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智敏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用药规律挖掘分析
2021-07-21潘智敏姚铁飞谢征雯
王 翰 潘智敏 姚铁飞 韩 梅 谢征雯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的、全面的、不可逆的认知功能衰退。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的老年斑、β-淀粉样变性、神经纤维纠缠是其典型的病理特征[1]。临床上以认知功能受损、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及精神病样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AD 属于中医“呆病”“痴呆”“健忘”的范畴。潘智敏教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国医名师,第四、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首批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长期从事老年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对AD 有丰富的临证经验。本文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对潘教授治疗AD 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收集 选取2017 年1 月1 日—2019 年1月1 日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科住院,且符合AD诊断标准[2]病例119 例,处方数量为238 张,每个患者收录处方2 张。
1.2 资料录入 将238 个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对录入的中药进行规范化统一命名,如川军,统一录入为大黄。
1.3 数据分析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进行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的频数分析、组方统计分析、聚类分析、新方分析等[3]。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收集AD 处方238 张,纳入214 味中药,其中频次最高的是僵蚕(223 次),频次最低的荷叶(1 次)、郁李仁(1 次)、莲子心(1 次),使用频次在80 以上的药物有15 味(见表1);四气频率:寒(2685 次)、凉(462 次)、温(215 次)、热(1 次);五味频率:苦(1886 次)、甘(1825 次)、辛(943 次)、咸(683 次)、酸(124 次);前5 的药物归经频率:肝(2366 次)、肺(1910 次)、胃(1202 次)、心(1073 次)、肾(609 次)、胆(451 次)、脾(417 次)、小肠(362 次)、大肠(303 次)、心包(255 次)、膀胱(237 次)。
表1 用药频次>80 的药物汇总表
2.2 药物关联分析 根据用药模式关联分析,得到的药物关联组合共计1384 组。将其降序排列,最高频次的药物组合是:钩藤、僵蚕,共210 次,最低频次的药物组合是:重楼、青蒿、桑叶,共47 次。药物关联组合见表2。药物关联规则见表3。关联规则网络展示见图1。
图1 药物关联规则网络
表2 频次>160 的药物关联组合表
表3 二项、三项药物组合关联规则表(置信度>0.9)
2.3 药物聚类分析 依据常用中药功效主治的相关性,将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共计8 组,见表4。
表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
3 分析与讨论
潘教授认为,老年人患病有多积、多瘀、多病、多虚的特点[4]。老年病的“多虚”以“瘀积”为病理基础,由于血液循环中痰浊瘀毒的瘀堵,气血津液无法濡养周身,以致机体虚损。AD 患者多喜食肥甘厚味,饮食无度,导致脾失健运,极易化生痰浊、热毒之邪,生风耗血,影响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痰浊、热毒、瘀血、风动在AD 复杂病机形成中有重要作用。该病以肝风证、痰浊证、热毒证、瘀毒证为常见证型,也可风、痰、热、瘀多证兼夹存在,以及在此“积瘀”基础上形成的肝肾阴虚证型。潘教授在治法治则上强调“祛邪”为主,通过先攻后补来辨证施治,把痰浊瘀毒等瘀积的病邪清理干净,方可投补益方药,使虚能进补。从肝、肺、胃入手,平肝熄风、清肺化痰、清泻胃火以祛邪。其中,清热、平肝的药物均剂量较大,如钩藤30g、水牛角30g、蒲公英30g。补虚药,如北沙参、生地黄、女贞子等,剂量小,多仅3~6g,以免闭门留邪,变生它证。由于久病入络,气血瘀滞,潘教授还强调活血化瘀药的应用。
数据挖掘系统显示,最常用的药性味归经以寒、苦、甘、辛为主,而热、酸、涩等药味则最少。“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寒可以清热、泻火、解毒,苦能泻火、燥湿。印证了AD 致病因素以热毒、痰浊多见。甘药有生津、滋补的功效,辛发散、行气,体现了AD 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常用归肝、肺、胃经的中药,以平肝、化痰、清火为治则,而肝风、痰热、胃火是引起AD病情波动进展的常见原因。根据药物频次分析,潘教授最常用的6 种药物分别是僵蚕、金银花、龙齿、钩藤、连翘、蝉蜕。僵蚕,入肺、肝经,可祛内、外风,上行脑窍化痰散结,平肝祛风。研究表明,僵蚕提取物可减少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细胞毒性,对抗氨基酸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的神经毒性[5]。蝉蜕,性味甘寒,入肺、肝经,能祛外风,又能熄内风,具有祛痰、解痉、抗炎、抗氧化、抗凝的作用[6]。金银花与连翘均能透热达表,清热解毒,二药伍用,并走于上,气血两清,能尽快驱热毒之邪外出,清热效果显著。钩藤,甘、凉,归肝、心包经,清热平肝,熄风定惊。AD 有风证者最宜用之。龙齿镇惊安神,清热除烦。《药性本草》称其“治烦闷热狂,镇心,安魂魄”,是治疗AD 伴随兴奋躁动等精神症状的常用药物。
潘教授治疗AD 用药主要分布在平肝熄风药、清热化痰药两类。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是钩藤、僵蚕;僵蚕、龙齿;金银花、僵蚕;钩藤、龙齿;金银花、龙齿。钩藤、僵蚕熄风化痰,钩藤、龙齿熄风安神,这两组药物治疗AD 肝风内动、风痰上扰、肝阳上亢证均有良效。僵蚕、龙齿合用能祛痰散结,镇心安神,对痴呆伴随的癫狂、躁动、不寐均有改善作用。金银花、僵蚕合用清肺化痰,解毒散结,对痴呆痰热阻肺证的咳嗽咳痰效果显著。金银花、龙齿合用清心肺痰热,治疗痴呆痰热扰心证效果佳。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表明,金银花配伍玄参、牛蒡子、金荞麦、地骨皮、浙贝母、蒲公英、黄连、连翘、重楼等清热药;钩藤配伍青葙子,僵蚕、龙齿、重楼、地骨皮等凉肝熄风药;僵蚕配伍蒲公英、蝉蜕、黄芩、金荞麦、浙贝母等清热化痰药;龙齿配伍薄荷、金银花、蝉蜕、柴胡、郁金等清热疏肝药。以上药物关联规律,体现了潘教授主张的痰热、脂浊、瘀毒、肝风病邪贯穿AD病程始终的病机主见。
从药物关联网络图中,提炼出潘教授治疗AD的常用处方——清降通窍方。组方:金银花、连翘、龙齿、钩藤、僵蚕、蝉蜕、青葙子、浙贝母、桑叶、青蒿、重楼、蒲公英、石决明、薄荷。其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龙齿、钩藤凉肝熄风,镇心安神,僵蚕、蝉蜕疏风化痰,祛风定惊,共为君药。青葙子味苦性寒、疏风清热、清肝降火,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桑叶清肺润燥、清降肝火,青蒿清热凉血、透达阴分伏热,重楼清热解毒、凉肝定惊,蒲公英清肺化痰、散结消痈,石决明平肝潜阳、凉肝镇风,以上共为臣药,助君药以清热解毒、凉肝熄风、化痰散结,消除诸邪。郁金行气化瘀,疏泄肝胆气机,祛邪外出,为佐药,薄荷其性轻清,上行头面,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为使药。肝阳上亢者,加夏枯草、紫贝齿;胃热者,加水牛角、生石膏;肺热者,加三叶青、鱼腥草;痰多者,加竹沥半夏、肺形草;血瘀者,加地龙、土鳖虫;心烦失眠者,加珍珠母、龙骨;阴虚者,加黄精、麦冬;气虚者,加山海螺、人参叶;纳差者,加红曲、鸡内金;口干加鲜芦根、鲜石斛;肝郁者,加柴胡、代代花。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体现了潘教授以清降法作为AD 基本治则,同时,在清降基础上,注重调理、清补中药配伍,倡导清降不忘养阴,祛邪兼顾扶正的用药特点。药物组合1:生石膏、水牛角、灯心草;药物组合2:水牛角、人中白、石膏,均可清泻肺、胃、心火,用于AD 伴火热证;药物组合3:青蒿、桑叶、薄荷,清热解表,用于AD 伴发热者;药物组合4:肺形草、浙贝母、金荞麦,清热化痰,用于AD 痰热阻肺者;药物组合5:鸭跖草、百花蛇舌草、凤尾草,清热利湿,用于AD湿热内蕴者;药物组合6:地骨皮、凤尾草、浙贝母,清肺降火,凉血解毒,用于AD 痰热内蕴日久,耗伤肺阴者;药物组合7:楮实子、熟地黄、白英,补肾清肝,清热解毒,用于AD 肝肾阴虚伴热毒内盛者;药物组合8:熟地黄、白英、僵蚕,滋补肝肾,清热熄风,用于AD 虚风内动,风火相夹者。以上药物组合的应用,可为辨证论治提供客观的用药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