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件罗曼蒂克的服装

2021-07-22孙晓迪

创作评谭 2021年4期
关键词:罗曼蒂克文本情感

孙晓迪

大部分的青年人的生活不是专注于艺术,而实际上充满了表达、符码和符号。基于此,个体与团体创造性地寻求建立他们的在场、认同和意义。青年人一直在表达或试图去表达关于他们的实际的或潜在的文化意指。这是活生生的共同文化领域。[1]

—保罗·威利斯《共同文化:青年日常文化中的游戏符号作品》

无论多少年过去了,想起紫萱和长卿,我都会为他们掬一把泪,唏嘘感叹意难平。这种心痛不是能说得清道得明,就是隐隐地在心底深處发作,时间久了没有那么强烈,却从来不能忘却。也许当事人早已放下,而我,却还出不来那个漩涡……

—网友“灿灿”在豆瓣“国产剧”小组的评论

约翰·费斯克在1992年提出一个名为“粉都”的概念,来描述粉丝群体是如何建构“影子文化经济”:“粉都(fandom)是工业社会中通俗文化的一个普遍特征。粉都从批量生产和批量发行的娱乐清单(repertoire)中挑出某些表演者、叙事或文本类型,并将其纳入自主选择的一部分人群的文化当中。”[2]作为饭圈亚文化和粉丝文化的分支,“嗑文化”诞生于对休闲与消费的需要,本质是一种快感的文化生产。cp一词来源于日本的ACGN同人圈,即coupling(配对)的简写。“嗑cp”则指的是观众、读者将人物配对的行为和过程。cp双方可以是虚构故事中的角色,也可以是真实世界的人物。随着符号领域的大面积扩展和消费主义的流行,“嗑cp”成功“破圈”,从隐匿在二次元文化中的暗号变成了网络流行用语。作为受众的“嗑者”们高喊着“万物皆可嗑”的口号,从影视、小说、综艺等流行文本中的形象里寻找“糖点”。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关注的并不是双方之间实际存在的恋爱关系,而是去想象另一种他们的描述性关系,来建构满足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感期待的cp形象。在文化消费视域下解读“嗑文化”,将会发现它的叙事模仿和演绎浪漫叙事模式,通过拼贴、放大或假设那些“看起来很配的瞬间”,来为人物穿上一件罗曼蒂克服装。在实践中则体现为一种追求快感与狂欢的广场派对文化形式。而作为受众的“嗑者”表面上在自己所建构的文本中确立了主体性,赢得了表达并维护自己幻想权力的空间,实际上却在通往了一条干涸的自由之路。

一、一件罗曼蒂克的服装

“嗑者”们热衷于分析影视剧角色、作品中人物形象或是演员及偶像个体的情感关系,并通过剪辑cp双方的剧集与真人互动、拼贴和改变原有的情节内容,乃至重新创作以cp双方为主角的小说故事,修补原文本中那些未曾明确表述或根本没有提及的细节,来完成对cp双方情感的再次书写。这种富有拟定感和想象力的情感实践,本质是一种对罗曼蒂克故事的模仿和演绎。“嗑者”是观众、追随者、爱情故事的作者,cp双方则是爱侣、命中注定的恋人、戏剧情节中的男女主角。对于在原文本中就存在关系的cp形象,她们罗列两个人之间交往的全部经过,放大那些原本不引人注目的细节之处。如热播剧《仙剑奇侠传3》中徐长卿和紫萱这一对人气很高的cp,拥有长年不衰的热度。由于他们彼此拥有完整的故事线与真实的爱情关系,他们的cp粉在“嗑”的时候,往往会在原有的故事架构之上,根据他们的行为逻辑,补足两人互动的情节细节,从而放大那些甜蜜的部分来强调两人三生三世相爱的宿命感。对于原文本中存在交集的cp,如哈利·波特与赫敏,则会将两人的故事线从原有的故事中单独拿出,重新拼贴两个人之间相知相遇的经历,更改原有的结局。而像伏地魔与林黛玉这种在原文本中根本不存在任何联系的cp,cp粉们则选择提取各自的性格经历,在假设两个人跨越时空的背景下,论证他们相爱的可能性。

由此,在经过重新书写的文本中,一种新的叙事路径和审美秩序被创造出来:风格是浪漫主义的,节奏是轻快迅速的,语言是求新求异的,关键词就是罗曼蒂克。在“嗑者”们所构建的故事逻辑中,组成cp的双方通常集年轻、英俊、美丽、单身、富有等优点于一身,其中一方具有女性化的性格,如温柔、敏感、善良、天真等,他们的相爱模式依旧延续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命中注定、简·爱和罗切斯特式的互相救赎、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式的虐恋情深。而这种书写的诟病之处也由此产生,它删除了那些曾存在于19世纪浪漫体裁小说中真实的情感体验。罗朱两人之间为相爱不顾一切,冲破世俗阻力乃至殉情的悲歌不复存在,只剩下“命中注定我爱你”套路;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精神共鸣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有类似的情节模式。故事的最后往往以团圆而告终,即“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基于双方性格、处境、命运而产生对立、抗争、矛盾的一切全都烟消云散,只留下被戏称为“为了甜而甜”的“工业糖精”(指套路化的情节模式)。当珍贵的“灵魂之爱”变成了丰饶的“量产的爱”,穿上罗曼蒂克服装的“嗑cp”在对浪漫故事一次次的演绎与模仿中,实际造成了罗曼蒂克的消亡。

二、形式与精神

流行文化的形式是娱乐的,“嗑文化”也不外乎此,它产生于休闲与消费的需要,追求快感的生成。“磕者”们根据自己的情感感受力来捍卫他们的文化环境,情感感受力强调快感结构的运作,经验和感受随着情感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嗑cp”的过程中,能提供娱乐、快感的形式是最重要的。正如流传在“嗑者”中的一句话;“只要我跑得够快,我嗑的cp就不会BE(bad ending)。”说明他们并不真的关心cp之间情感的真实与否,而是更在乎自己对文本与实践的情感投入。再如热播剧《琉璃美人煞》中扮演男女主角的演员成毅与袁冰妍,因在2020年9月的《琉璃》收官云歌会上少有互动,前者甚至对后者表现出了明显的避嫌,遭到cp粉的不满,在之后大量脱粉。当一对cp做出违反cp粉预期的行动和想法,阻碍了快感结构的运作,他们无法从中获取想要的快感时,就会毫不留情地抛下它,转而寻找下一个。

“嗑cp”是一场符号的游戏。“嗑者”们实际上在这里扮演了他者的形象,使原本自然的身体和真实的欲求在凝视的目光下都消失了,被迫变为一个个符号,成为一种象征流行的时髦产品,在针对“嗑文化”的特定市场中反复出售,以它供人解读的符号性展示着受众对视觉快感和欲望满足的渴求。在微博的超话广场和豆瓣的小组讨论中,充斥着“磕者”们狂欢的噪音,他们以直接化、缩略化的语言来营造纵情享乐的氛围。在任一cp的超话和讨论区里,都充斥着“kswl(嗑死我了)”“嗑拉了”“嗑疯了”“这还不嗑啊”的讨论。而在哪怕最翔实的分析帖和最有文采的小说衍生创作中,也几乎不会超出相爱这个主题,它并不指向更为宏大的命题,而是始终保持着原有的趣味。受众们在“只要你也嗑这对cp,我们就是好朋友”的彼此间的身份确认中,共同沉溺于“嗑就完事”的快感和单纯的感官愉悦之中。在最大分贝的狂欢之笑中,反而显出苍白无聊的一面。在这条追求快感的路径上,凝聚着苍白的形式。

三、干涸的自由之路

幻想是一个游戏,一场白日梦,幻想也是一种表征方式。正如约翰·菲斯克在《解读大众文化》中所说:“每个文本及每种解读都有社会的从而也是政治的向度,这种向度部分存在于文本自身的结构中,部分存在于读者的社会关系及其对文本产生影响的方式中。”[3]当“嗑者”将自身的情感感受力与其对文本和实践的情感投入相连,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赋权,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女性幻想意志的结果,浪漫故事为女性提供了表达并维护自己权力的空间,但获得权力的叙事手法受到严重限制。当我们在阅读少女们以爱情为主题的自我表达,目睹她们将幻想的权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同时,隐藏在文本深层的政治逻辑也随之露出。“花木兰”式的形象和叙事逻辑消失了,在故事的结尾—哪怕是隐而不发的结尾,获得幸福的路径都最终指向父权制意识形态下的婚姻。在最近声势很高的“一鹿彤行”cp粉(即鹿晗和关晓彤的cp粉)“发糖”时,大部分人送上祝福的方式也是祝愿他们早日结婚。另一个在“嗑”文化中被频繁使用的句子:“我可以单身,但我的cp一定要结婚。”实际上承认了父权制对个体获得社会认同的控制比对商业文化的控制更紧密。

在这个由年轻女性所建构的文本中,女性并没有被赋予真正的权力感,讲述浪漫故事表面上是一种幻想的自由,实际上却是一条逃避的路径,从这里并不能游向爱与自由的归途,而是走向了结局单一的干涸之路。

注释:

[1]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12页。

[2][美]约翰·费斯克:《粉都的文化经济》,陆道夫译,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页。

[3][美]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罗曼蒂克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台上
ROMANTIC PARTY
罗曼蒂克消亡了?
9年天猫双11:一部零售罗曼蒂克史
罗曼蒂克消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