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云建设互联网医疗全流程在线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2021-07-22丁德胜
丁德胜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
0 引言
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患者就医难、难就医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广受诟病的热点问题。三甲医院和重点专科医院长期超负荷运转,患者就医效率和就医体验不佳;基层医院普遍接诊不足,诊疗能力和医师水平不高,急需上级医院提供专业协助和对口支持。因此,通过信息化手段,革新大型医院服务流程,建立线上全流程诊疗服务模式,缓解院内就诊难,改善就诊环境,提升就诊效率,建立常态化远程诊疗、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区域医疗资源有效协同,为基层医院和基层医师提供对口专业支撑,是国家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社会满意度的重点方向。
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互联网技术为载体,融合运营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依托三甲实体医院优势医疗资源,构建开放、互联、弹性的互联网医院云平台。该平台助力医院业务、模式、机制创新,为患者和医联体基层医院提供全流程在线医疗服务,实现远程医疗服务的门诊化、常态化、大众化,构建互联网时代医疗服务新生态,使互联网优质医疗服务普惠社会大众。
本文涉及的全流程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内容如下:
(1)全程在线医疗服务:通过业务应用定制开发和底层统一数据平台建设,改造院内线下流程,以互联网方式优化导诊、预约、就诊、支付、药事服务、慢病管理服务流程。
(2)云门诊和远程会诊: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四大门户(WEB、微信、客户端、12580),基于中国移动云视讯平台基础会议能力,实现多模式云门诊、远程会诊、分级诊疗、联合会诊和远程医疗示教。
(3)互联网医疗增值服务:基于互联网医院平台应用层开放服务,提供医疗资讯、药品寄送、在线医疗教育、网上商城、膏方/医讯在线服务,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关怀服务。
1 研究背景
1.1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就医体验亟待改善
大型三甲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专家资源、医疗设备高度集中,患者院内挂号、就诊、缴费、检查、取药流程需多次、长时间排队,就诊效率和服务感知不佳。乡镇医院、社区医院全科医生不足、医生执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医疗设备不全,危重和疑难病症救治能力不足,对大型医院患者分流能力有限。
1.2 缺乏实体医院支撑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互联网企业运营的在线医疗服务机构,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出国家医政部门许可范围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情况,且普遍不具备实体医院资源支撑,签约医生执业资格、诊疗服务质量均存在安全隐患,患者诊疗记录难以作为实体医院复诊依据,是医疗服务投诉和法律纠纷的高发领域。
1.3 实体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尚未覆盖诊疗服务全流程
实体医院建设运营的互联网医院,大多仅针对诊前、诊后环节提供在线医疗服务,或仅能提供部分科室、专家号源互联网预约和在线诊疗服务。同时,互联网医院平台与院内远程诊疗、慢病管理系统独立运行,未能实现互联网医疗服务与院内医疗服务资源高效整合、线上线下有效协同,医院服务压力未得到显著改善。
2 研究目标
2.1 依托实体三甲医院资源建设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
根据国家医政部门管理要求和许可范围,合法合规建设互联网医院平台,探索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打造三甲医院全科室、全号源预约服务能力,提升患者预约、就诊、缴费、报告查询等常规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感知。通过构建互联网医疗平台助力医院扩大辐射区域,吸引域外患者,提升行业口碑。
2.2 基于互联网医院平台创建全流程在线医疗服务新模式
基于互联网医院平台,实现诊前导诊咨询与预约、诊中问诊与处方、诊后报告查询与药品寄送的全流程在线服务。同时,对接电子病历、检查检验数据,并结合智能健康终端监测数据,为慢病患者提供智能院后随访和健康管理服务(指标监控、健康监测、风险识别、用药提醒、健康干预),创建互联网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2.3 基于互联网医院平台融合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服务
基于中国移动云视讯平台远程视频和会议能力,结合医院远程诊疗服务需求,定制开发多模式远程会诊系统,将全流程自助服务嵌入互联网医院业务流程,实现云门诊和远程会诊自助预约、在线排队、定时接入。基于互联网医院和远程会诊平台建立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服务体系,支持与国内外医疗机构及教学机构开展线上签约、线上审批、远程预约及跨国会诊和国际教学服务。
2.4 实现互联网医院平台云化部署和资源弹性配置
互联网医院平台基于云化机制部署,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该架构业务应用和平台分离,能够实现应用容器化,打造轻量级平台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应用,有效节约平台部署成本,且系统运营期间可根据资源需求快速弹性扩容,支持业务功能灵活扩展和复制移植。
3 技术方案
3.1 整体架构
为保障系统稳定性和资源弹性扩展,本系统不再沿用医疗行业传统定制化平台建设模式,而采用云平台方式进行互联网医院系统部署、基于集装箱架构进行软件规划设计,平台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医院平台整体架构
平台系统软件和业务应用统一部署在运营商行业云,应用软件采用纵向分层+横向解耦模式设计,业务应用和平台承载实现分离,通过底层数据交换平台与院内自有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为承载三甲医院互联网医疗全业务场景,前、后台应用采用集群模式共需配置云服务器(16核、32g、1T)16-18台,且前6-12个月系统功能分批上线和业务承载未饱和前,可按半配开通资源(8核、16g、1T),并根据业务运行情况实时进行资源扩充。而按以往物理机、主备托管模式,相同规模场景需一次性投入同配置服务器24-28台,24个月内物理资源相对云平台方式需增加投入50%以上。
3.2 系统模型与软件架构
互联网医院平台系统设计包含接入层、应用服务层、业务服务层、框架服务层、数据服务层,系统逻辑模型如图2所示。各层规划如下:
图2 互联网医院平台系统逻辑模型
(1)接入层:包括外部App、web、weChat服务,接口平台通过接入适配接入应用服务层。为满足高并发、高可用要求,采用硬负载和软负载结合方式进行负责均衡。
(2)应用服务层:包括App应用、web应用、weChat应用,为保障系统稳定性,各应用采用集群模式部署。
(3)业务服务层: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服务支撑,包含线上/线下(Online To Offline,O2O)医疗服务(预约挂号、报告查询、排队叫号、诊间支付)和平台服务(健康资讯、智能导诊、健康百科)。各类业务可根据用户量、访问量、并发数、重要性灵活切分为独立服务进行发布。
(4)框架服务层:包含配置服务、移动应用服务、资源服务、日志服务、消息服务、患者主索引服务。框架服务独立发布,各服务之间通过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RPC),以保证各类服务器的原子性。
(5)数据层:按统一约定数据规范结构,整合底层数据资源,为上层应用和服务提供数据服务。数据库设计采用双主双从集群模式和容灾架构,业务数据库根据业务服务、框架服务独立设计,保证各服务独立性,不会因单一服务问题导致系统故障。
鉴于医院信息化系统实时性、并发性要求高,内部数据交换频率高、交互数据量大,且业务数据规模增长快速,为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对底层数据接口和基础数据质量能进行实时校验,系统架构设计需进行分层交互、模块化对接,保障前端设备信息展示、应用数据调用能够及时、稳定获取业务层可用信息,保障业务层能够及时、稳定获取经框架层二次整合的底层源数据信息。
互联网医院平台软件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可运营性和可扩展性,采用SOA架构,实现业务应用和平台分离,如图3所示。云平台系统基于Docker、云化机制实现,并将应用容器化,实现轻量级PaaS应用,可有效节约部署成本,提高业务发布效率。
图3 互联网医院平台应用服务架构
互联网医院应用软件开发部署基于业务分层、功能解耦模式实现,以保障层间业务和服务灵活调用、层内业务功能可独立发布,所有业务和服务均可实现功能级输出、模块化复制,有利于后期业务灵活扩展和移植。
3.3 院内线下流程改造
通过对线下预约机制进行实名制改造,增加患者主索引机制,将院内全科室、全号源纳入预约资源池,将底层数据交换平台与院内门诊、医技、检查检验、药事系统对接,实现院内线下系统流程改造。建设4大电子渠道门户(WEB官网、移动App、微信公众号、12580语音平台),一站式覆盖所有属性预约患者,支持医院全科室+全号源预约、检查检验报告在线查询、药品电子处方和电子配送。
3.4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能力嵌入
在实现院内线下线上资源协同、开放互联网在线诊疗基础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交互技术,实现诊前精确导诊、精确预约,诊中智能问诊、国际会诊同声翻译,诊后智能慢病管理和康复保健提醒,实现智能化全流程健康服务。
平台基于患者就诊行为数据、智能健康终端实时数据,结合院内电子病历、检查检验报告、院后随访与慢病管理信息,探索在线开展智能咨询与智能导诊、人工智能辅助问诊、慢病智能管理服务。智能导诊服务包括就医趋势分析、热点病症预测、排班与号源调整,人工智能辅助问诊包括体质辨析、报告分析、处方建议,慢病智能管理包括指标监控、健康监测、风险识别、用药提醒、健康干预等服务,全面提升在线诊疗效率和诊疗方案准确性,提高患者服务感知。
4 方案先进性
4.1 云化部署+软件分层架构提升系统稳定性和资源利用率
基于运营商行业云进行平台部署,基于集装箱架构进行软件设计,改变医疗行业定制平台建设模式,为系统稳定运行提供运营商级运维保障,并显著降低投资成本。同时,基于应用软件业务分层、功能解耦设计,可友好支持应用功能模块化移植和快速复制。
4.2 四大服务入口联动保障全科室+全号源预约
在国内大型三甲综合医院中率先实现全科室(40+)、全号源(每日25000+)在线预约,4大渠道(WEB官网、移动App、微信公众号、12580语音平台)覆盖所有在线入口,保障医院各类号源全部开放自助预约,在线预约量占门诊总量20%以上,显著提升患者就医效率和服务感知。
4.3 通用视频平台+需求个性定制实现多模式远程医疗
基于运营商云平台基础会议能力+个性化需求定制,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嵌入在线诊疗功能,实现面向个人患者的专家云门诊,面向医疗合作机构的多模式远程会诊(预约医生、预约科室、跨学科联合会诊),增强医联体合作粘性,强化分级诊疗支撑和服务能力。
4.4 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精确导诊与智能问诊
基于患者预约与就诊行为大数据、智能健康终端体征数据,结合电子病历、检查检验数据、院后随访与慢病管理信息,通过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交互技术,大大提升在线问诊效率和诊疗方案准确性,实现智能咨询与智能导诊、人工智能辅助问诊、慢病智能管理服务,打造全流程健康服务平台。
5 结束语
运营商大力推进“云网业”融合,在产业链具备多重优势。本文基于运营商行业云平台和视频平台基础能力,构建了新一代互联网医院平台,促进优化医院服务流程和品质,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范围,提高患者服务感知和就诊效率。自平台整体功能上线以来,注册用户超过130万人,每周预约就诊量2.7万人次(占门诊就诊病人总量20%以上),平台客户端平均日活1.2万人次,累计服务用户257万人次,云门诊已在40个科室开放在线咨询和诊疗服务,远程会诊与18个国家的海外中医机构和中医学院、国内10余家中医医联体医院建立常态化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合作。累计开展个人云门诊40000人次、医联体远程会诊和多学科会诊210人次、国内外远程教学20000人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云门诊累计接诊服务超过20000人次。
互联网医院云平台基于运营商行业云搭建,依托实体三甲医院支撑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对接了原有医院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成果辐射区域内医联体医院,为基层医院提供三甲医院同质化的诊断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大幅提升互联网医院的诊疗服务质量。同时基于行业云平台能够有效达成数据的高效利用,平台算法模型经过反复临床验证,不断训练与优化迭代,具备良好的可移植性。云化部署可根据业务运行情况实时进行资源扩充,有效管控系统资源利用率和平台运营成本。随着5G边缘计算(MEC)业务场景的普及,互联网医疗领域将进一步融合5G技术,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有助于打造更高水平的智慧医疗服务云平台,进一步推进区域医疗全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