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回归自然,让劳动回归校园
2021-07-22姚星钢项子寅
姚星钢 项子寅
一、劳动教育的背景思考
“劳动”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让劳动回归校园”中的“劳动”一词是指体力劳动方面的教育。也许我们能看到某农家乐里有亲子采摘活动,孩子兴高采烈地采着草莓、番茄,某农场里有亲子收割活动,孩子拿着小镰刀有模有样地收割着麦子,且不说这些劳动有多少玩和作秀的成分在内,现在到底还有多少孩子能有这样亲身经历、切身体验农业生产劳动的机会?
我校地处上海市的农村,在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小学里这些照理应该最有机会和条件接触劳动的农村的孩子都不会劳动,可想而知,城市的孩子又是怎样一种情况。
劳动创造财富,假如说因为财富的富足而使得劳动意识和能力下降,那么为什么一些物质条件不是十分充裕的家庭,同样也没有足够重视劳动?
不管是在发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帮孩子背书包,下雨天孩子不会自己打伞,学校在学农田里面为学生铺设地板等等。这些现象是否折射出了包括学生的自理能力在内的劳动教育的严重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简言之,重分轻劳。分数,是指学习,或者说是用分数评价的学科。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习质量、成绩分数等的认识正在逐渐转变之中,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分数依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劳动教育在分数的冲击之下就显得软弱无力。
二、学生不会劳动的成因分析
劳动教育,从实施的主体看,可分为社会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和学校劳动教育。学生不会劳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社会不“讲”劳动。社会不讲、少讲与劳动有关的正能量话语,不宣扬劳动致富而追求一夜暴富。即使讲着劳动光荣,实则也是轻视劳动。社会上不劳而获的思想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思想上被淡化。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者通常社会地位较低。这对当前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学生在体力劳动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轻视劳动、害怕劳动,有的甚至看不起劳动者。
2.家庭不“要”劳动。学生的体力劳动在家庭中常常被忽视,当代的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面对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家长不要孩子劳动,不让孩子劳动。家长对孩子宠溺,独揽包办所有家务劳动,以至于学生认为劳动是大人的事情。也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围绕升学的知识教育独尊,而其他对学生成长有重要价值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体育教育、心理教育等,由于与升学关系不大,都被边缘化。有不少家长和学校都认为开展这些教育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少学生也确实因为学习、补课等根本没有時间参加劳动。
3.学校不“研”劳动。学校没有深入研究劳动教育的现状、实施途径、解决对策等。目前学校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三缺、三无现象。学校缺师资、缺场地、缺经费,劳动教育无地位、无计划、无考核。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的劳动教育基本上只剩下打扫卫生的任务了,有的甚至把劳动当作是一种惩罚手段。
三、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从来就是根深蒂固的。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劳动教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石和核心。黄炎培先生更是有着深入的探索,倡导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育各个环节中充分融入劳动内容,在沉浸式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深入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与人的成长的重要关系,劳动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劳动创造美丽的世界和绚丽的人生。
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劳教结合”思想的引领,又传承了“耕读传家久”的创痛,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重视劳动教育,就需要做到三个“准”:
1.明确劳动教育的准则。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明白真正的幸福生活来源于劳动,靠自己持之以恒辛勤劳动获得的劳动成果能让人获得更大满足感和幸福感。如果学生在内心认为劳动就是干苦力,体力劳动工作是下等的工作,认为是干体力劳动是一件羞耻的事,那这样不仅无法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发学生对劳动本身的抵触。当然学校不能只教育,不劳动,纸上谈兵远不及一次亲身体验来的实在。也不能只劳动,不教育。有的家长为了教育厌学的同学,处罚的办法有时会采取“劳动”锻炼。老师处理违犯纪律的同学有时还会采用罚劳动的办法。其结果只会让学生惧怕劳动,从而躲避劳动。我们必须认识到,劳动和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一体两面。
2.做好全面发展的准备。我们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劳动的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我们就是要为学生的成长做准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准备。
3.找到落实劳动的准星。过去,劳动教育只是简单的、单一的生产劳动,现在我们将劳动知识和劳动技术都纳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更注重综合全面发展地育人,所以我们要找到过去、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连接点,将劳动教育不断发展、丰富、完善。同时我们也要找准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结合点,五育并举的当下各方面教育都是相辅相成的,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智教育任务的实现,劳动教育能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能有效地促进美育的实施。我们要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在教育中增强劳动能力,在劳动中达成教育的目的。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载体,但不是什么样的劳动都能达成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因此,选择合理的劳动形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劳动教育的观念关键。
四、让劳动回归校园的实践路径
我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实践之路是从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适当生产劳动等三大方面着手的,主要途径有“3+X”:
1.有效宣传+亲身体验
我们采用多渠道,多途径,用多样的形式,向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班队课、主题教育等课面向学生;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面向家长;教职工大会、政治学习等时间面向教师。我们以家校合作共育为平台,让学生在校学做卫生工作,人人都有工作岗位,都有切实的负责项目,体验简单劳动的过程和方法;在家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体验父母操持家务的辛苦和收获;让学生走进他们父母亲工作单位,体验职业劳动艰辛与成就。
2.定时劳动+定点劳动
学校设定固定的劳动周和每周的拓展课时间,开展固定的日常劳动,中午有专门负责午餐管理的岗位,学生学习分饭、盛汤,午餐后负责脚下地面清洁工作,下午扫地、拖地、擦桌子、擦黑板、管理植物角、清洁置物柜等;结合每年特定的节庆活动组织布置各类劳动内容,如“三八”妇女节帮爸爸妈妈洗脚、重阳节为敬老院老人们表演节目、教师节为老师们做一张贺卡、感恩节帮爷爷奶奶捶捶背等等。
在定时的基础上,我校还为学生安排了固定的劳动场所。利用固定节周,如3月5日学雷锋日,师生共同走进社区、街道捡垃圾,做宣传。在校内,每个班级有卫生包干区,各班分工明确,平时负责各自的区域的清洁卫生、绿化养护工作。除此之外,我校还有一个专门让学生种植果蔬的园子,名为“锦绣园”,每年都会开设“开播节”和“收获节”,我们将课堂搬到“锦绣园”,孩子们在翻土、整地、施肥、播种、管理的过程中,学习了简单农作工具的基本操作使用方法,学会了基础的探究学习方法,他们的探究报告获得了上海市创新大赛的一等奖。蔬菜收获后做成佳肴,师生一起分享。这样的劳动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劳动和劳动者的艰辛,感受到了劳动后丰收的成就感,同时也享受了分享劳动果实的喜悦。
3.整合资源+多元评价
我们将劳动教育与我校“开门式办学”相整合。我校多次举办“开门式办学”活动,迎接八方来客,面对一批又一批的来访客人老師,师生共同打扫卫生,清洁美化环境,学生制作欢迎小报,通过网上自主收集资料,亲自动手绘制小报,一起布置张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彰显主人家的风采,客人老师们不禁啧啧称赞。
我们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基础学科中,语文、数学、英语、劳动技术、自然、信息科技、美术等学科都能跟劳动教育有机相结合,各科教学与探究性课程相整合,比如,在语文课写作文《第一次洗袜子》《我帮妈妈做家务》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其中过程,写出生动有趣的作文;数学课学习《米和千米》,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用尺丈量,才能明确长度的概念。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制作标本、制作电子小报、绘制美术作品等,老师们均可在课堂上、课后加以指点评价。
我们还将劳动教育与科技特色学校的创建相整合,组织各类科技活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如:头脑奥林匹克亲子擂台赛活动,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制作,做飞机,做小车,通过不断试飞,调整,最后参加比赛,这无疑不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共同为我校的科技特色添砖加瓦。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劳动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整合。在家里,学生自己整理学习、生活用品,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家务,如扫地、擦桌子、摆放碗筷等。在校内,我们在每个班级放置“爱心箱”,用以收集可回收物,并在制定的时间将收集的可回收物变卖,那一天,校园内是热闹非凡、一片忙碌的景象。我们用变卖所得去帮助校内的家境贫困生和社区福利院的孤老们。我们会结合少先队争章活动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同时也会结合每月之星的评选活动,评选出当月的劳动积极分子、劳动之星予以表彰。
4.X———多方面的实践和想法
我们会适当调整校园内清洁工的工作内容,把一部分劳动内容留给学生完成,如校园包干区的清洁卫生;班内垃圾分类工作等。我们会布置适当的劳动作业,根据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家务、自理劳动的系列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参与,同时也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劳动,为学生做好榜样。
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我们也存在这样的思考: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做得越好,教师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否会被削弱,这是一个矛盾的地方,需要学校智慧地处理。就如科技越发达懒人就会越多,但不能因此阻挡科技的发展一样。今后我们要让更多的学生,甚至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劳动的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分享劳动果实的幸福,让劳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