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隆,当年父辈种下的柳树已经根深叶茂
2021-07-21齐康
2020年金秋十月,是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军西藏和解放昌都70周年。应昌都市有关部门的邀请,来自各地的部分18军后代沿着当年父辈进军西藏的道路,前往昌都参加大庆活动。千里西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当年18军将士为解放西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付出的奉献和牺牲,亲眼看到了父辈们曾经战斗和工作的地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川藏路,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
在参加了昌都市盛大的庆祝活动之后,我们收到了一份来自洛隆县的邀请,让我(原18军52师154团政委杨军之子)和同队战友郄革红(原18军52师154团团长郄晋武之女)代表154团后代瞻仰70年前154团进驻洛隆宗期间留下的红色历史遗迹。
昌都战役结束后,根据部队驻防部署,18军进藏北路先遣部队154团于1950年11月初开赴洛隆、边坝地区。11月10日部队自恩达出发,进至瓦合山,洛隆宗的土司、头人及喇嘛寺的代表外出170余里欢迎。11日,部队长途奔袭洛隆,迫使盘踞在当地的藏军第七代本普隆巴扎巴次登所部投降。自此,1营进驻硕板多,2营进驻紫托,3营进驻麻利,团直进驻洛隆宗。
1950年底至1951年9月初,部队在洛隆宗地区集中进行了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开荒生产和群众工作等项活动,提高了干战的军政素质,密切了军民关系。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战,全团开垦荒地300余亩,种粮113亩,种菜20余亩,修桥13座,建房96间,植树5489株。当部队奉命开拔后,这些劳动成果全部无偿地送给了当地群众。154团的官兵们以实际行动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克服了粮食困难,团结和影响了藏族人民,为继续西进做好了准备。至今,洛隆县还保留着很多154团当年活动的历史遗迹。
10月12日清晨07:30,我和革红在专程赶来迎接的县委统战部黄晓光副部长的陪同下乘车从昌都前往洛隆。行车途中,革红讲述了一段当年她母亲和一个随行小战士翻越瓦合山到洛隆的故事。那时,正值寒冬,山高路陡,他们被困在山顶一个晚上。这一段不长的路,足足走了好几天。黄部长给我们介绍,现在到洛隆方便多了,沿着曾经的茶马古道,穿越幽长的加玉峡谷,一路车行平稳,风景秀丽。
车行至一块高大的崖壁处,黄部长示意停车,我们看到一幅镌刻在大石壁上的铭文。在石壁下,黄部长如数家珍:这是清乾隆年间(1780—1783)驻藏大臣保泰题写的一首七言诗,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
四山环匝宛如城,涧底奔泉送远声。
松映云光悬画轴,岚岂晓色挂铜钲。
忘机野鹜犹耽水,眩眼闲花不识名。
遮莫陬隅证蛮语,师将好景记径行。
洛隆的藏族群众十分看重保泰写的这首诗。他们把铭刻诗文的地方起名为“甲义扎嘎”,意为刻写汉文的岩石沟口。这一地名延续至今,留下了一段藏汉文化交流交融的佳话。
中午时分,我们抵达洛隆马利镇。远远望去,县委吴剑书记一行已在路边等候。急忙下车来,向吴书记和其他同志问好。就在路边,我和革红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代表的热情欢迎。一踏上洛隆的土地,就让我们感受到洛隆人民对18军老前辈和18军后代的深情厚意。
在驱车前行的路上,吴书记介绍了洛隆县的概况。洛隆县位于西藏东北部、昌都西南部。“洛隆”藏语意为“南谷”或“南川”,历史上就是茶马古道重镇,进藏官道、商道的必经之地,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传统源远流长。当年18军进军西藏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红色遗迹。全县幅员80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8万亩,草场面积960万亩,系自治区级商品粮基地、康区良种基地,被冠以“藏东粮仓”的美誉。
车行35公里,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康沙镇义章寺。面对这座金碧辉煌的佛家庙宇,我们仿佛看到了70年前这里的僧众们怀着急切的心情迎接解放军进入洛隆的历史场景。
午后,稍事休息,好客的主人在硕督镇硕督村的村口广场为到访的客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一进村口,锣鼓喧天。在接受了村民献上的哈达之后,一对雄壮威武的狮子在舞狮人的引导下摇头摆尾而来。它们一会儿相对而立,一会儿翻滚跳跃,尽显欢庆喜悦的气氛。地处藏地的洛隆,怎么会有独具中原之风的“狮子舞”?欧扬帆镇长给我们解开了谜底:硕督镇曾经驻扎过入藏戍边的清军官兵。辛亥革命后,他们留在了本地安家落户,一些内地的生活习俗包括节庆礼仪也就流传到了藏家。村口那棵叶茂根深的民族团结树就见证了洛隆地区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传统的源远流长。
下午3:30,我们来到洛隆县历史文化陈列馆,见到了在此等候的县文化广播局谭助良局长。这是一位很干练的女同志,多年来为收集宣传当地的文物资料和旅游资源,跑遍了洛隆的山乡村寨。
谭局长热情地迎上来,为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洛隆的历史变革、人文典故。随着讲解,我们看到了洛隆在千里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地位;看到了汉藏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在这块热土上的源远流长。一块在藏汉通婚家庭里流传几代的糕点模具就是生动的例证。特别让我们感動的是,这里还珍藏有70年前18军154团战士们进驻洛隆期间遗留下来的装备用具展柜里那一个军用饭盒,那一把军用刺刀,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但仍在清楚地给我们讲述着18军的前辈们为进军西藏,完成统一祖国伟大事业的奉献与担当。
在结束馆内的讲解前,谭局长卖了一个关子:这里还有两处遗迹,你们想看看吗?请跟我来。
出了陈列馆大门,站在高高的台阶上,顺着谭局长手指的方向望去,达翁河对岸的半山腰上有一段逶迤起伏的土石城墙,这就是著名的硕督古城墙。它依山而建,气势雄伟,与高原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它是洛隆人民捍卫家园、抵抗外侮的历史见证,也是藏民族抗击外敌入侵斗争史的一个缩影。
下了台阶,谭局长把我们引进了一座陵园。这里是洛隆又一处重要的古迹景点—硕督汉墓群。陵园现存墓葬150余座,碑刻从清道光延续至民国三十三年。清王朝被推翻之后,赵尔丰旧部滞留藏地,在硕督宗与本地居民比邻而居,互通婚姻,繁衍生息,最后终老病死在这里,自成汉墓陵园。硕督汉墓群100年的历史,是汉藏和睦共处,友好交融的实例,也是清中央政府巩固边疆,维护中国统一的见证。在今天,对于打击敌对分裂势力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下一个景点,是此行的重头戏,我们将走进18军154团1营驻扎硕般多的旧址,瞻仰我们父辈70年前在洛隆的红色遗迹。陪同我们的嘎永县长深情地说,18军154团的部队在洛隆驻了8个月。我们洛隆的藏族群众至今还记得当年18军战士为老百姓挑水打柴、送医送药,做了大量的好事。藏族人民怀念18军。你们看,这里就是老部队驻扎的地方。我们应声看去,公路边矗立着一块高大的展示板,上面用藏汉两种文字标注六个红色大字—18军宿营地。我们急切地走到跟前,啊!上面还悬挂着我和革红两家老父亲当年来洛隆时的照片。我们紧紧依偎在这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周围,无尽的思念油然而生。顺着路边走下去,是一片平坦的草场。根据革红父亲郄伯伯进藏行军日记中的记载,这里就是部队的宿营地。当年部队在这里搭建了一排排整齐的帐篷。到了春天,青草和野花映衬着绿树下的帐篷,真是一种特殊的美景。营地旧址正中,当地群众矗立起一块巨石,作为18军154团营地标志,为后人追忆和瞻仰建起了一座丰碑。更让我们激动的是,当年我们的父辈在硕督河谷、营区周围栽下的一片片小柳树现在已根深叶茂,蔚然成林。抚摸着这一棵棵成材的大树,我们可以告慰18军的叔叔阿姨们,你们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已经在雪域高原开花结果了。
时间到了傍晚,阳光依然灿烂。洛隆县有关部门在硕督镇政府会议室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我们走进会场,受到了在场的老阿爸老阿妈和学生们的欢迎。现场,硕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欧扬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嘎永县长介绍了洛隆县近年来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一位老阿爸讲述了當年18军战士为他们家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提供了大量帮助的故事。在热烈的掌声中,革红回忆起当年她的父亲郄晋武团长和杨军政委带领154团进驻洛隆宗开荒生产、植树造林,为贫困群众谋生产谋发展的历史场景。接着革红的话,我代表154团的后代们向洛隆县的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表示深切的感谢。感谢藏族同胞当年给予154团部队的大力支援,感谢洛隆人民为发掘和保护18军前辈的红色遗迹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我们将和洛隆的父老乡亲们一道为弘扬和传承18军“老西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之旅的活动在紧张的行程中度过了。在洛隆短短的一天,我们激动,我们感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再见,洛隆。再见,洛隆的父老乡亲。
祝愿美丽的洛隆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18军后代杨齐康,其父母均为首批进藏的18军老战士。
父亲杨军系18军进藏北路先遣部队154团政委,1953年调任西藏军区组织部首任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