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山再起

2021-07-21张国擎

当代 2021年4期
关键词:桓温谢安王羲之

张国擎

引子

东山再起,成语出典《晋书·谢安传》。

在一些史学家眼里,中国历史上的晋代名士辈出。晋人的潇洒,不滞于物质而强调精神层面的追求。那个时期的士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去体会自然,他们表里澄澈、坦荡空明,建立了唯美的哲学意境。

这个时代曾经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后人的书法大家,其中有卫瓘、索靖、卫铄(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谢安等等。

毛泽东对谢安评价极高,他说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又沉着,淝水之战立了大功,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两次大功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

曲觞清士

公元317年,西晋东渡。原籍山东的谢裒追随司马睿到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先任郡尉担军职后升吏部尚书。三年后,谢安出生在江夏(今武汉市)。

谢安四岁时,名士桓彝(桓温的父亲)见到他,大为赞赏,说这孩子风采清秀神态明达,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即东晋初年的名士王承)差。谢安稍大些时,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去请教名士王濛(东晋名士),王濛见谢安很是称奇。当谢安离去后,儿子王修问父亲:“刚才的客人气宇不凡,是什么来头?”王濛不语,将谢安的书法作品递给王修,王修竟然爱不释手,叹赞:如此秀美,孩儿真是望尘莫及啊!随即转请众友传阅,人人惊叹不已。王濛说:“此客勤勉不倦,日后定将咄咄逼人。”

王导也十分器重他。照说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导的器重,自然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了。加上父亲高位太常(太常为九卿之一),高官厚禄肯定不在话下。但不知何故,谢安与时尚相背,不爱官场爱大自然。从现有资料看,谢安与王羲之、李充(卫铄之子)、孙绰(东晋玄言诗人)、郗昙(东晋太尉郗鉴之子,司空郗愔之弟,曾任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这些高干子弟在一起,清淡玄学,迷醉不悟;偶尔来指点江山,激扬文章,亦是远离朝政。

有一次郗昙与王羲之、谢安三人饮酒聊天。郗昙提到了历史上韩、魏、赵六卿分晋的故事。依王羲之见解,韩、魏、赵等六卿分晋,最终让赵氏代晋,是历史的必然,如同“田陈代齐”。今天的东晋,谁也搞不清楚历史会让谁来收拾这盘散沙,尔等只能做看客。视今朝廷,与当年晋国有何不同?你郗氏,你谢氏,我王氏,当然还有庾氏,其他氏。表面一个皇上,实质不也是几大家族分权割治吗?表面维护朝廷,暗中分享权力,你争我斗,尔虞我诈。王羲之这番慷慨激昂,全场顿时寂静无声。谁也没有想到,谢安会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兄弟们,这与我们又有何相干?我们应该起的是另一种作用,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精神风貌,而不是随着他们的争斗继承或相袭。他说的是什么作用?大家自然明白,无须多言。随即,谢安端起酒,第一个敬王羲之:莫让俗事搅了我们难得的雅趣!

晉成康七年(公元341年),谢安二十一岁。时任润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名望,诚邀他任“开府”。庾冰是平定苏峻的功臣,在王导于公元339年去世后,东晋能够依赖的人便是庾冰。但庾冰面对强敌桓温家族的表现,让谢安心存不安,他担心庾、桓两大家族相斗,将自己夹在中间左右不是,干脆“走”为上。

庾冰没有看明白谢安,还是毛泽东看明白了。毛泽东在《晋书》的《谢安传》和《桓温传》的有关描写处,都画了很多圈和线。在《谢安传》上,他一处批了“有办法”,一处写了“谢安好”,而在《桓温传》上则写了他“是做样子”。

朝廷需要谢安,从最初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到庾冰诚邀上班一月而别去,接着朝廷仍然锲而不舍地诚邀谢安出山,先任命他为尚书郎,后吏部尚书范汪举荐他为吏部郎,谢安一概拒绝。

史家在说到谢安的拒绝时,提到了他的妻兄司徒左长史、侍中刘惔。刘惔见谢家各门都拥有高官厚禄,唯有谢安清贫还隐退山林,实在看不下去了,邀谢安喝酒并有意提醒他:“大丈夫不想富贵吗?”谢安掩鼻回道:恐怕难免。谢安告诉他自己曾在临安的山中,坐在石洞里,面对深谷,悠然叹道:“此般情致与伯夷有何两样!”刘惔见他如此,百般不解。

谢安寄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的许询、僧人支遁交游甚乐,他们或游山玩水,或捕鱼打猎;或吟诗作文,讨论书法,高谈阔论,痛斥时弊,恰丝毫无入世之心。

有一次谢安与孙绰等人泛舟大海,船行途中,渐渐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吟啸自若,嘱书童取笔墨,谢安练他的书法。风浪越转越大,众人惊慌起来,但见谢安行若无事,便也受

些感染,但总是惧怕中带惊恐地不时提醒谢安。谢安镇定自若,急就章一篇,宣读与众。众人惊讶,船夫见状,胆子更大了,船便更朝深海驰去。谢安过了一阵子,悠然自得地放下笔对船夫说了一句:“如此大风我们将如何返回呢?”船夫这才惊恐地赶紧驾船返航。

事后,王羲之问其风浪中如何有这般平静心态,谢安回说,师父常讲书法须心静神宁,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依我看,遇风浪能稳而不乱,只是中;乱中稳能握笔啸吟山林,才是上。这让王羲之自感愧疚,为了书法,生活中如此追求的,除了谢安,还有谁可比?

别人以为谢安真的迷上了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其实,非也!还是会稽王司马昱(后来的晋简文帝)独具慧眼,识破谢安隐居的真心,断定他日后一定会出山,说:“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完美书法

谢安看破红尘,不恋官场,但对书法恰是情有独钟,故后人称其“完美书法家”。

我国的书法到了东晋,发生的变化是:篆体、隶书基本固型,其他各种名目繁多的书体大致也归类进入篆、隶、正、草,逐渐趋向定型。特别是楷书(正书),经过前朝三国时期的钟繇的努力,初具形态并由楷书发展为行书。在行书形成的相当一段时间,主要就是王羲之与谢安等一班书生在琢磨行书书体变化,他们在字形已经成定论的前提下,追求书体上的完美与精致。

后人说到谢安对书体的迷恋时,说他携歌伎舞伎出游,在歌舞升平中,他关注舞伎的动作,舞伎一个立地定锥的动作,他竟然也以手猛挥,嘴里呼出:“点,当如此!”舞伎袖拂长甩或腿飞裙扬,谢安脱口而出:“轻舒即捺需稳健,飞扬之笔带力收……”众人明白,谢安是在借观舞姿而寻找书法走笔之势……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王羲之将父母兄长灵柩迁葬会稽。李充的母亲卫夫人晚年生活在剡县(会稽境内),谢安与王羲之等人常常去看望师父卫夫人,大家在一起讨论书法。有一次,这几位年轻人习剑论道时,卫夫人过来了,她顺着大家谈论的舞剑话题,有意引申到书法上来,剖析剑术与书法用笔的内在规律,使大家从中领悟腕劲与臂力的关系。依卫铄之见:腕劲用巧了,剑从腕转的柔力中得到新启,剑锋可逆上,此时钝锉得当,便能直刺要害。但是,如果腕劲用重了,臂力没有先期铺垫相助,会如何呢?这个分寸又该如何把握呢?话题刚刚提出,只听得有人大叫一声,接着“咣当”,剑落地。众人关注,是谢安拎着右手掌直颤抖,痛得额上直冒汗。坏了,大家都知道这是用力不均或过猛伤了腕筋。卫夫人说,你这是在腕转之际,缺乏温柔缓展,用力过猛,这一来,麻烦大了,如果是脱臼倒还好办。谢安忍着疼痛问,其他又会如何?卫夫人说,我们家有位叔叔,就是因为练剑走逆锋,过猛而使腕筋拉伤,从此再也无法写出好作品。闻此语,谢安顿时瘫到地上号啕大哭起来,众人怎么劝也不行。

王羲之想起了谢安相识的道士许迈,李充也说认识。三人立即启程去寻找许迈。到了观里,许迈看了谢安肿成馒头状的伤,先让观中小童用童尿将谢安的伤手泡入。自己旋即带王羲之与李充一行上山采药。当夜回观煎熬,将谢安伤手连夜泡在药水里,连续三天,肿消退。许迈道士叮嘱,三个月不能用劲。谢安嘴上答应,到了家,却马上开始握物,但记住卫夫人交代的,要用软劲,不要强使,如此天天不停,渐渐感觉正常后,开始握笔或提剑练腕力,握笔写字久而不行,他就抓笔画横竖线条。半年后,手腕恢复如初。谢安此刻再写横竖笔时,突然有新的感觉出现:下笔横竖画出的墨迹,与半年前的截然不同,后者墨迹苍劲有力,虚空灵性飞扬。他将这个发现与王羲之交流。王羲之说,我也在琢磨,书法行笔中一定是要有个线质感的,不然,横竖拖拉得笔迹那么长,没有变化,不起空灵苍涩如何是好。你这是将蔡邕的飞白用到行草上来了,又是一大创造。

谢安将这个发现告诉大家,大家都为他高兴,只有王羲之说了一句话:你是我们当中第一个找到门的,在书法上,你入门了。什么是入门呢?后人解释这句话时,用了一个字:“悟”!

谢安的悟:“书法唯风韵难及”,其关键又在于笔墨的丰富性、多变性。从那之后,谢安就专注于琢磨笔画在篆、隶、楷之间的关系,运笔与腕力的配合,他更发现书体走字在于转合适度、虚实相宜。不能用笔硬转,导致线质浮薄而飘忽,虚实失当。

渐渐地,功夫不亏有心人,谢安将楷体原本独立固态的点、横、撇、捺、弯钩,巧妙地、有机地联笔成型;大多数是一字一笔而成,且完全区别于草体。这样的成功尝试,为王羲之创作行书书体做了非常有力的铺垫。

王羲之在任时与谢安有次笔会,发现谢安将草书正写,有山林虚实、笔墨妙寄的绘画感觉。王羲之不得不说,安石,你的行书写得比我好。谢安还是很谦虚地说,我只能充作文公式的表现罢了。

后人评说王羲之成为行书的最佳集成时,总少不了顺带提到谢安。这说明,行书成为一种优秀的书体,其中更有谢安的一份功劳。

又过了一二年,王羲之邀大家兰亭集时,谢安以《伊昔先子》一诗率先和之:“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此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物景,微风翼轻航。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

翻成今天的文字,应该是这样的:

从前的你,兴趣总在春游。因为这句话,我们就常常往原野跑,连深山高岭也去。那茫茫原始的景象实在太美:云回荡在九霄,雾妖娆在眼前,这一切,化作了万丈瀑布冲下深潭,流散远方。今天,逢上好节日,我们一起撩起衣裳,迎接这佳肴美景,顺着微风展开翅膀去飞行,到陶元府上喝甘醇的美酒,恍惚见到了伏羲氏和唐尧。眼前各种不同的景象涌来,让我们像千寿的彭祖一样死去,不亦快哉!

谢安凭着三分醉意,挥笔书就这首诗,阐发了人生无常之感,众人亦附和而随。同时,大家一致赞叹其书法的文润、遒劲、飞扬,特别是带草意的行书风格竟然是一气呵成。但不知为什么,我们没能在今天欣赏到这首诗的书法真迹。有人说,当谢安看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悄悄地将这幅作品从众多的《兰亭集》中抽掉了。他认为王羲之行书的成就高于自己,便自觉地退出,从而成全了王羲之的历史地位。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谢安留下来的墨迹《近问帖》《善护帖》《中郎帖》《淳化阁帖》《凄闷帖》《六月帖》等,都可以看出他不仅仅是隶书与行书成功,还特善草书,其行笔文润,基础扎实。在写草书上,很多人不注意行笔与中锋走势,更忽视运笔中间的臂力与腕劲的配合,谢安的作品正是具备了这些长处而得以流传下来。

他原著文学集十卷,已失。《全晋诗》录其《与王胡之》《兰亭诗》等三首,其他一些文字,则散见于《晋书》。

东晋社会重门户,也重精英,一個家族得有政治精英,才能维持家族地位。谢家本来打算以谢安的弟弟谢万做跳板,更上一层楼,谢万北伐溃败却令许昌、颍川、谯、沛等豫州各郡落入前燕之手,当谢万兵回朝廷,即被贬为庶人。谢万善于清谈,曾与兄长谢安等四十二人一同参加兰亭雅集,并在会上赋诗一首。司马昱那时赏识谢氏家人,曾与谢万长谈竟日。

谢万被废,家族利益失去政治保障,谢氏不仅上不了一层楼,反而前功尽弃,一切归零,要重新开始。谢家必须重新站起来,谢安的两个哥哥接连去世,弟弟谢万又被“黜废”,为了不使家道中落,谢安决定重返政坛,出任桓温的司马,“时年已四十余矣”。

这是兰亭集序故事发生后的第七年。谢安在翌年给王羲之写信说:“我很惭愧,辜负了你一向对我的关怀照顾。”

数年后,谢安与王羲之共登冶城观景述守城之事。王羲之说:“夏禹勤于政事,手足磨出老茧;周文王管理国家,连吃饭都无暇顾及,如今朝廷边境战事频繁,执政者应思考效忠国家,空谈浮华会荒废大事,恐非当今执政者所应有。”谢安笑道:“秦任用变法务实的商鞅,只延续两代就败亡了,这难道也是空谈浮华带来的祸患吗?”

王羲之无语。

东山再起

晋穆帝升平四年,谢安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聘为司马。

在东晋门阀制度森严、派系相仇的情况下,他聘谢安有什么目的呢?原来,桓温与王敦一样都是野心家,都想取而代之过过帝王瘾。既然想做皇帝,事先的工作就是培植亲信,壮大势力,杀绝异己!谢万的失败对于他桓温来说,本也不算什么事,但他恰恰看出谢氏、王氏、郗氏、庾氏这几大家族分割朝廷权力蛋糕的走势。谢万的倒霉,代表着谢氏这一门在朝廷十几年的豫州势力将结束。既然结束,何不推一把,疾风摧朽木,让其快毁灭!于是,桓温亲自拟道奏章,将谢万贬为庶民。并亲自告诉王羲之与李充,要他们转告谢安:你家谢万本来是要杀头灭族的,我为你们做了好事。这是提醒谢安,你安稳做好你的逍遥派,莫再问朝政,你们谢氏在朝中就此消失吧!桓温认为谢安不可能成为他独揽朝政的障碍。在他眼里的谢安,就是写一手好字的文人。桓温与庾冰相遇,

庾冰告诉他,谢安志不在官场,整天想着浪迹江湖,但有人曾勸庾冰莫忘“岁在安石,江山可稳”的话。他提醒桓温:会稽王司马昱曾说过,谢安隐居,断非真情,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桓温拍脑门醒悟:谢安不可小视。桓温当机立断,召谢安做他的司马。依桓温的思路:我将你收在身边,像当年管仲看紧陈亮。你陈亮再有能耐也得在几世之后才有“田陈代齐”!况且,我想治你,也是极为方便,找个差错,斩草除根灭你满门,如小鸡啄米尔。

当时的桓温在江陵,谢安居住在会稽的东山,先前在庾冰那里干过一月,这次桓温用他,属于再出山,便被称:东山再起。

谢安先由东山到京都建康,前往江陵时,他选择了从新亭出发。

新亭是东晋朝廷内北方名士南下的聚集地,“新亭对泣”就源于此。说的是东晋的北方士人在西晋末年率大族南迁,历史上称“衣冠渡江”。南渡后的北方士人,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Xh-elecroc\设计制作源文件\期刊杂志\2021年当代\4#\岂页.eps>曾感叹:风景还是这般的风景,可我举目望去,总感到江河不同啊!毕竟这是江南不是家乡啊!他的话让在座众人再次想到中原落入异族手中,百姓涂炭,家庙蒙尘,顿时纷纷泪雨洗脸。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突然厉声喊道,我们应该一起去帮助朝廷收复失地,怎么能在这里像楚国犯人一样相对泣哭啊!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这就是“新亭对泣”的来历。

现在百官前往新亭为谢安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对他开玩笑说:“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众人常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江东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

谢安面有愧色,心有谋划只是不能轻易泄露。

……

谢安在桓温身边没有待多久,就完全掌握了桓温的意图,自觉再待下去,必有大祸缠身。正好谢万病逝,谢安借机离开了桓温。回到建康的谢安,被调任吴兴(湖州旧称)太守,他却连夜赶回会稽,不去赴任。此时的谢安恢复先前的习惯,歌舞升平,又土山上营造别墅,楼馆宏伟,林竹茂盛,常常携带内外子侄往来别墅游赏聚集,所设酒席动辄耗费百金,人们为此对谢安大加指责,而谢安对此不屑一顾。他心里有别人不能明白的苦衷:朝中奸人当道,非他一人能解决,但又不能告诉皇上,只能以娱消遣,等待时机。

谢安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禀报到桓温那里,桓温端酒大笑道:吾目岂能识错!

司马奕识谢安,希望他进入政权核心,任他为侍中,可以面见皇上,但很快被调吏部尚书,明里高升,暗里却离皇帝远了。此时的政局是内有司徒司马昱为相,外有大司马桓温为将,谢安只是个摆设,他只能静观其变,候时待动。

不久,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加封后将军。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诏令谢安统管中书省。谢安见时机渐明,欲展身手时,桓温进京了。

挫败桓温

公元317年,世家大族王导及其兄弟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在江东开创了东晋基业,琅琊王氏也因此成为东晋第一大豪门。王导死后,桓温剪除了庾氏势力,专擅朝政,桓氏家庭随之兴起。桓温掌握政权后仍不满足,多次北伐,企图为谋取帝位做好准备。他曾抚着自己的枕头说:“大丈夫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使本来不太稳定的政局再次出现危机。简文帝因桓温虎卧身旁,不堪忧虑与恐惧,终于一病不起。临终时,仍慑于桓温的淫威,竟在遗诏中说:“如果儿子可以辅佐,就请您辅佐;如果他不成器,您可以自取天下。”这就等于给了桓温篡位的口实。这紧急关头,谢安与王坦之力谏简文帝改写遗诏,王坦之甚至怒不可遏,当着简文帝的面,便把草诏撕得粉碎。他愤怒地对简文帝说:“天下是宣帝(指司马懿)、元帝(指司马睿)的天下,陛下怎么能私相授受呢?”简文帝听后无语地看着谢安。谢安说,不要看我,你觉得有道理就立刻纠正也不迟。简文帝这才让王坦之改诏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可仿照当年的诸葛亮、王导辅助幼主之故事。”

王坦之成功地击碎了桓温篡权的阴谋。谢安等人则趁桓温拥兵姑孰(今安徽当涂),不在京都之际,马上立太子做了皇帝。

闻讯的桓温见简文帝并没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十分恼火,气急败坏。于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

亭迎接桓温。王坦之早就听人说桓温此次来就是要杀他和谢安,所以非常害怕。

桓温率兵进驻新亭,埋伏下军队设酒宴,消息传出,大清朝廷中的官员人人惊骇。桓温布置好兵力,派人来传话,要王坦之和谢安两个人率朝廷命官一起去新亭见他。

王坦之接到通知就去找谢安商量。谢安的反应,出乎王坦之意料。谢安听王坦之说完,神色不变,态度安详地回说,知道了。王坦之提醒他,外面传的很多,说桓温这次要我俩去见他,恐怕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我们怎么做,才能避过这场灾难呢?

谢安很自若地笑笑回答:你我同受國家的俸禄,是一定要为国家效力的。晋室的江山,就要看我们这一回了。说完以后,牵起王坦之的手一起出门,同奔新亭。

朝廷官员见状,也只好硬着头皮相随前往。

二月的京城,春寒料峭,桓温的到来给京城增添了一派肃杀气象。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新亭一路,辊周山岗,均布哨严控。

步入桓温兵营,众朝官心情紧张,几位有声望的大臣,唯恐得罪桓温,远远地向桓温叩拜,战战兢兢的,脸都变了颜色。桓温见状更加得意地放声大笑,笑声竟然让王坦之吓出一身冷汗,呆若木鸡地勉强移着脚步,到了桓温的面前,战战兢兢向桓温行了礼,感觉腿已经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了。桓温脸上冷笑,心里开心。

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自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桓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他俩之间的“角逐”已不止一次了。在寒风中,谢安走上前来,他并不看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神态自若地面对大家。当桓温看到谢安坦诚自若的表情,反倒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你谢安不知死到临头吗?

只见谢安稳步来到了桓温的面前,不卑不亢地说:明公别来无恙?

桓温见此不由得心生忌惮,反而有些敬畏,连连回礼:好好,谢大人请坐。

谢安轻松踏上台阶,在席上就座。而王坦之等人,还是一副惊魂未定,浑身都在打哆嗦。谢安在席间谈笑自如,所言之事,引经据典,条理清楚,滴水不漏,桓温和他的谋士们找不到碴,也就无从下手。谢安在闲谈的时候,也很警觉,即兴作了一首《洛生咏》,大意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带我进入了这个时代,美好的河山激扬我随着万物奋发,创造着新的战绩,日出忘归,这都是我的好朋友们一起努力的结果,怎能容我去思索个人的私利,而忘掉民族的大业尚未成功啊!悲哉!望君三思!

这首诗风骨俊伟,慷慨激昂,谢安以北音南腔而吟之,就更有气势。旷远的襟怀,宏大的气度,慑服了桓温。

吟罢,久久无声,一片沉静。

谢安打破寂静,继续谈笑风生,睿智的话语中透露着坚定和自信。桓温和他的谋士们也无形中被他感染着。这时,谢安觉得是点破桓温的时候了。他缓缓转过身,微笑着对桓温说:我听人讲,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

这猝不及防的突然袭击,使桓温措手不及。他没料到谢安会如此来点破自己的阴谋,一时怔住,找不到回词。狼想吃羊,也得找个歪理吧,桓温这脑子一时还找不到适合的借口,便无法把控这场“鸿门宴”。冷场片刻,桓温只能尴尬地替自己找借口:这在军中已经成为习惯,恐怕有突然的事变,不得不防呀!稍停顿后,桓温只好站起来对部下吩咐:既然谢大人都这么说了,就赶快撤走吧!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谢安面不改色,谈笑自若,挥洒裕如。桓温见状,自然不能失主人风度。摆酒设馔依旧,桓温与谢安两人饮酒谈笑了大半天。在这欢笑声中,众官员慢慢缓过神情,虽然人人都攥着一把汗,但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

谢安和王坦之安然地回到建康,王坦之才发现自己的衣服都湿透了!

新亭风波后,野心勃勃的桓温依旧不肯放弃自己做皇帝的梦想。不久,他回姑孰养病,暗示朝廷授他“九锡”。“九锡”是历代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级台阶,他身患重病更是急于获得,想好歹能当几天皇帝过过瘾。桓温让袁宏按他的意思起草加授九锡的诏令,袁宏把诏令拿给谢安看,谢安看罢,只说了一句“不好”,便动手进行修改。就这样,一共修改了好几次,拖延了几十天,也没定稿,一直拖到七月桓温病死。至此,司马氏朝廷面临的一场危机就这样让谢安“度”过去了。

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公元373年前秦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其间,前秦与东晋多次战事,均以东晋惨败而终。前秦皇帝苻坚自以为历史赋予他一统天下的机会到了,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在这种形势下,谢安被拜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虽然朝廷派系斗争激烈,但此刻谢安主政,自感肩上责任重大,他数次亲自谋划面授机宜,派小弟谢石及侄儿谢玄等出兵伺机征讨,竟然连战连捷。

吃小战之亏的苻坚心有不甘,亲率百万大军,开进淮河、淝水。东晋京师震恐。

敌兵来犯,朝廷在谢安原有高位上又加封他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上门向谢安请教应敌之计。谢安正暗中布局,表面神情泰然地回他:“朝廷已另有主意。”过后默默不语。谢玄不敢再问。谢安拉上谢玄驾车带去山中别墅,亲朋好友聚集在周围后,他才与谢玄坐下来下围棋,提出赌别墅。谢安平常棋艺不及谢玄。谢玄心想,这是什么时候,你有这雅兴,你想下,好吧,让你输个服帖。但这一天,谢玄心慌,棋败给了谢安。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说:“别墅给你啦。”说罢便登山游玩,到晚上返回,这才部署将帅,面授机宜。

起先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这一情况,谢安早就知道,事先就派奸细打入前秦军中。敌情一刻不停地向谢安报来,谢安胸有成竹。他让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苻融不解:背水临敌,死路一条啊!东晋怎么派你这个草包来?他有意想让东晋军马过河。前秦众将领都纷纷劝苻融: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认为谢玄的话里有战机,自恃兵多胜算率高,取胜是必然的事,便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临阵退兵,乃兵法大忌。苻坚与苻融均被眼前的假象蒙住了。前秦的军队一退,阵势一乱阵脚不稳,阵形便松散不紧,稍有风吹草动,必然不可收拾。

果然,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河一大半就发起攻击。苻坚措手不及,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想重整那些还在退后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混乱之中,东晋抢先进来的尖刀小队,直插前秦心脏,趁势将被退兵缠住动弹不得的苻融杀掉。主帅被宰,前秦的军队顿时崩溃。这时,早被东晋奸细收买的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顿时狂奔乱逃。朱序趁机截获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与张天锡、徐元喜领部下投奔东晋。紧接着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谢玄等乘胜追击,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谢玄等人大败苻坚,喜信送到谢安手里,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罢信便丢在床上,全无喜色,下棋如故。客人询问,才慢慢答道:“小儿辈已打败敌寇。”下完棋回内室,内心抑制不住激动,过门槛时猛地折断了屐齿。谢安在人前竟能如此镇定自若掩饰真情。

淝水之战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尾声

谢安心存仁义,劝导百官同心同德辅助东晋。其时强敌侵犯边境,边境告急文书频频传来,梁州、益州、襄阳、邓州先后失陷。谢安面对危机,镇定自若,做长久打算,以宽仁安定内外。广行德政,文武百官同心同德,不计较小过失,专心大事,恩威流布广远,人人都把他比做王导,并认为文雅超过王导。

谢安书法非常出色,尤以行书为妙品。后世米芾曾称赞他的书法“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宣和书谱》称其“初慕羲之作草正字,而羲之有解书者。后之评其字者,亦谓纵任自在,若螭盘虎踞之势,要当人能品也。然其妙处,独隶与行草耳。此所有惟行书为多”。

责任编辑 于文舲

猜你喜欢

桓温谢安王羲之
才艺之窗
王羲之送字
《王羲之 兰亭序》
身教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谢安下棋定军心
桓温是个好领导
大笔如椽
桓温的“男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