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植红色基因 润泽纯真童心
——对统编语文教材一至三年级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教学的思考

2021-07-22何燎荧

辽宁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革命文本课文

何燎荧

(浙江省余姚市黄家埠镇中心小学)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多篇中国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作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通过上述介绍,教师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地位,尤其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针对革命传文化课文开展精准施教呢?笔者将统编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日常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党史教育。

一、统编教材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编排及特征

语文课程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三观带来积极影响,有助于教师通过文本的载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自一年级起就编排了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类课文,随着儿童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年级的升高,编排数量逐步增大。笔者对1~3年级课文进行了系统梳理。

(一)课文编排情况(见表1)

表1 1~3年级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编排情况表

(二)教材的编排特征

统编教材在编排革命传统教育类的课文时具有明显的特色。

1.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比重较大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中,题材为革命传统文化类的课文数量在70篇左右,其中,小学和初中分别选编的数量为40篇、29篇。小学6年一共有12册教材,选编课文的数量达280篇(低段的单独识字教材未统计在内),其中包含40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文的总数量中占比14%。可见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在儿童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国家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2.内容的编排具有持续性

统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重点考虑的是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例如,一年级上册编入内容比较简短的儿歌《升国旗》,一年级下册编入了比较容易理解的、有关领袖的小故事,即《吃水不忘挖井人》,自此,小学启蒙教育开始向革命文化延伸。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领略领袖毛泽东的风采,体验幸福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二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全部都是围绕“革命文化教育”题材开展,即第六单元,如《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这两篇课文存在相同共性,即主人公都是伟人,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随着年级的上升,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数量随之变多,并分为精读和略读课文。通过课后习题,挖掘革命教育内容,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加深学生对革命教育的理解。在“语文园地”也出现了革命性教育的语文学习资料,引导学生积累。同时,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这样持续性的编排,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3.编排方式灵活多样

统编教材编排独具匠心,一是采取单元语文要素为基础,随机分散于各单元。例如,二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三年级上册的《手术台就是阵地》。如此编排,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时常欣赏到有关革命文化的优秀作品,在红色洗礼中养成爱国意识;二是将单元专题作为编排依据,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在一个单元中编入多篇革命传统类教育题材的课文,如《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让学生从多角度集中学习各类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4.选文注重儿童立场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内容以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革命领袖、伟人风采为主,离现在小学生的生活很远,他们对那个时代的生活并不了解,也对这些伟人的生活不熟悉。因此选入教材的文本立足于儿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挑选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源于小学生日常所见或经历,通过“小故事”的方式呈现。例如,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故事紧紧围绕毛主席亲自动手,带领战士与百姓共同挖井这条主线开展;二年级下册的《朱德的扁担》,该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朱德亲自下山,与战士们一起挑粮;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讲述了邓小平爷爷和首都人民一起植树的故事;《难忘的泼水节》主要讲述了周恩来总理与少数民族(傣族)共度泼水佳节的故事;三年级下册《不懂就要问》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私塾勤奋读书的故事。教材立足于儿童的立场,从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怀着一种期待,走进革命的故事中,感受到精彩内容,循序渐进地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

(三)教材选文的基本特征

1.文体上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文本主要以写人叙事为主,其他文体并存。另一方面,小学教材以人物叙事为主,兼顾其他文体。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40多篇以写人叙事课文为主的革命传统教育类作品,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样文体的分布取决于单元语文要素的特点,以学习叙事性文体为主,兼顾其他语文知识的学习。

2.主题上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革命传统文化类课文主要包含两大类主题:第一类是伟人故事,第二类是英雄事迹。伟人故事即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质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首要内容。因此,教材在设计时加入了几篇能够通过平凡小事彰显伟人风采的课文。英雄事迹即学生通过描写英雄人物的故事课文的学习来体会革命家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振兴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中,描写英雄人物,讲述英雄人物故事的课文篇数最多,真正通读该类课文应当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及思维能力,故全部编排至中年级后期以及高年级教材。

二、统编教材中革命教育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在课文教学期间,教师往往因注重思想情感的抒发,却忘了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消化能力,致使语文课程成为思想品德课。作为教师应当明确目标,清楚认知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差异,严禁盲目地向学生讲述大道理。要掌握“文道统一”的精髓,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与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和优良品德有效衔接起来。由于主题和教育目标的特殊性,教学时需关注到特别之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启蒙教育阶段更应该做好教育者,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培养、文化思想培育。低年级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单纯的割裂文化与思想是教师不尽责的表现,也是对教育初衷的误解。思想教育尤其是革命传统教育应该是其他各科课程的总指导,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日常教育中引导、培养和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和革命情操。笔者根据多年教育实践,提出如下探索性意见。

(一)植入典型资料,降低阅读难度

统编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题材主要以特殊年代、伟人特殊言行等有关,与现代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会制约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造成了阅读障碍。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不同渠道广泛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包括相关人物、事件等。在课堂上,可借助现代化科技,如多媒体等将学生精心准备的图片、资料等进行展示,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为学习新课文做好准备。同时,在备课的过程中,还要精心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在通读此类文章时,学生难免会出现阅读障碍,而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就是提前了解文章背景,让学生提前了解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该课文讲述的内容较为久远,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学生对全文的理解,笔者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课前布置口头作业,向家长了解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事。课上,大部分学生对“井”并不熟悉,借助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井”对于当时农民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交流资料,教师补充小结,通过短视频了解当年挖井时的艰辛。

又如《朱德的扁担》一文中只提及朱德“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但朱德到底是什么人,有哪些事迹,低年级学生了解甚少。这就有必要让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展示,教师补充小结,否则学生是很难体会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之情。此文本教学资料补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导入阶段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对朱德的了解;识字阶段,可以出示图片资料,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研读课文阶段,可以补充会师背景知识,观察挑粮路线,感受挑粮的艰辛,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只有这样,一年级的学生才能更准确地领会课文内容,对人物敬佩也油然而生。

此外,教学中可以高效借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补充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获得更加形象,具体的革命人物光辉形象。

(二)品读关键词语,落实语文要素

教学革命传统教育类的课文,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还要让他们在学习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人文主题的渗透,又要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革命教育类文本往往会通过对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特征。在日常教学期间,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寻找蕴藏在段落中的关键词句,反复揣摩其中的内涵,加强语言训练,在语言实践期间,通过有效方式适时将革命文化贯穿其中,进而凸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以《邓小平爷爷植树》为例,教师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段落中的关键词句,如“小心地移入”等,进而从动作上与作者引发共鸣,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伟人植树的场景当中,从而亲身体会邓爷爷严谨的做事态度。又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文四、五自然段时,教师可以从周总理外貌、神情和动作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圈画出描写神情和动作的词语;在简单交流后引导学生借助“笑容满面”以及“接过”“敲着”“踩着”“跳舞”“端着”等动作词语,说说周恩来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从而落实本单元“借助词语,了解课文内容”的语文要素,进而感受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同喜同乐的心情和心连心的高尚品质,实现“文道统一”。

(三)尊重文本价值,慎行多元解读

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类课文,担负着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其主导价值取向已经非常明确。教师应首先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使他们也能够对这些价值观表示认同;其次是将文中价值观渗透至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结合文本的学习来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进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最后,我们要慎行“多元解读”,学生一旦在理解上有了偏差,教师必须及时纠正。

(四)链接阅读实践,激发阅读兴趣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中,会出现“查查资料”“了解人物的其他故事”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法迁移使用,拓展阅读范围,激发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兴趣。如二年级上册的《难忘的泼水节》,讲述了周恩来总理与少数民族(傣族)共度佳节的故事,学习本课后,能从文本中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和蔼可亲。仅学习一篇课文,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贡献等方面内容还了解得不够全面。在本课教学结束后,笔者建议学生去搜集和欣赏其他有关周总理的课文,如《温暖》等,让学生阅读这些故事,从中感受周恩来是一位胸怀博大、生活节俭、深受人民爱戴的好总理。通过拓展阅读,学生更加全面地领略了伟人的风采。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中的英雄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的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代代相传的革命红色基因。此类课文的学习应该基于语文立场,坚持儿童立场,以语言积累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作为能力的起点,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在孩子的心田播下红色基因,使他们成为具有革命精神的祖国未来接班人。

猜你喜欢

革命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中国的出行革命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