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

2021-07-21相德宝杨月清

对外传播 2021年6期
关键词:策略

相德宝 杨月清

【内容提要】文章基于道德基础理论,运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英国媒体《镜报》2016年至2020年涉华社会民生报道的道德基础。发现《镜报》关注中国动物保护、传统习俗、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女性地位、儿童保护和灾难救援等社会民生议题,整体使用负面的道德基础,呈现道德冲突框架:突出民生“伤害”,而非“关爱”;强调“欺骗”,诉求“公平”;放大“背叛”,背弃“忠诚”;批评制度和法律的“权威”。文章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对英国媒体涉华民生报道背后的道德冲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民生报道 英国媒体 道德基础理论 策略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道德价值观作为文化最为核心的概念,是理解中外文化差异的钥匙,也是跨文化沟通的桥梁。由于文明形态、文化环境的多样性,不同背景的人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道德基础。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一书中提出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s Theory)。该理论从人类学和生物进化学的角度指出,无论文化背景多么不同,人类心灵中都存在着五组先天的、普遍的道德基础:“关爱/伤害”(care/harm)、“公平/欺騙”(fairness/cheating)、“忠诚/背叛”(loyalty/betrayal)、“权威/颠覆”(authority/subversion)、“圣洁/堕落”(sanctity/ degradation)。基于这些道德基础,人们判断事物的善恶,进而做出有利于个人和群体生存及发展的行为决定。①

新闻是媒体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建构。新闻框架是新闻工作者基于新闻价值观,通过选择、强调、排除进行主观建构的过程。②新闻和道德同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基础理论中的人类道德机制是新闻报道的普适性道德维度,新闻媒体通过在报道中诉求人类普适性道德基础引发读者共鸣。媒体通过对报道对象的道德评价(对善的行为讴歌和赞美,对恶的行为谴责和鞭挞)来表达媒体自身的立场、观点,有意识地引导并影响受众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实现道德教化、宣传劝服的传播效果。

社会民生新闻是反映社会生活、说明社会环境、揭示社会问题、具有趣味性的新闻。社会民生新闻蕴含着社会的道德基础。2020年11月14日,英国驻重庆总领事史云森在游览古镇时救下一名落水女孩,中外媒体都基于各自道德基础进行报道,并发挥道德评判功能。中国媒体倡导学习史云森见义勇为的精神,外媒则指责中国人冷漠自私,在道德层面上丑化中国。

本文尝试通过对英国《镜报》涉华社会民生报道道德基础的研究,讨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主要研究问题包括:①英国媒体主要报道哪些中国社会民生事件?②英国媒体涉华社会民生事件报道使用了怎样的道德基础?③英国媒体涉华社会民生报道道德基础与中国传统道德基础呈现怎样的差异?原因是什么?④对加强中国当代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有何启示?

二、理论框架: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道德基础理论指出人类共有五组基本道德,每组道德基础都包括美德与邪恶的一面。美德基础代表着某种价值观的模型名称,邪恶基础则是相应需要阻止和抵制的邪恶行为。人们会本能地重视美德相关的一面,并反感、阻止和抵制邪恶的一面。③

“关爱/伤害”道德基础与我们作为哺乳动物的长期进化有关。我们有依恋系统,有感受和厌恶他人所受痛苦的能力。它强调善良、温柔和教养的美德;“公平/欺骗”指的是互惠利他主义的进化过程。人们在初次见面时往往对他人表现出善意,但之后只选择与对他们有利的人合作,避免与利用他们的人合作。它强调正义、权利和自治;“忠诚/背叛”源于我们作为部落生物的悠久历史。我们能够形成不断变化的联盟,拥有潜在的爱国主义和自我牺牲的美德;“权威/颠覆”基础是由等级社会互动塑造的,这种社会互动强调领导和服从的美德,包括对合法权威的尊重和对传统的尊重;“圣洁/堕落”表示厌恶和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宗教意义。它是努力以一种高尚的、不那么肉欲的方式生活的宗教观念的基础。④“忠诚/背叛”和“权威/颠覆”道德基础更多强调集体主义,而其他三组更注重个人主义。

借助道德基础词典(Moral Foundations Dictionary)可以深度分析文本中的道德基础,该理论已被应用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跨学科领域。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文章选择《镜报》作为研究对象。《镜报》创刊于1903年,是英国的主流媒体之一。其报道具有强化语言的情感意味的特点,且文章多具有煽动性⑤,因此更易激起读者的道德直觉,能较好地代表英国对中国社会民生事件的道德判断和情感态度,为道德基础的量化研究提供样本。通过Factiva全球新闻数据库,以“China”为关键词,“society/community”为新闻主题,共搜集到《镜报》2016年至2020年间涉华社会民生报道121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质化和量化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使用扩展版道德基础词典(The Extended Moral Foundations Dictionary)计算121篇报道使用五组道德基础的概率。扩展道德基础词典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霍普教授等提出,其考虑了文本语境,可以更好地测量报道的道德基础使用量级。⑥进而,选取每组道德基础使用概率高于均值的样本进行质化研究,分析《镜报》对五组道德基础的建构特点。

四、主要研究发现

(一)《镜报》主要关注中国动物保护、传统习俗、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女性地位、儿童保护和灾难救援等社会民生议题

2016至2020年间,《镜报》涉华社会民生报道主要关注动物保护、传统习俗、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女性地位、儿童保护和灾难救援六大议题。

1.动物保护:共计38篇,占总样本的31.4%,是《镜报》民生议题关注的重点。关注中国虐待伴侣动物如猫、狗等和野生保护动物如狮子、亚洲黑熊等。报道关注中国对动物生命权的侵害。

2.传统习俗:《镜报》民生报道的第二大议题,共27篇,占22.3%。主要关注中国吃狗肉、冥婚和闹洞房等陋习。

3.特殊群体权益保护:18篇,占14.9%。特殊群体指一定程度上违反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人群,包括破坏婚姻的第三者、情妇、性工作者、囚犯等。关注中国对此类群体人身自由权、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侵犯,对此类群体受到的殴打、虐待、侵犯进行细节描述。

4.女性地位:15篇,占12.4%。关注中国女性在家庭、社会等领域受到精神和身体的伤害,关注女性遭受家暴、歧视,生育权利少,批评中国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5.儿童保护:13篇,占10.7%。关注中国贩卖儿童、遗弃儿童、儿童性侵犯、儿童教育等议题,重点关注中国社会对儿童人身权利以及人格尊严的侵犯。

6.灾难救援:10篇,占8.3%。聚焦中国发生的火灾、水灾、溺亡、车祸等天灾人祸,表现中国消防员、警察等救援人员在危急时刻的勇气和沉着,呈现正面态度。

从报道主体看,《镜报》涉华民生报道主要指向中国弱势群体和动物;从报道内容看,主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权益保护;从报道态度看,基本是负面报道,通过选取负面、冲突性社会民生事件进行道德判断,实现舆论引导功能。可以说,《镜报》涉华民生报道道德色彩浓厚,价值判断鲜明。

(二)“关爱/伤害”是《镜报》涉华社会民生报道最主要道德基础,突出伤害

五组道德基础中,《镜报》涉华社会民生报道使用最多的是“关爱/伤害”,平均每篇报道的使用概率约为13%。其次是“公平/欺骗”,使用概率为11%;“忠诚/背叛”和“权威/颠覆”使用概率均为10%;“圣洁/堕落”基础使用的概率最少,为9%。

从每组道德的正负面来看,《镜报》偏向使用消极的道德基础。其中,“关爱/伤害”组的负面道德基础使用比例最大,“伤害”是“关爱”的近4倍,“堕落”是“圣洁”的近3倍,“欺骗”、“颠覆”是“公平”、“权威”的2.5倍,“背叛”是“忠诚”的近2倍。

整体说来,《镜报》涉华民生报道突出负面的价值观,突出中国民生“伤害”,而非“关爱”;强调“欺骗”,诉求“公平”;放大“背叛”,背弃“忠诚”;批评中国法律的“权威”。

(三)“关爱/伤害”:聚焦中国特殊群体、女性、儿童、动物的权利,深描对其的“伤害”

“关爱/伤害”道德基础主要聚焦中国特殊群体(包括破坏婚姻的第三者、性工作者、囚犯等),以及女性、儿童甚至动物,关注他们在社会民生事件中遭受的伤害,呼吁抵制伤害行为,倡导西方的人文关怀精神。《镜报》深描受害者的痛苦、伤害以及需求,发出关爱的道德诉求。例如,2017年9月13日《镜报》以细节呈现了新生儿被母亲扔进灌木丛而受到极大伤害,诊断出多处骨折和严重的内脏器官损伤,强调了母亲对儿童的伤害行为及结果。

(四)“公平/欺骗”:法律欺骗,诉求公平

《镜报》涉华民生报道不仅突出弱势群体的民生“伤害”,更批判中国现有法律规定和管理制度的缺陷,提出健全中国法律制度的诉求。例如,在“动物保护”和“传统习俗”報道中,均提到了中国动物权益保护法的不足。在“特殊群体权益保护”议题中,指出中国在婚姻保护法和刑法管理上的缺失;在“女性保护”议题上,提到中国女性权益保护的问题,如女性生育权利少;在“儿童保护”议题上,主要指向中国法律监管的疏忽使得部分地区成为了法律的漏网之鱼。

中国的狗肉消费是《镜报》报道的主要话题,玉林狗肉节大型屠狗活动上狗被虐待和屠宰的过程更被广泛报道。报道不仅表达对吃狗肉习俗强烈的道德抵触,同时指出中国禁食动物法进展缓慢,呼吁加强立法,保护动物。

(五)“忠诚/背叛”:背叛群体道德

在“忠诚/背叛”道德基础上,《镜报》强调报道主体因为背叛家庭、婚姻等,而给群体道德带来伤害。这一道德基础与中国传统道德基础相吻合。近年,婚外情的增多给传统的家庭带来挑战,夫妻一方背叛家庭道德行为被《镜报》广泛报道。2017年2月25日,《镜报》报道一名丈夫不忠,背叛家庭,其妻当街殴打丈夫情妇。文章进一步指出,中国许多女性因丈夫婚外情的背叛行为而对第三者实施暴力报复。同时,中国一直在讨论将通奸定为刑事犯罪,以减少此类暴力事件的数量。

(六)“权威/颠覆”:颠覆传统道德、法律和制度权威

“权威/颠覆”首先体现在对中国传统的颠覆,尤其是在报道中国吃狗肉等伤害动物权益的议题中,《镜报》强调此类传统不道德,需要颠覆。同时,《镜报》在对社会民生事件报道主体的被伤害行为进行报道时,经常将特殊群体的权利、利益保护与中国的人权和种族问题挂钩,批评中国政府侵犯人权,强调颠覆现有法律、制度的权威。

整体说来,《镜报》涉华民生报道道德基础放大负面道德基础,突出民生“伤害”,而非“关爱”;强调“欺骗”,诉求“公平”;放大“背叛”,背弃“忠诚”;批评制度和法律的“权威”,强调“颠覆”。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英国媒体扭曲和妖魔化。可以说,通过西方媒体传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实现。

五、中西道德冲突是英国媒体涉华民生报道聚焦“伤害”的根本原因

《镜报》涉华民生报道道德框架折射了中西方道德基础的冲突,道德基础冲突是英国媒体涉华民生道德聚焦伤害的根本原因。

1.个人与集体两种道德认知基模

中西道德基础的根本差异首先体现在对集体与个人之间不同的认知。中国文化以集体理念为重,通过伦理道德组织社会行为,因此是国家本位社会。而西方社会则更加推崇个性化的发展,通过宗教来约束个人行为,并确保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人格,故被称为个人本位社会。⑦不同的文化导致中西方对于道德基础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差异很大。

西方社会更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个体,注重个人主义和平等的权利。《镜报》聚焦中国特殊群体、女性、儿童、动物的个体权利,关注社会对其的伤害,归根结底是个人主义道德基础的一种体现。

2.特殊群体的权利保护

《镜报》对“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和“女性地位”议题报道的道德基础差异同样也是中西方道德基础认知的不同导致。中国和西方社会在“平权”问题上存在分歧,除了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的不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文化和基本价值观的不同。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依照家族的道德价值观进行。而在西方,权利和义务的复杂关系是西方斗争型文化的根本驱动因素。总体来说,权利在中国和义务相统一,在西方和义务则相对立。因此,相较于西方,中国缺乏对于个人权利的斗争和维护意识。

此外,西方文化传统崇尚法律,认为法律是对权利的保护和对自由的拯救。而中国的法律制度更偏向于对等级法、特权法的认同,对家族本位和义务本位的肯定,⑧本质上依然服从于男尊女卑的社会规则,提倡个人对国家、对上级、对家庭的奉献精神,而忽视个人的权利保障。因此,西方世界习惯将他们的人权模式作为普遍的标准,指责中国对于权利问题的忽视,对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做出道德谴责。

3.动物权利的不同道德认知

中西道德基础认知冲突还体现在中西方对待动物权利的不同。狗在中国属于可肉食的动物,但在西方社会属于宠物。“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这一概念近几十年才被引入中国大陆。尽管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人们对“动物福利”的认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镜报》报道中涉及的中国“动物福利”概念落后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情带来的必然结果。

在西方世界看来,尽管中国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展示出对动物的情感关怀,中国的人性化之路还需要一定时间。

六、基于道德基础理论的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思考

(一)基本价值观:从人类共同的道德基础出发,寻找中外文明道德基础的共鸣点

不同文明、国家、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發展历程不同,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基础往往不尽相同,各具特色。⑨根据对全球范围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东方文化群体对于忠诚和洁净的评价高于西方文化群体,而在另外三项道德基础的评价上并无明显差异。⑩自由主义更依赖关爱、公平,反对剥削压迫,保守主义更依赖忠诚、权威、洁净。11

加强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需要求同存异,从人类共同的道德基础出发,寻找中外文明道德基础共鸣点,提出针对不同文明圈层的中国价值观传播策略。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中明确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从全人类立场出发,兼顾不同国家和民族利益,包容多样文化的价值。这种共同价值承载了人类对历史的共同思考,构成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当下价值观对外传播的重要理论指导。

(二)传播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调中西共同道德基础

当下,“情感互通”成为了价值理念传播和话语体系建设的新维度与新支点。亚当·斯密早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人类的天然情感——“同情”是建立起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价值观连结与建构的起点。而道德基础理论提出,“同情”是“关爱/伤害”道德基础的特有情感。《镜报》涉华民生报道使用“民生伤害”道德冲突框架旨在激发读者的“同情”,实现情感互通。道德的双重认知过程包含情绪认知和理性认知,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调中西共同道德基础。

跨文化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平等与尊重的对话。只有当受众认同传者,跨文化传播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1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调中西共同道德基础的策略本质是中西双方在情绪和理性层面进行的一种双向互动交流过程,以情感互通带动价值互通,通过情感互通达到“情达”,通过价值互通达到“理至”,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的对外传播目的。因此,跨文化传播时应强调受众意识,深入了解并运用西方媒体使用的道德基础和文化准则,在心理上和外国受众达到感情的互通和共鸣,减少文化折扣和误读。

(三)移风易俗,摈弃陈规陋习,强化关爱的道德基础

《镜报》使用“民生伤害”的道德冲突框架,着力描写中国社会中发生的伤害行为,将中国刻画成一个福利落后、欺凌弱小的国家,以此激发读者的同情心理。其对中国的道德诉求并未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而是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视角进行的道德评价。但《镜报》的确关注了中国亟需改变的一些社会问题,了解其背后的道德基础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传播。例如,吃狗肉在中国社会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有关禁食宠物的立法,给予动物更多的福利和权益。

《镜报》涉华民生报道最大的道德诉求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保护。中国媒体在进行社会民生议题的对外传播活动时,应强调“关爱”基础,关注动物、女性、儿童等弱势群体,更多使用“民生关爱”的道德框架,以激发国际受众同情心、同理心。

本文系中国外文局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机制“人类共同价值与文明交流互鉴研究”(项目编号:21DWHY04)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德宝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杨月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美]乔纳森·海特:《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0-162页。

②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Lond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 pp. 51-58.

③Garten, J., Hoover, J., Johnson, K., Boghrati, R., Iskiwitch, C., & Dehghani, M.(2013).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The pragmatic validity of moral pluralism.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7, pp. 55-130.

④同①。

⑤张龙、魏玉坤:《2015年英国大选中新闻媒体政治修辞的运用与批判——以〈太阳报〉和〈镜报〉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9期。

⑥Hopp, F. R., Fisher, J. T., Cornell, D., Huskey, R., & Weber, R. (2021). The extended Moral Foundations Dictionary (eMF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a crowd-sourced approach to extracting moral intuitions from text.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1, pp. 232-246.

⑦徐春艷:《中西道德价值观差异及根源分析》,《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⑧同⑦。

⑨孙伟平:《“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⑩Graham, J., Nosek, B. A., Haidt, J., Iyer, R., Koleva, S., & Ditto, P. H. (2011). Mapping the moral doma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 p. 366.

11Graham, J., Haidt, J., & Nosek, B. A. (2009).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rely on different sets of mor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p. 1029.

12宁薇、谢易宏:《伦理视域下的跨文化传播冲突:原因探析与化解策略——以杜嘉班纳辱华事件为例》,《新闻传播》2019年第17期。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