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泛化现象及应对策略分析
2021-07-21李洪春
【摘要】随着当代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作为语言类学科进行知识点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母语素养及民族文化的教育责任。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引导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泛化”的现象,对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形成阻碍。本文从高中语文泛化现象的表现及成因进行分析,并重点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缓解泛化现象的策略及方法,旨在推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泛化现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3-0107-02
【本文著录格式】李洪春.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泛化现象及应对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2021,20(13):107-108.
引言
自新课程改革工作施行以来,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能够积极执行新的教学理念,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然而也难免存在部分教师过分追求新奇的教学内容与丰富的教学方法,所以导致高中语文教学存在泛化现象,对探究学习的随意安排及教学手段的滥用,违背了新课程教育标准的真正要求,使课堂的教学活动杂乱无章。对此,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剖析泛化现象的本质,将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还原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培育,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泛化现象的表现与成因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泛化
在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影响下,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拥有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使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各类教学资源都可引入课堂教学中,而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承接着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拓展學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的文学底蕴更加浓厚,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学是以教材为根本,但教材的内容又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师需要融入一些课外资源,使二者达到均衡。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课外资源与课内知识的尺度和分寸,将决定着高中语文教学是否出现泛化现象。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泛化
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教师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拥有了更多的“新点子”,但这些创新要素是否能够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相贴合,则成为语文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由于方法、形式、内容的日益丰富,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十分活跃,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往往会由于客观要素的增加而无法“聚焦”,或是对教学方法生拉硬套,或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杂乱无章,总之许多高中语文课堂的价值取向非常模糊,未能建立起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常会表现为教学方法使用过度或是难以让新方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实用性优势来。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取向的模糊与泛化与其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清晰有着明确的关系,而教师若未能从自身的原因进行调整,那么很容易存在泛化现象。
(三)教学方法的杂乱与泛化
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中,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被提出,为当代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建议。高中语文学科对学生而言属于母语学科,学生在日常的环境中可以用汉语交流,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否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则需要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现代高中语文教师虽然能够依托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主体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时,就会表现为教学方法使用混乱,如一节课中出现多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杂糅让原本单一的教学工作变得杂乱无序。每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都有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随意地应用教学方法而不加以深入的研究,不仅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这是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泛化现象的解决对策
(一)文本解读多元化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来防止教学具有泛化现象,那么教师就应该尊重文本的内容和写作背景,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还原文本的内容,清晰辨别文本的价值取向,定位文本的情感认知,使之能够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中,渗透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身的主观学习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知识,对文本解读发挥个人创造力。如在《琵琶行》的学习中,白居易以质朴、叙事的特色书写了一个琵琶女的故事,从琵琶女的故事联想到自身的命运。教师在本篇诗歌的教学中,既从“深入”又从“浅出”,既从“琵琶女”的故事谈起,又从“诗人”的故事解读,将文本的含义融合到一处,品读其中的情味,领悟古代诗歌的语言精粹。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本篇诗歌所讲述的故事,又要重点分析本篇诗歌的思想感情,诗人将思想感情联系到自身,是“推人及己”的过程,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带领学生剖析文本的深层情感。
(二)教学手段层次化
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要使教学手段能够为课堂教学所服务,而且要围绕教学目标所执行,才能使课堂教学工作具有明确的价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引导才能收获知识,有时虽然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但本质上也是需要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掌握课堂节奏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为避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泛化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层次化的研究教学手段,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依照教学目标选择方法,从而缓解高中课堂的泛化现象。如在《雨巷》的教学中,本篇现代诗的语言十分优美、意味深长,教师如果让学生直接朗诵本篇诗歌,学生未必能够准确地抓住诗歌的情感要点,于是教师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名家朗诵的音频,伴随着悠长的背景音乐,学生用心感受名家朗读的技巧与方式,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朗诵本篇课文,可以发现学生的朗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合理地选择教学手段,而不是为了“创新”应用“创新”,否则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准则。
(三)探究学习目标化
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有时教师也难免会因为主题不明而出现泛化现象,所以教师要格外注重探究学习中的目标化,减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为学生树立明确的探究方向。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安排了探究的主题,即鲁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表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本篇文章中有许多具有深刻哲理的语句,如“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先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刘和珍的牺牲向人们证明了她们是勇敢的人,虽然她们还只是一群学生,但她们对祖国的热爱已经深入骨血,她们甚至可以为了游行而放弃生命。鲁迅先生的笔下表达了对“勇士们”的怀念与钦佩,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局者的不满。教师在设置探究主题时,可以将主题向本节课的中心点靠拢,即文章的重点语句,由于篇幅过长、大多以抒情为主,教师可以将探究学习的目标明确化,让学生的探究直击重点,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提出感悟,则可以避免语文探究学习中存在泛化现象。除此之外,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抓住文本内容的重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把握方向,依照相应的学习原则,让学生有方法、有目标地探究知识,则更具有实效。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教师要避免“随意”的教学,在课前应当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与教学环节,尊重文本内容,寻找文本的特點,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细化,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当代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想有效避免泛化现象,就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才能获得切实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唐燕.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泛化现象及应对策略探究[J].文学教育(下),2020(9).
[2]嵇云霞.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J]. 中国教育学刊,2014(1).
[3]魏志强.浅谈高中语文的低效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4(9).
[4]覃发业.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内容的“精化”与“泛化”[J].教育观察,2018(24).
作者简介:李洪春,1972年生,云南曲靖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