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
2021-07-21
话题一
低欲望乡村生活可能只是想象的“别处”
最近,豆瓣上因为乡村生活,引起了一个小范围的讨论。先是豆瓣用户“夏冰雹”发表长文,讲自己辞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工作,居住在浙江西部森林的村屋里,表达了逃離城市和工作后的自由与幸福。但很快,就被另一个豆瓣用户“X316”质疑,她以自己的经历驳斥“夏冰雹”,“回村生活和回村度假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放弃城市生活吗?
@旭川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低欲望乡村生活”的真实景象是什么,仅仅这个词就对年轻人存在神奇的吸引力。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客观存在,无论古今中外,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会遭遇迷茫、困顿和疲乏,尽管症状不同,但悲欢相通。被困住了,不知所措,逃离就成了一条出路,成了对抗日复一日无意义生活的“武器”。
@夏冰
两个人的言论完全没有可比性。“夏冰雹”住的是浙西,在她的照片里,村屋堪比别墅,室内装修是民宿风格。而“夏冰雹”也没有放弃工作,她的工作只需要网络通畅就可以。而“X316”主要在贵州山村,两者间的物质落差,比得上他们之间的物理距离。更何况,哪怕走同一段路,欣赏同一片风景,住同一间屋,不同人的感受都可能千差万别,这就叫“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私人体验之间的对比,并不科学。
@L i l i
想象是一回事,真正的经历则是另一回事。“低欲望乡村生活”对都市青年的吸引,在于理想的生活总是在别处,理想的生活总是在别人那里。还记得毛姆笔下的跛足青年菲利普吗?他的人生理想是“把无意义的人生经历设计成一个精美繁复的图案”,所以不停寻找,从此处到彼处,终有一天,他发现困住自己的枷锁正在于“一直都活在未来,当下的生活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的指缝中溜走”。自食其力,娶妻生子直至撒手人寰,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图案同样是最完美的。
@暖暖雨季
这就像很多人喜欢看穿越小说,想象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会因某项现代技能而在古代“开挂”,但若真让你回到没有手纸只能用竹片如厕、无处烧水洗澡、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古代,谁又真的愿意呢?
翻转君
无论是别人笔下的“乡村”,还是自我想象中的“别处”,都不是“解药”,没有药到病除的神效。但这不妨碍人们去自由选择、亲身经历,毕竟人生的路很长,体验过才知道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话题二
别过度沉溺看上去很美的“慢就业”
2021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总规模达到909万人。进入6月,距毕业生离校近在咫尺,然而,在如此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与不少辅导员催促毕业生尽快找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学生非常淡定从容地加入晃晃荡荡的“慢就业”行列。“慢就业”是在擦亮眼睛选择,还是逃避不如意的当下呢?
@欣欣
于每个个体而言,快与慢似乎并不能成为衡量就业好坏与成败的绝对标准。按照职业发展过程来看,毕业后的三到五年时间,都是毕业生与这个社会磨合的过渡期、动荡期。一些年轻人对待工作的看法,需要一个成长、转变、成熟的过程,还有的年轻人需要在“慢就业”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认识自己,着力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个社会。
@鲁淡
在当下舆论的定义中,“慢就业”与“正常就业”似乎成了相互对立的名词,在一些成熟的职业人眼里,年轻人晃晃荡荡,不赶快就业,总会有点“游手好闲”“不干正事”的感觉。只不过,在大学生“就业难”又赶上疫情的时代,舆论对“慢就业”也多了一些相对宽容的空间。
@萍水相逢
之所以选择慢就业,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因为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不得不选择“慢就业”;有的是找不到相对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是对考研、“考碗”、考编等抱有一种“执念”,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即使已经离校了,也不愿意将就着找份工作,准备继续二战、三战;还有些毕业生或是畏惧用人单位996压抑的工作方式,或是为了逃避单位复杂的人事关系,宁愿多晃荡些日子,也不愿意过早加入“上班族”大军。
@小青椒
从学校来看,就业部门需要统计“就业率”,有考核要求,学校从大四第一学期就打响了“就业战”,及时向学生传递就业信息,第二学期从3月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统计、上报就业情况,学校巴不得每个学生都能“快就业”。
翻转君
“慢就业”并不等于不就业。每个人的青春毕竟有限,允许年轻人“晃荡”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这个社会选择一直“啃老”的人是少数,这类人往往也要经受世俗目光的另眼相看,多数人终归要锚定一份工作,不仅为实现经济上的独立,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慢就业”看上去很美,但每个人迟早要面对社会现实,不如找个时间认认真真地审视自己,适时地为“晃晃荡荡的青春”承担起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