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沿黄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2021-07-2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陕西黄河

陈 小 红

(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2020年4月,陕西印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久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黄河流域在陕西的地理位置、经济及生态功能地位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陕西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使命。对于陕西沿黄区域来说,努力实现“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生态保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是助力陕西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黄河“上源卡日曲出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资各雅山麓,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北部注入渤海。全长5 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平方公里”[1]958,九曲黄河自西向东奔腾而下,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大量的泥沙形成了适宜耕种的冲积平原,孕育了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1.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先民用勤劳的双手,依托大江大河流域丰沃的地理水利条件,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和文化,并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黄河文化主要指“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3]。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政治的沉淀与积累,在黄河文化的滋养下,历代人民在与黄河抗争与搏击中形成了“团结、拼搏、求实、开拓、奉献”的黄河精神,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政治色彩、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和强大的同化能力等特点,彰显着民本仁政、多元开放、包容共享、创新创造以及和合思想等核心价值。

首先,大河流域地理条件孕育了整体主义观念。大江大河带来了适宜于耕作的细沙黄土、良好的水利条件,滋养着农耕社会发展。同时,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水患频仍,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 500多年间,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危及人民生计和社会稳定。“我们发现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严重得多。”[4]12不论是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是水患治理,劳动人民、村社必须生死与共,团结一致,才能求得生存。这种整体主义观念崇尚集体主义和秩序,通过秩序来维护自由、保障生存;同时也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成为多元统一、兼容并蓄的文化体系。如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致、集中力量办大事,已成为中国制度、中国模式、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政治优势,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着精神力量。

其次,乡土中国“熟人社会”形态形成了守望相助、信任依赖的关系模式。有学者以陕西袁家村为例进行调研,提出熟人社会这种传统社会形态具有三大核心特征:熟人关系网络、人情机制、面子观,显示了其作用于村庄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和观念动员的内在机制,促进和推动着乡村的内源式发展。[5]28-41其中的熟人关系网络通过信息对称推进资源动员,人情机制以其互惠逻辑促进成员动员,面子观凝聚村庄共识、规范成员行为,推动着观念动员。这一研究表明,熟人社会并未瓦解,它仍根深蒂固地内化在村庄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宝贵的社会财富,发挥着强大的动员能力,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再次,勤劳实干而又内敛保守的心理和行为。“以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依托,根植于膏腴的土地、温湿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和蔓延起来。”[6]58-61适宜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使得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世代以农业耕种为正道,一方面耕读传家、重农抑商成为封建国家生存和延续的经济基础,也形成了这一区域人民勤劳朴实、踏实实干,同时又安定求稳,内敛保守的心理和性格。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和市场经济不断发育、成熟,冲击着传统的文化意识和心理,但是文化惯性使沿黄一带劳动人民,延续和传承着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

2.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成果丰富。任冠文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7]159-162Maria Valkova Shishmanovaar认为文化走廊、文化旅游产品对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对形成文化旅游流、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意义重大。[8]246-254郭文等认为旅游开发下的文化遗产面临和经历着“地方传统”和“现代发展”的冲突与融合。[9]708-715Saso Korunovskia通过分析个案,提出应该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应成为旅游供给的一部分。[10]104-112孙青等以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建立“资源—市场”矩阵评价模型以评价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潜力。[11]191-192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且比较成熟,以某一景区、旅游城市为个案的研究更是各具特色。但涉及省域及区域协同联动的研究较少,目前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针对性、系统性研究成果更是少见,已有的零散研究多集中在产业融合发展、对策与路径研究、乡村文化、红色文化旅游等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即要提高经济活力,培养创新和竞争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等多方面的需要。当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全面凸显,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文化旅游更加注重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印象,满足着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随着文化和旅游消费日益走向大众化,要求不断培育旅游业发展新动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文化旅游资源的转化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最有潜力的旅游产品,因而深化文化旅游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和高质量供给,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黄河流域陕西沿黄区域,主要就是通过文旅融合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要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做好沿黄区域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发扬创新。

(二)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首次上升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各级城市也高度重视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厚植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建设黄河生态旅游经济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黄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厚植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12]“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在古代曾经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态良好的地域,华夏先民在这里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耕业,奠定了文明的根基。”[13]35黄河流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精神风貌和社会规范,这种厚重而久远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而文化自信首先源于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2.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培养家国情怀、文化认同的载体

文化认同是培养和增强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竞争力的基础。“文化和旅游的关系起源于旅游者寻找文化身份认同,并由于文化逐渐演变成旅游者身份符号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需要不断增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身份认同,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旅的真正融合。”[14]162-166文化旅游产业已日益成为培养国民文化认同的媒介,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是根脉所在,自大禹治水开始形成的大一统意识和整体主义国家观,成就了“华夏始祖、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的政治意识,成为当前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3.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同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而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发挥着传承优秀文化、展现区域特色,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重要作用。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人民政府围绕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开展了多领域合作,沿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一体化、特色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等有了长足的发展。而进一步的文旅融合、共建共享的举措与实践,必将大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4.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天地人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类对自然和生态经历了惧怕、屈服到改造、征服再到和谐发展的认识过程,但是黄河文化自产生始就蕴含着天人和谐、崇尚自然、乘势利导的认识。在治水实践中,先有大禹治水改“堵”为“疏”,《淮南子·原道训》将其方略概括为“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西汉贾让提出“治河三策”。后有明末治河专家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之策,都闪耀着敬畏自然、因势利导的智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这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陕西沿黄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及独特性

陕西地处黄河“几”字湾内部、黄河中游,陕西黄河流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65%和76%,人口密集,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承接东西、辐射南北的战略使命,是重要的经济地带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但是存在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对于正处于追赶超越的战略机遇期的陕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由之路。

二、黄河流域陕西沿黄区域文化旅游及保护的现状

(一)陕西沿黄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及现状

黄河流域共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其中陕西段位于黄河流域中游,是指黄河干流沿岸区域,覆盖的城市有榆林、延安、铜川、咸阳、西安、宝鸡、渭南以及商洛;黄河干流主要流经的城市及县城有榆林(府谷、神木等7县)、延安(延川等3县)、渭南(韩城、合阳、大荔、潼关等4县)共3个地级市、1个县级市、13个区县,面积2.98万平方千米。地势大致为西高东低,地貌以黄土为主,大部分处于黄土高原沟壑区。[15]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陕西对黄河流域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治理高度重视,出台和实施了扶持文化旅游、区域协同、黄河生态保护及治理、沿黄交通等政策举措,对推进黄河流域文化保护及传承、文旅资源开发产生了重要作用。

1.自然地理旅游资源独特

黄河流经陕西境内,自北向南经过了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三大地形地貌区,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山塬起伏,地形复杂,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天下黄河第一湾”的乾坤湾,黄河龙门、洽川湿地、三河湿地以及风陵古渡等潼关八景地质地貌景观。[16]陕西沿黄区域独特的黄河自然景观、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基础雄厚

陕西沿黄区域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既有丰富的自然地理旅游资源,也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陕西沿黄城镇带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致可以分为历史遗迹遗址、人文历史资源及民族风情资源。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遗址有黄河入陕第一城、古代军事要塞府谷府州古城、佳县香炉寺、白云山道观、吴堡古城、陕北“小华山”之称的会峰寨,“鲤鱼跳龙门”之称的禹门古渡等;人文历史资源如大禹文化、航运文化,还有民俗文化如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陕北剪纸、壶口斗鼓、宜川刺绣、韩城龙门行鼓、合阳花馍等,都是陕西沿黄区域重要的文化资源。再次,陕西沿黄区域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见表1。

表1 陕西沿黄区域部分文化旅游资源

3.农业资源优越,地方特色经济效益凸显

黄河流域陕西段属温带大陆型气候,加之中原腹地的地理位置,成为其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虽然动植物物种较为普通,但生物物种丰富多样,目前已有许多较有名气和一定规模的地方特色经济作物,形成了佳县红枣、陕北小杂粮、清涧粉条、渭北苹果、韩城花椒等地方特色经济作物,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4.旅游产品与地域文化结合,观赏性和文化性加强

文创产品是地域文化传播的桥梁。近年来,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注重文创品牌的设计与开发,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和元素,以文化与市场的融合带动经济和文旅产业发展。黄河流域各地和景点也开始基于地域文化来开发和设计文创产品,打造具有观赏性和文化性双重属性的文化符号,如特色非遗、戏曲舞蹈、图书绘画书法以及玩偶公仔、系列服饰、陶器、邮票等,这些产品不仅有利于黄河文化的传播,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文化旅游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优势明显

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生态文明等鼓励和优惠政策的出台,为文化旅游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自2014年国务院批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以来,沿黄区域各地各级政府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三省四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始探索区域协同、文旅融合的新模式。2020年7月,陕西、山西两省文化和旅游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文化旅游合作机制、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优质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深化文化旅游人才交流五个方面合作交流,共结“秦晋之好”。对陕西而言,沿黄公路修建通车、黄河旅游文化节及中国黄河旅游大会的举办、成立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沿黄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等都进一步推动着“黄河旅游带”建设及沿黄区域的协同合作与发展。

(二)陕西沿黄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挖掘和传承保护不够,宣传展示等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陕西沿黄区域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是该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陕西沿黄一带文化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如韩城司马迁祠、壶口瀑布、洽川湿地等个别传统核心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各自为战的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规模效应的发挥。同时,旅游景点对黄河文化以及沿黄红色资源的挖掘和传承保护不够,宣传展示不足,新媒体传播、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几近空白,资源开发整体上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特色优势不明显,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增效不显著。

2.文化旅游规划布局不合理,同质化现象严重

201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陕西省沿黄生态城镇带规划(2015—2030)》,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从宏观上对陕西沿黄区域城镇的发展目标、定位、规划范围、年限及行动计划等进行了明确指导,提出到2030年在沿黄地区要形成“一园两群三片四心”的“1234”总体空间结构。黄河沿线景点和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状态参差不齐、营销方式各自为政,缺少资源共享,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产品的整体打造和品牌形成。相似的景观必然产生相近的或雷同的产业项目,如黄河漂流、采摘园、风貌单一的特色小镇等,陷入产业趋同困境。因此,要加强黄河沿线跨区域的旅游合作,同时积极进行跨产业融合,增加旅游有效供给。如依托黄河流域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迹、村落、民风民俗等开展“旅游+文化”“旅游+农业”发展创意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3.文化旅游融合渠道和形式不够丰富,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不足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沿黄区域各地要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资源整合,打造具有浓郁黄河文化的旅游品牌。首先,文旅融合发展不足,直接影响文化教育功能。其次,文旅产业规模小,没有形成区域整体旅游链条,且区域间文旅产业发展不平衡,也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文旅产业竞争力不强。最后,文旅融合不是传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简单相加,在融合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新业态的培育,整合资源,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开发数字视听娱乐、电子竞技、文化创意产品等,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

三、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陕西沿黄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保护优先:凸显特色,保持本真,全面加强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传承

保护优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二是对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陕西沿黄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而言,要对区域内所有旅游资源进行收集、梳理与整合,统一规划,提取最具特色的主题元素,形成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产品,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造成的浪费。同时,要将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与自然地理旅游资源相融合,从情怀情绪和旅游空间两个维度,充分展现黄河之雄浑和文化之壮美,形成鲜明的品牌形象和深刻的认知,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区域协同: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品牌

自然地理资源和景区开发要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注重区域联合,同时突出自身特色。克服各自为战、趋同困境,首先需要加强宏观管理和组织,对旅游开发、经济建设、品牌塑造、大型文化活动等进行统筹协调和安排。其次,各省、市、县要明确本地在沿黄城镇带中的产业定位和发展路径,健全各地区文化旅游合作机制,尤其是加强重点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各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再次,进一步进行沿线旅游资源的主题定位,如地质地貌游、历史古迹游、民俗体验游、生态观光自驾游、研学旅游等。最后,要加快黄河文化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制造加工、中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资源联动,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正确把握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方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主动适应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平台融合、功能融合、技术融合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突出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的现代打造,推动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17]76-79还要注意通过交通一体化连点成线,促进旅游资源单体的开发。打通交通瓶颈,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除了有助于大型景区的开发,还有助于以便捷的交通串联各地小旅游资源单体。目前,陕西沿黄公路的开通串联沿线景区,交通便利,客观上激活了沿线小旅游资源单体的潜在市场,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

(四)产业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广泛开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品质的体现,丰富着旅游的内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体验和交流的重要途径,旅游与文化的传播是相生相伴的。低碳经济时代,旅游业进入大调整时期,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共生共进也成为大势所趋,这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引擎、提升经济效益和创造社会价值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要注重文化内核,突出文化内涵,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依托黄河文化、结合地域特色来丰富旅游产品,拓宽旅游市场,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切实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陕西黄河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