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下金鸡“唱”新歌

2021-07-22岑冉鑫

时代报告 2021年5期
关键词:养鸡贫困户养殖

我們一大清早出发,往八渡、潞城两个瑶族乡采访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林下养鸡产业。

提到田林县八渡瑶族乡,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的著名特产八渡笋。八渡笋曾经是清王朝的宫廷贡品,除此以外,就是境内深山老林不少,一条温婉妩媚的驮娘江在这深山老林中缓缓流淌。

进入八渡瑶族乡,驮娘江岸苍山兀立,绿树成荫,挂着果实的树枝伸向水面,清晰地倒映在江水中,任树影随着清波摇曳。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挂满野果的树枝上嬉戏、觅食。时不时“咚”的一声,一颗野果掉入水中,瞬间打破了江面的宁静。

曾几何时,八渡瑶族乡陆路交通闭塞,莽莽大山又在山民与外界之间形成重重阻隔。大山深处的许多农村,偏僻得令人生畏。从八渡圩需要步行半天以上才能到达的村庄不计其数。因为种种原因,从前的贡品八渡笋,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富裕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八渡瑶族乡往六林村方向的几座大山发现了锑储量巨大的矿床,饭碗大小的一颗矿石,一卖就是几元甚至十几元。

锑矿石的发现,让矿山四周的一些村民过上了滋润的生活。有的村民连田地都不种了,主要劳力甚至一家老小上矿山挖矿淘金。几年的矿山开采,有部分村民成为有钱人,比如者堂村杨家兄弟每人在矿山收获了几十万元,转眼之间腰缠万贯,一时间成为附近的美谈,村民们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但大多数人却是梦断矿山。有的人金没淘到,田地荒芜了;有的人发生事故致残,甚至把命都搭到了矿山上。

矿山的发现和开采并没有使村民在整体上摆脱贫困。除了极少数人可以到镇上买房经商,村中鹤立鸡群的多了一两幢楼房,村容村貌以及村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他们不理解,腰包的暂时鼓胀是以耗损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本来储量不多的矿产资源,终归有掏空掘尽的时候。

没过几年,八渡矿山很快资源枯竭,无序开采也使政府部门开始重拳整治。

矿山封山停止开采后,村民们因采矿挣的钱也很快花光了,生活又回归到从前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垦荒种粮模式。

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开展了乡村通路、通电以及人畜饮水大会战。许许多多偏僻乡村,车子开进来了,电灯亮起来了,水龙头装在家门口了,天天挑水的扁担水桶收起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近几年的精准脱贫攻坚实施基础设施大会战,让原本属于穷乡僻壤的山村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工作部署,田林县把“产业发展脱贫一批”摆在了首位。自治区也明文规定县级“5+2”产业扶贫、村级“3+1”产业扶贫项目,八渡笋项目也因此得到了较大发展,没有条件种植八渡笋的区域,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林下养鸡,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另一个支柱产业。

风雨过后现彩虹

岑冉鑫是县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宣传小组的一名新闻快枪手。车子下了汕昆高速,沿着321省道一路行驶。岑冉鑫和我聊着,不多时便来到八渡瑶族乡百六村黄定杰的养鸡场。但见一群群色彩斑斓的瑶土鸡,或驻足高枝,或在草丛中无拘无束地觅食。

黄定杰和爱人打开鸡舍,把玉米和饲料向半空中一抛,上万羽瑶土鸡争先恐后地奔向喂食场,万鸡争食的场面异常壮观。

现年45岁的黄定杰是百六村有名的养鸡大户,牵头成立了八渡瑶族乡民兴林下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被铭翔科技养殖有限公司聘为八渡瑶族乡林下养鸡技术总负责人。

“他每天都起得很早,天刚蒙蒙亮,夫妻俩就开始一天的忙活了。”百六村党支书黄志学向我们介绍。

忙碌的间歇,黄定杰和我们拉起了家常。

他说,如果再“本分”一点,他的一生就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

就像有的鸟儿注定不会躲在安逸的笼子里,因为向往飞翔,它的羽毛才会迸发耀眼的光芒。

1994年,不足20岁的他开始到广东打工。因为没有技术,每天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做工,干的都是较为粗笨的体力活。工资本来就不高,加上房租、日常生活费用和来回的交通费,纵然十分节俭,一年下来也剩不了几个钱。

至1997年,已在广东辛辛苦苦干了三年的黄定杰,对外出打工心灰意冷。他想,年年打工不见钱,相当于是给老板白打工,不能就这么耗费青春,趁年轻还是要自己搏一搏。要是凭自己现在这股干劲,回到家乡何愁找不到出路呢。

从广东回来,黄定杰决定在家乡养殖山羊。养羊比在广东务工还要辛苦,每天跟着羊群漫山遍野地奔跑,一天下来身体都像散了架似的。但毕竟这是属于自己的事业,满眼看到的都是希望,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规模最大的时候,黄定杰有300多只羊,每天都是早上五六点出门,夜深了才回到家。

本努力付出肯定有收获,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时村里种植业悄然兴起,种玉米的种玉米、种果树的种果树,都在山上投放农药,慢慢地也就没有了山羊的容身之地,病的病、死的死,养羊三年,最终以失败告终。

山羊养不下去了,这让黄定杰陷入了迷茫。无奈之下,只能随大流,回归那“一亩三分地”,种植玉米维持生计。

“穷日子过久了,人都会慢慢地失去斗志。”

田林县引进了富民糖业有限公司,扶持和鼓励群众发展糖蔗生产。这又让黄定杰看到了希望。2010年,他又兴致勃勃地投入糖蔗种植。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那几年遇到旱灾,种多少都不成规模、提不上产量。

更为不幸的是,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他患上了肾病综合征,妻子冯桂榕也患上了甲亢。夫妻俩都是慢性病,一年医药费都要两三万,一时间黄定杰陷入了绝望。

妻子冯桂榕是个温柔善良的农家妇女,结婚多年来非常支持丈夫的“折腾”。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与他风雨同舟。

包括现在林下养鸡成功后,黄定杰为了帮助其他养殖户,整天东奔西跑,大多时候,都是冯桂榕一人在打理自家的养殖场。由于人手不足,近两年黄定杰不得不适当降低自家的养殖规模。

但冯桂榕毫无怨言,她说:“我们困难的时候,得到了邻里乡亲的帮助,现在我们好起来了,就应该帮助大家,回馈社会。”

2011年,有外地公司进入田林县做林下养鸡,村里知道黄定杰一直敢想敢闯敢干,能够吃苦耐劳,就向公司推荐黄定杰发展林下养鸡。

当时依然一贫如洗的他,东拼西凑借来2万多元,在承包的林地里建成了一个300多平米的鸡舍,搞起了林下养鸡。

不料技术和管理都跟不上,鸡苗进的多,肉鸡出的少,加上购买饲料,经常是入不敷出,后来连资金都周转不开了。

就这样,一段时间的养养停停,黄定杰不但没赚到钱,还亏了4万多元。付出的艰辛没有回报,还欠了一屁股债,家庭生活都陷入了困境。

他不得不打起退堂鼓。2015年,黄定杰在扶贫精准识别过程中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县水产畜牧兽医站站长杨丽霞找到他,鼓励他总结教训重新再来,并带他到南宁等地养殖场参观学习。在这里,他看到别人一养就是十几年,开始也经历过惨痛的失败,但坚持下来了,产业就越做越大。自己失败了就打退堂鼓,以后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曾经的失败不是放弃的借口,骨子深处不服输的激情又被重新点燃。

“看着悬挂在家里的标识为贫困户的卡牌,心里很不是滋味。”黄定杰说:贫困户并不是一种光荣,党和国家的政策已经那么好,自己没有能够通过努力发家致富,精准扶贫政策来了还当上了贫困户,难言的羞愧感让他不好意思见人。

他下定决心,从系统地学习技术开始,重新来一遍,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把贫困户帽子摘掉。

经过上山实地考察,他发现自家承包的林地依山傍水,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是发展林下养殖的好地方,于是主动上门找公司商谈。

很快,公司也派人来到百六村,与黄定杰一起进行细致的实地考察。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在百六村建立一个示范点,由黄定杰试点养殖,成功后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养殖。

“没有养殖技术,不懂得管理,有多少钱投下去都不够打水漂的。”合作公司人员的一句话让他翻然醒悟:要养殖成功,先要在技术上做足内功。

經历过失败,黄定杰深深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没有科学技术支撑,养殖是不会成功的。

在购进鸡苗之前,黄定杰先后到南宁、钦州等地的养鸡大户示范基地参观学习,主动参加县里、乡里举行的各类养殖技术培训。通过县里面的远程教育平台、征订养殖科技报纸及杂志进行学习,与其他养殖大户交流养殖心得,结合自己的失败不断总结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一套完整的林下养鸡技术逐渐在他的大脑中成型。

他相信自己已经不是门外汉了。2016年,他再次引进鸡苗6500羽,并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管理。

4个月后,第一批肉鸡出栏了,鸡苗成活率95%以上,单只重2公斤以上,平均每只鸡净赚4元。当年连续养殖了两批次,共卖出肉鸡2万多羽,一年获利8万多元。

他成功了。2017年,他一边总结经验一边继续养殖,家庭收入也稳步增加,年底便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

看到帮扶干部把脱贫光荣证书递到手上,他多年来的精神压力瞬间烟消云散。

通过刻苦钻研和辛勤劳动,黄定杰终于实现成功逆袭,通过养鸡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在和我们的交谈中,他说,现在感觉到世界上最美妙、最幸福的声音就是雏鸡吃饲料时发出的杂乱又有节奏的“戳戳”声。中国传统农民的朴素和勤劳,新时代农民的能干和上进,在黄定杰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陪着我们聊了半响,黄定杰和他的爱人要对鸡棚和场地进行消毒了。“养鸡场管理比较讲究,我们饲养人员每次进入鸡场都要进行消毒。”黄定杰说,进入养鸡棚参观的任何人都必须对足部进行消毒,以确保没有把细菌带入鸡棚传染给鸡群。

雄鸡啼晓万户鸣

生活中,黄定杰思路灵活,手脚勤快,敢想敢闯敢干,平日里还是个热心肠,肯帮人,口碑很好,人缘也特别好。

有些人把被评为贫困户当作一种荣耀、甚至是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享受时,黄定杰却不这样想。

2015年,扶贫精准识别他被认定为贫困户,虽然贫困户可以比平常人享受到党和国家更多的政策福利,但占据他内心的更是一种遭遇贫困的无奈、创业失败的痛苦、自我精神的束缚。

没有等、靠、要思想,才是一个站立的人。2016年,他试点养殖成功,在建立合作社、动员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的时候,一直用这样的话为贫困群众打气。

他把自家的林地拿出来,作为百六村发展林下养鸡的示范点,将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一套简便易学的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教给其他养殖农户。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村民以及贫困户纷纷加入了养鸡行列。

百六村百六屯贫困户龙永合,家庭人员5人,十分困难。养鸡之前,他一直外出务工以维持生计。

“看到龙永合的情况,仿佛就看到了以前的自己。”黄定杰没有担心同行多了被抢生意,他把养殖经验全部传授给龙永合,并愿意当技术顾问。2017年,龙永合开始了养殖,目前已发展到3个鸡棚,年收入达17万元。

现在的龙永合,既能在家发展养殖增收,又能照顾老人小孩,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

百六村百六屯农永昌之前主要养猪,看到黄定杰养鸡成功后,通过利润和风险等各方面对比,在黄定杰帮助下,2017年转型养鸡,目前有2个鸡棚,年收入达13万元。

由于黄定杰为人热情,又肯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大家都愿意跟着黄定杰一起干。为了方便与外面的大公司合作,他牵头成立了林下养鸡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共同养鸡致富。

仅仅一年时间,他发展了14户农户跟随他一起养鸡,其中就有贫困户4户。

黄定杰林下养殖的道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越走越宽。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一体发展模式,解决了技术和管理难题,保障了养鸡农户的权益,养鸡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至2020年6月,合作社带动八渡瑶族乡周边的八桃、福达、平封、东朋、弄当等10个村20个屯的群众共同发展林下养鸡,在合作社带领下,现已经建有鸡棚325个,八渡片区现存栏肉鸡达110万羽。

新寨村者合屯罗绍为,也曾经吃过不懂技术的亏。有一段时间每天死一两百只鸡,三四天时间死了上千只。罗绍为立即向黄定杰求助。

“幸亏有黄定杰,他来了之后不到一两天,病情就控制住了。要是没有他,几千只鸡很快就会死光。”罗绍为说。

后来,罗绍为还叫上罗绍彩和罗绍象两兄弟一起养鸡,把黄定杰当成他们养鸡的守护神。如今,罗家三兄弟的养鸡产业已经走上了正轨。

跟着黄定杰,我们到了潘兴伦的养殖场。

“我养鸡都是跟着黄定杰学的。没有他的帮助,我不会这么顺利地成功。”潘兴伦说。几年来,村边的树林下、村委会的办公室、农户家的养鸡场,到处都是黄定杰传授养鸡技术的场所。

一路走来,黄定杰有很多的感触,也有很多的收获。

以前说话腼腆害羞、谨小慎微的他,现在跟谁都能侃侃而谈,谈合作社今后的发展,谈贫困群眾观念的转变,谈如何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培养更多年轻的林下养鸡专家,谈如何把八渡瑶族乡的林下养鸡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领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黄定杰的言传身教和鼓励下,儿子黄康俊选择到广西畜牧兽医学校就读,2019年7月,黄康俊毕业后在南宁实习,他要学习更为先进的养殖管理技术,为发展家乡养殖产业培养更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2016年以来,黄定杰用自己的热情和辛勤汗水,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奏响了一曲动人的脱贫致富之歌。他从一个几乎走投无路的贫困对象,一跃成为当地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是扶贫政策给了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政府的大力帮扶,才让我恢复创业自信。我要用自己学到的技术,带动周边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黄定杰说,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各有不同,谋生的手段也各有千秋,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谋生手段,都要做到心中有大局、有国家,都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身边的群众多做有益的实事。

目前,百六村的养鸡专业合作社存栏肉鸡110万羽,通过循环养殖,每年可出栏肉鸡200万羽以上,以每只鸡纯利润4元计,年销售总纯利可达800万元,参加林下养鸡的养殖户户均增收达4.3万元以上。

黄定杰说,目前的百六村,只有三户群众还在外出务工,其余都在家里发展产业,许多参与林下养殖的贫困户,当年就已实现脱贫。

谈起未来,黄定杰自信满满。他打算继续扩大养鸡的规模和品种。“能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我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希望乡亲们都早点脱贫奔小康,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红旗漫卷“贫困”村

离开八渡瑶族乡百六村,我和岑冉鑫来到同样以林下养鸡闻名的潞城瑶族乡丰防村。

走近丰防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矗立的“百色市乡村治理示范村”红色牌子,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达农户家门口,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与周边的翠绿交相辉映,三五成群的老人聚集在屋角或树荫下聊天。

“进到村里的城里人,都管我们这儿叫‘别墅村。”望着自家整洁的房屋,丰防村60多岁的村民李仕英满脸的自豪。

“过去从没想到,丰防村会发生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李仕英说。以前全村都是破旧的老房子,村里都是泥土路,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平整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

“只要不是农忙,我们每天都要出来转转。”一位30来岁的瑶族妇女说,“跳舞已不是城里人的专利,我们山村的农民也能跳。我们姐妹们都约好了,只要不下雨、不外出,每天晚上都来村部广场,跳跳广场舞、瑶族舞。”在村部广场上,每天晚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村民群众聚集。

丰防村党支部书记梁少生介绍,丰防村位于田林县西北部,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全村有4个自然屯7个村民小组127户533人,以瑶、壮民族为主,其中,瑶族占92%;耕地面积2363亩,其中水田及旱田305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3%。多少年来,这里的村民住的都是简陋低矮的房屋,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

可如今的丰防村,家家户户小洋楼,干净宽敞的庭院,整洁的硬化道路,房屋的旁边绿树婆娑,俨然一副舒展开来的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乡村新画卷。

一同采访的岑冉鑫说,我们理想中的新农村,应该就是这个样子了。

“脱贫攻坚这几年,我们的村支书、村里的党员带领我们进行林下养鸡,我们的驻村干部和后援单位支持我们发展林下养殖,调整产业结构,帮助我们脱贫致富。作为村民,我们对驻村干部和党支部都很满意。”村民陆少金说。

进入村部办公楼,梁少生指着墙上整整齐齐挂着的“产业兴旺红旗村、生态宜居红旗村、乡风文明红旗村、治理有效红旗村、生活富裕红旗村”五面红旗自豪地说:“今年5月,我们村同时获得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2019年度‘乡村振兴 争创五旗活动的五面红旗,是全市1872个行政村中,同时获得五面红旗的3个行政村之一。”

参观完村部办公楼,梁少生带着我们沿着平坦的产业路,前往养殖大户邓保军的林下养鸡场参观。

一路上,一排排标准鸡棚矗立在坡地上,鸡群在林荫下悠然觅食,路边板栗树花开正盛,芒果缀满枝头,很快就可以采摘了。

在丰防村采访,绿树成荫的大山,栉次鳞比的楼房,欢声笑语的人群,蓬勃发展的产业,都共同见证了这里的生机盎然。

村民邓保军正在养鸡场里忙碌着。

“你别看邓保军个子瘦小,精明能干着呢。他是村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建有4个鸡棚,年出栏6.5万羽。他还负责到县城帮助其他养鸡户拉饲料,进村的道路好了,一天可以拉3趟。仅运鸡饲料一项,他一天的收入就有1000多元。”梁少生感叹道。

在丰防村,像邓保军这样的致富带头人还有不少。

26岁的梁艳妮,是在第一期党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示范点的带动下,自发建设鸡棚、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第二期养殖户。她的林下生态养殖点占地700多平方米,总投资10万元,于2017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到2020年1月,已出栏肉鸡7批,纯收入25万余元。

目前,梁艳妮是丰防村的入党积极分子,又是村扶贫专干。她是丰防村党支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两委干部”的典型。

贫困户李林军夫妇曾经在广东打工,老人和小孩只能委托亲戚照顾。自治区纪委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龙启倍了解情况后,积极争取25万元资金,与梁少生一起带领村“两委”干部帮助李林军等4户贫困户建鸡棚,让贫困户与村集体合作养鸡。第一批肉鸡出栏后,李林军夫妇就分红获利2万余元。

“感谢驻村工作队和梁支书的帮助,现在我既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又可以赚到钱,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李林军说。

丰防村发展林下养鸡大获成功,群众见状纷纷要求加入,产业“雪球”越滚越大,村民对驻村工作队和支书梁少生也赞不绝口。

共产党员立潮头

谈到过去,梁少生深有感触地说,丰防村的养鸡产业算是成功了,前来观摩或是采访的人,都共同见证了这个成功。

其实,当初项目起步和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发动群众进行林下养鸡,村里面没有一个群众支持,闹喳喳的全是反对的声音。

他们想的也不无道理。一是建设一个养鸡棚需要投入几万元,很多群众都拿不出这么多钱来,看不到成效他们也不敢贷款;二是以前从来没有哪一户进行过大规模的养殖,这是第一次,一个个没经验没技术的,怎么养?三是即使养殖成功,销路也是大问题,县城和乡镇的摊位到处都是鸡,我们养的卖给谁呢?

在群众大会上,有村民嘲讽梁少生说:“你自己以前又没养过鸡,凭你一两句话就能带领我们发家致富啦,你说养鸡就能养鸡啦,这不是搞笑吗?这是你在带领我们病急乱投医吧,万一失败了哪个负责?”

梁少生知道,祖祖辈辈住在这大山里的群众,已经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维定式。他们的思想认识无法一下子转过弯来。

“以前我们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兼种的杉木、油茶、生姜就是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钱,家庭收入普遍偏低,在没有看到养鸡的成效之前,他们不敢冒险试水。”虽然群众百分之百反对,但梁少生并没有因此放弃。

针对群众的疑虑,他一步步地加以解决。

一是资金问题,群众手里没有那么多钱,梁少生与时任驻村第一书记潘聪聪商量,积极向后援单位自治区纪委反映,得到了自治区纪委的大力支持,承诺只要农户进行养殖,自治区纪委均给予每户2~3万元的资金资助;二是技术和销售问题,他请来养鸡公司实地考察商谈合作,由公司提出前期意见,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解决肉鸡的销路问题。

为了用事实打消群众的疑虑,梁少生决定自己先上。

他动员和带领村里的7名党员,大张旗鼓搭建鸡棚,引进鸡苗,在公司的指导下开始养殖。

事实证明,丰防村大规模开展林下养鸡的决策是正确的,有了技术和销售的保障,7名党员带头试水的第一批养殖大获成功。

原先持观望态度甚至强烈反对的群众,都纷纷加入进来,养鸡的规模很快就提升上来了。梁少生说,这就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取得的成效。

“这几年我去广东打过工,回家种过玉米、养过鸭,可做来做去,还是觉得林下养鸡效益比较高。我今年开始养鸡,上半年出栏了一批,卖了3万多块钱,下半年我还可以出栏一批。”贫困戶石胜权说道。

经过几年的发展,丰防村参与林下养鸡的养殖户从7户增加到了53户,占全村户数的42%。其中有27户贫困户,通过自主养殖或投入资金、劳力等方式参与养殖并脱贫出列。

丰防村里说丰年

2016年前,丰防村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白纸一张。

人们常说,“手中没有米,叫鸡鸡不理”,村集体没有资金,如何能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为此,实施脱贫攻坚以来,丰防村党支部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列为全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选择适合本村条件的村集体经济项目,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深入屯组摸底调查、了解情况,还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借鉴经验,最后形成了统一意见:林下养鸡在村里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村集体经济也可以发展林下养鸡。

在确定项目以后,同样面临资金和场地问题。丰防村支部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和党员大会,在解决项目资金、场地选址、落实管理人员、决定合作方式等问题上集思广益。

“既然决定了,再多的困难也要迎难而上。”那段时间,梁少生几乎跑遍了全村所有的农户和他们的山林地块。有的农户愿意出租土地,可是梁少生到山地一看,离主干道太远了,不合适。

为了寻找场地,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上山甚至跑到邻村的地界寻找场地。同时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希望有群众能主动向村委推荐场地或与村委合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10月,一名渭腊屯的群众找到梁少生,说他愿意和村集体合作养鸡,并且认为他家就有一块地适合建设养鸡棚,请村支书过去实地看看。

得到这个消息,梁少生马上带领村“两委”去查看。看后大家都认为可以,并且认为这名群众忠厚老实,可以与他合作。

场地和合作人员落实后,村委会马上着手解决资金。经向后援单位报告,争取到10万元资金建成了一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养鸡棚,每批可养殖15000羽肉鸡。

2019年4月,第一批肉鸡出栏,村集体获得15000元分红。随后继续扩大规模扩建了2个养鸡棚,每批可养殖肉鸡45000羽。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2261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到15000元。

丰防村林下生态养殖肉鸡已成功打造成为田林县“党建引领,因村制宜,打造差异化、特色化”产业示范点,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合适的道路。2019年,全市在1872个行政村中开展“乡村治理红旗村”评比,丰防村同时获得了5面红旗。

“我们村以林下养鸡为主导产业,以油茶、杉木、玉米、砂仁、生姜等为辅助产业,全村实现‘3+1特色产业全覆盖。”梁少生说。目前全村共建鸡棚67个,带动53户农户从事养殖,其中贫困户(含2014、2015年退出户)27户,2019年底出栏肉鸡近70万羽,年纯收入300余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养鸡棚3个,每个鸡棚每批养鸡15000羽,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00元,预计2020年村集体养鸡获利超过6万元。

猜你喜欢

养鸡贫困户养殖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养鸡趣事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柬埔寨磅湛省每月出栏约23万只活鸡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农村散养鸡疫病防治技术的实践探讨
种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