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力量
2021-07-22张宜春
引 子
1.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
这是一座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圣殿,是饱含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精神宝库,是国家历史与艺术并现的文化客厅和民族文化自信的载体。它肩负着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职责,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文明魅力、传播世界文明成果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窗口作用。
走进展览大厅内,馆藏展品琳琅满目,陈列有序,件件展品无不凝聚着历史积淀的厚重,闪烁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芒。
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名为“复兴之路”的永久性展览,通过精选的1200多件(套)珍贵文物、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发政策的。
我徜徉于由众多凝重厚实的民族璀璨精华汇集的神圣殿堂,一一礼敬膜拜,最后伫足聚焦于一辆陈旧的木制小推车上。
这是20世纪上半叶前中国北方农村常见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推车,车长190厘米,宽110厘米,高96厘米,车架、车轴、车耳、车毂、车辐条全部为木制。
这种农民用来短途运输的农具,常常和笨拙、原始、粗劣及苦累辛劳联系在一起。诗人艾青在1938年发表的《手推车》一诗中写道: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但眼前的这辆小推车却极不平凡,它是支前一等功臣、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董力生同志用过的支前工具。虽然它同样制作简陋笨拙,运行摩擦阻力大,但它却载负着四五百斤的支前物资,往返于蒙山沂水,攀越过孟良险崮,行进在淮海大地,为人民解放军送过军粮,运过弹药,救过伤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过,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国家博物馆专职讲解员戴萌,这位北大毕业的才女,虽然父母是离乡从戎30多年、享誉全军医界的专家,但她从未忘记自己的根系故乡——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那片有中国抗日第一山抗日山、一度因纪念抗日英雄符竹庭而改名“竹庭县”、走出支前英模董力生的红色沃土。
作为同乡,她赠给我一本国家博物馆编辑出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2017年5月1日,国家博物馆隆重推出的《复兴之路展品100个故事》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精选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品中最能反映主题的100余件文物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全方位展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其中,第55个故事就是讲述董力生光荣事迹的《胜利是用小车推出来的——支前模范董力生用的独轮小推车》,第56、57个分别是与之相关的《百万雄师下江南》、被毛泽东称为“天书”的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
要知道,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品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现当代,贯穿了整个中国文明史,多达140多万件,可谓件件珠玑,价值連城,它们对赓续民族血脉、弘扬民族精神、展示中华文明起到了佐证和传承作用。国家博物馆在这灿若群星的馆藏珍品中精心挑选出100件展品,讲述与之有关的故事,可谓万里挑一。董力生和她的木制独轮小推车位列其中,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高和教育意义之大。正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主编、原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所说,每篇介绍都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这件文物背后的一扇大门,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的精彩,它的荣耀,甚至是它的苦难。而在100扇大门连成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正是中国历史的无限辉煌。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他们走过一个个展厅,仔细观看展览,认真听取工作人员讲解。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把人们带回了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
董力生的支前小推车赫然在列。
这让人想起几天前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携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时,阐述了他的人民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董力生,成为千千万万个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巨大牺牲和无私贡献的支前英模的杰出代表。
2011年初夏,我带着新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东方耶路撒冷——我的圣地抗日山》初稿,来到北京拜访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同志,恳请他题写书名。这位参加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和抗美援朝的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在审阅了我书稿的目录后,用亲切慈祥的山东乡音对我说:“应该单独拿出一章,专门叙写根据地人民在大生产运动中筹粮做衣抬担架、舍弃小家支援前线的感人事迹。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力量的胜利。我记得你们滨海地区有个全国闻名的支前模范董力生,她的支前小推车还在国家博物馆呢。”
2.董力生和她的支前小推车。
国家博物馆的展板介绍是这样表述:
“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进行了规模巨大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来支援这场空前规模的大决战。当时,人民解放军的交通运输条件十分落后,除东北已控制部分铁路外,主要还是依靠人力和相当落后的工具,用肩挑、车推、驴驮、船运等方法将军需物资运到前线,将伤病员运往后方医治。据统计,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有力保证了战略决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这辆独轮车的主人——董力生,就是千千万万支前大军中的一员。董力生,女,江苏省赣榆县(原竹庭县)人,自幼无名,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期间,她用这辆独轮车为解放军运送粮食,被评为支前模范。1949年3月,董力生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毛主席亲自接见了她,并为她取名“力生”。1950年,董力生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董力生的英雄事迹,在故乡流传很广,她与众不同的泼辣性格,身强力壮的体格力量,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支前贡献,殊荣无数的巅峰荣耀,踏实工作的人格魅力,成为故乡和她后来工作单位的闪光名片。但她从不居功自傲,她淡泊名利,只是把党和人民给她的荣誉,化作继续革命、无私奉献的动力。她的英雄事迹,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多次上过《大众日报》《军政报》。我们采访她的女儿张爱民大姐时,她说,母亲很少收存这些刊载自己事迹的读物,母亲说成绩只是属于过去。因此,她的很多事迹流于碎片化。能见到最早系统记录董力生英模事迹的是著名记者、女作家牛玉华的原载于1949年《新中国的新妇女》杂志上的《假大小子——记孟良崮战役钢铁担架团一等功臣董力生》。当时,董力生作为山东滨海地区的妇女代表,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
在仅有不多的文字记载中,有关董力生及其故乡的介绍时常出现一些表述上的混乱。她的故乡赣榆,一会儿是江苏,一会儿是山东,其间还称“竹庭县”,她的名字由来,也有几个不同版本。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县)地处黄海之滨,海州湾畔,沂蒙山南麓,西、北部与山东接壤,据江苏省东北端。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后隶属频变。1912年,废直隶州,实行省辖县,赣榆县直属江苏省。
1937年7月7日,日寇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包括山东在内的大片国土沦丧。19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给山东省委的指示信中指出:“山东党应以发动群众、发展游击战争与建立根据地为中心任务。”中共苏鲁豫皖省委为贯彻中央关于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方向的指示,决定在北起胶济线,南至陇海线,东临黄海,西到沂河约1.7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立滨海抗日根据地。作为连接华北与华中两大敌后战场重要战略节点的赣榆县,成了滨海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海上交通运输线。1940年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夹山王接庄村成立,隶属山东省滨海专署。
但国民政府并不承认。在当时的官方区划中,赣榆县仍属江苏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国民政府县长朱爱周(朱明远叔叔,少将旅长,同年在对日作战中壮烈殉国,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故当年赣榆县有“国共皆设衙,一门两县长”之说。
1943年11月,中共滨海区党委书记、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与军区司令员陈士矩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赣榆攻城战,生俘伪旅长李亚藩及手下官兵1600余人,赣榆城宣告解放。面对惨败,日照、海州的日伪军开始疯狂报复,于11月26日晨纠集重兵偷袭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西北的黑林镇马旦头村。符竹庭率众英勇抵抗,不幸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年僅31岁。牺牲后安葬在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1945年11月26日,为纪念符竹庭同志牺牲两周年,中共山东省委将赣榆县改名竹庭县。
此时的董力生,已是闻名滨海地区的响当当的大生产运动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后,董力生的英雄事迹被归序为沂蒙英雄谱序列,她和“沂蒙六姐妹”“红嫂”一起,成为为新中国的胜利而贡献一切的伟大的英雄女性。
一、根对大地的深情
1.董力生的出生年月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她出生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镇董青墩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体弱多病,40多岁又生下她这个最小的女儿,生活十分艰难。关于出生时间,长大后她曾问过父母,父亲说是在清明节前后,桃花是开了还是谢了记不清了。那天好像是邻村朱村店逢大集,他准备去集上卖草鞋。她就和同龄人比对,她的出生日期应该是1923年或1924年4月。
年幼的董力生在无人照料的艰难环境中长大,从小性格刚烈,拒绝父母为其缠足裹脚,身体比同龄女孩显得强壮。12岁那年,为避饥荒,她随人到四五百里外的青岛市一家纺织厂当童工,繁重的劳动和食不果腹的生活,并没有压垮她身体和思想的成长,她见识了城市的繁华与贫富的对立,拥有了与工头斗争的勇气和智慧。“七七事变”不久,日寇占领了青岛,纺织厂被迫停业。两手空空的董力生只好回到故乡。父亲病怏怏的无力持家,哥嫂替人打短工生活难以为继。董力生去县城,走沿海,她在寻找维持生计的路径,她必须挑起全家糊口活命的重担。那时食盐严控,广大内陆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十分紧缺。一些人冒险到海边贩运私盐以谋取厚利。董力生虽然仅十四五岁,但她的见识和胆略却超出一般女孩,她思忖再三,最后也加入到贩盐队伍中。从肩挑到使用独轮车,她像男人一样,日行百里,风餐露宿,她不仅要和盐警、盐主斗智斗勇,还要同截路的土匪和地痞作周旋。靠着出力流汗,历经千辛万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病穷交加的家庭。
1941年春,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进驻赣榆县,一部分驻扎在班庄镇徐班庄村,另一部分驻扎在离董力生家不远的城头镇刘夫村,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也临时迁移驻扎在城头镇朱村店村。
八路军的到来,让董力生懂得了为民族求解放、让穷苦人翻身的道理。她迅速自觉地投身到这场革命洪流中。董青墩村那时在附近是个大村,村民以董姓为主,青壮劳力大多到外村给地主富户打長短工,自己仅有的那点薄地都丢给妇女。董力生管这些人不是叫婶子、嫂子,就是叫姑姑、姐妹的。她们很少出过门,只是在田头灶头打转转,所以都很羡慕董力生到过青岛,见过大世面。遇到困难和不解的问题,都会找董力生出主意。每当有公婆、丈夫欺凌媳妇的,董力生都会挺身而出,用“共产党来了,妇女必须翻身”的道理来鼓励妇女。村里的年轻妇女都把董力生当作榜样和靠山。在她的带动下,董青墩村的妇救会在全区成立最早,参加人数最多。她们围绕在董力生周围,跟着民主政府派来的工作队员,开始识字学文化,为八路军做军鞋、烙煎饼,用舂米磨面做军粮。董力生的思想觉悟和水平不断提高,先后担任村识字班班长、妇救会会长、农救会会长职务等。
1942年,是敌后抗战最艰苦的一年,日伪在疯狂的“清乡”围剿蚕食的同时,还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国民党顽固派也紧跟着“限共”“溶共”“反共”。“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就断绝了八路军、新四军的一切军饷供给,滨海抗日根据地陷入空前的物质困难。前线指战员、后方机关的吃穿都成问题。将士们衣衫褴褛,大部分人连过冬的棉衣都没有。由于粮食紧缺,作为主食的煎饼不得不掺入大量磨碎的玉米秸秆及稻麦糠麸,很多人大便干结,罗荣桓司令员因此染上痔疮,流血不止。很多南方来的指战员不适应吃煎饼,把吃煎饼叫做摇头操。
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吓倒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和军队。滨海地区军民一手拿枪打敌顽,一手拿锄搞生产。教导二旅官兵在符竹庭政委的带领下,奔赴沿海柘汪镇,整理滩涂成盐田,晒盐运往内地城乡,换来食物布匹和其他军需物资,柘汪港成了根据地一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和滨海地区的大生产动员令,县妇救会要求全县妇女姐妹要坚持“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积极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
那天,全县数十名妇女干部在朱村店参加誓师动员大会。董力生是参加会议中为数不多的没裹脚女青年,她身材高大,穿着一身粗布衣衫,在人群中十分抢眼。会后,县妇救会会长王新宇拉着她的手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俺这里女人哪有名字?小时叫‘毛丫,长大叫‘大姐,成家后就随男人姓,这个氏,那个氏的,村上人都叫我董大姐。有些人看我身强力壮,跟着男人在一起开荒种地,挑担推车贩私盐,还挖苦我叫‘董大脚‘假大妮。”
王新宇说:“妇女要解放,除了给脚松绑,还要给思想松绑。我从前也没有名字,是参加革命后一位首长给我起的,意思是要砸碎旧世界,开创新宇宙。”董力生一脸仰慕,“还是首长有水平。你也是首长,你也给俺起个名呗。”王新宇说:“毛主席号召我们‘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更好地劳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你就叫‘董力生吧。”
董力生本来就阳刚气十足,和她一起参会的本族姑姑感觉这名字不如花啊秀啊的像个女孩,就推托说俺这里名字都是父母给起的,不能让外人起。王新宇笑着说:“好,我是外人。但这名字不是我起的,‘自力更生是毛主席说的,毛主席不是外人吧?毛主席给她起名总该行吧?”董力生兴奋地跳起来,“真是毛主席给起的?好,俺就叫董力生。”她无比荣耀地接受了这个名字。姑姑用眼瞪她,她理直气壮地说:“俺这名字是毛主席给起的,俺喜欢,俺就是要自力更生。”
从那时起,董力生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不断高涨,在上级妇救会的指导下,她把村上的妇救会、识字班成员,变成了顶起半边天的劳动生产骨干。鉴于全村100多户人家劳动力组成的差异,她利用在青岛纺织厂学到的编组互助方式,组织劳动协作变工组。为了搞好示范,她先带头组织15户农民成立变工组(互助组),每户出一头毛驴,组成运输队,由五六个男劳力赶着驴队去50多里外的海边盐场运盐,贩到内陆地区。其余劳力在家结伴种田,妇女则负责家务劳动和田头送水送饭。在这其间,董力生身先士卒,无论是推车挑担、耕种刨锄,样样工作她都抢着干,出力流汗比男劳力都多。这一做法,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又大幅增加了综合经济收入。
成效胜于说教,村里其他户也纷纷仿效,找到董力生请她帮助找互助对象结组,十几个变工组成立了,广大青年妇女一个个走出家门,参加生产,下地劳动。一些思想守旧的人再也不敢笑话她连名字都像男的。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和经验,董力生和她的名字由来,享誉整个滨海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滨海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当地军民的生产生活和战斗所需,还支援了其他根据地的军民。
1943年10月,滨海地区民主政府为了奖励生产,表彰先进,在莒南县坪上村召开了全区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正是秋收完成的季节,露天搭台的会场,115师文工团“战士剧社”、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也被邀请来慰问演出。就在那天,董力生一下子就学会了《跟着共产党走》这首她一辈子都忘记不了的歌: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整个会场锣鼓喧天,人头攒动。董力生作为400多名劳模代表之一,位列劳模红榜首位。她和众多劳动模范站在主席台上,成为万人瞩目的英雄。115师和滨海区军政领导肖华、陈士矩、符竹庭、谢辉等人亲切接见并为他们披红戴花。谢辉专员给英雄模范们颁奖以后发表重要讲话,特别表扬了董力生:“董力生不但是劳动光荣的榜样,也给妇女解放指出了一条路子。”会上,民主政府还奖给她一匹小毛驴。符竹庭政委勉励她要再接再厉,努力垦荒抓生产,创造出新成绩,明年还要当劳模。
董力生搂着毛驴的脖子,动情地说:“以后你要多出力了,但俺会照料好你,有俺吃的,就有你吃的,没有俺吃的,俺也要给你找吃的。”
小毛驴一身青灰色,董力生就叫它“大青”。
这一年11月,董力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
2.初冬的董青墩,西北风吹着哨子,在一片片平坦的田畴上卷起一股股夹着土尘草屑的旋风,躲在土坷垃缝中稀疏的麦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背着粪筐的董力生在村子四周转悠了好几圈,最后停驻在一片长满荒草的荒芜乱葬岗前。
载誉归来的董力生决心以更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党的关怀厚爱。回村以后,她组织群众商讨开荒种地,扩大生产。但董青墩村没有山岭野坡,到哪里开荒呢?她想起了村后有十几亩乱葬岗,杂草丛生,无人问津,几十座董姓祖坟杂乱无序地兀立在那里。每年清明节,人们都在坟的四周就近取土圆坟,加上村里盖屋垒墙取土,时间一长,坟与坟之间,形成了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沟沟坎坎。雨季到来,这里白茫茫一片,孤坟成了孤岛,满地长疯了荒草芦柴,乱葬岗成了老鼠、刺猬、黄鼠狼出没的所在。逢年过节,进去烧纸上坟都感觉阴森森的恐怖和不便。
乱葬岗有不少空闲地,原来也有人进去拾荒种地,随着荒芜加重,种子下地发芽,很快就被野草侵蚀盖压,根本没什么收成,还有一个来此种地的中年壮汉,突然患病暴死。有个富户坟主就造谣放风说,坟地就是埋死人的地方,谁到那里动土,谁就不得好死。自此以后,再也没人敢打那里的主意了。
董力生要到乱葬岗垦荒种地的消息一传出,就在村里掀起轩然大波。许多长辈老人坚决反对,说惊动祖先安宁,他们怪罪下来事就大了。父亲病恹恹地喘着粗气劝道:“你就让我多活几天吧。一个大姑娘,跑到坟地跟死人较什么劲。”识字班的姐妹们也担心乱葬岗的土地都被茅草根袢满了,那玩意很难根除,种下的粮食怕被它争肥争力给争死了。
董力生没被封建迷信和困难吓倒,她一户户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把根据地的困难和开荒种田的好处向大家苦口婆心地进行宣传,并保证把乱葬岗中的路径修好,把祖坟四周的环境整理好,不仅能种粮有收成,还能为村民进去上坟祭祖提供方便。通过合理安排归置,终于打消了长辈们的疑虑。她组织了村上的青妇队,起早贪黑,割掉荒草,砍伐杂树,铲高垫低,深耕细挖,原来坑坑洼洼、坎坷不平的乱葬岗被整修成平坦如坻的良田。为了根除茅草根,董力生帶领识字班的姐妹,用釽子一遍遍地刨搜,不留一点根须。考虑到荞麦一年四季都能播种,她在第二年春天就把新垦出的土地全种上荞麦,夏季收获两千多斤。收割后,她又和姐妹们翻耕土地,把残留发芽的茅草根彻底铲除,随后又种上夏玉米。忙完农活,她又利用农闲组织了运盐队,披星戴月向内陆地区贩运食盐,她一次就能挑盐上百斤。
最困难的日子成了董力生最发奋的岁月,通过减租减息,开荒生产和食盐贩运,董青墩村的群众生活不仅没有饥寒交迫,还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还积攒了大量钱粮衣物支援八路军。
3.敌人是不会容忍根据地人民丰衣足食和幸福安宁的。
1943年8月,新浦日伪军不断增兵青口镇,助策赣榆县城的伪军加紧对根据地的蚕食。11月,日伪集结重兵对鲁中沂蒙山区进行疯狂的扫荡。18日,日军扫荡的锋芒转向渤海地区,兵力越来越多,约2万人。伪李亚藩部奉日军上村旅团长的命令,准备扫荡滨海,企图打通海(州)青(岛)公路,策应日军对渤海地区的扫荡。
赣榆县城地处赣榆县中心的赣马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日军固守新浦、海州地区的卫星城和进攻沿海地区的前哨阵地。城墙险固,壕沟陡深,城内大小碉堡星罗棋布,易守难攻。伪和平建国军第36师第71旅李亚藩率部及保安部队2000余人驻扎城中,还有一些分布在城外各个据点,被日伪军称为“连一只鸟都飞不进来的铜墙铁壁”。
为了配合鲁中和渤海地区的反扫荡斗争,粉碎敌人可能调转兵力向滨海扫荡、蚕食的战略企图,山东军区命令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和滨海军区先发制人,攻克赣榆城,消灭李亚藩,捣毁县城日伪老巢,彻底打乱敌人的进攻部署。
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矩、政治委员符竹庭根据山东军区指示,决心趁伪军未动,先发制人,于1943年11月19日至21日发起赣榆战役。以第6团、第23团、海赣独立营及海陵独立团一部,采取内线接应、分部瓦解的策略,消灭李亚藩,攻取赣榆城。
19日晚9时半,一个内线带领化装成送给养的八路军突击队,以催给养回城为名,来到赣榆城北门外叫门。在城门内站岗的另一个内线当即放下吊桥,打开城门,突击队迅速将守门的一个排的伪军全部俘虏。滨海军区主攻部队立即进入城内,展开猛攻。在战斗中,伪第一四二团根据密约在一旁观战,八路军即集中力量围歼伪第一四一团及伪旅部、盐警和保安队,并一面进攻,一面展开政治攻势。至20日上午,李亚藩率全部官兵1600余人投降,赣榆城宣告解放。之后,八路军乘胜扩大战果,又攻克了赣榆城周围的海头、兴庄等13个据点,彻底粉碎了敌人打通海(州)青(岛)公路的计划。
赣榆大捷彻底粉碎了日军妄想以赣榆县城作为固守新浦、海州地区的卫星城和进攻沿海地区先锋前哨阵地的企图。是役,除生俘伪旅长李亚藩、铁杆汉奸团长张星三等官兵1600余人外,还缴获步、马枪830余支,轻机枪5挺,小炮14门,手枪40支,战刀500把,指挥刀30把,战马30余匹,汽车2辆,还有3万多发枪、炮弹及大批军用物资。 赣榆战役是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仅以亡3人伤37人的极小代价,采取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智取赣榆县城,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保卫了抗日根据地。这一巨大的胜利成果,于次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撰文头版头条发表。赣榆战役作为典型战例,先后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纪要》等,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给赣榆城百姓印象最深、解放最彻底的则是数千支前民工拆平城墙、垫平壕沟、铲平碉堡的壮举,赣榆战役不仅从肉体上消灭了日伪军,同时也将其反动老巢据点的城墙连根拔掉,连同障碍壕沟一起,全部夷为平地。
赣榆战役尚未打响,董力生就根据上级指示,带领村中上百名民工,带着铁锹、洋镐和小推车来到前沿阵地。八路军指战员一入城,他们就紧跟着扒炮楼、破城墙、填壕沟,把每一样能用的战略物资及时运出。不到两天时间,之前壁垒森严、固若金汤的赣榆县城从此土崩瓦解,被数千支前民工和城里居民扒运、推填得光秃秃,一览无余,这里的老百姓进出城畅通无阻,日伪苦心孤诣经营多年的防御工事,再也不是他们安心盘踞戕害中国人民的人间地狱了。
战争,无法让女人走开。赣榆战役是董力生第一次亲临的战场,之前的紧张、恐怖、好奇,被战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给震撼得荡然无存。她暗下决心,要贡献自己的一切,即使不能上阵杀敌,也要全力支援前线,助力民族的解放事业。
1944年3月,八路军23团攻打朱堵日伪据点,董力生所在的城头区组织了担架救援队,全部是清一色的年轻壮汉。董力生闻讯赶到区里,积极报名上战场。大家都劝她别冒险,这毕竟不是开荒种地扒城墙,战场上枪子不长眼,女人去了不方便。她没有争辩,回到村里带了五六个人抬着担架跟着队伍上了战场。这是她第一次上战场,看到战士们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她再也不畏惧流血牺牲。她冒着枪林弹雨,背着满身鲜血的伤员,一次次往返于战地和后方,胜利地完成了这次支前任务。
日伪的扫荡、蚕食一次次被粉碎,敌人的据点一个个被端掉,驻扎在赣榆的日伪军的战略空间逐渐被压缩,他们只能龟缩在青口、沙河、城里、海头等几个据点里。根据地军民利用战斗间隙,大搞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1944年5月1日,为庆祝国际劳动节,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劳动生产竞赛大会,全县2000多农业生产能手齐聚县政府临时驻地朱村店。会上,董力生向全县劳动能手发起挑战:她率领的董青墩村变工组每人每天拾一筐粪,每亩地争取多打10斤粮,组织30辆小车运盐,20多人开荒,组织80辆纺车纺线织布。全县各区乡生产能手纷纷上台应战。县长朱明远、县委副书记王士超担任评判员。在董力生的带动下,全县掀起了劳动竞赛的热潮,董力生成为滨海区生产战线的一面红旗。
1945年1月11日,滨海区党委在莒南县寨里河召开滨海区劳模大会。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省政府)主任黎玉、中共滨海区书记唐亮在大会上作了报告,表彰了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董力生光荣出席大会并受到表彰和奖励,她和她的变工组去年挑战提出的各项任务指标,经县长朱明远、县委副书记王士超评判裁定,全部超额完成,成为全县大生产运动中的生产标兵和冠军。《大众日报》再次刊登了劳动模范董力生的先进事迹。
我的岳父吴隆谦,1940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过抗日小学校长、竹庭县玉河区区委副书记兼武工队指导员,也参加并领导过很多次重大支前活动,孟良崮战役后一直在山东工作,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益都(青州)军粮总站主任、惠民地区粮食局局长、杏花钢铁厂厂长、淄博汽车制造厂厂长等职。当我问起他从赣榆走出的在山东工作最有影响的老革命时,他说了3个人,一个是曾任赣榆县委副书记的王士超,一个是曾任赣榆县文教科长、民政科长的李国栋,这两人都和他同在淄博工作,多有交集且感情深厚。另一个就是董力生。岳父说:“董力生虽然不像王、李二人身居高位,但她在山东,在整个华东地区的影响力却远超二人。她是一步一个脚印,用血泪、汗水、忠诚、执念铸就她人生的辉煌,她很多次得奖受表彰,很多次支前上战场,我都亲临现场,亲眼所见。比起报纸上写的,更直观、更感人。她是真正的人民代表。”
二、担架,双肩担起胜利的希望
1.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罪恶的侵略战争。
但盘踞山东的日伪军却拒绝向八路军投降,山东军区5路大军向其发起猛烈进攻。滨海军区部队组成的第二路大军,在前线总指挥陈士矩、政治委员唐亮率领下,分南北两线作战。北线第一师和第三路大军(胶东军区)前线部队以闪电之势钳制青岛,挺进崂山地区和胶县城郊,向胶济路东段沿线的日伪军发起进攻。19日解放胶县县城,切断了胶济路东段。莒县城日伪军逃往诸城,莒县全境解放。南线第二师于21日解放赣榆、青口,随后继续南进,切断了陇海路东段,逼近海州、新浦、连云港。日照以南至连云港以北的海岸完全为八路军所控制。22日,沙河之敌逃窜,赣榆县全境解放。
兴高采烈的董力生和识字班的姐妹们,跳起笨拙的大秧歌,大家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打跑了小鬼子,从此可以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了。
然而,幸福美好的愿望卻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一边假意与中共和谈,一边调兵遣将积极抢占地盘,准备发动第二次国共战争。内战一触即发。
在此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要,组成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周恩来、王若飞等为成员的中共代表团前往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并于1945年10月10日与国民党签订了《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国共双方同意避免内战,但未能就共产党政权及军队的合法性达成共识。不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大规模内战的战火,首先在中原地区燃烧起来。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郑州绥靖公署和武汉行营所属的八个整编师另两个旅共30万人,在武汉、西安两地空军直接支援下,向中原军区部队集结的以宣化店为中心的方圆不足百里的地域发动进攻。
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毛泽东首次提出,要打一场人民解放战争,这是他基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产生的清醒认识。他要求“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他谈话的中心点,就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列举俄国沙皇和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例子,来说明这些反动力量从表面上看是强大的、可怕的,但从长远的观点看、从本质上看,“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
1946年底,国民党军全面进攻解放区的图谋宣告失败,便采取重点进攻的策略,集中兵力攻击解放军的两大根据地——山东和陕北。
在山东战场,国民党军于1947年4月动员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的军队,总兵力达45万人,集中了国民党军大量精锐部队。其王牌“五大主力”中就有3个:张灵甫的整编74师、胡琏的整编第11师、邱清泉的第5军。总兵力是我华东野战军的2倍,火力配备和机械化程度更不能同日而语。他们一改过去冒进的战法,往往是几个整编师齐头并进,东西呼应。
同属山东滨海区的竹庭县(赣榆县),其南部的墩尚、沙河等地也被国民党军占领,国民党军和还乡团时常对解放区进行攻击和骚扰。
华野退至蒙阴、新泰一带。敌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电令整编74师、25师、83师,限于5月12日拿下战略重镇坦埠。
地处蒙阴、沂水、沂南三县交界处的坦埠镇是中共蒙阴县的县委诞生地,此时正是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的指挥中心,成了张灵甫整编74师的锋芒所指。
粟裕决定以“猛虎掏心”的战法,集中兵力从敌军的战斗队形间楔入,迅速吃掉恃强冒进的敌王牌74师。司令员陈毅也发出了“我们就是要有从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的豪言壮语。
华东野战军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毫不畏惧,因为他们战之必胜的底气来自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正是这种巨大无穷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民党军的兵力火力优势。
孟良崮战役前,中共中央华东局认真研究部署了支前工作,在山东全省范围内健全了支前机构,鲁中、鲁南、滨海各战略区党、政领导机关层层召开动员大会,成立了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等群众组织,进行了周密的组织和发动。要求地方武装和民兵,要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打击和牵制敌人。要使敌人所到之处,村村响枪,路路布雷,不给敌人以落脚之地;要求群众实行空舍清野,埋藏粮食,抢运资财,决不让军需物资落入敌人之手;设立戒严区,实行联防会哨制度,对出入解放区的可疑人员严加盘查,决不让一个蒋伪匪特混入解放区。
中共竹庭县委迅速组建支前总队,战冶山任总队长,温其彬任政治委员,总队下辖6个大队,决定选出4000多人的担架团跟随主力部队运输军需物资,抢救战场伤员,要求必须是清一色的青壮年。
董青墩一直是支前模范村,区长和区中队队长来村里找董力生挑选担架队员。董力生一听必须是男的,就急红了脸:“凭啥全部都得是男的?共产党的天下,共产党的队伍,咋还看不起妇女呀?这担架队员,俺是当定了。”
区长解释说:“全区人谁不知道你董力生是个生产能手和支前模范?但你一个大姑娘,要去几百里外的前线,也不知要去多久,住、行、洗涮、上厕所,连个伴都没有,你让俺怎能放心呢?”
董力生说:“这些都不是理由,俺能干什么俺自己清楚,没有俺不能克服的困难。”
区长苦口婆心道:“我们知道你力气大,支前积极性高,但拖着一条大辫子上火线、抬伤员,和男同志相比,还是有很多不方便!”
董力生让区长等着,自己出去找担架队员。她回家后,找了一把剪子,把心爱的大辫子剪下,头上包了一条白羊肚子毛巾,腰里还别着一个小烟袋,跑到村里对区长说:“花木兰替父从军,兵营里住了那么多年,没人知道她是个女流之辈。你们再看看俺,谁能看出是个女的?”
区长还是不放心,耐心地劝她,“我们知道你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苦累你更不在乎,可你要面对的是缺胳膊少腿或者是赤身露体的伤员,还可能要运送牺牲的同志,哪个大姑娘也受不了这个!”
董力生拍拍自己的肩膀:“俺的肩膀都磨成铁啦!抬担架,俺保证不输男同志。那些战士们流血牺牲都不怕,俺还在乎血污和脏累吗?他们都是俺的好兄弟,俺没有什么想不开的!”在她的带领下,农会会员个个踊跃报名,不到一个小时,董青墩的担架队就组建完毕,他们连夜赶到区政府驻地。队员们推选董力生给他们当队长,然后统一赶赴担架团的集结地金山区。她代表担架队向全县担架团发出倡议保证:第一,保证不开小差;第二,接到任务坚决完成;第三,照顾伤员要周到;第四,和当地群众搞好关系。
4000多人的担架团宛若长龙,披星戴月地跋山涉水。为了避开敌人的封锁,担架团绕道日照、莒县、胶南,走了5天才接近蒙阴县境。
而这支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中,董力生是唯一的女性。
担架团所到之处,都得到了当地民主政府和百姓的欢迎和款待,董力生目睹眼前场景,既自豪于自己的选择,也被沂蒙人民投身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几天的急行军,她听得最多的就是沂蒙人民一切为了支前、一切为了胜利的壮语豪言——“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2.骄奢狂妄的张灵甫为了加快进军步伐,将众多武器辎重暂放于地处蒙阴、沂水、费县三县交界处的垛庄镇,轻装直扑华野的指挥中心坦埠镇。
正面阻擊74师的许世友之第九纵队且战且退,诱敌深入。第六纵队王必成部突袭74师的后方补给点垛庄镇,经过数小时的冲锋、反冲锋厮杀,终于端掉这座敌人的现代化重装大本营,致使74师无路可退。
孟良崮战役的前奏迅速进入白热化惨烈之态势。
陈毅、粟裕部的五大主力纵队如铁桶般包围了张灵甫的整编74师,但国民党军却以十个整编师(军)的大兵力对华野实施了反包围。狭窄的地域内聚集着数十万大军。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层层交错,扭成一团。
敌人的飞机整日在战区上空盘旋,侦查我战场态势和后勤补给,轰炸扫射我方军民,尤其是对提供后勤补给的支前民工队伍实施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
竹庭县担架团很多民工都穿着白粗布棉衣棉裤,担架也用的是白粗布,目标十分明显,从莒县出发不久,就遭到3架敌机的狂轰乱射。民工们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顿时惊慌失措,队伍一片混乱。董力生穿梭在队伍中大声呼喊:“炸弹没长眼,赶紧趴下,千万别乱跑乱动乱叫。”大家听从董力生的指挥,终于躲过敌机扫射。等整队继续前进不久,敌机又过来低空骚扰,队伍又开始紧张慌乱起来。董力生找担架团领导分析原因,她认为是白衣白担架太显眼才暴露了目标,招来了敌机。她建议把白色的担架床染成灰色或黑色,民工穿的白粗布棉袄棉裤,也要想法套上蓝黑色外衣,没有外衣也要把白布染黑染灰。但这么庞大的队伍,到哪里找这些染料呢?董力生就让大家晚上休息时,用房东或其他老乡家的锅底灰,锅底灰实在不够,就用草木灰来搓染。大家纷纷响应,上千副白色担架和衣裤,全用锅底灰和草木灰染成灰色黑色。以后数天,很少再有敌机侵扰。
长途跋涉的竹庭县担架团到达徐家湖,支前指挥部对民工进行了整编并做短时休整。这时正值春耕春种大忙季节,而徐家湖的青壮年有的参加民兵去埋地雷、打伏击,有的参加支前队也去了前线,农业生产处于停摆状态。闲不住的董力生便带领民工承担起春耕春种的重任。她对村里的妇女、老人讲:“误了春种一时,影响收获一季。前线的解放军还指望我们给他们提供军粮呢。”
董力生的到来,让徐家湖的乡亲大开眼界,她推着小车向地里送粪,轰动了全村。当得知她就是闻名山东解放区的董大姐时,大家都感叹说:“头一次看到大闺女推小车,原来人家是大名鼎鼎的劳动能手和支前模范……”董力生也借此向大家宣传,“我们妇女要彻底解放,就要能劳动能吃苦,解放军前线打仗流血,我们支前应当多流汗。”在她的带动下,许家湖村的许多青年妇女都纷纷下地忙春耕春种。董力生带领的担架队和村里群众关系搞得情同鱼水,群众称他们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3.与张灵甫的74师仅隔着一座天马山的敌整编25师,师长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黄百韬,他采用密集的人海战术,向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叶飞部的阻击阵地发动轮番攻击,一纵前沿阵地官兵死伤惨重。
董力生和担架队从徐家湖出发,走了多半夜,才摸到一纵的阻击阵地。阵地上炮声、枪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子弹“嗖嗖”擦身而过,整个战场硝烟弥漫,火光到处闪燃。战壕中横七竖八放着牺牲战士的尸体,一些受伤的战士有的无力地躺在地上呻吟,有的还拼尽最后一口气勇敢地向敌人扣动扳机。尸首、鲜血,这些他们原来想都不敢想的惨烈场面,如今他们全然不顾,一心只想着赶紧把伤员们抬回去。
战斗还在紧张进行着,战壕狭窄,担架根本抬不进去,董力生将担架藏在麦地里,只身跑到战场上,一次次将伤员背到身上转移到担架旁,然后抬着伤员火速往回赶。当时天正下着蒙蒙细雨,董力生将蓑衣和斗笠都盖到了伤员身上,山高路滑,鞋也跑掉了,她冒雨赤着脚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为了使伤员减少痛苦,她和战友走得迅捷而轻盈。突然,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原来脚下一根直立着的树枝尖刺扎进了她的脚心,她打了一个趔趄,唯恐再让伤员受到二次伤害,硬是挺直腰板没有弯腰。雨水夹着血水,在泥泞的路上流淌着洇红。
5月15日13时,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各部队从四面八方多路突击,整编第74师竭力顽抗。每一阵地均经反复争夺,有的阵地得而复失,几次易手。
张灵甫的整编74师已被压缩于孟良崮周围东西3公里、南北2公里的狭窄山地间。
孟良崮,位于蒙阴县东南约60公里处的芦山之中。主峰孟良崮海拔500多米。崮,为山东腹地特有的一种坡度陡峭、怪石林立、草木稀疏、石质坚硬的石山。敌74师收缩在这里后,由于无法挖掘战壕,官兵们或用石块筑起掩体,或在巨大的岩石缝隙间设立射击阵地。我军指战员从陡峭的岩壁上仰攻,没有任何隐蔽物可以利用,74师虽然在上山时丢弃了部分重型装备,但其步兵武器的火力依旧十分凶猛。攻击部队采取波次攻击的方式,一轮接一轮地前仆后继,敌军不但组织起密集的火力拦截,而且还多次发动大兵力的反击,双方在陡峭得几乎站不住脚的石坡上混战在一起。岩石间血肉横飞,到处是嘶哑的喊声和痛苦的呻吟声,岩石缝隙中塞满了双方士兵的尸体,很多伤员根本无法救治。
黄昏时分,董力生趁着暮色爬到阵地前,在众多尸体中找到两位重伤员,她把伤员从阵地上背下来,她又渴、又饥、又累,身体又来了例假,两脚都磨起了血泡,被树枝戳破的脚心开始发炎红肿,走起路来一阵阵钻心的疼痛,但她还是咬着牙,一次次往返于阵地和停放担架的地方,拼命抢救伤员弟兄。天黑了,她和隊友抬着一位头部负伤的重伤员送往后方医院,途中要过一道山梁,山高坡陡,担架倾斜得快要立起来,如果伤员的头部倾斜倒置,很容易引起血液倒流而出现意外。为了能使伤员平稳地躺在担架上减少痛苦和意外,她两手紧握着担架杆,毫不犹豫地跪在粗粝的石头地面,咬着牙一步一步向上爬行,裤子磨烂了,膝盖上流出的殷殷鲜血洒在地上。她咬紧牙关坚持着,和队友一起努力,终于爬过山梁,将伤员送到后方。
1979年,曾在华东局宣传部工作并接触过董力生的著名女导演张铮,根据小说《桐柏英雄》改编执导的电影《小花》中,刘晓庆扮演的女游击队队长跪地抬着伤员攀爬山坡的镜头,就有董力生的影子。
现实中的董力生没有电影中的“一路芬芳满山崖”,有的只是凄风苦雨,两肩霜花。
两天两夜没合眼的董力生端着饭碗就睡着了。这时,支前指挥部又来新任务,必须迅速赶到界牌村。
又是一个阴雨绵绵的黑夜,伸手看不到五指。董力生和民工们翻山越岭,摸到界牌村附近一座敌我双方正在拼杀的山下。枪炮带着火光在黑夜中轰鸣,阴沉潮湿的空气中掺杂着火药和血腥味。董力生冒着战火,在阵地中抢救伤员,把他们一个一个背到担架上,又迅速带领担架队把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一位疼得满地打滚的重伤员怎么也上不了担架。董力生扯下腰带,让队友把他捆在自己身上,对他说:“快搂住我的脖子,我背你走。”她敞着怀背起伤员,一溜小跑冲出阵地。走了3里多路,伤员喊着:“我不行了,我要胀死了。”原来伤员长时间战斗,有一天多没解小便了。她松开捆绑的腰带,让伤员坐在地上.然而,他的一只胳膊被打断了,自己怎么也解不开裤带。董力生毫不犹豫,为他解开裤带,但他伤势太重,加上情绪紧张,小腹鼓胀却无法排解,憋得满头大汗。董力生不顾羞涩,毅然把伤员搂进怀里,用手慢慢按摩着伤员的小腹,最后缓解了伤员绷紧的神经和紧张情绪,便液终于排泄出来。痛感减弱的伤员看到她的衣服,又是血,又是汗,又是雨水,感动得紧紧握住她的手,随即他松开手诧异地问她:“怎么?你是女同志?”董力生这才羞红着脸说:“我们是阶级兄弟姐妹,救护你是我的责任。”说完就背着他迅速朝包扎所方向冲去。
伤员的泪水顺着董力生的脖颈一串串滴落下来。
4.5月16日下午17时,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一营首先冲到张灵甫藏身的山洞口。张灵甫和其卫队负隅顽抗,一营开始向洞内扫射攻击,蒋介石的得意悍将张灵甫被击毙。至此,艰苦卓绝的孟良崮战役以我军宣告胜利结束。
倾盆大雨狂泻而下。雨水夹杂着血水到处流淌。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的一个团。国民党军伤亡13000余人,被俘19670人,上至中将师长,下到伙夫马弁,宛如瓮中捉鳖,无一漏网。
华东野战军也付出与敌几乎相等的伤亡代价。
大批的伤员在包扎所简单包扎后,仍需要运往后方的伤员转送站。16日晚,董力生和战友们抬着20多位伤员送往后方医院,他们一口气跑了30多里地,才摸到了沂河边。她的脚肿疼得鞋子都穿不进,每走一步都像走在针尖上。她怕别人发现,就咬着牙抬起担架一声不吭,冷汗顺着发梢滴滴滚落下来。
天黑河深,水流湍急,附近找不到一座桥。为了将伤员快速安全送往后方,必须摸黑过河。董力生让每副担架的两个队员一人在前面用杆子探着水深迈一步,后面跟着挪一步,就这样深一步浅一步地往前移动。虽然天气已进入初夏,但河水还是冰冷刺骨,到了河中心,水齐腰深了,他们的衣服全湿透了。为了使伤员不着水,董力生号召大家把担架杆放到肩上,有时用头顶着担架前行。宽约百米的沂河,他们走了足足20多分钟,终于在第二天清晨,他们才全身湿淋淋地来到河对岸的一个村庄。
全村的识字班、妇救会见到这支突如其来的担架队和伤员亲人,都赶来慰问,她们端着米汤,捧着鸡蛋,给伤员喂饭,又给民工烧水煮饭。董力生刚要吃饭,领队的民兵就吹响了集合哨,原来,有一股逃窜的敌军正向这里冲来。为了保护伤员的安全,他们迅速往北转移,流窜的敌人在后面追赶,负责掩护敌军的飞机在头顶上轰炸。董力生让大家隐蔽起来,掩护好伤员。她抬着的伤员胸部负有重伤,经不起重物覆压,她就用双手支撑着趴在担架上,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震耳欲聋的轰炸声在耳边接连不断,一块弹片把她后背上的棉袄撕开一条大口子。
敌人逃离后,董力生的四肢僵硬麻木得一时无法动弹。队员们把她抬离后,那位伤员哭着喊道:“俺娘俺姐也不过这样,你就是俺亲姐姐。”为了尽快赶赴目的地,董力生和队员们不顾饥饿,抬着伤员迅速上路。经过一天一夜的奔波,终于把伤员安全送到了转送站。
在孟良崮战役的多次战斗中,董力生在沂蒙山区转运伤员连续18个昼夜。这18个昼夜,她几乎没有吃上一顿安稳饭,没睡过一个囫囵觉,鲁中南的土地印下她带血的足迹,沂河两岸留下了她疲惫而矫健的身影,她脚上的泡打了一串又一串,担架杆磨破了上衣和肩膀,补钉打了一块又一块。很多伤员为她请功,给她赠送鞋袜,她成了伤员们心中最美丽的女神和天使。
5.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中决战”计划,对挫败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和其他战场的作战。陈毅司令员当时就在诗中写道:“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万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有人说整编74师覆灭是外围的9个国民党军整编师(军)行动迟缓所致,特别是李天霞的整编83师,最近的时候距离孟良崮只有一山之隔。但是面对英勇顽强的华东野战军和数十万人民群众,他们又能快到哪里?每一条道路上都有设伏、埋雷、打阻击的民兵,后勤通道因为道路被破坏也根本难以为继。
目睹了孟良崮战役全过程的美国记者贝蒂·格兰姆感慨万分:“当共产党军队开来的时候,沿途的每个村庄都喜气洋洋,所有村民都站在那儿迎接队伍……”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播放有一个纪录片:原美国战地记者西奥德·怀特亲口讲述着这样一个经历——“1947年,我跟随3名国民党士兵在沂蒙山区行军,人困马乏。在一个村庄里,国民党士兵对老乡谎称是八路军,索要草料和水。我感到很惊讶,正想反问时,这名士兵小声跟我说:‘要是知道我们是国民党,他们就不会给我们弄了。”
当孟良崮战役打响后,通往战场的各条山路上,密密麻麻地行进着推着独轮小车、赶着黄牛毛驴的老百姓,小车和牲口上满载着粮食、饮水、弹药、被服这些战争所需的物资,甚至还有装殓烈士的棺材……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根据战后统计,整个孟良崮战场上,支援华东野战军作战的支前民工多达69万人,其中一线随军民工就有7.7万人,二线民工15.4万人,后备民工50万人。
“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陈毅曾深情地感叹。
董力生,就是这7.7万一线随军民工的一员,而且是唯一的女担架队员。
竹庭县担架团冒着枪林弹雨,跋山涉水,日晒雨淋,在火线上抢救伤员,光荣地完成了支前任务。在他们胜利复员的表彰会上,华东野战军前方指挥部赠给他们一面无尚荣光的大幅锦旗,上面绣着五个大字“钢铁担架团”。作为钢铁担架团的骨干成员,董力生被选举推荐为滨海地区担架团一等功臣和模范担架队员。
在民主评功的时候,凡是熟悉董力生的人,都替她请功。有的说:“董力生不仅完成了抬担架的任务,还把伤员当做亲兄弟。买点心、白糖、鸡蛋喂伤员,下雨时脱下身上的衣服给伤员盖。敌人飞机来了,背着伤员找地方隐蔽。”还有的说:“董力生不仅爱护伤员,还爱护群众。担架队一住下,她就找房东谈心,帮助房东挑水扫院子,有时还帮着他们割麦子、扬场,把房东当成自己的亲人。”
董力生扛着锦旗,随着钢铁担架团全体成员胜利凯旋。
全地区和全县的支前指挥部开大会又给他们庆功,董力生再次被推选为竹庭县钢铁担架团一等人民功臣。
董力生支前回来,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村民们选她当了村长。她在全力支援前线的号召下,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着工作。上级一连三次布置下来加工粮食的任务,她都发动群众按期完成。而且她们磨出的面又多、又白、又细,给周围村庄做出了榜样。在第二次接到加工3000多斤军粮任务的时候,全村大部青壮年都上前線了,董力生就带着识字班的女青年到30里以外的粮站去运麦子,这些人大多都是三寸金莲的小脚,担抬架都很吃力。为了更快地把白面运到前线,董力生就借了一辆大车,找来4头小毛驴,自己亲自驾辕,用了一天的工夫,就把3000斤麦子全部运来,两天就全部完成磨面任务。
三、小车,推出人民的力量
1.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目标。
1948年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起了济南战役,历时8天,攻克了山东省府济南城。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攻克国民党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其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
新华社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将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
美联社对此评论称:“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时,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然而,同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相比,淮海战役是唯一一场在兵力、火器对比上不占优势的态势下发起的决战。战役发起时,在战区地域内敌我整体力量对比上,人民解放军处于绝对劣势——尤其是武器装备。
所以,毛泽东主席曾言:这是一锅夹生饭。
关于淮海战役发起前敌我双方的态势及力量对比,中央军委作战部于战后整理的“淮海战役概况”介绍:
“我发起淮海战役时,把守在蒋介石王朝大门的一支主力——徐州“剿总”刘峙所部,共计廿一个军五十个师,分别是:冯治安三绥区两个军四个师;黄百韬七兵团五个军十个师;邱清泉二兵团四个军十个师;李弥十三兵团三个军九个师;孙元良十六兵二个军四个师;刘汝明四綏区两个军六个师;徐州外围守备部队共三个军七个师;周碞之三个军六个师及分布在淮河以南之两个军,敌在长江以北临城以南、海州以西,商丘以东地麇集的兵力共计廿六个军六十个师,连同特种部队与非正规军及先后抵达战区的援兵,总兵力约八十万以上。”
而在这场大决战中,人民解放军动用的主要兵力,计有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计15万余人;华东野战军15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计36万余人;加上中原军区和华东军区的地方部队,总人数约60万。
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精锐大军所处又是苏鲁豫皖大平原,地面、空中的机械化部队可以大显身手。他们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然而,他们忽略了对手战而必胜的信心和力量之源,那就是千千万万个渴盼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人民大众。
自1948年11月6日起,一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要打淮海战役的消息不断传来,董青墩村的干部群众和解放区人民一样,支前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清楚,离推翻蒋家王朝、翻身做主人的日子不远了。董力生带领全村男女老少,碾米磨面备军粮,做鞋缝袜赶军装,这里成了全县支援前线的重要基地。
1948年11月初,驻扎在海州、连云港的国民党李延年第9绥靖区有开辟海上逃跑路线的战略企图,华野决定先行发动海州战斗,关死敌人妄图通过海路逃跑的大门。
城头区接受了向海州前线运送炮弹的任务,县里一再强调需要选派精兵强将。这次战斗是淮海战役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否打胜这一仗,后勤弹药补给至关重要,任务艰巨而又光荣。
董力生闻讯主动请缨。接到任务后,董力生拍着当年边区政府奖励给她的那头小毛驴大青,动情地说:“老伙计,你跟着我也有五六年了,你为革命驮过食盐,运过军粮,现在又要上战场运炮弹立新功了。”大青已长得体态威武,毛色油光,一声“咴咴”长嘶,像是听懂了主人的嘱托。董力生组织村里30多位青壮劳力,找来10头毛驴,成立了一支毛驴运输小队,到县里集结后,随大队人马统一向北出发了。
这年寒冬来得早。天色阴沉,西北风呼啸着吼个不停,昏黄的下午开始有雪花扬洒,随着北风斜飘下来的雪粒砸在脸上,针扎一样刺痛。
董力生和运输队顶风冒雪来到了莒南县华野军火库,这里离目的地有上百里路。他们迅速将成箱的炮弹捆在毛驴脊背上,连夜出发。窸窣的脚步碾着雪路,驴蹄敲打着冻土,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董力生的运输队像一把黑色的剪刀,把天地间这块硕大无朋的白布生生剪开一道口子。
过了墩尚镇就是敌占区,敌人据点林立,封锁线密布。为了及时将炮弹送到前线,他们人不停步,驴不停蹄,一股劲地冒雪前进。凌晨时分,他们来到了老沭河边,架在河上的木桥已被敌人炸毁。为了抢时间,不能绕道,只有涉水过河。
寒冬腊月的河水结了一层冰,他们挽起棉裤毅然下水,刺骨的河水,冻得人们浑身打颤。毛驴见有水挡路,急得“咴咴”直叫,前蹄把河滩扒出很深的2个坑,任凭众人连推带拉,这11头倔驴就是不肯下水。董力生搂着大青的脖子,掏出几粒熟黄豆喂着:“大青,就你有经验,你要带头听话。”说完让大家学着她的做法,赶紧用腰带把驴眼蒙上。大青喷着一团白气,善解人意地“噗噗”打了两个响鼻,很乖顺地听任她的摆布。这个办法很灵验,其他毛驴开始停止挣扎平静下来。民工们一个在前头使劲地拽着驴,一个在后面吆喝赶着驴,终于把驴一头一头地拉过了河。
一上岸,运输队20多人身上的湿棉裤顿时冻成硬邦邦的两根直筒,走路都“嘎嘎”脆响,很多人的腿部都被磨出了血。
董力生鼓励大家,我们多受点罪,前方的亲人就少流点血。
在向导的带领下,董力生和运输队在拂晓时分来到了一处火车站,准备悄悄隐蔽穿过铁路线。这里敌人的封锁很严密,有很多敌人的碉堡据点,每走一步都有很大的危险。为了不暴露目标,除了把驴嘴扎起来、把眼蒙起来,董力生还让大家用棉套棉布把驴蹄包上,就这样一头一头地把驴牵过敌人的封锁线,终于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把炮弹运到了前线。
运输队还没得到休整,上级又下达了朝新安镇运送火炮的任务,毛驴有的拉着大炮,有的驮运着拆卸的炮管。连续的奔走劳累和冰河侵冻,大青活活累死在支前的路上。
2.淮海战场开始由东向西压缩。为了给前线将士运送和储备军粮,董力生又组织了运粮小车队,将董青墩村乡亲新加工好的四五千斤面粉送往200多里外的山东郯城军需粮站。
董力生的小车队共有12辆小推车,是在全村家家户户近百辆中挑选出来的。虽然新旧不一,但基本都还结实耐用。特别是董力生用的那辆,车架、车把都是槐树硬木,车轱辘是由五六块弧形桑木扣榫结合拼接而成,车辐条是由16根老榆木组成,车轴、车耳用的都是枣木老料,坚硬柔韧耐磨,车身自重虽然显得笨重,但它承载量大,稳重不易松散。每辆车都装载400斤面粉。一人在后面车袢搭肩,双手各握一个车把向前推着,一个人在前面把粗麻绳放在肩上,弓腰向前拉着车架,一前一后,戮力同心,这辆全身木制的原始小推车就“吱吱嘎嘎”地动了起来。
木制小推车不同于橡胶轮胎能有减震功能,也没有轴承灵活润滑能减少运动阻力。它基本都是硬碰硬,车轱辘是硬的,车耳抱着车轴都是硬硬的木头,摩擦一久,会发热甚至冒烟,车架遇到雨水也会开榫松散,需要经常用斧头、锤子敲打紧榫。赣榆老百姓有句俗语,形容一个人不经常提醒就会犯错误,用的就是“你就像个破小推车,不经常敲打就会散了”。因此,董力生的小车上经常带有一把小铁锤,车队停下休息时,她会拿着锤子一辆辆敲打着连榫的地方,唯恐有填空木塞会冒出来影响车子的牢固稳定。
负重的小推车走在硬路上虽会“咯噔咯噔”的颠簸蹦跳,但总算相对省力。一旦遇到松软沙土地,特别是雨天泥泞,车轱辘就会陷进去,有时需要两三个人在前面猛拉牵引才能爬出泥窝,每行走一里路,都要付出很多力气和汗水。
董力生的小車队渡沙河,翻磨山,穿双店,过山左口,磕磕绊绊走了3天才到达郯城粮站。
这里离前线很近,敌机经常飞来扫射轰炸,粮站有时只能在晚上收粮。
交粮的车队一眼望不到头。董力生一直等到次日清晨,她刚把军粮推到郯城南门外,3架从徐州飞来的敌机开始对运粮队低空扫射轰炸。敌机喷着火焰,一串串子弹打在董力生身边,荡起一阵阵土烟,炸弹落在地上炸出一个个弹坑,发出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董力生和大家赶紧把粮车疏散隐蔽起来,然后趴在地上躲避着敌机。
敌机投弹更加密集,炸弹掀起了一层层土浪,呛得大家都喘不过气来。
敌机飞走了,董力生抬起头拍去身上的泥土,这时她才发现,身边有二三十位运粮民工被敌机炸死炸伤,董力生的运输队也有人负伤。
“你就疯吧,看你还能疯几天!”董力生擦干眼泪,和队友们把军粮一粒不损地运送到粮站。
3.淮海战役已经全面展开。经过几天紧张的追堵,11月11日,华东野战军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敌10多万精锐大军集中在以碾庄圩为中心、方圆仅10多里的地域,华野难以对其采用穿插分割、逐一消灭的战术,只能逐村逐屋争夺。
战斗激烈胶着,艰难而惨烈。
此时已是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白茫茫的雪野上,到处响起轰鸣的枪炮声和震耳的冲杀声。我军的弹药需求量逐日增大,而雪大路滑,又有敌机骚扰轰炸,弹药运输十分困难。
一天也未休整的董力生又率队推起小车,从郯城军需库出发,给前线运送炮弹,每车都运载有四五百斤。13日黑夜,董力生的小车队满载弹药,在白茫茫的雪野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碾庄方向行进。到达铁富镇时,需要穿过敌人的封锁线,长途跋涉,车轮木轴和车耳摩擦发热,小车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用雪消声已不见成效,董力生就让大家在车轴上抹上肥皂和豆油,不仅润滑了车轴,摩擦发出的声响也消失了。
天黑路滑,白雪覆盖,根本分不清路眼。董力生就主动走在队伍前面开道,一次次陷入泥坑中,一次次滑进路沟里。在快要接近前沿阵地时,董力生和她的小推车突然掉进前面被雪掩盖着的河沟里,她不顾一切地把车上的弹药扛到岸上,再把小推车拉上来,然后不顾全身湿漉泥泞,装好弹药整装出发,率领小车队圆满完成了弹药运送任务。
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董力生不分昼夜地从后方到前方,再从前方到后方,往返不停。她的英雄事迹,在解放区家喻户晓,每住到一个村庄,当地领导都会请她给当地妇女识字班讲述自己的支前事迹,广大妇女都以董力生为榜样,积极投身到支前的各项工作中。有的扛起镢头去修路,有的赶着毛驴去送给养,做军粮、缝军装,让更多的男人上前线。
向前!向前!永远向前!董力生推着她的支前小推车,从家乡推向海州,推向郯城,推向徐州;又从徐州出发,推向宿县,推向蚌埠。她推着军粮,推着弹药,推着伤员,也推过牺牲的战友,把淮海战役从一个胜利推向又一个胜利。
2001年,为纪念抗日山烈士陵园建园60周年,中共赣榆县委组织专门班子,到全国各地采访健在的,和赣榆、滨海军区及抗日山有关联的老领导、老革命。这年3月,我来到苏州军分区第二干休所,采访师级离休老干部郝世保同志。这位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长期在115师、华东野战军做随军记者,他的镜头中,曾多次闪烁着符竹庭、何万祥、董力生等英雄模范的光辉形象,记录下滨海军区、赣榆县(竹庭县)根据地军民一幅幅英勇战斗、气壮山河的壮阔画面。他在向我展示一幅他的代表作《淮海战役战场一角》时,特别找出一幅在淮海战役战场单独为竹庭县(赣榆县)支前车队“竹庭大队”拍摄的照片。照片正中间,董力生推着数百斤军粮,车头插着一面写有“竹庭大队”的红色三角旗,她面对镜头激情豪迈,好一副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形象。
岁月荏苒,郝世保同志仍记忆犹新地向我叙述着当年董力生在淮海战役支前运动中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这个董大姐,别人推车前面都要有人用绳拉着,她却常常一个人躬身推车,四五百斤的军粮、弹药,她推起来虎虎生风,面不改色气不喘,男同志都不得不翘起大拇指。”
但董力生的女婿楊维星却道出另一个事实:“正因为岳母这种忘我的不要命精神,她不到50岁就出现肺部水肿、关节剧烈疼痛,刚强的生命终结在68岁那年。”
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以我人民解放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此役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线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5个兵团部,22个军,56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缴获火炮、坦克装甲车、飞机、汽车、轻重机枪、长短枪为我军历次战役最多。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人民群众支援前线规模之大,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可谓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数百万支前民工穿着不同的服装,操着不同的口音,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支援解放军,全歼蒋匪军。一心为着支前,一切服从前线,要人有人,要粮给粮。他们忍饥受饿,趴冰卧雪,一肩重负,沐风顶雪,穿行于炮灰硝烟中,不惧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及时把军粮、军火送到部队最需要的地方,把伤员送到能救助的地方。
在淮海战役中,我方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担架206000副,大小车881000辆,挑子305000副,驮运用牲畜767000头,船舶8539只,汽车257辆,食用粮食43476万斤,各行政区为战役筹运粮食96000万斤。组织建设运输干线十余条,粮站110余处,兵站90余处,医院30余所,伤员转运站40余处,以及油盐供应站、弹药库、补给所等。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得民心者得天下”,千百万人民的大力支援,是人民解放军攻城拔寨的真正优势。陈毅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的报告中指出:“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支前。支前民工达500多万人,遍地是运粮、运弹、抬伤员的群众。他们不惜倾家荡产,历尽艰辛,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支援子弟兵作战。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真正优势。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障了部队作战。”
2017年12月13日下午,冬日的阳光少有的温暖,江苏省徐州市凤凰山东麓,蓝天白云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显得格外高大巍峨。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瞻仰革命先烈,向淮海战役烈士敬献花篮,并三鞠躬。他仔细观看镌刻在墙壁上的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由衷感慨:“为有牺牲多壮志!”
淮海战役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场景,再现了那场会师淮海、决战中原的大战。习近平总书记仔细观看,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荣誉,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
1.淮海战役一结束,刚回故乡的董力生又听说渡江战役即将打响,县里正在组织支前民工大队准备随大军过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经历过无数战火考验的董力生跃跃欲试,她到区里再次请战。区委书记笑着说:“这次我没法批准。县里刚来通知,竹庭县妇联会议马上要召开,县里的主要领导亲自点你的名,你必须参加会议。支前的事,开完会再说。”
1949年1月下旬,竹庭县妇联会议在县城青口镇召开,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推选一位出席第一次华东局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与会人员不约而同地把选票投给支前英雄董力生。
董力生既兴奋又紧张,除了支前上前线,她从没想到自己能去青州那么远的地方去开会。县委书记赵亚东握着董力生的手勉励道:“你代表的是我们竹庭县十几万妇女姐妹,你不仅要去青州,还要争取去党中央毛主席住的地方,给我们竹庭革命老区争光长脸。”
1949年2月12日,华东局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山东省青州市召开,来自华东各市县的妇女代表共300多人,还有不少解放军代表。饶漱石、康生等华东局领导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发动妇女参加民主革命;二是发动妇女参政;三是选举出席在北平召开的全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会议选举产生出席全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56人。董力生的名字在与会人员中如雷贯耳,成为为数不多的全票当选者。
董力生临行去北平那天,乡亲们拉着她的手不停地叮嘱。有的说:“见到毛主席,千万给俺带个好。”有的说:“要是能把你支前的担架和小推车带去亮亮相,那该多好啊!”董力生说:“是啊,没有它们,我也不会有这么高的荣誉,要评功,它们也有一份。”嫂子惋惜地说:“可惜俺家大青不在了。”董力生有些心酸,对嫂子说:“大青也算是革命功臣。”
仲春的中南海,天蓝水碧,杨柳依依,西府海棠摇曳着满树芳华,像是欢迎华夏各路巾帼英雄。1949年3月24日至4月3日,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来自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原5个解放区及国统区,边疆各省、海外各地的代表、候补代表500多人参加了盛会。她们有民兵英雄、支前模范、子弟兵母亲、女劳模,有城市女工、农村妇女、女干部、解放军女战士、女知识分子和各个岗位上的职业妇女,有中共党员、各民主党派和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妇女,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
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妇女界领导,到各代表团看望各位与会代表。和董力生一起参加会议的华东代表团成员、《鲁中日报》记者牛玉华指着董力生说:“这位是我们山东滨海地区响当当的劳动模范和支前英雄,她叫董力生,自力更生的意思,她说她的名字是毛主席给起的。”大家纷纷鼓掌,称赞她是毛主席的好战士。
面对五湖四海的英雄模范,董力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为革命所做贡献的微不足道。她虚心向其他代表学习,认真倾听她们的英雄事迹和先进经验,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要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历史注定要铭记1949年3月23日上午11时许,这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进京正式出发的时间。毛泽东主席对几位中央领导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绝不当李自成!”
一路颠簸,一路風尘。毛泽东主席问同车的警卫排长阎长林:“你们说,咱们走到今天这一步靠什么呀?”
阎长林高声回答:“还不是靠民心,靠主席的领导呀!”
毛泽东主席笑着说:“对呀!靠民心!蒋介石没有想到,他天天想消灭我们,反而被我们消灭了。他们人心向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定胜利,蒋介石必定失败。”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从河北涿县乘火车进入北平。在清华园站下火车后,乘汽车于下午16时到达西苑机场。定于17时至17时三刻举行机场阅兵。
北平各界代表到机场列队欢迎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刚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的全国第一次妇代大会的代表们,也参加了这一盛会。董力生和代表中的几位著名英雄模范人物,作为代表们的代表,由蔡畅、邓颖超和康克清介绍她们去和毛泽东主席及中央领导同志握手致意。邓颖超特别拉着董力生向毛主席介绍说:“这是山东省滨海地区竹庭县的钢铁担架团的一等功臣。她参加了有名的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
毛泽东主席握着董力生的手,笑着用一口湘音问道:“好,好,一等功臣同志,你叫啥子名字哟?”
听毛泽东主席这么一问,平日不大害羞的董力生,突然腼腆起来,大脑一片空白,她两颊绯红,心扑通扑通地直跳,握着主席的手,嘴唇哆嗦着嗫嚅道:“俺,俺叫董力生,自力更生的意思。大家说,这名字,是你给起的。”主席爽朗一笑:“好,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董力生激动得无所适从,赶紧抽身躲到人群后边。
回来的路上,牛玉华都替她惋惜:“你真是个傻假小子,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说着说着就躲起来了?”董力生说:“俺得把机会多让给别的同志,俺一个庄户妮子,能和毛主席握手,他还承认给俺起名,俺这辈子知足了!”她嘴里这么说,心里却也很后悔:真是的,一肚子该说的话为啥一句也说不出来了呢?说的那些都是啥呀。连向毛主席问个好也没有,怪对不起乡亲们的嘱托呢。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四月的香山,桃红柳绿,野花吐蕊。
4月4日,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的第二天,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又在香山接见了全体妇女代表。这一次,董力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轮到她握手的时候,她紧紧地握住毛主席的手不放,一边流着激动的眼泪,一边把乡亲们的祝福和问候向毛主席说个不停。新华社记者把这个镜头定格在那幸福的瞬间,还把照片特地赠给董力生一张。她像宝贝似地把它贴在大会赠给她的纪念册的第一页上,请牛玉华在上面写着:“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我又光荣地和毛主席握了手,今后决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载誉归来的董力生成了全县最幸福的人,她不断被邀请到各区乡进行巡回演讲,把自己参加妇代会、两次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幸福经历给大家进行生动汇报。
2.北京。复兴门外大街。
2013年4月28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程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看望全国各条战线、各个时期、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代表,与全国劳模同庆“五一”节,共话中国梦。
已经84岁高龄的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又被邀请到北京,在全国总工会机关6层的大会议室里,她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代表,和习近平总书记围坐在一起,讲述着自己的梦,共话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1960年版的印有女拖拉机手的一元人民币,图案中的女拖拉机手就是以梁军为原型设计的。
就是这位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坚定了董力生一生矢志投身农业机械化的信念。
董力生和梁军相识于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那是一个荣誉和奉献相融的年代,那是一个革命英雄主义旗帜高扬的时代。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董力生也代表竹庭县光荣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出席会议。
时隔不到一年,康克清又和董力生在会议上相遇,这个在支前战场上摔打出的粗壮女子,留给康克清太深刻的印象和太多感动。
9月27日会议间隙,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和夫人康克清,专门在中南海丰泽园一侧的家中接见了董力生。朱德总司令亲切地询问了她的工作、学习及家乡土改情况,勉励她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并赠送给她一支黑色金星钢笔和一本学习纪念册。朱德总司令还和康克清在纪念册上亲笔题字:“送给我们的英雄董力生同志留念”。
1950年10月1日,董力生和全体与会代表来到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
在观礼活动中,董力生结识了来自黑龙江省的女劳模代表梁军。这位只有20岁的年轻女孩,两年前就在黑龙江北安农垦学习驾驶苏联进口的“康拜因”拖拉机,在北大荒垦荒耕田,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两位劳模相见恨晚,她们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建设豪情,惺惺相惜割舍不断的英雄情结。董力生虚心地向这位比她小七八岁的妹妹询问拖拉机的耕作功能和驾驶技巧,她说:“俺侍弄了十几年木制独轮车,俺也要跟上形势,驾驶机械车辆,更好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梁军被这位从战火和硝烟中滚出的支前英雄深深地折服,她陪着董力生来到京郊的北京机耕学校(今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参观学习。董力生大开眼界,她从此认识了拖拉机,更深深地爱上这个力大无穷的铁牛。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像梁军一样做个拖拉机手,在新中国建设的道路上多干快跑。
回乡后,县政府为董力生举办欢迎大会。董力生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了会议的全过程,重点讲了梁军的事迹。县委、县政府有意让她脱产到县妇联工作。她对县长李川表示,俺请求组织能让俺学开拖拉机,以便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做贡献。俺不想蹲机关、坐办公室,俺就是一个喜欢和土地打交道的庄户人,只想做一个为农业机械化做出终生贡献的女拖拉机手。
县长李川有些为难,在竹庭县,别说开拖拉机,绝大多数人连见都没见过拖拉机。他就写了一封介绍信,让她到济南通过省妇联帮助联系。
10月底,山东省民主妇女联合会便把董力生介绍到国营广北农场学习,她成为华东地区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广北农场地处山东省广饶县境内小清河下游,接近黄河入海口,是华东军政委员会于1950年3月正式批准兴建的国营农场,因地处广饶县北部,而命名为广北农场。
董力生到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深秋的日子里,从东北方向吹来的海风潮湿冰冷,每当大汛潮上涨时,这里的沟沟坎坎就灌满了海水。退潮后,各种鬼头蟹、黄眼蟹、跳跳鱼、海狗子到处乱窜。散落的地块星罗棋布,很少连片,一丛丛火红的海蒿在秋风中摇曳,稀疏的柽柳瘦弱枯黄,这是一片荒芜贫瘠的盐碱滩,一片亟待开垦的处女地。
但这里同样是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新生地。
华东地区各类优质资源都往这里集中。干部职工都是从四面八方调来的,第一任场长夏林是一名大学生,副场长徐光明是抗战前中国第一批送往美国留学专攻农业工程的留学生。农业技术人员来自多个发达地区,上海市优秀的内燃机技术员李瑞龙、胡服良及大学生梁绍曾等一批机务骨干,驾驶着卡车、吉普车从千里之外的上海赶到农场安家落户,济南市也动员了一批汽车、拖拉机驾驶员和复员转业人员到农场工作。广北农场的农机,最初一部分是从国民党政府那里接收来的美国产农机,另一部分是从苏联进口的。
这群朝气蓬勃、富有拼搏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年轻人,拉开了决战盐碱荒滩、改天换地的战斗帷幕。
董力生每天都处在建设激情燃烧的状态,她和广大技术人员、生产能手修堤筑坝阻挡海潮,排水降渍,开垦土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方法对盐碱地进行土壤改良,建设沟渠路林相配套的农业生产格局。
初次接触拖拉机,董力生感觉最大的困难是文化水平低,笔记抄不下来。教员讲解,自己一头雾水,众多的机械零部件怎么也记不住。但她从不畏难,万水千山、枪林弹雨都没难倒我,这点拦路虎算什么?她从最基础的识字、写字学起,在学习科学文化的道路上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老广北的人都记得,在一长溜刚刚垒建的潮湿土坯房的西尽头,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有一盏如豆的马灯在照亮着那间逼仄的小屋,那是董力生在一笔一画学着白天教员教给的生字,照葫芦画瓢地抄着其他男学员的课堂笔记,死记硬背着那一个个冷冰冰的机器零部件名称。
起早贪黑,不懂就问,董力生硬是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文化程度就达到了完小毕业水平。农业机械原理、拖拉机的驾驶操作规程,学得比同期来的男同志都要好。
真正开始驾驶,她才觉得这个大铁牛不如小推车好伺候,手脚不够用,脑子支配不好四肢,心情一紧张,就显得手忙脚乱。好不容易能把拖拉机开动,方向盘又不听使唤,像是最初的倔驴大青,总是喜欢朝路下跑。她记住师傅李瑞龙的话:“机器听不听话,那要看谁使唤。你了解它,喜欢它,驯服它,它也就听你的话,服你来管。”因此,她除了在别人休息时还一次次驾车苦练,还对拖拉机像亲人一样照顾。天冷了,找来破棉絮缝成防冻被盖在机身上,她整日把拖拉机擦拭得一尘不染,连零部件之间的缝隙油垢也被她清除得一星不留。
辛勤的付出换来喜悦的回报。董力生的农机理论水平、养护维修能力和驾驶技术在所有学员中名列前茅。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日子,董力生又像在支前道路上一样,永远走在最前方。她驾驶着被她擦得锃亮的拖拉机,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自由驰骋。
同样在这里,董力生收获了纯真的爱情,来自惠民地区的英俊优秀的青年拖拉机手张义柱,和董力生携手演绎着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3.山东省济南市。一座老旧的居民小区。几十栋20世纪建成的筒子楼。董力生的家就在这里。
我们采访董力生的女儿张爱民。张大姐说:“我母亲一辈子都不忘毛主席的嘱咐,自力更生,艰困奋斗。她自己带头,也教育我们和亲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决不向组织伸手提要求。她在世时经常讲,党和人民给她的荣誉太多了,唯有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张大姐指着珍藏在一个箱子里的各种勋章、奖牌和荣誉证书,“除了各级荣誉奖励,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伟大领袖们,很多人都接见过我母亲,这是她终身引以为傲的无尚荣光。”
阳春四月,一列绿皮专列吐着白烟,“呼哧呼哧”奔驰在辽阔无垠的东北大地。董力生坐在临窗的位置,两眼不眨地看着窗外纷纷向后奔跑的绿树、村庄、田野、河流、山峦和草原。
1952年,中共中央决定组织中国农业访苏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学习农业农村工作经验。
4月17日,代表团一行200多人乘专列从北京启程赴苏访问。途径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至满洲里,换乘苏联火车进入苏联境内。
作为代表团成员的董力生,此时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她听说苏联有很多优秀的女拖拉机手,她要多看看苏联的农业机械化,她要把经验带回来,带动更多的女同志学习农业机械知识,投身农业机械化行业,用自己驾驶的拖拉機把农民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莫斯科火车站。董力生和代表团成员一下火车,就被苏联人民的兄弟情谊所包围。苏联农业部领导亲自到车站迎接,阵容庞大的仪仗队高奏中苏两国国歌,一群活泼可爱的苏联少年儿童给他们献上鲜花。
董力生感觉自己的眼睛都不够用,这里就是世界社会主义大本营的核心,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列宁、斯大林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碧波荡漾的莫斯科河微浪轻涌,像是吟唱着中苏友谊之歌;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仿佛彰显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红色谱系;红场上燃烧的圣火,宛如赓续着共产主义的精神血脉;一座座状如洋葱头的建筑,好像昭示着社会主义生活的幸福安康。
1952年5月1日,苏共和苏维埃政府在莫斯科举行盛大的游行活动。董力生和代表团全体成员也来到红场,和苏联人民一起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董力生在红场观礼台上,看到主席台上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同志,兴奋地向他欢呼致意。
斯大林在中国首任驻苏大使、参观团临时党委书记张闻天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代表团成员面前,和前排的成员一一握手。张闻天把董力生的支前事迹介绍给斯大林,他一手握着董力生的手,一手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哈拉少”。当得知她在淮海战役战场上顶风冒雪身有冻伤时,斯大林赠给她一件黄呢军大衣,叮嘱她保重身体,努力工作。
代表团在莫斯科活动了一段时间,就分成5个分团,于5月下旬分别去东西乌克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共和国参观访问。
董力生一行来到黑海沿岸的乌克兰共和国敖德萨市。此时正是麦收季节,集体农庄的麦田里到处都是联合收割机在收割麦子,从收割、脱粒到烘干,全部机械化作业。董力生发现,这里的拖拉机手大多是一些年轻貌美的姑娘和肥胖的中年妇女。她悄悄地请教翻译,翻译告诉她,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男性纷纷走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场,牺牲太多了,才造成目前的性别比例失调。董力生虚心向这些女拖拉机手请教学习,表示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一定会赶上苏联。
代表团返回北京,董力生的心早已飞到她魂牵梦绕的广北农场。到济南后,她匆匆坐上晚班车,连夜赶到广饶县,步行走回农场,她要把得到斯大林接见的幸福和喜悦,把在苏联学习的难忘经历分享给领导和同志们,她决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继续发挥自力更生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她的带动下,李桂亭、周作元、宗南、李淑敏、朱镜冰5位女青年也先后成为广北农场的优秀拖拉机手,成为广北农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那火红的年代,姑娘们把日子算成小时过,在董力生的带领下,她们每个人一天几乎要开荒130亩,每个台班都是12小时,还会经常连续耕作20多个小时。她们顾不上自己的辛劳,却心疼拖拉机的连续作业,在停机的短暂时间里,她们放弃休息,小心翼翼地为心爱的拖拉机擦拭泥点,加油换水。
她们的工作、休息几乎都在田间地头。夜班小憩就睡在苇棚或简易的草屋里。屋小人多,即使有许多的尴尬不便,她们也顾忌不了那么多了,就索性睡在男拖拉机手旁边,至多找块木板隔一下。
为了不耽误工作,董力生和张义柱婚后好长时间没要孩子。在双方父母的催促下,董力生30岁那年才有了女儿张爱民。女儿刚满月,董力生就把她送到七八百里外的娘家。两三年后外婆带她见到母亲时,她怯生生地看着眼前这位身穿工装的陌生女人,怎么也不喊妈妈。等她上学以后,看到别人都有兄弟姐妹,就悄悄问外婆,为什么自己就一个。外婆叹口气说:“你妈心里只有工作,要是没有外婆,连你她恐怕都不想要。”长大后张爱民才知道,生下自己后,母亲为了不再因为子女太多而影响工作,在医院就做了绝育手术。
2000年,广北农场建场50周年时,一些健在的老广北思念着已离开快10年的董力生,对着董力生开垦出的沃野良田泼下一碗老酒。女拖拉机手周宗元赋诗一首怀念董力生:“少者为奇故事多,帽子一戴常认错。夜班田间睡木屋,男女同室木板隔。”
2009年9月,《大众日报》记者逄春阶到广北农场采访,从第一个在《大众日报》发表《女拖拉机手》的作者鞠茂勤老人,到当年的机耕队老队长,他们谈起董力生,个个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农场档案室的主任张志斌是地道的广北“垦二代”,他提供的许多珍贵资料,再现了董力生在平凡的机耕工作岗位上,做出的一件件闪光的业绩。
《大众日报》在1952年6月21日~23日,连续3天刊登了由著名版画家俞沙丁、著名连环画画家贺友直联合创作的16幅连环画,表现的主人公全部都是支前英雄、劳动模范董力生。
机耕队老队长说:“那年代开拖拉机是很风光很牛气的,尤其是女拖拉机手,更是与众不同,像天上的繁星。偶尔脸上抹点黑油,别人感觉都像一朵花一样。”
广北农场档案室主任张志斌说:“我们一直以董力生为荣,她是我们广北农场的历史名片。”
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董力生和广北农场广大职工正在分享丰收喜悦的同时,抗美援朝战场又传来胜利捷报,中朝两军、两国人民经过数年浴血奋战,把美帝国主义及其附庸的所谓“联合国军”打到“三八线”以南,乖乖地坐到谈判桌前。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中朝两国代表团与联合国军代表团各方代表在板门店达成停火协议。至此,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彭德怀元帅在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自豪地宣告,全世界人民所渴望的朝鲜停战已经实现了。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为了庆贺这一伟大胜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组织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贺龙元帅任慰问团总团长。慰问团成员有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军烈属代表,也有广大文艺工作者。董力生作为支前楷模和农业战线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也光荣地成为慰问团中的一员。
10月14日,慰问团全体成员抵达沈阳,在东北大剧院聆听贺龙元帅的出国动员。
在遼宁省安东(今丹东市)火车站,成千上万的欢送人群挥舞着五色彩旗,高唱胜利的凯歌,欢送慰问团赴朝慰问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党、人民军及朝鲜人民。
10月19日下午,慰问团专列在雄壮激昂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旋律中缓缓驶过鸭绿江公铁两用跨江大桥,抵达朝鲜新义州。
董力生心潮澎湃,眼含热泪,她要把亿万翻身农民对朝鲜人民、对最可爱的人——志愿军将士的挚爱带到朝鲜,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带回来,化作她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动力。
战后的平壤,虽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用中朝两种文字书写的“朝中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万岁!”等标语随处可见。街道上,少年儿童挥舞着彩旗、彩带欢呼口号,青年男女跳着欢快的民族舞蹈《长鼓舞》,《阿里郎》的旋律在空中不停地回响,到处都在欢迎来自中国的尊贵客人。
为了欢迎以贺龙元帅为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首相在平壤牡丹峰剧场举行了盛大宴会。金首相对慰问团副团长、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说:“你连续参加了三届来朝慰问团,每次都是副团长兼秘书长,特别是前两次,都是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来。我要代表朝鲜党、朝鲜人民封你为朝鲜公民。”顿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会场上,中朝友谊情意浓浓。代表们举着酒杯向最可爱的人,向朝鲜人民和人民志愿军英雄表达深深的敬意。
这时,慰问团副团长康克清带着一拨妇女英模过来敬酒,陈沂一眼就发现了董力生。陈沂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山东分局及华东局宣传部长,同时兼着大众日报社社长,曾多次报道过董力生积极投身大生产运动和推车支前的英雄事迹。他指着董力生对金日成首相说:“这可是山东根据地响当当的劳动模范和支前英雄,是我们《大众日报》经常报道的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不怕牺牲的假小子。”康克清大姐见董力生面带羞红,笑着对大家说:“人家有名字,叫董力生,是毛主席给起的。我和朱老总还请她到我家做客呢!”金日成说:“抗美援朝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在后方无私贡献的结果。”他让身边的同志赠送给董力生一台留声机。
五、铭记:续写初心谱系,
继承红色血脉
董力生离开故乡已逾一个甲子,其间也曾短暂地回过故乡。她曾经同沐风雨、在支前路上生死与共的战友和领导,有很多在故乡的领导岗位上,她也时常想念他们,很想与老战友相聚,共敘峥嵘岁月的难忘往事,但她深知地方工作繁忙,便把思念藏在心底,看望过亲人后就匆匆返回工作岗位,不去打扰、影响家乡政府和领导的工作,更未给亲人谋过一丝的私利。她的侄子董自弹说:“县里和公社的领导见到我们总是打听姑姑回来没有,叫我们捎话请她多回故乡看看,我们有什么困难也可直接向他们反映。但姑姑总是告诫我们,要诚实劳动,本分做人,不要向组织伸手,不能给政府添烦。”
但故乡从未忘记自己的优秀女儿。董力生是赣榆人民的杰出代表,是人民力量的象征,是红色文化的闪光符号。《赣榆群英谱》《英风千古》《民族之光》等各类反映英模的书籍中,都有董力生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抗日山烈士陵园纪念馆中,一块显赫的位置留给董力生和复制的她的支前小推车。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都把董力生当作发扬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点宣传教育内容。
2020年,中共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在《党建示范带建设实施方案》“红色文旅”板块中,决定修复建设“董力生故居与支前纪念馆”,弘扬“小推车精神”,培育传承红色基因,紧紧围绕“人民的力量”这一主题,通过珍贵的影像、图片和文物史料,再现“人民军队勇往直前”“军民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城头镇党委政府更是把“董力生故居与支前纪念馆”的建设,当作建设信仰高地、传播理想信念火种和红色基因的宝贵载体,奏响习近平总书记“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的宗旨强音。
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从珍藏的箱底贡献出来,一桩桩有关董力生投身大生产运动、踊跃支前的散落往事在故乡老人的记忆中浮现出来,省内外一些熟悉董力生的老革命在接受采访中依然神采飞扬,充满无限敬意。
2021年3月6日,远在省城南京的城头籍各界人士举办“董力生故居与支前纪念馆”募集善款发布会,“南京市慈善总会韩守训家庭爱心基金”作为承办单位。原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原江苏武警总队副司令、家庭爱心基金创始人、“中国好人”韩守训,南京博物院原院长徐湖平,资深媒体人陈凤玲等一干城头籍老乡,在听取了城头镇党委书记于维兵的工作汇报后,纷纷表示,要学习董力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缅怀革命先辈,为家乡振兴、红色基因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一座弘扬“不畏艰难、自力更生、万众一心、负重拼搏”的“小推车精神”教育基地悄然矗立于董力生的故乡。
一块“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再创佳绩,永不停步”的创业者丰碑,在城头镇董青墩村被擦得熠熠生辉。
一辆车,一个人,串起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荣辱与共、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昭示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承启的是继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大海,是涓涓细流一点一滴汇成的;史诗,是亿万人民一笔一画书写的。回首来时路,中国共产党激励召唤着亿万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国家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所在。”
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清醒认识,也是董力生等革命前辈身体力行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还有什么强大的敌人和艰难困苦我们不能战胜?还有什么宏伟壮丽的奋斗目标我们不能实现?
参考书目:
1.《滨海八年》,解放军山东省滨海军区政治部1946年编著。
2.《山东妇女辉煌5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
3.《谷牧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妇女劳模事迹》,山东省民主妇女联合会1949年编著。
5.《孟良崮战役资料选》,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6.《临沂革命根据地志》,中华书局2014年版。
7.《山东革命斗争回忆录》(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沂蒙解放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9.《淮海战役》,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0.《淮海战役史料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
11.《人民必胜:淮海战役支前档案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12.《随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参观记》,李伯宁著,时代出版社1953年版。
13.《巨大的精神鼓舞——陈沂与战友赴朝慰问评说》,欧家斤著,新世界出版社2020年版。
14.《赣榆革命斗争史料选编》,中共赣榆县委党史办公室编著。
15.《赣榆党史资料》,中国赣榆县委党史办公室编著。
16.《连云港革命史料》,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印。
17.《民族之光》,中共赣榆县委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张宜春,男,笔名百刃(韧),江苏省连云港市人,长期从事党务工作,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钟山》《小说月报》《长城》《山花》《雨花》《延河》《广州文艺》《滇池》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小说二百余万字,其中长篇报告文学《东方耶路撒冷》(作家出版社)、长篇小说《乡镇党委书记工作指南》《叹斜阳》产生较大社会反响,出版诗集《致高天密林的精灵》(光明日报出版社)、中短篇小说集《梦香泉》。
责任编辑/魏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