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拉松赛事产业运作方式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
2021-07-22周立新
周立新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极大的富足之余,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我国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实物型向参与型转变,尤其是对于健康的投资,更加成为人们的共识,从而使得多样化的健身休闲需求不断涌现。其中,滑雪、登山、马拉松等健身休闲运动的蓬勃兴起,以其特有的运动项目内在神韵吸引着众多爱好者参与其中。特别是马拉松赛事运动项目的悄然兴起备受大众的欢迎。马拉松赛事因其开放包容的竞赛魅力对广大爱好者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力。开放指的是城市的开放,城市的街道作为比赛的场地,可以在比赛中感受城市的文化魅力;包容指的是对参赛选手的包容,跟其它比赛不同,马拉松赛事强调的是比赛的参与感,普通大众、业余选手不分水平高低都可以和精英选手同场竞赛。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结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诸多学者都对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以及效益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然而对于马拉松赛事运作方式如何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性研究却并不多见,这正是当下马拉松赛事产业作为基础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在马拉松赛事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更加需要马拉松赛事作为体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一场成功而精彩的马拉松赛事绝不仅仅是参赛选手竞技水平的比拼,也不是竞赛成绩的较量、更不是竞赛结果的终结。相反,它是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展示,是人们运动基因表达的再现,更是运动项目内在神韵的诠释。城市通过马拉松赛事的平台展示了城市形象且营造了多元的文化生活方式,参赛者通过马拉松赛事舞台挑战了自我并感受了运动项目的独特魅力,这才是马拉松赛事产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对马拉松赛事产业的运作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的研究是必要的、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找到马拉松赛事的运作方式,进而试图通过研究马拉松赛事的运作方式从而找到其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最终能够利用马拉松赛事的运作方式更好的服务城市文化建设。
研究的理论意义:通过研究中国马拉松赛事产业运作方式、城市文化建设从而找到两者间存在的关系,进而为后人研究马拉松赛事的运作和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同时丰富体育赛事运作的相关理论基础。
研究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中国马拉松赛事产业运作方式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从而明确马拉松赛事运作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为相关职能部门和管理机构进行体育赛事运作和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现实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国马拉松赛事产业运作方式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调查对象为参加马拉松赛事的爱好者和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策划者以及体育产业的专家学者。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中国万方数据库、百度学术和国务院办公厅网站、体育总局官网等查阅体育产业相关文件和马拉松赛事运作、城市文化建设相关文献为本研究奠定文献基础,同时结合当下马拉松赛事持续火爆的现象,从而确定本研究的主题。
2.2.2 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适用于发生在当下的事情,但无法对相关因素进行控制和准确量化的事件。案例研究法的资料来源于直接观察事件过程或对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进行访谈。这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渠道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查阅历史资料、访谈等。此外,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某种程度的非正式控制,比如参与性观察。马拉松赛事的相关因素难以控制,同时对于赛事运作的方式更多的是直接观察或者对于赛事的参与者、策划者进行访谈。因此,本研究会引用成功的马拉松赛事案例予以说明其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
2.2.3 访谈法
本研究通过对马拉松赛事的参与者进行开放式的访谈来了解马拉松赛事对个体带来的主观感受,通过对马拉松赛事的策划者和体育赛事产业的专家学者进行半开放式访谈来了解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重点了解马拉松赛事产业运作方式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
3.结果与分析
3.1 马拉松赛事产业运作方式
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产业运作方式主要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实际上一场马拉松下来是多方受益的事情:参赛者感受到了运动的愉悦情趣,体验了超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和时光流逝的流畅感;城市打响了知名度,拉动了消费,获得了人们因一场比赛而记住了一座城市,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运营公司和赞助商拓展了业务,拓展了市场,宣传了品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宏观指导和对赛事的顶层设计。政府要站在城市发展的定位上进行赛事设计,要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底蕴以及群众基础来规划赛事整体布局把城市灵魂真正融入到赛事中来。比如西安的城墙马拉松、无锡的樱花马拉松、河北美丽乡村马拉松系列赛等等都是成功的案例。(2)奠定城市管理水平,提升赛事服务质量。政府要重视参与者的赛程体验,重视参与者的交通、旅游和食宿等消费体验,同时在医疗保障、体育设施和秩序管理等方面要做足功课以保证马拉松赛事的有序开展。(3)以赛事为依托,打好产业组合拳。马拉松赛事对于消费的影响是毋庸置疑,显而易见的。对城市发展而言,获得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旅游餐饮等马拉松经济常态是主办马拉松赛事的重要驱力。市场参与主要体现在运营公司和赞助商这两种形式:运营公司能够赛事版权、电视转播权和企业赞助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而赞助商则可以通过赛事平台进行品牌宣传从而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
3.2 马拉松赛事产业运作与国家宏观战略一脉相承
2014 年10 月20 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国务院46 号文件,提出要把体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发体育产业潜在的市场空间,扩大内需,刺激消费。46 号文件的出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由国务院出台的促进体育消费的文件。时隔两年后,2016 年10 月28 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即国务院77 号文件。指出健身休闲产业是社会公众参与体育最直接的领域,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和基础,是体育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经济新常态,政策新要求,社会发展新形势,文化新时代和体育新征程,77 号文件的出台是符合当下局势,适应发展同时也是发力精准的政策文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46 号文件和77 号文件,国家11 部委于2018 年1 月12 日又联合发布了《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马拉松运动持续健康发展,为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 年12 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即国务院121 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城市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集聚区,推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体育竞赛表演企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助推剂。纵观以上有关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出台,我们不难发现:马拉松赛事产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相反它既与国家宏观战略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首先从时间发展的逻辑来看,国务院先是颁布了46 号文件和77 号文件,紧接着11 部委又联合出台了《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最后国务院又制定了121 号文件,特别强调了体育赛事城市的打造。其次从政策构建的逻辑来看,46 号文件是国务院对当下我国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发展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构想,77 号文件、《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和121 号文件则是46 号文件的深入展开和明确指引,因此是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由此可知,马拉松赛事产业的运作这样的背景下顺势而为,应运而生。
3.3 马拉松赛事产业运作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
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的融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搜话题,越是在当下如火如荼开展的马拉松赛事,我们越加地需要将赛事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从而展现城市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生活方式。(1)依托国家战略,寻找城市文化特色。2018 年初11 部委联合发布了《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为中国马拉松赛事的产业化、规范化、系统化指明了方向。马松赛事的蓬勃发展对城市的全面健康、文化生活塑造以及城市文化特色打造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上海合作组织举办的昆明马拉松赛事既是典型的范本。彩云之南的“春城”以文体旅融合为主题,将各参与方的城市特色文化融入体育盛典,赛事举办期间,各成员国积极和驻华使节积极参与,约万名马拉松爱好者和部分专业运动员参加比赛。同时在昆明市政府的协助下已经成为昆明市发展大健康产业,建设“健康昆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依托。昆明市通过连续举办上合马拉松赛事,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的战略。(2)用心开发赛事,挈合城市文化。上合昆明马拉松赛事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要专注于赛事运营,专注于设计赛事流程,跑者服务质量,赛道氛围等利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城市文化建设和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紧密融合打造精品赛事。同时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必定有可供我们挖掘的文化资源瑰宝,因为马拉松赛事是一个有故事的赛事,是一个有温情的赛事,是可以和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赛事,更是一个有着鲜活感召力的赛事。
(注:2 幅插图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