明研究发现,科技界筛选的20种对肿瘤细胞有明显抑制效应的食品中,红薯排在第一位,熟红薯的抑癌率为98.7%,生红薯为94.4%。红薯中含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抗癌物质糖脂,还有一种活性物质脱氧异雄固酮,它们可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并且能使衰弱的免疫系统重新振作,防治乳腺癌和结肠癌效果显著。这一研究发现,让龙兴明精神大振,兴奋不已,他看到红薯研究大有可为,十分必要。但他犯愁的是,蓬安及周边县区种植的红薯口味差、产量低,营养保健成分不充分,不利于发展成为农村致富产业。龙兴明在担任领导干部时,就发现了这个短板,于是,他退休后确定的首选科研攻关课题,就是红薯新品种研究开发。他带领农业老专家一头扎进课题中,他们按照新技术、高标准的要求,制定了红薯研发技术规程,创新采用劈接法进行嫁接繁育、对照栽植试验,选用台湾红心薯与本地栽培较好的紫薯、“南薯88”和“西成007”等8个红薯品种,在新园乡踏坡梁村、玉牛坡村进行原种——杂交一代——杂交二代三级良繁品种进行无性多元杂交。他们共栽植了100多个组合,嫁接培育出了蓬薯系列新品种34个,对照试验后又优选16个红薯优良品种对比种植。走过了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成长,迎来了冬的收获,经过龙兴明和同事们3年埋头苦研、心血浇灌,不舍昼夜地顽强奋战,五彩红薯新品种终于研制并种植成功。

龙兴明并没有喜形于色,又开始探索把台湾红薯与蓬薯系列8个本地品种进行复合嫁接杂交,在110多个嫁接组合品种中,培育出了6个产量高的品种,其中有5个亩产达到3600公斤以上,尤其是经国家商标总局注册的“蓬薯013”品种亩产量在4000公斤左右,单窝最重的16.3斤,单个最重的7.8斤,其叶片成三角形,叶橘黄,叶脉、叶柄为绿色;顶叶紫,分枝少,蔓细长;薯块纺锤形,薯皮紫红色,鲜薯削去表皮后,肉红色、橙色、紫色、浅黄色、白圈、白点颜色分明。

“这种彩薯既有紫薯的外形,又有比紫薯更好的口感。”2013年2月3日,时值春节,蓬安县老科协全体会员围坐在一起,品尝龙兴明团队历经5年嫁接培育的彩薯新品种。他们对试验地挖出的“蓬薯013”“蓬薯011”“蓬薯005”署名、编号、分类、蒸煮,邀请会员及家属、朋友品尝,对比肉质、口感、外形、色泽。“这个新年里,大鱼大肉一点也不稀罕,餐桌上五颜六色的红薯,其色泽、口感和味道让人回味无穷,都是家乡的绿色食品,环保无污染。熟薯色泽晶亮,紫红鲜艳,口感极好,甜味浓,面、沙、软为最大特点,是我最爱的一道过年饭桌上的养生美食。”县老科协会员雷发远的在省政府工作的儿子感慨地说。此次品鉴会,给了龙兴明极大的信心和激情,他马上整理、撰写资料,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彤茈1—10号系列彩色红薯农产品商标。龙兴明将通过鉴定评选出来的优良红薯品种300斤,送给新园学校20名家在农村的初中学生家庭,进行推广栽植,为他们送去脱贫致富项目,也为在全县大面积种植推广铺路搭桥、奠定基础,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科技成果的盛宴。

彤茈1—10号系列彩色红薯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提藤,以免红薯只长藤不长薯块。”8月30日一大早,龙兴明便在河舒镇燕山村红薯大田进行指导。村民杨建平算了一笔账:栽种普通红薯,亩产2000公斤左右,每斤市价只有1元。而栽种龙兴明培育的新品种,亩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每公斤收购价约3.6元。“怎么算,栽种龙会长培育的新品种都更划算。”杨建平喜笑颜开地说。如今,蓬安县已有2700多户农户选择栽种龙兴明培育的红薯新品种,每亩产量最高5000公斤以上,因其品质和保健功能受到信赖,市场十分畅销,亩产值达1.8万元以上,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首选项目、持续项目。三年前,产品通过了国家质检,获得了创新发明专利,龙兴明因对红薯新产品科技攻关的成功与奉献,以及大面积种植的巨大收益,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与群众赞誉。南充市人民政府发文,要求加快蓬安彩色红薯推广应用,并将其列入现代农业产业的主攻方向之一。2015年3月18日,龙兴明被南充市老科协任命为市彩色红薯研发中心主任,当天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面对人们的赞美,龙兴明情真意切地说:“红薯的价值和成功,是埋于地下的薯块,不露头脸,默默成长。这也正象征了我们老科技工作者的品质,低调诚实,不染铅华,老当益壮,默默奉献。”

搞科研就不要怕被否定

五彩红薯培育成功后,龙兴明更加增强了科技研发的信心和力量,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项目的研究开发中,他要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拓展更多的科技门路。

2013年3月,龍兴明到攀枝花市参加科技成果展示展销会,发现了被业界誉为“健康神树”的热带树种——辣木在攀枝花亮相。作为农业型老科技工作者,龙兴明深知,原生长于非州、印度、红海沿岸的辣木,浑身上下都是宝,具有高钙、高蛋白质、高纤维、低脂的特质,能够治疗贫血、抑制病菌、驱除寄生虫,其根、皮、叶、花、果、种子、树胶均可药用和食用,经济价值极高,被世界各国看好,被称为“长寿树”。如果把它引种到蓬安,定能发展为支撑农民群众脱贫攻坚的好项目、好产业。当他把引种想法告诉当地辣木专家时,对方睁大惊奇的眼睛与龙兴明足足对视了3分钟,断言道:“辣木在你们蓬安活不过一个冬天,它是热带作物,最低气温16℃以上才能存活。”龙兴明听了,心凉了一半,但沉醉于科研的犟牛劲驱使他仍然想试验一下,于是提出购买辣木种子试种,对方却摇头而去。龙兴明哪肯善罢甘休,会议结束时,他悄悄拔了一颗辣木苗藏于衣袖中,连夜赶回蓬安,把辣木苗栽植于自家阳台盆土中。虽然他精心管护,辣木也青枝绿叶长势良好,但最终却没有抗住冬天的寒冷,应了那位专家的预料,辣木苗变成了枯柴。面对挫折,龙兴明没有退缩,他向科研组坚定地表示:“搞科研就不要怕被否定,我认准了发展辣木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一定要把它引种培育成功。”

于是,龙兴明几次赶赴四川攀枝花和云南、海南等地求购辣木种子,研学播种、移栽和越冬管理技术。回到蓬安后,他租用了一块向阳、疏松、平坦的砂黏性地块为种育基地,用砖头砌成一个长8米、宽1.2米、高0.4米的育苗床,把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叶糠和细沙按同比例均匀混合撒布于苗床,将辣木种子用0.5%~1.0%的多菌灵浸种20小时后,浇水湿透苗床,按35~50g/m的用种量将辣木种子均匀撒播于育苗床上,再用同体积的复合基质肥覆盖种子5~7cm厚度,把育苗的每一步关键技术都做得十分到位。他每天在辣木苗圃兜兜转转,除草浇水,遇雨排水,施肥壮苗,像养育襁褓中的婴儿那样精心照顾。不到半月,辣木苗齐刷刷地破土而出,一大片绿茵茵,生机勃勃。当小苗长至15cm高度时,他带领科研组,抢时间加班加点,移栽定植于试验田块,两周后中耕培土,防止倒伏,加强树形管理、病虫害防治。

但不愿看到的一幕又发生了。树苗没有抗住当年冬寒,绝大多数被冻死了。龙兴明没有气馁,不怕否定,把科研的重点放在辣木越冬管理上。他采取多元科技手段探索多种越冬途径,反复试验、寻求突破,终于研究出温室种植和田间挖沟储存辣木根块覆盖塑料薄膜两种越冬方法。他带领科研组同时试验两种方法,投资一万多元建成了500平方米的透明温室,当年11月上旬将辣木根块挖出并移入温室,保持温度10~20℃,土壤湿度35%左右,观察辣木生长情况。同时,他带领科研组在试验地向阳地方挖出深约1.2米、宽约0.8米的地沟,将辣木根块置于沟内,上面覆盖20cm厚度沙子,上面盖上薄膜,待来年5月露地栽培定植。龙兴明将两种方法对比试验,发现效果都好,温室辣木和沟植辣木均正常生长,枝干粗壮,叶片多而肥大,且温室和挖沟投入不大,农户可根据经济和劳动力情况自由选择越冬管理方式。

辣木树苗首次度过川东北阴冷的冬季后,龙兴明没有止步,在此基础上不断摸索研究,成功实现了辣木树在川东北无性和有性繁殖双突破。当年试种的辣木在成功越过3个冬季后,龙兴明谨慎且乐观地宣布:辣木树在川东北种植成功。如今,当年越冬的一株株幼苗已长成一大片辣木森林,高大挺直的辣木树枝叶繁茂,白色的小花缀满枝头,宛若蓝色天空中闪烁的星辰,成为相如故里另一道别样的风景。

辣木越冬技术难题攻破,蓬安县老科协系统一片欢腾,盛赞龙兴明把“搞科研就不要怕被否定”的名言变成了攻关克难的巨大成效,在西部科技界是个创举。随后,县老科协把辣木种植列入脱贫项目,积极宣传推广。第二年4月,在龙兴明的推介下,新园乡踏破梁村村民唐谊清试种了0.14亩辣木树。“没想到销路这么好。”唐谊清说,辣木树已经给他带来了4000元的收入,辣木种植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龙兴明和老科协又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动员指导十多个乡镇于当年种植辣木500亩,产值达3000多万元,原产于热带的辣木植物终于扎根在川东北地区。紧接着,龙兴明引进企业成立了蓬安县九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指导建立了蓬安县英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两个辣木种植、加工企业。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辣木产业,他帮助企业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产品行业标准,并进一步研究辣木深加工技术和产品,帮助企业开发辣木精粉、辣木面条、辣木酒等新产品;协助企业注册产品商标,申报专利,办理生产许可证书;指导内外包装设计。企业生产的辣木酒、辣木面条、辣木精粉等系列产品受到市场青睐,畅通了销路。2017年南充市科技研发示范推广成果展示会后,企业的辣木产品已销往成都、重庆、西安、山西、河北、湖北、上海等7个省、直辖市,企业年产值已过千万元,辣木科研成果转化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南充市人民政府[2018]22号文件把辣木产业项目列入了全市2018~2025年现代农业产业创新驱动助力重点工程推广项目之一。2020年,龙兴明研发的“川东北辣木种植技术”已申报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7年,龙兴明荣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老科协会长陈至立亲自签名的中国老科协显著业绩奖,以表彰他在科技创新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地方党政领导也赞扬他的科研成果彰显出老科技工作者科技“拓荒牛”的晚霞风采。他以科技创新、科技为民服务的典型事迹,在众多专家学者中脱颖而出,2020年11月被选任为南充市科协副主席。

处处彰显生机的唐宜清梨园

蜜梨飘香时季

醉卧多少游人

阳光下的诱惑

齐天大圣偷吃了

夸它赛过五百年不老人参

这是南充著名作家、嘉陵区作协主席蒋川龙《梨花开过》诗作中对蓬安县新园乡盘古村种植业主唐宜清梨园景色丰收喜悦的生动描写。提到唐宜清的梨园,知情者都把钦佩的目光投向龙兴明,称他的技术指导不仅让唐宜清翻了身、走富路、奔小康,而且还带动了全县梨产业大发展、大增收。

唐宜清原在外地打拼多年,有了一些积蓄,10多年前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回乡创业的号召,回家租赁了110亩土地办起梨园。3年后梨树开始挂果,但产梨只有3万斤,果小且口味差,收入仅3万元,除去土地租金和前期投入,不算自己辛辛苦苦地劳作,总计亏损11万元。唐宜清苦不堪言,之后两年尝试改良品种,加强管理、拓展市场,但都不见效,梨园经营每况愈下,亏损很大,不仅带回家的积蓄全部亏完,还欠了一大笔债,焦头烂额的唐宜清痛下决心,丢下梨园不做,全家再次外出打工还债。就在唐宜清决定离乡的前几天,下乡推广农业技术的龙兴明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来到唐宜清家了解情况。他像老朋友一样拍着唐宜清的肩膀说:“老科协是以科技为民服务的组织,各方面的老科技工作者、老专家众多,我们一定帮你解决梨园技术和管理难题,助你增收致富,安安心心在家乡创业,带动乡亲们共同富裕。”

龙兴明同唐宜清结成科技帮扶对子,每隔两天就自费乘车来到唐家梨园,手把手传授梨树管理技术。“梨园需要嫁接改良,果树管理不规范,农药使用太多。”龙兴明教授唐谊清按技术要领给梨园锄草、施肥,示范拉枝角度达到45度,疏花疏果保证一个果子有22片叶子供养,不能多也不能少。这些清规戒律,让一向粗放管理的唐谊清既开眼界,又感困难。

“科学种田必须标准化操作,不要怕麻烦。我几乎天天都是和麻烦打交道。”龙兴明不厌其烦地现场指导唐谊清,每个环节一一示范。看着每天在自家梨园忙碌的这位科技老人,唐谊清打消了心中的畏难情绪,专心致志地学习种管技术。随后两年,龙兴明带领唐谊清对梨园进行了彻底改造,全部嫁接优良品种,梨树统一修剪成蘑菇形,使用太陽能杀虫灯和黏虫板防治病虫害。梨园管理日益精细化,产梨量大增,亩产由原来的200多公斤,逐步提高到3000公斤左右,销售总收入近200万元。龙兴明还指导帮助唐谊清发展林下养殖,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这让唐谊清不仅两年内还清了欠账,还大有结余,在县城购置了商品房、货车、小轿车,修建了鱼塘和小别墅。如今,唐谊清成了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带头人,获得了科技示范户的金字招牌和政府科技示范奖金20万元。

虽然唐宜清学到了梨园管理技术、发展了林下种养殖,经济效益稳步大增,但龙兴明还是放心不下,因为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梨树品种的褪化难以避免,必须适时嫁接改造,才能增产增收。于是,他把优良品种的遴选和嫁接作为技术重点传授给唐宜清,指导帮助他识别梨种优劣及生长趋势,指导唐宜清选择引进日本爱岩梨,嫁接改造了全部梨树。这种梨品质优、口味好、含糖量适中,特别适宜中老年人食用,而且耐储藏,如无损伤,在常温下可保鲜两个月以上,通过低温储藏可达半年之久。2020年唐宜清又流转了500亩土地种植发展爱岩梨,预计挂果后将增收至上千万元。他感慨说:“以前人们都道,沿海一带遍地是黄金,我看有蓬安老科协的帮助尤其是龙会长的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家乡遍地都是黄金了。”受唐谊清示范效应的影响带动,邻村的张德勇租赁200亩土地也搞起了梨园,而唐谊清向张德勇提出的第一个建议,便是找龙兴明寻求技术指导。如今,四乡八邻都向唐谊清学习请教,复杂的技术难题找龙兴明解决,错位发展梨桃李等产业,全县果业跃上了新台阶。2021年果园面积达8万多亩,预计收入8亿元。唐宜清心疼地说:“果园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多,科技老黄牛龙兴明又要添累了。”

的确,龙兴明的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更多更快了,人也更累了。如今,他又瞄准了降香黄檀(海南黄花梨)、龙徊红脐橙、阳光玫瑰葡萄等产品,他从这些品种的特色优势、种植技术、市场前景、效益预测等方面入手,确信这些产品是脱贫奔小康、乡村振兴的好项目,于是出现了本文开篇提到的新品种鉴赏评议、推广签约活动。10家企业代表和河舒镇政府相关领导对这5个新产品情有独钟,十分看重,愉快地签订了引进推广协议。龙兴明表示:“县老科协和老科技工作者将长期为所有签约单位无偿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随叫随到,服务周到。把技术活儿交给我们,把发财致富留给大家。”他冒着寒凉的春雨,不顾身患感冒,一连几天在签约企业——四川人间印象公司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上千亩辣木基地指导技术。公司老总说:“有龙会长这样的科技孺子牛帮助,公司一定会转型为科技企业。”

老科协工作大有可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人到暮年,壮心不己”,“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龙兴明把三国诗人曹操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摘抄并裱在墙上,激励自己老当益壮,老骥奋蹄,绽放晚霞风采。

作为县老科协会长、老科技工作者,龙兴明在潜心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同时,带领老科协班子任劳任怨,做好老科协工作。2019年10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老科协成立3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指示:“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成立30年来,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老有所为、积极作为,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老科技工作者人数众多,经验丰富,是国家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关怀他们,支持和鼓励他们发挥优势特长,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推动科技为民服务等方面更好发光发热,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一天,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也作出重要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就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成立30年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广大老科技工作者的积极贡献。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緊密结合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继续把老科协工作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对广大老科技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鞭策,龙兴明心明眼亮,干劲更足。他在学习报告中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高屋建瓴,意义深远,他充分肯定老科技工作者和老科协工作老有所为、积极作为,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对老科协非常重视、非常关心;他作出的重要指示对老科协工作和老科技工作者评价之高,肯定之充分,希望之殷切,是前所未有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关怀老科协和老科技工作者,支持和鼓励他们发挥优势特长的谆谆教诲、满满期待,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对老科协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进一步提供了发展动力,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进一步增强了干事信心,是我们做好老科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指导方针。”

因此,龙兴明始终把科技兴农、科技为民服务作为老科协工作的重点和支撑点,注重以科技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龙兴明带领班子成员以组织研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新产品,以出智、出钱、出力为途径,先后在新园乡、河舒镇、龙云镇、利溪镇、相如镇组建了农业种植、养殖、农机、植保、果业等专业合作社9个,农产品加工企业1个,惠农供销合作社1个,组建水果、辣木等技术协会3个。指导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发展科技项目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稳增了经济收入。目前,这些合作社、协会、企业收入过1000万元的1个,超100万元的7个,50万元以上的6个,它们为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龙兴明始终把老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服务职能放在工作首位,先后组织48名老专家成立了梨、辣木、核桃、桑树、西瓜、蔬菜种植技术服务队以及养蚕、生猪、渔业养殖服务队。他带领队员坚持送技术到果园、到田边地头,做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和老科技工作者的身影”。每当产业发展到了关键时刻,他组织农业老专家亲临现场指导技术和科技服务;服务队近两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3期,受众5700余人次,培养种果、畜禽养殖、名贵树木栽植、农产品加工、农机、植保专业技术人员171人;每年坚持开展送点子、送项目、送技术、送服务“四送”活动,大范围助推产业发展。

龙兴明注重以基地示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先后建立了踏坡梁村新冠梨基地、玉牛坡村翠冠梨基地、龙云镇桑果基地和九天农业辣木种植加工基地,坚持以基地示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定期组织基地人员相互学习借鉴,几个科技基地既有棚室种植项目,也有养殖项目。他指导种养品种相互渗透、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既为企业职工、农民群众提供了技术和经验,又为乡村、村社、村企融合发展搭建了平台,形成了产业催生带企业,企业反哺农业促农村,超市农户互利保双盈的良性发展道路。

龙兴明带领老科技工作者大力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从实际情况出发,把着力点放在联系和指导乡、村,立足培育1~2个有特色的典型,发挥示范、带动和导向作用。他积极动员在外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开办家庭农场,精心帮助、培育、扶持打工返乡致富、科技创业成带头人的新冠梨种植业主唐谊清,舍小家独自回村兴产业的翠冠梨种植业主张德勇,情系家乡热土、乐洒勤劳汗水的龙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邓道明等10多个科技致富典型。这些典型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家庭年收入都超过百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创业的带头人和新型经营主体从业者。而且,由他们牵头成立的蓬安县胜宝树水果专业协会获中国科协、财政部“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和“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殊荣。在典型的示范带动下,龙兴明联系指导的科技示范基地新园乡踏坡梁村、玉牛坡村、面坊垭村、龙云镇乌山梁村,已经形成了优质梨、桃、桑蚕、广柑等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

龙兴明发挥老科协资源优势和协调能力,竭尽所能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近几年,他为村社、企业争取修路、田间道路硬化、修蓄水池、企业技改等资金270万元,为方便村民出行、农产品运输、抗旱保苗,为改变农村面貌,为企业技改升级、提升效益发挥了最大的余热余力。他多方筹集资金,对3个联系村的69户贫困户村民解决生产发展资金5.2万元,对因长期生病且无其他经济来源和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者、残疾人等40户贫困家庭,带头捐资送去了良种红薯、水稻、玉米、地膜、尿素及果园所需的“诱虫板”等农用物资,价值11.3万元。他加强科学普及工作,近两年组织农业专家43人到贫困村为4100余人讲技术课17场,为贫困户、残疾村民讲解大春秧苗田间管理、优质果树栽植与管理等技术。印发科普资料、图书1.2万多份(本),无偿发给联系村农民群众。他注重为科技业主排忧解难。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每年水果收获时节,他出面邀请驻县城的12家大型超市主要负责人和水果种植户,召开农超对接联系会,每年为贫困户销售水果15万公斤以上。

晚霞璀璨,亮点纷呈!龙兴明以老科技工作者科技为民服务和老科协工作的优良业绩,多次受到四川省老科协表彰嘉奖。

芳菲四月,春雨潇潇,百花争妍。走在川东北的大地上,我们看到蓬安县新园乡踏坡梁村县老科协科研示范基地的红薯花、辣木花、芍药花、柑橘花争奇斗艳,迎春绽放。这些看似普通的花儿,不正是龙兴明躬耕于深土,奉献于大地的真实写照吗?“只顾专心地低垂着、奉献着绿荫”,他又多像泰戈尔笔下谦逊的绿叶啊!当人们称赞龙兴明是农科园圃的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时,他平静地说:“我只不过做了老科技工作者、组织者的分内事,离习近平总书记对老科协的要求和厚望还相差甚远,科技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啊!”

责任编辑/孙明星

猜你喜欢

红薯科技
笔中“黑科技”
我挖到了大红薯
童年的红薯窖
寻找红薯宝宝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有趣的挖红薯
科技在线
红薯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