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理学角度思考中职德育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补充

2021-07-22从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73期

从蓉

【摘要】随着国家对小、中、高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中职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老师们的教科研重点。所谓科学性,意指德育工作要讲科学、要符合国家要求,即根据教育方针和教育任务的内容;也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实效性,则是指德育工作要讲究效果,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将无形的德育工作落实到学生的品德发展上来,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德育的应用,以便真正取得应有的效果,这是最终的归结点。从科学性和实效性出发,揭示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不能说是德育的全部内容,但它涉及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问题,关系到德育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因为每个学生的品德发展了,说明学校德育目的达到了,更说明德育途径对头了。所以探索品德发展的教育培养机制问题,无疑是作为一项加强德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有价值研究。只有在认真研究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动力的前提下,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中职德育实践课程才有可能实现提高德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品德心理结构;中职德育实践课程;团体心理活动实践课

一、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中职德育教学设计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中职德育教学逐步深入研究发现,仅仅从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中寻找实现德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突破口已经变得尤为困难,在结合当前国情的需要,如何更有效地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地培养适应当前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有创新潜力的人才等系列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德育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学生自身条件的认识局限性及原生家庭价值观的影响因素等都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品德产生、发展和培养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及心理特征,将会是德育教学研究的新突破口。因为品德认知的提高是一个道德形成、个性心理成长的过程,我们在进行中职德育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心理层面上的变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品德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是社会实践中,在教育培养中发展起来的。教育与品德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脱离社会环境和教育培养条件来谈品德发展,是揭示不了品德发展实质的;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中,其具体要求、内容、方式和方法固然首先要是社会生产方式的需要,但它们同时也必须考虑到个体,特别是品德发展的内在活动的规律性。教育培养的结果,不仅依各种外部的社会物质条件,而且也依赖于个体本身的各种内部条件。只有适合于个体,特别是青少年品德发展内因的那些教育培养条件,才决定着个体的品德有节奏地、循序渐进地、健康地、最大可能地向前发展。

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方式方法是一致的,都强调正面教育,强调年龄特征为其出发点,强调正确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和手段等等。心理健康和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都以知、情、意、行为载体。从心理学或心理现象的角度研究个体的道德品质,品德的结构也涉及知、情、意、行。因此,德育实践性课程设计应该从研究品德心理结构起步,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共同点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教学体系,作为重要补充。

三、本人的观点阐述

本人认为品德心理学所说的品德结构,主要是心理结构即品德活动的结构。但单纯地从知、情、意三种心理过程去把握品德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品德作为个性的一个侧面,不仅仅包含知、情、意、行诸方面心理过程或特征的成分,还要以需要为基础的意识倾向性或动机系统。品德不仅有许多因素构成的静态支架且有定向、操作、反馈等充满社会性的活生生的动态结构。我们更要从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全面地加以分析和运用。基于以上的结论得出,中职德育课仅仅从理论教学层面开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理论灌输(思政课堂理论教学)、德育实践课程(德育活动体验教学)以及团体心理活动实践课(情、意结合的体验教学)这三个环节齐头并进才能完整的实现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对每门德育课程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或方法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新的认知,这种新的认知只有当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加以实践验证,才能真正被认同并付诸于实践。因此,学生不仅需要知识的简单灌输,更要大胆地体验,在德育活动课堂中验证新认知的准确度可加深自己对理论新认识高度。然而新认知的获取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日常的行动,如何将这种新认知转化为指导学生行动的指南?这就需要学生对新认知的简单运用和验证。在实现生活中,当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用于生活中时,会出现遇到困难轻易放弃、不敢大胆放手尝试、虽有动机但受原有认知的影响,选择主动放弃或找借口中断对新理论的认识等情况不占少数。如何让德育落地,成为一大难题。在传统中职德育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增加学生心理辅导的实践课程,帮助他们走出原生价值观的影响,摆脱个性的束缚,通过团辅活动找到自我,学会更好地突破自我,才能真正将德育知识转变为指导自己行为的指南。

四、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做德育实践性教学设计

(一)道德情境植入

在德育实践性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创设一个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去感知道德的存在价值,并通过与其他同学及老师的互动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学生原有道德认知与现实道德引导过程中如果产生了矛盾或认识偏差,这将是产生道德动机的原始冲动。也是学生发挥自主学习动力的关键。因此,在德育实践性教学课程中应该首先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该情境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教师在理论课中要强调实践课程的现实意义,加深学生对道德涉及的环境判断及道德实践意义的认识。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并做出与自己真实想法相一致的选择,认真投入学习实践。

2.实践指导教师尽可能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未来工作岗位、升学或其它与社会环境有密切联系的情境去創设道德问题。这也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内在动力的关键。只有当学生认为这是他们未来工作必须掌握的道德知识,才能调动他们心里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