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书记显担当

2021-07-22张雄森

时代报告 2021年5期
关键词:松茸驻村

张雄森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几年来,田林县每年168名第一书记驻乡村、办实事、解难题。他们奔走在壮乡瑶寨,振兴产业带民富,建厂铺路解民忧;他们带来资金、带来技术、带来真情,几年如一日汗洒大山、印留农家、情暖民心,在田林广大乡村展示了他们的担当情怀。

江见:跨越八百公里的“约会”

2021年初春,我们迎着明媚春光,驱车前往田林县高龙乡新寨村,采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驻村第一书记江见。

新寨村村部办公室一楼综合服务中心,挂有一面百色市“产业兴旺红旗村”的锦旗。2018年初,自治区纪委监委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时,江见主动请缨到田林县驻村,从此在新寨村一驻三年。

在新村村部,江见和我们聊起他第一次到田林以及来新寨村驻村的情景。

2018年3月18日,江见第一次来到田林县。因为要参加为期半个月的选调生培训,当天没有进村,而是先回南宁参加培训。

初次进村是2018年4月5日,下午两点多,江见乘坐村支部书记张宇生的汽车从田林县城出发,沿着驮娘江边的二级公路一路向西,经过定安洞洋大桥后,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爬行,到高龙乡政府时已经四点多了。到第一书记办领取了机关党委提前准备好的被子、床单等日常生活用品,随即前往新寨村。

半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新寨村村部所在地新寨屯。下车后先去看了老村部,是一栋二层的小楼,占地面积不到50平方米,里面除了两张破旧的办公桌和1台电脑,没什么像样的办公设备,二楼只有一张木床,里面全是乱七八糟的杂物,连厨房、卫生间都没有,吃住成了大问题。张支书说新村部正在建设中,暂时只能在旧村部办公,人可以住在张支书家里。

江见说,虽然驻村前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环境,心里的落差还是不小。

当天晚上,张支书召集村“两委”成员在他家摆了一桌,作为接风并介绍大家互相认识。村“两委”干部很热情,都给他敬酒。当天晚上因为第一次喝“土茅台”,不知酒力深浅,加之村“两委”干部盛情难却,三大碗后他直接喝醉了。

在驻村日记里,江见写道:驻村第一天,喜欢上了这里的山川,同时也感受到了这里的偏僻和闭塞。听村干部讲,上一任第一书记周书记很优秀,为村里修路、建水柜,发展油茶产业,做了很多实事。我感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两年时间很短,要向周书记学习,多做实事,争取两年后村里又有新变化。

江见坦言,刚来新寨村的第一个月,他还没有明确的工作方向,随着每天白天入户走访,晚上写驻村日记,慢慢地,他的本子上记满了村干部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工作目标也逐渐明朗。

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新村部尽快投入使用,解决最基本的生活及办公问题。新村部还未验收,连一张凳子都没有,更没有水电设施和网络信号。尽快建好厨房、洗澡间、购买一批办公设备也是当务之急。

没有钱怎么办?江见找到后援单位,很快争取到资金8万多元,接通了水电及网络,购买安装了办公及驻村所需的常用设备,9月初就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工作队员入驻新村部办公。

江见说,虽然张支书家一直对我很好,专门腾出最好的一间住房,但是毕竟人家也是一大家人,日常生活上还是很不方便,比如支书的母亲每天只吃两餐饭,早餐要等到十点多,而我们七点多起床就要吃早餐了。不过现在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张支书,驻村最初半年,和他们一家人朝夕相处,吃、住、劳动在一起,这是一份特别的经历和收获。

离开村部,我们跟随江见去了渭洛屯甘蔗地。

摩托车在渭洛屯弯弯曲曲的产业道路上行驶。七八公里产业路,路边斜坡上全部种上了糖料蔗。村干李城说,他家的一片糖料蔗将近20亩,按照平均一亩产6吨,一吨500元来算,产值可达6万元。

新寨屯的产业路全长4.5公里,投资98.8万元,去年已全线贯通,几乎连通了该屯近3000亩山林。2018年,江见驻村后不久,新寨屯群众就提出要修通产业路。2020年初,资金到位后,由田林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走完招投标程序组织施工。

施工过程中遇到了雨水多易塌方、坡度大施工困难以及部分群众不支持、不配合等困难。江见和村干部一起组织群众开会,让屯内有威望的乡贤出面协调,多次去施工现场帮助施工方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到去年12月,4.5公里产业路全线贯通。屯里杀了一头大肥猪,一起庆祝多年的产业路梦想变成现实。

“产业路通了,农民去自家的林地做工就容易多了,以前沿着羊肠小道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骑摩托车几分钟就到了,偏远的荒山瘦土都能种上杉木、油茶,产业护理和出卖运输都方便多了,群众受益很大。”江见说。

除了产业路,新寨村这两年还实现了屯内硬化道路全覆盖,全村217户,家家门口都通了水泥路,以前平塘屯一遇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凹凸不平积水严重,短短两百米都要走10来分钟,行人路过一身泥,连摩托车通行都很困难。江见看到眼里,急在心里,及时向后援单位汇报,共争取资金80多万元,分两期施工。2020年4月,终于实现平塘屯45户家家通硬化路。

平塘屯村民向良秋说:“现在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出行更方便了,即使是下雨天,路面上也是干干净净,不像以前,房前屋后猪粪、鸡粪到处都是,屯内环境卫生也更好了,大家都不好意思乱丢乱倒垃圾了,鸡鸭也都圈养起来了。”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江见对贫困群众也是倾情帮扶,确保全村剩余6户20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已脱贫户不返贫。

江见说:“驻村后新寨村还有6户20人尚未脱贫摘帽,他们要么是聋哑残疾人,要么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缺少劳动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帮助他们脱贫是我心中一直以来最大的愿望。”

他结对帮扶的渭洛屯李荣一戶,夫妻都是哑巴残疾人,还有两个小孩正在读书。李荣以前比较懒,还喜欢喝酒,常常喝醉酒弄得家里鸡犬不宁,孩子读书没生活费了也不管不问。妻子见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实在不像样,就跑回云南娘家住。2018年以来,江见看到种植糖料蔗的效益不错,就帮他们家申请了产业奖补,动员他弟弟带着他种植糖料蔗10余亩。2019年,李荣的糖料蔗收入3万余元。看到他家伙房太简陋,雨天屋里都是水,江见就找爱心人士,申请到2万多元帮助他新建了厨房。2019年底,他家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李荣妻子杨合怡是云南户口,一直没能享受低保,江见就开车带他们到云南省富宁县将户口转过来,帮助办理了低保和残疾人补贴,还带他们到县里补办了结婚证。现在,李荣也变得勤快了,儿子考上了田林高中,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弄庭湾屯贫困户杨昌明家有三个女儿,都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有寄宿补贴、营养餐等政策,但他妻子常年有病不能做工,还有年迈的老人需要照顾,家庭负担依旧很重。江见主动向后援单位汇报,积极争取爱心助学款,帮助他女儿杨梦涵争取到9000元,每年资助10个月,每个月资助300元,由田林县教育局分三年按月发放,帮助她读完初中。类似这样的爱心助学,江见共申請了14.3万元,累计资助贫困生16人。

弄庭湾屯坐落在一个陡峭的山槽里,四面都被邻屯村庄包围着,耕地少得可怜,是新寨村产业发展空间最小的村屯。江见驻村后,与前任第一书记一样,积极引导群众外出务工增收,脱贫攻坚五年来,该屯一半以上农户买了私家车,成为新寨村明星屯。

杨昌顺全家7口人,两个老人三个小孩,以前他家连饭都吃不饱。江见驻村以来多次入户动员,安排劳力外出务工,鼓励种植糖料蔗,帮助申请产业奖补,帮助申请爱心助学款6000元。近两年,他夫妻俩一边在南宁做钢筋捆扎工,一边看准农时回家种甘蔗,年收入达8万元,家里房子装修了,去年还买了私家车,女儿杨静也以优异成绩考上百色高中。

江见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几年来,新寨村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群众发展杉、糖料蔗、油茶和养猪等“3+1”特色产业。2020年,全村糖料蔗种植面积3500亩,总产值近600万元,带动贫困地区群众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50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3000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66万元。

2018年以来,江见以“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群众以土地入股分红,同时在油茶基地建设、生产中优先聘用他们做工,先后有近30户群众在平爱屯新种油茶约600亩。平爱屯董泽华告诉笔者,他是2015年退出户,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江见鼓励他新种油茶20亩,土地入股种油茶40亩,除了茶果收入,每月还能得到一笔油茶管护费。

2018年以来,江见带领村“两委”干部多次到凌云县学习种桑养蚕技术,帮助村里争取到30万元专项资金,组织新建了800平方米蚕棚,并动员5户群众种桑30亩。刚开始他们都不看好养蚕项目,村民罗道海签了合作协议后又反悔,江见就亲自带他去凌云县购买蚕具、学习技术,每天都跑到他蚕棚去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克服了传染性蚕病、气温不够稳定、桑叶供应不上等困难后,2019年10月初,罗道海试养的第一批2张蚕种收获蚕茧150公斤,收入4000余元。

为解决农作物销售难题,江见和兄弟村一起向后援单位及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引进了一个集农作物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品加工厂,充分利用当地生姜、油茶、八角等农副产品质量优、产量大的优势,打造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加工厂于2021年第二季度正式投产使用,预计将带动当地50户以上群众就业增收,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将增加10万元以上。

江见在新寨村驻村期间,打造了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名片的后面,凝聚着他的汗水和心血。

新寨村是百色市西部、毗邻云南省的高寒山区,江见的爱人却常住800公里之外的桂林市。2019年底,江见的爱人已有身孕,但因脱贫攻坚责任重,江见经常一个多月才回家一次。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春节假期还未过完,江见就赶回新寨村,组织党员先锋队,连续50多天驻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虽然怀着对家人的牵挂和愧疚,但是驻村满两年的江见没有要求按期换班,而是选择再坚持一年,一直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驻村三年,我觉得亏欠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人,特别是妻子和刚满半岁的宝宝。如果没有他们的默默支持和奉献,我也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也不可能成为田林县唯一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殊荣的驻村干部。现在即将收队了,回去之后要尽可能地多花点时间陪伴他们,同时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关注新寨村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

告别江见时,笔者从他的眼神里读到了他对事业的热情、执着和面对艰难不退堂的坚毅,以及对高寒山区新寨村的依依不舍。

谢荣师:改变“石山旮旯”的情怀

2020年,立秋节令刚过,我们来到田林县浪平镇弄陀村采访驻村第一书记谢荣师。

弄陀村是深度贫困村,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严重石漠化地带,距离县城虽只有72公里,但部分路段属于岑王老山腹地穿行的狭窄公路。全村耕地面积976亩,辖17个村民小组,共397户17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4户845人。截至2019年末,累计实现减贫189户829人。

2018年3月20日,是谢荣师在弄陀村上班的第一天。

从田林县城出发,30公里后翻越广西第四高峰岑王老山。车子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一个个曾在头顶上的小村庄,慢慢地退到了脚下。汽车在岑王老山腹地九曲十八弯的陡峭山崖中行驶,一处处“滑坡地段,快速通过”“连续拐弯,注意避让”的黄色警示牌,让初到者面对云蒸霞蔚的无边苍翠却无暇欣赏。

“第一次坐车来浪平的人,一路上眼睛都睁得大大的,比我开车的还紧张,扶着的车把手常被手心的汗浸湿,一下车就呕吐。你居然没有晕车呕吐。恭喜啊,来浪平不晕车不呕吐的大概只有10%。”司机诙谐地对谢荣师说。

到达弄陀村村部,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简陋的二层办公楼和一排破旧的平房,房前屋后长满了杂草。

谢荣师拎着行李走进村委会,村支书伍玉长带着村干部热情地将他迎进二楼会议室,村干部围坐在老式办公桌旁,墙上的制度已褪色得看不清内容,老旧的电器安静地待在角落,山风不时地拍打着窗户“啪啪”作响。

几天后,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里的党员、小组长和群众代表都来了。原本窄小的会议室一下子就被挤得满满当当,有些代表不得不坐到室外走廊上开会。这让谢荣师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会上临时决定与代表们讨论旧村部的翻修事宜。代表们一听要翻修旧村部的消息,都积极地建言献策。

坐在一旁的村支书伍玉长回忆:当时谢荣师书记向上级申请25万元帮扶资金,自己设计装修图纸并亲自监工,两个多月后配齐了各个功能室,添置了一批办公设备,有效改善了办公环境。

离开村部,我们随着谢荣师入户采访。在车上,谢荣师指着前方虽然崎岖但已硬化的道路,和我们聊起驻村后第一次下屯的惊险情景。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谢荣师开着私家车载着村干部和工作队员到弄西屯入户。

刚开进通屯路,车子便开始剧烈地颠簸,转过几个回头弯后开始爬坡,刚爬到半坡车子就打滑了,轮胎浓烈的焦糊味透过车窗吹了进来。此时,刺耳的汽车轰鸣声在空旷的山谷回响,路的上方是峭壁、下边是悬崖,稍有不慎便会坠入山涧。谢荣师紧张得手心冒汗,几次半离合冲刺终于爬上了山坡。

“过后我才知道,当时全村就只有一条硬化路通村部,其余通屯路都是狭窄陡峭的砂石路。”谢荣师介绍,几年的脱贫攻坚战,弄陀村的通屯道路全部硬化了。

车子在崎岖山路蜿蜒前行了十多分钟,我们便来到弄西屯。

刚靠近吴再谋家,正在门口打扫卫生的小女孩吴艳金看到谢荣师从车子里走下来:

“叔,你过来了,我爸在屋里。”

“小吴,你的暑假作业写完没有?有什么不会的吗?要叔帮忙不?”

“谢叔,题目不太难,我自己可以完成。”

吴艳金父母早年离异,姐弟三人跟着父亲吴再谋一起生活。吴再谋常年外出打工,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微薄的收入使这个一家四口的单亲家庭入不敷出。

谢荣师了解到情况后,四处联系爱心人士,最终找到区联社百色办事处的爱心党员开展扶困助学活动,与吴艳金结成帮扶对子,每月资助在校的生活费直至完成学业。

离开吴再谋家,村支书伍玉长告诉笔者,谢荣师专门向区联社申请了经费,在重要节日对村里的特殊人群开展专项慰问,给贫困学生送文具,给困难党员送关怀,为特困群众送物资。

69岁的谭义忠,是弄陀村上长垌屯村民,家中只有他和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平时就靠谭义忠种些农作物、养些禽畜过日子,生活十分困难。谢荣师多次走访,与帮扶干部一起帮助其儿子谭正位办理残疾人认定手续,并与村“两委”商议,帮助谭义忠申请A类低保,谭义忠一家子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每逢节假日,谢荣师专程带上慰问品去看望谭义忠,去年為降低“非洲猪瘟”带来的损失,谢荣师给谭义忠送去了30羽鸡苗。

伍玉长说,全村194户贫困户,谢荣师户户走访到位,还详细记录下每一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对非常困难的群众还特别备注,方便以后重点走访慰问。

站在弄陀村1065亩油茶基地,满山绿意盎然的油茶林让人心旷神怡。谢荣师告诉笔者,因刚种植的油茶需几年才能产生效益,当年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如何改变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现状?谢荣师把目光投向了光伏产业。为此,他一方面到外地实地调研光伏电站的建设、运行和收益情况,一方面联系各地的光伏公司了解市场价格和设备性能。一个月下来,愣是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半个专家。后来由于政策变化和市场的原因,光伏项目还是夭折了。这让谢荣师很受打击,但他很快走出了第一次失利的阴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区国资委、区联社的指导下,将区联社援助的60万元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到田林农商行购买股份,不仅每年可按照投资资金进行分红,而且资本金可实现持续保值增值,为贫困村发展提供长久支持。

谢荣师并不满足于入股分红。在充分了解姬松茸产业的基础上,他利用区联社利农商城,助村集体经济增收。

2018年,浪平镇开始引进姬松茸种植项目,谢荣师得到消息后便第一时间找到村支书伍玉长商量,想要争取在弄陀村做试点。但由于弄陀村土地、水资源、交通条件等限制,最终没能在弄陀村实施姬松茸种植项目,而是在浪平镇浪平村试点建设首个姬松茸种植基地。2019年6月,浪平村种植的姬松茸开始出菇了,参与的贫困户、村集体纷纷收获到“第一桶金”。

谢荣师开始琢磨怎么能让弄陀村也参与进来。他再次找到村支书伍玉长。伍玉长说:“去年,我们已经争取过种植,但是我们村条件就这个样子,我们村是没有办法做这个产业了。”

“既然我们没有办法种植姬松茸,那能不能去卖姬松茸呢?”

“卖姬松茸?我们都是农民,之前又没有卖过姬松茸,价格还那么贵,我们这边没人买得起。”

谢荣师想到了区联社利农商城,那里有专业团队帮助贫困户和贫困村销售产品。谢荣师立即与区联社同事沟通,询问是否可以把姬松茸放在利农商城上销售。

不多时,谢荣师便收到一位同事肯定的回复。谢荣师和伍玉长为此在心中激动了好一会儿。就这样,谢荣师开始联系姬松茸老板、物流公司,采购包装袋、办理税务登记、申领税务发票等前期电商销售工作。经过一个月的紧张筹备,弄陀村弘拓劳务服务公司终于可以对外销售浪平姬松茸了。谢荣师又开始四处宣传、联系客户,利用中秋节的黄金销售时机,销售姬松茸3000余斤,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11万余元,使弄陀村成为田林县首个通过组织消费扶贫实现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贫困村。

“我们村劳动力879人,外出务工就有799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特色产业发展滞后。一天,我在下村走访时看见群众在石头缝里种植了核桃,我眼前一亮,心想我们村可以发展核桃产业啊!”谢荣师说。她回来后便开始查询核桃种植有关资料,发现核桃既适合当地环境,又无需大量劳动力护理,且村里前些年通过石漠化改造项目试种核桃获得了成功,群众对核桃种植有一定的经验。

第二天,谢荣师便召集村民代表开会,征求大家的意见。代表们一致同意发展核桃产业。有了发展目标,就差发展资金了。谢荣师又打起了后援单位的主意,很快向区联社申请到产业帮扶资金25万元。

“发放苗木的那天,气温很低,天还下着雨,接到通知的群众一大早就来到村部。大家虽然脸上被冻得红通通的,依然有说有笑地排队领取果苗。”谢荣师说。

弄西屯姚彩银就是众多受益群众中的一员。姚彩银2018年底已搬迁到浪平镇易地扶贫安置点新居。平时,姚彩银在镇上带两个孙子读书,儿子常年在外跑运输,儿媳妇在镇上打零工,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一天,姚彩银有些闷闷不乐地找到谢荣师:“谢书记,感谢你帮我们住上新房,但是我家里的地丢荒了,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还是想在老家有一些产业,这样我心里踏实一点,你给我想想办法吧。”

“阿婶,您放心,这个事我们都替您想好啦。村里计划动员大家种植核桃,尤其是搬迁户,家里的地丢荒在那里怪可惜的。咱们种上核桃树,每年回去护理几次,过几年核桃就有收入了。我们不光发放核桃苗,还配发三年的化肥,您想种的话,我这就帮您报名。”谢荣师向姚彩银介绍。

“那真是太好了,我报名!我报名!”2019年初,姚彩银在自家责任地和山地上种植了5亩核桃苗。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她再也不用担心老家的土地丢荒了。

谢荣师介绍,目前全村种植核桃4500多亩,覆盖全村193户贫困户,预计核桃挂果后,每亩每年可为农户增收5000元。

在回村部的路上,谢荣师向笔者列举了这几年弄陀村的新变化:新建、硬化道路26公里,乡亲们出行方便了;新建家庭水柜144座,缺水的问题解决了;新建篮球场3个、戏台1个,不缺活动场地了;所有村屯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里的夜空被点亮了;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转变为每年收入十余万元,贫困村开始自主造血了。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乡风文明的红旗也在村里飘扬起来了。

江见、谢荣师是田林县扶贫攻坚战中众多第一书记的代表。正是各村第一书记坚定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用心扶贫,中国的扶贫事业才得到质的飞跃,中国广袤的农村和广大的农民才告别了绝对贫困……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的胜利,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进步。

猜你喜欢

松茸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松茸价格的秘密
松茸,你了解吗
拯救濒危的松茸需多方合力
驻村书记
壹品故事
驻村第一书记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国宴第一菜:松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