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昔时宫廷贡品 今日福祉田林

2021-07-22班祖恒

时代报告 2021年5期

班祖恒

2020年6月,正是田林县八渡笋一年一度的收割季节。我们来到田林县六隆镇连片近20万亩的八渡笋生产基地采访。

进入漫山遍野的竹海林区,满山的苍翠在风中摇曳,浓荫蔽日的竹叶在“唰唰”作响,似在以最朴实的礼仪欢迎山外来客。

八渡,因清朝贡品八渡笋而闻名。25年前,六隆八渡笋基地还是一片荒山野岭。“八七”扶贫攻坚期间,这里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有名的大规模移民贫困人口易地安置基地——来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凌云、田东、田林等七个县(市、区)的严重石漠化山区的3万多贫困群众,在此“安营扎寨”,沐浴党和国家扶贫攻坚政策阳光雨露20多年。

在六隆镇平细村渭六沟移民点,我们在一个架上挂满葡萄的院子前停下车子。这是“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根据政府安置移民到此安居的吴再梦的家。

进入屋内,我们就被悬挂在客厅正堂显眼位置的一张镶着精美相框的彩色照片所吸引。吴再梦见状,径直走过去取下相框拿到我们面前,有些炫耀地说:“这是陈开枝主席夫妇2017年到六隆移民点考察时,与我们的合影。”

于是,我们再次聊起20世纪9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聊起促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清朝贡品八渡笋。

宫廷贡品 名扬天下

“很早就听说‘八渡笋,者苗油……这样的顺口溜。”吴再梦说。想不到自己因为贫困,竟与八渡笋结下不解之缘。

对田林人来说,八渡笋是一个很大的谈资。几年前,我参加百色市政协《百色古镇》文史资料收集,为了编撰《八渡古镇》,浏览了较多的文史资料,拜访了八渡街92岁高龄的黄朝正老先生等一批见证人,聆听他们讲述了八渡与八渡笋的源流和故事。

田林县境内屈指可数的较大江流,有驮娘江、西洋江、南盘江。驮娘江发源于云南省大冲脑包北山麓,自西向东经西林县的八达、普合、那劳流入田林县,像一条银光闪闪的玉带串起了定安、八渡、八桂、六隆等4个乡镇,最后南拐流入云南的剥溢河,与同是发源于云南省的西洋江汇合后流入右江、注入珠江、流入南海。田林县境内的驮娘江,展示给人的不是汹涌澎湃、惊涛拍岸,而是绿波荡漾、温婉可人。境内河段总长155千米,流域面积1158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0.7%。

黄朝正老先生说,八渡壮语意为“渡口”,因驮娘江上的这个渡口,形成了热闹的八渡圩场,曾经是八渡公社、八渡瑶族乡政府所在地,是田林县最古老的圩镇之一。该乡博峨村平作屯,就是清朝贡品八渡笋的原产地。

八渡笋以田林县八渡瑶族乡为正宗产地代表而得名。八渡笋属于麻竹,又叫甜竹、大叶乌竹,是巨型筍材两用竹种,笋体粗壮,肉质肥厚,味道清甜,食用脆嫩无渣,美味而营养丰富,是竹笋家族中的极品,深受人们青睐。

八渡笋又以平作屯出产的为上品。平作屯位于驮娘江南岸,离八渡圩有20公里,这里有一座山叫岩桃山,主峰海拔1034米,整座山的地势以主峰为中心向四面倾斜,土坡土层深厚,气候温热,水分充足,所产的竹笋特别脆嫩。

程允升在《幼学珠玑故事琼林》中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宫廷就有八渡笋这个菜谱。当时全国19个省250个府的土产贡品几千种,其中进贡竹笋的只有福建的福州和延平、江西的吉安、广西的泗城4个府。福州进贡的笋叫“菜笋”,延平府进贡的笋叫“笋”,吉安府进贡的笋叫“浮笋”,泗城府进贡的笋叫“八渡笋”。泗城府当时所辖今田林、凌云、西林等县,书中泗城府一栏记有“土产:降香、缜砂、八渡笋、草果、鸟药、蜡”,虽不全是田林所产,但其中八渡笋出产于田林。

八渡笋产于偏僻遥远的大山之中,如何成为清朝的宫廷贡品,有人认为这与近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有关。

这位风云人物就是岑毓英。

岑毓英是广西西林县那劳乡人,清末大臣,云贵总督,官至一品,顶戴花翎,还有他的儿子岑春煊、弟弟岑毓宝等,也历任四川、两广总督,时人认为是他们把八渡笋送进了京城,送上了皇上的筵席。

其实,也有人说,早在明清时期,广东商人以及南宁、贵县等本省籍外地人早已大量而频繁地来到八渡从事商贸活动。广东客商为了扩大经营并有效协调利益和关系,纷纷建立会馆,在八渡从事商贸活动的广东客商就建有一座“广肇会馆”,就是广州和肇庆两地商人联合开设的会馆。据黄朝正老先生回忆,广肇会馆原址位于八渡街的中心地带,是一座三大开间的砖瓦房,中间的那间叫白帝宫,房屋内外雕梁画栋,是当年广东客商聚会、商谈生意的场所,是当时八渡街最豪华的房子。会馆大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长约6尺、宽约4尺、厚约2寸、重约50斤,雕刻有“广肇会馆”字样的木质牌匾。

对于八渡的广肇会馆,谢贤修在《城中文史》一书中也有记载。

“那时候没有公路,外地客商是怎么频繁来到八渡经商的呢?”吴再梦问道。

“八渡圩就坐落在驮娘江边,而驮娘江是珠江的支流,八渡笋经水路运出,除供应全国各地,还销往东南亚各国。”据《西林县志》记载:“清至民国年间,西洋江、驮娘江水量较大,小船只可在江上自由来往。清康熙年代,有广东商人溯江而上,至境内的达下、八渡、定安、那劳、普合、八达、土黄等地经商,把食盐、布匹、棉纱、火油、火柴、烟丝等商品运进来,又把八渡笋等农副土特产品运出去。”

笋林啸山 财富如海

据《田林县志》记载,1947年田林县八渡笋(笋干)年产量曾高达7500公斤。1958年以后成立了人民公社,竹林归公,因无人管理遭到随意砍伐,产量逐年降低,竹林几近灭绝。至1973年,八渡笋年总产量只有400公斤。

八渡瑶族乡曾是全县至全区有名的穷乡,1983年被自治区列为广西155个贫困乡镇之一。也就从这一年开始,田林县把八渡笋当作短平快扶贫产业项目来开发。百色地区乡镇企业局下拨了2万元经费到八渡乡(时称八渡公社),筹办笋场发展八渡笋。但因技术等各方面原因,笋场没有办成功。

再次把八渡笋作为扶贫产业大开发的是1993年,当时提出了“510”工程,就是5个10万亩,八渡笋就是其中的一个10万亩工程。由于县委、县政府的广泛号召和全力推进,沿驮娘江一带从田林至西林321省道沿线的潞城瑶族乡平吉村、八渡瑶族乡八桃村平楼屯、者苗乡八亨村平刀屯一带的八渡笋开发如火如荼。至1995年,全县累计扩大八渡笋种植面积3万多亩。

而最为浓墨重彩的,是始于1996年的连片20多万亩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安置基地大开发。

如今,当你走进六隆镇,走进八渡笋易地扶贫安置基地,郁郁葱葱的竹林从脚下一直伸向远方,让你仿佛置身于无边无垠的绿色海洋。夏季,破土而出的竹笋峻峭挺拔,又似迎着朝阳的少女亭亭玉立,别有一番风韵。风起时,万顷竹海碧波荡漾,令人心潮澎湃,心旷神怡。风拂竹梢,让掩映于波澜壮阔的竹海里的一座座楼房若隐若现,让你充分体会“绿海深处有人家”的诗情画意。

现任六隆镇平细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邓云龙,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一个壮实的瑶族汉子。他为我们大致分享了20多年前那一场成就了连片20多万亩八渡笋基地的战斗历程。

“这里位于八桂瑶族乡和后来撤并了的洞弄乡、弄瓦瑶族乡的三个乡镇接合部,我家所在的平合屯原来就属于八桂瑶族乡。这个广阔的地域原是荒山野岭,公路不通,无论到八桂、洞弄、弄瓦哪个地方,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

“当年工作队进驻村屯开展征地宣传时,听说县里要在这里搞开发,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当地群众的第一个反应普遍是抵触的。”

是啊,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现在要安排大批移民进来一起分享,一起生产生活,无异于跟当地群众抢饭碗。作为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群众,谁不顾虑重重呢?

“希望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在我们家的兄弟姐妹中,有的吃饱了饭,有的却饿着肚皮,我们有没有恻隐之心?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大家庭里,各地群众都是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有的因为条件限制生存环境恶劣,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没有解决,我们难道不应该帮助他们吗?”邓云龙说,“县工作队就是这样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工作的,当时我和工作队一起到各家各户宣传,一个个村屯、一户户人家,已记不清进进出出多少回。”

“土地是国家的,荒山留着也生不出钱来,开发土地不仅可以安置贫困群众,我们当地群众同样受益,不仅分到笋地,而且政府还另外划出土地作为我们的生产生活用地。共产党所作所为一直都是为群众利益着想,我们经历几个朝代最清楚。”那些德高望重的寨老参与到宣传阵营以后,群众思想逐步开通,继而全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邓云龙说,平细村刚开始时叫移民村,六隆镇建镇以后才改称为平细村。

国有乐里林场退休干部、林业工程师、几年前曾在平细村担任过驻村工作队员的黄炳良是六隆当地人,也是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安置基地的建设者。他回忆说:“百色地委、地区行署1996年印发了《关于确保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全地区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的文件,田林县委、县人民政府也相应制定了“扶贫攻坚易地安置开发八渡笋实施方案”,把开展六隆八渡笋基地建设大会战,作为扶贫攻坚的头等大事来抓。记得最初要求每个乡(镇)负责组织劳力100人以上参加大会战,还抽调县直单位和乡(镇)120多名干部、技术人员,组织管理砍草、炼山、清山、挖坑、回土、种植、管理等生产施工,我也作为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被抽调了。”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9月5日,50辆卡车载着全县各乡(镇)2300多名青壮年男女,浩浩荡荡开进六隆安营扎寨。各个山头地块,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场面可谓如火如荼。你们可能不知道,即使到了9月,六隆还是经常下着绵绵细雨,山坡上的草木总是挂满水珠,人钻进去,从头到脚都湿漉漉的。锋利的草叶荆棘,一碰就会划出一道口子,伤口浸透了带汗的雨水,又辣又痛,甚至化脓。雨多人多,地面到处是泥泞,一不小心滑倒在山沟的草从中,山蚂蟥甚至毒蛇、马蜂都会随时向你袭来。可是,几千名参战人员,顶风冒雨,风餐露宿,艰苦奋战,没有人有半句怨言。”黄炳良说。

“第一个六隆笋场建成后,1997年7月,又组织人员开始规划,10月正式实施,11月5日组织开展大会战,1300多名干部和4个乡(镇)的群众,共同奋战10天,义务抢修了通往移民安置点几十千米的公路。紧接着,全县19个乡(镇)4000多名民兵,于1998年元旦在新六隆打响了大会战,苦战了20天,完成了10万亩的砍山、炼山任务。1998年2月20日,春节假期还没有过完,218名县、乡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背着行装扛着工具,带着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一起上到工地......就这样,相继建成了三个六隆笋场。”

“我最大的体验,一个是忙,一个是累。”黄炳良笑着说,“因为同时大面积造林施工,地块多,技术人员少,白天要到工地开展砍山、炼山、清山、挖坑、回土、造林等各個生产工序的指导,晚上还要在简陋的工棚里点着煤油灯加班搞造林设计。我家虽然离工地不远,但根本没有时间回去,真有些‘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味道。”

3年时间,没有大型机械,靠的全是人海战术,连片种植八渡笋14万亩,现保存的稳产八渡笋面积有12.8万亩,谁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呢?

就这样,基地边建设、边安置,先后易地安置百色市德保、那坡、田东、田阳、凌云、隆林、田林七个县区大石山区贫困农户3947户19824人,为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说到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安置基地开发,广东亲人的帮扶功不可没,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后转任市政协主席的陈开枝功不可没。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0年6月,陈开枝先后来到百色开展扶贫110次,到田林上六隆也有几十次。实施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安置基地开发时他已年届花甲,又有左腿静脉血栓等多种疾病。有一次,到六隆考察工作,由于左腿静脉血栓发作,他的腿又红又肿,发着高烧,伴有其他疾病发作,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大家都劝他休息,但他仍忍痛深入生产现场,了解移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令在场的人感动不已。

两广情相牵、心相连。古有明清时期两广的民间经贸往来,今有20世纪90年代广州对口帮扶,还有现在精准脱贫攻坚深圳对口扶贫协作。巍巍青山、茫茫竹海将永远铭记广东亲人结对帮扶的不朽功勋。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田林实施六隆易地扶贫安置基地建设,既是田林县创建易地扶贫安置的成功典范,也是广东省广州市易地扶贫安置成功典范和对口帮扶百色的重大成果;既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贫困地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绿色工程”“生态工程”的成功典范,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永远造福着田林、造福着移民的子孙后代。

当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考察团前来六隆考察,站在高高台上环视六隆群山时,都为六隆八渡笋场恢弘的气势感叹不已。英籍专家柯先生激动地说:“看了六隆,就看到了中国消除贫困的希望。”

脱贫路上写新章

能反映“八七”扶贫到近几年的精准扶贫笋乡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变化的,吴再梦算是一个典型。

他来自田林县大石山区浪平镇,1996年被县里安置到六隆镇平细村渭六沟移民点,全家7口人,当时分得八渡笋区80亩。

“刚来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八渡笋竹,对八渡笋竹管护没有经验,对八渡笋加工更是一窍不通,好在有政府组织专家、技术员进来开展培训和指导。”吴再梦说,“以八渡笋片加工为例,就需要经过鲜笋采收、检验、剔除老蔸皮、分级、清洗、切片、煮笋、发酵、晒笋等大大小小32套工序,任何一个工序不过关都会影响八渡笋产品的品质,特别是煮笋、发酵和晒笋这三个环节最为复杂。鲜笋清洗、切片装入大锅后,要用尼龙盖上,进行4个小时的烧煮,等煮好后40分钟才起开尼龙,笋片冷却后放入发酵筐,再用尼龙密封盖好,经一个月左右的发酵、半个多月的晾晒才完成。其他笋产品的加工也各有各的难度。总之,整个八渡笋加工过程都要耐心细致。”吴再梦细致地介绍道。

“您应该称得上八渡笋加工的土专家了吧?”看他说得头头是道,我们由衷赞叹。

“呵呵,算是吧,主要还是感谢专家和技术员多次进村指导。”听到称赞,60岁的吴再梦有些腼腆。半晌,补充说道:“这里的家家户户移民,都已经熟练掌握八渡笋加工技术了。”

吴再梦告诉我们,他家就依靠外出务工和管护八渡笋摆脱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他的大儿子吴正波2012年7月从广西水电工程学校毕业后在劲达兴纸业工作。劲达兴纸业迁出田林后,大儿子与儿媳在县城边打工边带孙子。因为有电工证和过硬的技术,雇请他做工的人不少,薪资也不错。小儿子吴正灯2019年7月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在百色东鹏特饮公司务工,月收入4000多元。现在只有吴再梦和妻子一起管护八渡笋,每年有8~9万元的收入,在县城和村里都建起了楼房。成为移民中最早的脱贫户,这是吴再梦没有料到的。

从吴再梦家出来,我们来到村民小组长杨光勤家。

杨光勤家位于村头,水泥硬化路就经过他家门口,屋后是大片的八渡笋产业核心示范区。房子为二层砖混楼房,占地约150平方米。坐在屋里,时不时听到屋后风吹竹叶的沙沙声,非常惬意。屋里的家具一应俱全,那套近一米高的高频率音响格外显眼。杨光勤说,那是农闲时村民们跳舞用的。

杨光勤也是来自田林县浪平镇,只是和吴再梦不同村,原来也是贫困户,2017年通过八渡笋增收脱贫。他曾于1992年到百色某国有企业工作,1996年因企业不景气而辞工回乡。在老家,全家只有20来亩山地,以种植玉米维持生计,生活条件可想而知。好在辞工回乡当年就被县里安置到六隆平细渭六沟移民点,全家5口人也分得了80亩八渡笋区管护。

“说实在话,当初对管护八渡笋并不抱什么希望,更想不到能通过八渡笋致富,当时看中的是这里肥沃的土地。刚来的时候,能够在八渡笋幼林里间种玉米,一年下来,可以收获两万斤粮食,相对缺少土地的山区,确实是个不小的收获。”杨光勤笑着说。

“也許县里看出我们没有多大信心,后来就派专家和技术人员给我们做培训,帮我们计算八渡笋的经济账,鼓励我们学好八渡笋管护技术,脱贫致富。我和妻子怀着试试的心理,按科学要求精心护理八渡笋,结果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益。”杨光勤解释说,“1997年八渡笋开始有收成,八渡笋的收入比卖玉米的收入还多,1998年竹子长高了,我们不再间种玉米,收入比以前间种玉米和收笋的收入还多,有6万多元。”

“要是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家不知道穷到什么程度。”杨光勤说,“我的3个儿子同时读书的时候,每年享受的教育补贴就有近万元,如果没有教育扶贫,没有移民安置政策,没有八渡笋收入,我3个孩子每年近5万元的读书费用,怎么供得起呢?”

杨光勤的大儿子杨昌喜2016年就读广西警察学院法律专业,2019年7月毕业,现在县公安局工作;二儿子杨昌占2017年就读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2019年7月毕业,现在广东务工,做手机配件,还是学徒工,月薪近3000元;小儿子杨昌卫现在就读田林高中一年级,因为有教育补贴和家里的资金保障,在校安心读书,成绩优良。

“建房时,你家享受危房改造补助吗?”我们环顾杨光勤漂亮的楼房问道。

“我家的房子是2016年始建的,自己投入18万元,还获得1.87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杨光勤说,“今年八渡笋抚育还得到每亩700元的产业奖补,也是一笔5000多元的收入。”

现在的渭六沟移民点,23户移民已全部把当初那些低矮狭窄的砖瓦结构安置房推倒重建,建起了砖混八渡笋楼,一幢比一幢高大宽敞,一户比一户装修漂亮。

当得知整个移民点只有吴再梦一户没有享受危房改造补助时,我们忍不住问起了原因。吴再梦乐了,幽默地说:“谁让我冒尖,第一个成为退出户呢!”

其实,不仅渭六沟,整个平细村都是这样,不仅房子大变样,公路也不再是基地刚建立时的泥土路,全部换上了平坦的水泥硬化路,不少群众买起了私家车。家家户户开通了自来水,结束了过去挑水吃的历史。笋区农网改造刚刚完成,不仅用电正常,电费也比过去便宜。村里还建有卫生室,有专门的村医,感冒咳嗽等小病不用出村。

在采访中,我们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实施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安置基地开发,至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八渡笋竹有没有老化?八渡笋产量有没有减产?笋农的收入是否稳定?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平细村村部一探究竟。在村部,驻村第一书记潘颖向我们介绍——

为改变八渡笋老化、低产状况,县扶贫办、农业农村局、科技局、林业局等部门主动作为,邀请和组织专家、技术员进村实地现场指导,对八渡笋实施追肥、除虫、采伐老竹和低产改造,使八渡笋保持旺盛的生机。采伐的老竹可用来做八渡笋加工用的竹编和发酵筐等物件,降低了八渡笋加工成本。重要的是县里创建了八渡笋产业核心示范区,核心区下设优质高效培育示范区、生态有机培育试验区和传统生产经营对比区等,通过科技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笋农稳定增收。平细村全村建档立卡户69户,其中有50户已通过种笋实现脱贫。

在村部八渡笋产品展示区,我们凝望着田林县八渡笋产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名单。县委书记彭斌和县人民政府县长黄慧两位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小组的组长,成员涵盖了相关业务技术部门的主要领导。可见田林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八渡笋产业的重视程度。

据潘颖书记介绍,田林六隆八渡笋产业核心示范区投入资金220万元,主要对八渡笋进行科技研发与推广,利用现代先进适用高产培育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在核心区分别建立了综合竹苗(蔸)培育科技示范区、优质高效培育示范区、林业有害生物生态防治防控示范区、生态有机八渡笋培育试验区和传统生产经营对比区。通过采取这些管护措施,实现了移民易地安置“来得了、稳得住、可脱贫、能致富”的目标。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后援单位,百色市国有老山林场的帮扶功不可没。”潘颖书记话音刚落,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邓云龙接着说,“老山林场依托自身林业技术优势,在八渡笋低改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了诸多的帮扶。”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5年以来,老山林场已在平细村派驻两任第一书记,前有王艳艳,后有潘颖,都是老山林场的中层领导,技术骨干。

王艳艳在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驻村期间,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林场本身捐助,实施通村道路硬化11千米、通屯道路硬化5千米,完成平细、那来、那茂、平合4个屯的屯内硬化及亮化,完成村部办公楼、篮球场、戏台、卫生室等建设和那茂、平细、渭六沟、渭宁、平合、那来6个屯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以及通信网络建设。

说到驻村,潘颖书记动情地说:“我和六隆笋区、平细村非常有缘,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

原来,2003年,也就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在利周瑶族乡政府被组织安排到六隆八渡笋场担任分场场长,主要负责技术管理工作;2008年11月,被调到老山林场工作,10年后又被单位派驻到六隆镇平细村担任第一书记。

怀着对贫困群众的关爱,潘颖接过驻村扶贫的接力棒。至今,他先后干了十多件实事,包括争取到上级资金106万元建设田林县兴茂专业合作社八渡笋加工厂,使八渡笋加工由原来的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完成八渡笋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完成渭宁和渭六沟两屯的屯内硬化和亮化;争取到80盏太阳能路灯,实现了全村所有农户亮化全覆盖;完成11条水利建设,有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完成平合路口至甲代组5.3千米的道路硬化;实施电力农网改造工程等。

接着,潘颖带着我们参观了兴茂专业合作社八渡笋加工厂。据合作社社长谭刚友介绍,加工厂2018年建设,采取“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户以原料入股,村集体负责投入、加工销售,年加工能力600吨,入股农户23户,其中贫困户20户。原料多的时候,需要近20人才能加工完当天的原料,产品主要销往南宁、柳州等地。2018年加工酸笋120吨、芙水笋4吨,产值30萬元;2019年加工酸笋300吨,产值82万元,村集体收入2.08万元;今年村集体经济预计收入超过6万元。

看到几位笋农正在加工八渡笋笋丝,我们走过去与一位名叫谭正辉的笋农攀谈。谭正辉说,他家2016年从浪平镇坳停村弄么屯搬迁到渭六沟移民点,分得几十亩八渡笋竹林,如今也在加工厂入了股。现在,他在组织家人收交八渡笋原料之余,有空就到加工厂做工,一天可得工钱100元左右。

收笋季节,六隆八渡笋基地的移民个个精神焕发,生活就像沐浴雨露阳光的仲夏竹笋,吱吱拨节。

我们在六隆镇政府了解到,该镇18个行政村,村村种植八渡笋,2016年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54户,如今90%以上的贫困户依靠种植管护八渡笋脱贫出列。

我们还了解到,六隆镇作为田林县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基地,来自百色市7个县区的壮、汉、瑶贫困群众,团结协作,和睦相处。如今,各民族群众之间通婚、“打老同”(结拜兄弟)成为笋区文明新风尚,如汉族青年杨正团与壮族姑娘农彩棉自由恋爱结婚,汉族姑娘明仙花嫁给壮族小伙丁小宽,汉族汉子吴正果与瑶族汉子邓辉“打老同”……

完成六隆镇的采访,我们转到八渡瑶族乡,这里是宫庭贡品八渡笋的原产地。

来到平作绿缘八渡笋种植专业合作社,我们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博峨村党支部书记、平作绿缘八渡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罗文才。

罗文才看上去四十来岁年纪,中等身材,谈笑风生,周身洋溢着农村基层干部的豁达和精明。

我们说明来意后,罗文才便滔滔不绝地向我们做了介绍:“我是博峨村平作屯当地人,自小就知道八渡笋是清朝的贡品。1996年高中毕业,我选择留在家乡创业,1997年入党。作为一名村委干部,我一直思考如何提升贡品八渡笋的知名度,带动群众种笋致富。2011年担任村民委副主任后,当年就做了这么三件事:一是牵头成立了平作绿缘八渡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82户农户入社;二是在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给合作社注册商标;三是与朋友合伙在福达村租下一个4.2亩的场地,建立平作八渡笋加工厂。

“八渡筍是贡品,但以前全屯种植面积也只有四五百亩,都是零星种植,20世纪90年代八渡笋大开发时,八渡乡范围内发展到7000多亩,但仍然是‘提篮小卖的状况。这几年我们通过‘抱团经营,激发了群众种笋的积极性,社员在合作社的引导下实行有机种植、规模种植,不施肥、不喷药,以前闲置的荒山全部种上了,全屯几乎家家户户种有八渡笋,面积由原来的7000多亩增加到8500多亩,年产鲜笋在1500吨以上。”

当我们问起平作绿缘八渡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带来什么效应时,罗文才说:“平作屯八渡笋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博峨村,成为推动精准脱贫的特色产业。博峨村143户贫困户中,有136户把八渡笋作为脱贫致富产业,全村八渡笋面积由原来的15000亩扩大到20000多亩,年产鲜笋3000多吨,2016年实现全村顺利脱贫摘帽。”

“今年3月,我们结合世行项目,对合作社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博者合作社,目前入股94股,力争博峨、者塘两个村所有贫困户全部入股。除了经营八渡笋,我们还增加油茶等项目,以此确保贫困户不返贫,有效巩固扶贫成果。”罗文才补充说,“在打造八渡笋品牌过程中,得到了乡党委、政府和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引进资金和技术,在博峨村进行八渡笋低产改造5000亩,通过采取新苗补种、清除残弱母竹、培土施肥等措施,低产改造后,八渡笋产值可以翻两倍,年增产鲜笋750万公斤,年增产值10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开展八渡笋产品推介,帮助我们合作社开设淘宝、京东等网店及开设邮乐购网店,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听说我们要了解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的典型,罗文才说,村民委副主任岑刘業就是其中之一。

岑刘業与罗文才同屯,是一个只有27岁的年轻人,思想上要求上进,行动上有所作为。2010年,当时只有17岁的岑刘業就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认为,要成为一名党员,应该在发展产业、发家致富上给群众带好头,于是在管护好他父亲早年种植的50亩八渡笋的同时,当年又扩大种植八渡笋20亩。

岑刘業的思想也曾有过波动。2012年,看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他也忍不住随着村里的年轻人到广东打工,月薪三千多元。但他始终认为,像他这样文化不高、没有学过专业技术的人,务工只能解决当前困难,难以实现脱贫致富。

2014年,他父亲因病去世。为了照顾母亲,他毅然返乡创业。他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本地资源优势八渡笋上,利用科学技术重整自家70亩八渡笋竹,还承包采笋和加工,每天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1点。勤劳换取了丰厚的回报,一年下来,他收获八渡笋成品200多斤,收入6万多元,成为2014年的退出户。他终于认识到,满怀希望就有可能所向披靡。他常说,只要有想法有胆识,很多门路都可以脱贫致富。

看到岑刘業种植八渡笋脱贫致富,平作屯104户,除3户五保户外都争先恐后种植了八渡笋;博峨屯76户,有劳力的70户都种植了八渡笋。

岑刘業还带头加入了八渡笋专业合作社。近年,他本人购买了一台挖掘机,用于为群众种植八渡笋、油茶、甘蔗挖坑等作业施工,还注册成立了广西元申弘食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发展八渡笋、油茶、甘蔗、养鸡等产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2017年,村“两委”换届,岑刘業被群众选为村民委副主任。

采访即将结束时,罗文才告诉我们,几天后百色市科协将在深圳市开展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他们的八渡笋系列产品便是参加展销的重头产品之一。

在八渡瑶族乡政府我们了解到,目前该乡全乡八渡笋竹种植面积5.2万亩,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八渡笋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

目前,田林县八渡笋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主要以“公司+农户+基地”等经营模式,通过台湾山弘公司驻田林公司等龙头企业收购、加工,成品主要销往日本、台湾等。

田林县也因八渡笋获得了诸多荣誉:2009年12月,田林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八渡笋之乡”称号;2010年4月,八渡笋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5月,田林县八渡笋生产基地获得广西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同年7月,八渡笋(鲜)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15年,获得田林八渡笋2015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蔬菜)50强等称号。

当年的“贡品”只能通过水路走向京城、销往东南亚各国,而现在的田林交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昆铁路、隆百高速公路和国道324线穿境而过,且每条路过境都有近100千米里程。目前正在新建的田西高速公路,就经过“贡品”原产地八渡瑶族乡。通过脱贫攻坚,村屯公路逐步得到硬化,全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给“贡品”的销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2020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际,田林县委、县人民政府不断创新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如进一步提升八渡笋在全县“5+2”特色产业中的位置,将八渡笋产区纳入村级“3+1”特色产业,从而有效带动一大批贫困人口同打“贡品”牌,实现稳定脱贫。

如今,八渡笋种植已遍布田林县14个乡(镇),笋竹面积达25.46万亩,有六隆、八渡、八桂、潞城等4个主产区,连片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其他各个乡(镇)也有零星种植。年产鲜笋超12万吨,干笋总产量5800吨,年总产值达2.43亿元,带动贫困户2160户脱贫致富。

我们欣喜地看到,清朝贡品八渡笋正带着田林人民的美好祝福,走出皇宫,成为全国人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八渡笋,响宫廷,千仞山,万里景,幸福竹,富田林,传千秋万代,永世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