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媒体掉入美国叙事陷阱
2021-07-21青木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美国是一个正在衰落的世界强国。欧洲必须思考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护自己的利益,走出华盛顿的阴影。”这是今年出版的德语著作《伪圣美国:为何我们必须走出美国的阴影》发出的呼吁。通过列举大量实例,该书深刻地揭露了美国如何通过媒体和机构操控世界舆论,其中,欧洲媒体深陷在美国的话语霸权中,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这本书还专门提到,美国政府发动宣传机器抹黑中国。在德国,《伪圣美国》深受读者认可,登上了权威的《明镜》周刊畅销书榜单以及亚马逊德国畅销书榜。前段时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也推荐了这本书。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伪圣美国》的作者米夏埃尔·吕德斯博士。他曾多年担任德国《时代周报》驻中东记者,目前是德国-阿拉伯协会主席。
西方媒体往往服务于权力精英的利益
环球时报:想请您具体说说书名中的“伪圣美国”指什么?
吕德斯:美国是世界强国,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行事,但理想与现实差距很大。冷战时期,美国试图在各大洲确保自身权力,这往往违背了当地民众的意愿。比如,196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了推翻苏加诺的政变,在继任者苏哈托执政时期,大批左翼人士遭残酷镇压。1973年9月11日,智利发生了推翻左翼领导人萨尔瓦多·阿连德的政变。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是美国在积极支持。
之所以说美国“伪圣”,是因为它总是强调一种更高的价值观,但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强硬且往往足够冷酷的强权政治。如今,这种“更高的价值观”正在被工具化。比如,美国政府及其欧洲盟友指责莫斯科对待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的方式,然而,华盛顿自己却无情地迫害斯诺登、阿桑奇等“告密者”。如果今天美国要求中国和俄罗斯注重“人权”,但不是要求其盟友,那么这种要求就是虚伪的。它正在运用两套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这里是“好人”,即西方及其盟友;那里是“坏人”,即西方的地缘政治对手俄罗斯和中国。
环球时报:欧洲媒体为何会陷入美国设置的“主流叙事框架”?美国影响欧洲舆论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吕德斯:美国经济学家、媒体分析师爱德华·赫尔曼和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在1988年首次出版的《制造共识》一书中深刻阐明了大众媒体在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的运作,将其称为“宣传模式”。他们提到了民主的假设,即媒体应该独立并致力于真相。
大多数西方媒体人士相信,他们能说出事实和相关背景。然而,这种自我认知与现实几乎没有关系。因为“自由市场”的框架条件对启发性、批判性新闻产生了一种“抵消”作用。西方媒体往往服务于权力精英的利益,尤其是他们的所有者本身就是精英群体的一部分。因此,西方媒体的报道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通常具有倾向性,具体操作方式包括对主题的选择、对议题和框架的设计与构建等。
美国影响欧洲舆论的手段有很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世界划分为“好人”和“坏人”,这点我前面已经提到了。美国将政治和经济竞争对手俄罗斯与中国定位为“坏人”。无论那里的政治领导层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是错误的,“是对自由和民主的威胁”。正因为如此,西方媒体对中俄的客观报道是很罕见的,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在他们眼中是中国削弱和渗透西方的企图。
环球时报:在涉华报道中,欧洲媒体跟随美国的叙事会掉入怎样的陷阱?
吕德斯:美国是一个正在衰落的世界强国,而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美国的外交政策首先追求的是:将中国和俄罗斯置于经济、政治和军事压力之下,以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没有人会公开说明这一目标,但它确实影响了华盛顿的行动。美国希望欧洲伙伴加入这条战线,官方给出的说辞是:民主必须反对威权主义。大多数欧美媒体也都遵循着这种对抗逻辑。但是有民调显示,大部分欧洲人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希望欧洲采取中立态度,与美国和中国都保持良好关系。
美式双标:已方阵营能做的事情,竞争对手不能做
环球时报:拜登上台后,欧洲在跟美国合作方面释放出了乐观、积极的信号。这是否意味着,欧洲媒体在拜登任期内将更难“独立思考”?
吕德斯:对待欧洲人时,拜登的举止彬彬有礼,看上去“乐于助人”。但实际上,他也在走“美国优先”的路线。华盛顿呼吁欧盟减少对华贸易依赖,希望欧洲人对北京和莫斯科采取坚决行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说服北约在印太地区展示军事存在。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界人士认为,西方国家军舰被派往南海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中国提出要向地中海派遣航母呢?这可能会被视为一种“侵略”行为。在美国的双重标准框架下,允许“好人”做的事情有很多,而允许“坏人”做的事情很少。
环球时报:想要走出美国的阴影,欧洲应该做出哪些改变?这应该会很难吧?
吕德斯:欧盟的政治决策者普遍认为,美国作为北约框架内的伙伴是他们需要依赖的对象,尤其在军事方面。不过对于跟美国的关系,欧盟内部也存在分歧。比如法国希望从美国获得更多自主权,并呼吁建立一个由欧洲而非美国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防务联盟,但德国对此坚决反对。
不过,在德国联邦议院的各方代表(除了绿党)都明白,中国在经济领域越来越强大,布鲁塞尔和柏林都依赖于与北京建立良好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何今年6月的英国G7峰会最终声明非常笼统。华盛顿希望欧洲人将其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跟“民主和人权进步”联系起来,但欧洲人没有这么做。欧盟内部有一个拒绝与北京建立更密切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强硬派,但与此同时,布鲁塞尔和柏林也都有非常具影响力的经济部门。
“白人时代即将结束”
环球时报:您认为,近年来美国在哪些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是不合理的?吕德斯: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开始将中国视为“邪恶帝国”。美国政府及其媒体通过“武汉实验室泄漏病毒”论调以及香港、新疆等问题谴责中国。不过,这些声音通常不是客观合理的批评,而是一种“妖魔化”。这塑造了“敌人”的形象,令美国更容易对中国采取政治行动。
环球时报:您对于“武汉实验室泄漏病毒”的论调有何看法?
吕德斯:我不是病毒学家,无法判断新冠病毒从何而来。不过,这种说法适合作为给中国套上枷锁的一种手段。
环球时报:最近几个月,欧盟在所谓“中国人权”问题上跟随美国的步伐,比如出台了制裁措施。您认为,中欧关系今后的走向会是怎样的?
吕德斯:我不建议欧盟遵循美国对中国的对抗路线。欧盟在各层面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有着正当的自身利益。世界不需要新冷战,本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对于拥有4.4亿人口的欧盟而言,认为自己能够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新兴大国制定游戏规则是幼稚的。建设性的政治和外交关系始于平等对待。“白人时代”即将结束。或许,中国确实存在不足之处,正如美国和欧盟的政治发展也有不足之处一样,但是,在广场上大声喊叫并不能解决问题。
环球时报:您去过中国吗?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西方的舆论攻势?
吕德斯:很遗憾,我还没有去过中国,但希望能尽快去。我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应该依靠软实力,这非常重要,比如借助电影业在西方市场站稳脚跟。中国有必要展现不同于西方盛行的形象。另外,中国也需要深化与其他国家的学术合作,尽可能简化签证程序,这有助于世界理解并相信中国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这100多年间,美国一直与欧洲密集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在跨大西洋政治合作和媒体“联网”的帮助下,试图赢得公众的支持。这样的“联网”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应对西方舆论攻势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