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戏剧支架,激发习作动机
2021-07-22陈燕华
陈燕华
近年来,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育的载体与方法运用在语文习作教学中,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在戏剧情境中激发了习作兴趣,提升了语言组织与审美能力。戏剧作文,是以学生戏剧体验为基本教学资源,以学生戏剧体验式表达作为作文教学主要环节的语文作文教学改革。使戏剧作文教学始终围绕“基于文词表达与含义的呈现,基于说写能力提升”的核心,在课堂上营造“观”“演”“说”“写”共进的教与学。在习作课堂中建构戏剧支架,充分运用戏剧元素,形成有效习作课堂策略,激发动机、激励表达、激活课堂。
一、厘清教材习作序列
统编教材在作文的编排上呈现序列性以及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从习作类型来看包括记实类习作(记事、写人、状物、写景),想象类习作以及应用文。整个五四制小学阶段共安排了四篇看图类习作。如表1:
由此可见,看图类习作的编排侧重在二、三年级,基于学段特点,激发学生想象,能将想象的人、物、事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到了第三学段,编排了“看漫画,写启示”不仅是对前面看图想象类习作的综合运用,也是培养学生在想象的同时有理性的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分析学生习作困难
统编教材将此篇习作编排在小学阶段的的最后一篇,说明这类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第一,读懂漫画背后的可笑之处及讽刺意味,对于部分阅历不深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第二,单幅漫画如何推前想后形成连贯的故事,需要学生结合一定的生活经验。第三,续写事情的角度与所表达的想法不能前后呼应,事与理“两张皮”。这些反映的都是学生审题、组材、语言组织方面的困难,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问题都是比较共性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活经历窄化、生活素材单薄、情感体验缺乏等。而戏剧作文则让学生在戏剧的“演”与“观”的过程中,充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拓宽写作思路,这对于本篇习作教学《漫画的启示》(教材中的漫画,如图1)将静态的漫画具象成动态的事件,并体会到漫画背后想表达的深刻含义有其独特的作用。
三、设计戏剧融入教学
将戏剧作文中“排剧指导”“教师入戏”“定格画面”“闲言闲语”“思路追踪”等基本式融入到《漫画的启示》习作教学中,重点突破学生本篇习作中的困难,使学生作文“外活内实”,充分体现了戏剧作文“演写”相融共进的特点。
(一)排戏前置,明确中心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提出“先有生活、感受,而后写作的原则”。客观事物反映在大脑中,产生了思想、感情或某种看法,将这些思想、感情、看法落笔成文就是习作。因此,课前将漫画与生活相结合,让孩子去演一演,对于漫画的感受会更深,也更为容易内化成自我的见解。看漫画属于看图写话范畴,学生有了之前的学习经历,发挥想象进行推前想后的能力有了一定训练,因此,课前可以布置排剧任务:根据这张漫画,排个小品,体现可笑之处。学生在排剧的过程中主动地观察漫画、理解漫画,初步引导学生明确中心。
(二)排剧比较,合理组材
由于有了课前作业的设计,学生自主排戏的过程中,经历过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实际的思考,能把握华君武漫画特有的讽刺性、可笑性这一特点。能说出漫画的可笑之处说明学生对漫画所表达的主旨把握比较精准。接下来,老师可以出示引导学生推前想后的启发性问题(见图2),这些问题不是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检测学生的想象力,而是通过学生分组表演来表达。教师先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小组讨论漫画的前延后续,并将讨论的结果用表演的方式展示给大家看。2个人做演员,其他人做编剧和导演。学生讨论以及分工好,选择教室内的空地进行排练。
师:请你们把讨论的内容结合这幅图,把故事完整地表演出来,要演出可笑之处。表演时有顺序,有详略,最好能在表演过程中把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表现出来,做到有中心。(提出表演要求,指向习作目标。)
完成排练后,教师选择两到三组学生进行表演,表演后让学生评价:哪一组表演生动地表现了漫画人物的可笑之处;从哪些方面让你感受到可笑之处呢?问题导写,此环节促发学生从观感的角度转化为习作者的表达角度,这样就能引发学生思考:选取哪个角度更能表达漫画的中心。
(三)教师入戏,激发表达
儿童是天生的表演家,喜欢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表演也能成为课堂中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教师与学生无痕化地、有意义地配合表演,让课堂上不再有“局外人”。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入戏”让孩子在自然无感中完成与教师的情感对接与碰撞。《漫画的启示》教学中,教师就在作前指导环节设计了“教师入戏”,与学生一起化身为漫画中的人物。
师:我就是那个坐在树下乘凉的人。(教师入戏,乘凉人的口吻)你们说,这么热的天,大中午的,我出来办事,热得我吃不消啦!你们看看,这周围什么也没有,想找个乘凉的地儿都没有。唉!这有棵小树苗,这不正好嘛!(坐下去)
画外音:这人刚坐下,种树人拎着水壶回来了。他们之间会怎么说呢?如果你是种树人,你怎么才能让乘凉人离开呢?
师:哪个种树人来劝我?
生1:这位先生,我这树刚栽,瞧,还没给它浇水呢!你怎么就坐到这里来了?
生2:喂,你為什么坐在我刚种的树下,是想乘凉吗?哈哈,那你至少要等上个五年十载的。
……
入戏后的教师随机根据学生“种树人”的劝说给予鼓励、评价和引导,让学生在与教师“乘凉人”的对话中,充分表达,结合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表达。教师入戏引导表演的过程,实际就是点拨孩子深入思考,完善情节,组织语言的作文指导过程。
(四)“闲言闲语”,习得写法
“闲言闲语”是英国教育戏剧的一种习式,情境中的学生通过发散式地表达,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聚焦,形成了更加开放的习作教学课堂。学生在这样的开放话题过程中勇于表达,乐于表达。《漫画的启示》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一习式运用在“自主习作”前。
師:刚才大家用推前想后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表演出来,让大家在笑声中获得启发。为了让更多的人不犯急于求成的错误,我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让他们读一读该多好啊!那怎么写才能让别人感受很深,能记着这个忠告呢?
生1:故事要说得完整。
生2:说得要有顺序,还得重点突出乘凉人的言行,这样就能突出漫画的可笑之处了。
生3:我觉得可以通过栽树人的劝说把漫画蕴含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听的人一定能明白。
……
在这样的“闲言闲语”过程中,老师相机归纳、凝练后进行板书,这些内容就是习作方法,而这些方法就是学生的“习作小贴士”,同时也指向了作后评改的评价标准。
(五)思路追踪,个性表达
思路追踪是一种在扮演或定格时向角色提问的手法。这种教学策略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深度思考,用在作后评改环节,就能促进学生在原有习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从而优化、修改自己的作文,真正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动机。《漫画的启示》作后评改环节,教师选择一篇比较典型的习作,能做到语句通顺,前后连贯,用词准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但详略不明确,不能为启示做铺垫。
例文片段:
正当小李去接水时,一个带着眼镜,穿着西装的中年人来到树下,一屁股坐在了这棵小树苗下。过了一会儿,小李拿着洒水壶回来了,见到这个中年人,气不打一处出:“你干什么?没看见这是一棵小树苗吗?没看出来这是刚栽的吗?你坐在这儿干什么?小树苗都被压弯了!”那中年人慢吞吞地转过身来,说:“我就想找个树乘会儿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坐享其成。
教师首先让学生面向全班进行朗读展示,并评价习作的优点。接着将学生习作放置实物展台进行示范评改,教师边读边改,当读到需要详写而没有详写之处时,让习作者与同桌按照习作内容进行表演后定格。
师:乘凉人,你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吗?
生:是啊!这还只是一棵刚栽的小树苗,怎么可能会浓荫蔽日呢?一棵树长成大树,能给人们带来阴凉,至少要十年,这不是急于求成嘛!
师:可是作文里的乘凉人还没明白这个道理呢!你觉得通过谁来说比较合适?
生:当然是种树人。
师:对,那你试着通过种树人的语言把这个道理说给乘凉人听,给这部分内容添加些情节,与启示更加紧密勾连,那你的作文就更加生动啦!
同桌两人的即兴表演是对习作内容的具象化阅读,这是修改作文的前提。接着通过画面定格,聚焦需要修改之处,最后通过思路追踪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习作中缺失的信息或者不精确的表达,进而真正自主地进行习作修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如何修改作文却是学生的难点,只有学生真正认识、体会到自身作文的不足之处,才能产生自主修改的内驱力。
戏剧作文教学就是通过教育戏剧方法让作文课不再桎梏于技巧方法、写作知识,而是拓宽视野、激发情趣、唤醒灵性。以教育戏剧方法撬动习作课堂的教学方法变革,以戏剧支架给予学生习作的阶梯,戏剧情境中不断激发表达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