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此一发 动其全身
2021-07-22谢安平
谢安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当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阅读教学通过运用一定的策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主旨,为实现深度阅读奠定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整体把握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包括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把握文本,就是在阅读教学时,尝试从抓住文本中某个细节或关键或机要之处入手,可能是一个词语也许是一个注释,或者一句话一段文字,以这个局部为原点生发出去,设置与整体文本阅读关联的逻辑链问题,层层解析,逐步推进,达到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和主旨的目的,并在整体把握练习中培养思维能力。
曾经教学过一篇课文《小巷深处》,就是抓住一个问题“小巷深处‘深在何处?”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把握文本的。
课堂教学概述如下:
阅读课文后,想一想《小巷深处》“深”在何处?读“深”字的含义解释,联系标题“小巷深处”及课文内容,想一想哪些义项符合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简要谈一谈你的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深”字的解释:
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3、4、5、6同):深耕、深山、这院子很深、深宅大院;
2.深度: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这间屋子宽一丈,深一丈四;
3.深奥:由浅入深;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
4.深刻、深入:深谈、影响很深;
5.(感情)厚;(关系)密切:深情厚谊、两人的关系很深;
6.(颜色)浓:深红、深绿、颜色太深;
7.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深秋、夜已经很深了;
8.很;十分:深知、深信、深恐、深表同情、深有此感。
“牵”此一发,阅读教学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表示意思:学生对义项符合明示自己的判断。结果显示,选择第1项的只有六七个同学,选择第4项的有三个同学,全班的同学都选择了第5项。
第二,阐释辩论:第5项意见统一,便分组派代表陈述理由,要求指明对应的人、事、物,落实到语言上并简要分析,其他个别作补充。而从选择第1项和选择第4项的数据显示看,这儿是争议的重点,因此由少数同学充分阐述。其余未选的同学发表看法,交换意见,阐明观点。此处,辩论交锋较為热烈的是:(一)关于“小巷”“深”的意义;(二)对“影响”和“印象”的理解,陈述者认为作者写小巷是“影响深刻”;而辨析者认为,“影响”往往是精神品格的指向,而“印象”往往是实物外形的指向,说小巷“影响”“我”是不对的。陈述者似乎受到点拨,马上自圆其说“是英姨的爱影响了我,我才懊悔内疚,从情感的波折里回归到与母亲的爱中”。接着他以第6自然段为依据解释,母亲为了“我”夏天卖冰棒,冬天缝补做针线活,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我”对此印象深刻,所以这段细致刻画母亲的坚忍和乐观,在“我”的记忆里难以磨灭。
第三,探幽深究:在讨论辨析关于“小巷”“深”的意义时,有同学抓住“搬进”“最深处”说物理意义,有同学抓住“两个”“滑溜溜”说“我”记忆深刻,有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下借助课文插图说小巷的蜿蜒纵深、小巷人家的殷实和安稳就是母亲用心良苦之深,有同学受到启发说插图,两个人“搀扶”,流露出母亲“我”关爱之情深。关于“夏天”和“冬天”的叙写,则抓住“毒辣的”“二十几条”来透析季节的代表性及其烘托人物的作用。
第四,内化拓展:基于文章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的探讨,学生替瞎眼英姨设计一个“搬家”计划,“搬家”计划的设计和交流,同学们走进了瞎眼英姨深邃醇厚的心理世界。
“小巷”即是一个审美意象:深深的小巷,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小巷深处既是母女俩“家”的所在,也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亦是作者感情的依托,是作者情感记忆里“爱”的化身。这是“深”在标题里,学生要领会的含义。而全文三十自然段的内容,叙写母女俩相濡以沫的真情故事,用一个“深”字是可以凝练文章主旨的。学生在自学文本后要提炼出来。因此,读了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深”字的解释,学生有一个识别,对接,判断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把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应对新课题,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的价值判断的创造初期的自主欲望表达的过程。不仅如此,说这个“深”字“牵一发而动全身”,主要在于课堂呈现运动状态的发散性特征,这种发散性激发是学生思维容量充盈的保证。在形成新的价值判断后,学生要陈述理由,陈述理由的依据要找准,这依据就是文本的内容,文本的内容又要有选择,有选择又生成新的判断,这个判断就是学生自主情意的体现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成结论式的判断后,接下来就是向全班陈述,陈述的层次,理由的深度,便形成这位同学学业方面的有效知识量,并且这还是动态发展的,因为他还要接受全班同学的质疑、辩论和评判的。而无论质疑者、辩论者和评判者,还是陈述者,他们在此过程中,都经历了判断、生成、创造,再判断、再生成、再创造的思维过程,这样,单位时间内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指标得到了渐进性的优化。
文本中的某个细节或关键或机要之处,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潜心挖掘,如课文注释,往往也可成为整体把握文本的“机杼”,从课文注释生发出去探寻全篇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陈子昂的古诗《登幽州台歌》,注释就有“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显然,注释不仅仅说明地名,它还隐含着诗人创作的背景及意图,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心情郁郁悲愤。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他多么希望能遇到像燕昭王那样招贤纳士的明君啊,于是用“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孤独和惆怅。我们在朗读的基础上,从注释生发出去把“古”和“今”链接起来是可以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的。
而短文《陋室铭》也有“铭”的注释———“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这个解释,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去挖掘内涵,设计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问题链。内容上抓住“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去理解分析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意蕴和旨趣,此重在理性思维的锻炼;形式上则以“何为骈句?”为发端,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铭”这种文体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的特点,在唇齿留香的诵读中感受文章包含着的无限情兴和深长韵味,而这又是对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感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有时教材编辑者为了某种需要会对入选的文本材料进行一些小的删减或改编,而这些删减或改编与原文本对照起来,我们可以潜心挖掘使它成为又一个“牵此一发”的整体把握文本的好“机杼”。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周晔的原题为《伯父鲁迅的二三事》,编入教材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原题并没有“先生”二字。那么“先生”二字是不是可以作为“牵此一发”的“机杼”呢?设想,“先生”的含义是什么?猜测编者加“先生”的用意是什么?作者什么不称伯父为“先生”?文章里出现“先生”二字的故事是什么?出现“先生”二字的故事可不可以放到开头写?故事里的“先生”和编者在题目上加的“先生”表达一致吗?等等。这些问题,关涉到文本材料的组织布局,作者情感的表达,编者意图的理解,故事中人物心理的特点。学生自读,既要解决“先生”这一语言的一般意义到具体语境义的理解分析判断问题,又要在整体把握文本时,架设起与作者编者及故事人物内在心理沟通的桥梁,借此着重梳理出作者组织材料由己推人,由亲人之爱到民之博爱的内在情感之线,理解编者对鲁迅先生的崇高敬意,从而深度把握文本创作旨趣和艺术特色。
笔者以为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在于,遵循学生的语文认知发展规律,遵循阅读行为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遵循语文本体语言即思维的特征,避免孤立、僵化、割裂的习得,要使阅读教学往纵深推进。
阅读教学中,常常采用分段概括、分类梳理的方法,通过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信息提取、内容筛选把握文本。但学生仅仅填表格、做结构导图,其思维锻炼只停留在语文认知活动的表层级,还应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启发学生发现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发掘信息之间这种关系的意蕴,由表层级转到深层级情志思维活动,创见性地解决阅读问题,从而更深刻地把握文本,提升阅读体会和习得效果。
我们来看短篇小说《驿路梨花》的一张表格设计:
这张表格的设计,基本上把小说的人物、主旨、情节等要素概括进去了,但要使同学们从整体上领悟“驿路梨花”旨趣,理解其“双线结构”和“一石三鸟”的艺术特色,仅仅完成这个表格还只是浅层级的学习活动,教学还应更进一步,从逻辑思维的深层次出发,设计两个问题链,即人物活动思想根源有什么关联?并结合“为什么这样做?”谈一谈你对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的理解。诱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人物“为什么这样做”的故事与故事之间“击鼓传花”式的内在联系,领悟出小茅屋里的人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品质,如图所示:“我”、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解放军战士→雷锋,它更好地阐释了一个“动态”的雷锋精神,理解“处处开”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梳理辨析中,既理解了小说以小茅屋建造时间的角度倒叙和以“我”、老余、瑶族老人活动顺叙的双线推进,不断设置悬念的写法;又領悟出“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多层意蕴———“梨花”这个主人公没有出现,但是到处都有梨花助人为乐的故事。文中那些关于梨花景物的描述,其实也是为了烘托梨花的精神品质,而“处处开”则比喻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个表格的填写是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低阶思维过程,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上设置信息之间的逻辑问题链,去探究辨析批判,则步入思维锻炼的高阶练习了。
举例凡上,不宁唯是,阅读文本中“矛盾之处”“反复之处”“反常之处”“转折之处”“结穴之处”等等都可以探研创设整体把握文本的阅读路径。
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把握文本,要立足文本,要钻研文本在结构、内容、意蕴、旨趣、风格上的特点,抓住“语言即思维”这个阅读之“魂”,要在学生自主自觉的心理状态下,真实走进文本,真切感知文本,引导学生“自由心证”地构建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获得真实的阅读经验,让思维训练实实在在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