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传统蘑菇房中的防灾减灾元素分析
——以元阳县阿者科村为例
2021-07-21孔令嘉
孔令嘉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
哈尼族是云南省的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是哈尼族人数较多的县城之一,哈尼梯田、哈尼传统文化以及当地哈尼村寨都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因此也产生了较多研究。对于元阳县蘑菇房的研究主要有蘑菇房的建筑设计研究①对蘑菇房的建筑设计分析研究。主要有杨大禹.对云南红河哈尼族传统民居形态传承的思考[J].南方建筑,2010(06):18-27.以及吴琼,聂子川,陈启泉.元阳县哈尼族蘑菇房浅析[J].建筑与文化,2018(07):236-237.等,这些文章通过分析哈尼族民居的源流、发展和变迁,以及建筑结构和构造技术,结合建筑学的相关知识来探讨哈尼族蘑菇房的背后的文化。,对依旧保留着传统蘑菇房的村落的整体规划保护研究②对依旧保留着传统蘑菇房的村落的整体规划保护研究。主要有何云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实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以及李博,陈倩.浅析哈尼族聚落保护与发展——以元阳县阿者科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02):81-83现在元阳县传统风貌保存完好的自然村已经不多,但是随着旅游开发以及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让人们开始有了保护哈尼族传统的意识。在哈尼族意识中,聚落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对保留着传统蘑菇房的村落进行规划保护,也是在对传统哈尼族文化和民族景观进行保护。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保护开发措施也日益丰富。,对蘑菇房的各式开发探索以及改造保护③对蘑菇房的各式开发探索以及改造保护。主要有朱良文.对贫困型传统民居维护改造的思考与探索——一幢哈尼族蘑菇房的维护改造实验[J].新建筑,2016(04):40-45.小城镇建设,2017(10):54-55.以及朱良文,陈晓丽,程海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爱春村与元阳阿者科哈尼族蘑菇房保护性改造[J].小城镇建设,2017(10):54-55.这些研究主要着眼于蘑菇房的保护与改造开发。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蘑菇房面临着两种道路选择:被时代逐渐淘汰或者是随着现代化脚步在保留传统的情况下推陈出新。这些研究探索对于蘑菇房的传承和延续很有意义。,蘑菇房及哈尼族聚落的文化研究④蘑菇房及哈尼族建筑的文化研究。代表有白玉宝.哈尼族建筑文脉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0):37-44等,主要探讨了蘑菇房发展演化的历史源流,以及蘑菇房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思想内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下对蘑菇房的研究范围较广,且成果也比较丰富。但是少有文章从灾害文化角度对哈尼族传统蘑菇房应对灾害的功能和意义进行阐述。作为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灾害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与灾害共生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类型,包含灾害认知、记忆、记录、传承,与灾害有关的思想、心理、伦理、祭祀、信仰、禁忌、习俗、文学、艺术,以及应对灾害的系列措施、制度及社会影响等内容,具有“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社会性、历时性、系统性、兼容性、传承性等属性,也具有“灾害”的复杂性、多样性、变迁性等特点,而民族灾害文化是少数民族与自然灾害相伴求生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发挥了防灾减灾避灾的作用①周琼.换个角度看文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防灾减灾文化刍论[J].云南社会科学,2021(01):118-129+188.。因此,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现有文献书籍进行解读,结合在调研过程中获得的资料及启发,对哈尼族传统蘑菇房中的防灾减灾元素进行一些探讨分析。
一、阿者科地区常发灾害及当地哈尼族对灾害的认知
(一)阿者科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常发灾害
1、自然环境与村落概况
元阳县位于云南南部,属哀牢山区,位于哀牢山山脉南段,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边疆县之一。阿者科位于元阳县辖区内,是传统的哈尼族村落,属于爱春村委会。根据我们在走访调查过程中的了解,它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许多哈尼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和风俗习惯,所以在当地也是原始民族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哈尼族自然村之一。
“阿者科”意为最旺盛吉祥的一个小地方②李博,陈倩.浅析哈尼族聚落保护与发展——以元阳县阿者科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02):81-83.。它坐落于半山腰处,海拔1750 m~1250 m,规模较小,整个村寨仅有69户居民,共406人。相较于周边地区地势,阿者科村落的选址较为平缓。寨子背靠寨神林,面朝梯田而建,梯田环绕寨子三面。阿者科地理位置视野开阔,并且处在风口,所以常年刮大风,没风的日子整个村寨都被缭绕的云雾包围。阿者科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形成了一个小的环境系统,而构成这个系统的就是寨神林·祭祀场所——民居·生活场所——广场·公共空间——田地·劳作空间四个部分,并且村民的生活也是围绕着这四个空间进行的,环境与村民的生活繁衍息息相关。
阿者科民风淳朴,民族风味十分浓厚,与周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村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至今还延续着昂玛突、祭竜等节日祭祀活动,少有中断;依旧保留着祭祀房、磨秋场等承载着村落精神和文化印记的场所,沿用至今;现在村庄里还是清一色的传统蘑菇房。相较于其他许多村落已经不再举办祭祀活动、蘑菇房也改建成了现代砖瓦楼,阿者科地区的民族习俗和村落传统风貌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原因主要在于阿者科地处高寒山区,除了水稻之外少有栽种其他经济作物,经济水平较低;并且这里距离公路较远,交通不便,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村落的闭塞性,因此相对其他地方来说,这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侵扰较少,许多民族风俗和独特的蘑菇房民居也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再加之近年来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现在对于阿者科的保护规划不断增多,阿者科作为一张小小的哈尼族特色名片,在现代社会中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这些也是此次选择阿者科作为讨论对象的原因之一。
2、常发灾害
阿者科村选址是哈尼先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选定的位置。在调研过程中,村民马金亮老人告诉我们,祖先在此定居的原因是此地风水好。首先这里地基较稳,不易滑坡,建造的房屋安全性较高;其次是这里位于半山腰,有绝佳的视野和优美的环境,并且易于开垦梯田,方便进行农业劳作。哈尼民族有很深的乡土情结,因此都会尽量选择故土上最好的位置定居。但现在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种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再加上一些原生环境因素,就算是再科学的选址也不可能规避所有问题,因此阿者科也会受到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虽然总体来看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不算很高,也少有重大灾害,但是其中的一些灾害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并且与蘑菇房应对灾害的功能有所关联,这是此次研究的重点所在。根据年鉴资料和调研整理,阿者科出现的灾种③灾害数据主要来源于调研访谈资料、《元阳县志》、《胜村县志》以及《红河州年鉴》编辑部所编的《红河州年鉴》(1997年-2019年)。同时此处对阿者村受灾情况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包括元阳县全境受灾情况数据统计,因为在往年年鉴中阿者科村单独遭受灾害的记录较少,灾害大多是在一片区域内发生。因此此处的灾害整理呈现主要是涉及阿者科的元阳地区,阿者科虽然未被标明但是是存在于灾害发生区之间的。主要有雪灾、火灾、暴雨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雹灾、干旱、低温冻害(见图1):
图1 阿者科村灾害统计图
以下对雪灾、火灾、暴雨洪涝灾害以及干旱四种常发灾害进行分析。
1)雪灾
阿者科地区遭遇过的雪灾共有两次,一次是在1983年,一次是在2017年。1983年的那场雪下得非常大,不只是阿者科,整个元阳县境内都不同程度地受灾。“那一年下了很大的雪,雪把路都堵住了。我们没有办法去田里劳作,出门也很困难,只能在家里生火取暖。我们把牛羊牵到家里,但还是冻死了很多,甚至冻死过人……”①讲述人:MJL,男。哈尼族,阿者科村村民,时间:2021年1月24日.地点:阿者科。,村里的老人给我们描述当时的情景。这次雪灾很严重,但是在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雪。老人也告诉我们,2015年的那场雪对阿者科造成的影响比较少,也并未造成冻害之类的灾情。元阳地区不属于多雪地带,虽然海拔较高,且许多村寨属于高寒山区,但总的来说只是温度较低。雪在以前比较多,现在阿者科地区的温度较之以前有所升高,因此降雪也不断减少,雪灾变得更为罕见。
2)火灾
阿者科地区的火灾发生过两场,一场记载于《胜村县志》中:“据爱春大渔塘村知情长老回忆,约清光绪元年(1875年)天旱无雨,旱情延续了几个月,有人烧火取暖引发大火,整个东观音山火灾延续三十余天,受灾森林面积达万余亩。”这场火灾年代久远,亲身经历者都已经不健在了。而最近的火灾就是2017年发生的“火烧房子”,“发生火灾的时候也是冬天,老人在家生火盆烤火。火盆上方有一些吊着干巴的树枝架,架上还有枝叶、干草之类的易燃物,火星飞溅出来就不小心把这些东西点着,就造成了火灾。”村里的干部给我们翻译了一位老人的话,而被烧掉的那间房子正是他家的。“好在救火比较及时,只烧掉了一间,并且有没人伤亡”②讲述人:MJL,男。哈尼族,阿者科村村民,时间:2021年1月24日.地点:阿者科。。在对火灾灾情的询问中,我们了解到,火灾的成因都是因为忽略了一些小细节引起的。除了因为天气干冷烧柴火取暖引起的火星飞溅造成火灾,还有个说法是冬天家猫会趴在火塘边取暖,有时会被火星燃到尾巴。受惊的猫窜到茅草顶上,一不小心点着茅草引起了火灾。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现在因为用火不当而造成的火灾几乎已经没有了,更多是因为用电不当引发的火灾。村落里偶尔会有一些人私拉电线导致电线乱缠漏电,再加之蘑菇房是传统的木土草顶结构,因此也容易着火。现在政府和村委会逐渐加强了宣传防范,火灾在不断减少。但是因为蘑菇房本身的特性,火灾是无法完全杜绝的,更多是靠平日的预防。
3)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洪涝灾害是最常见的,发生时间多集中在5月到8月。这个时段属于元阳县的雨季。由于元阳地区多云雾,水汽在山谷间对流强烈,所以雨势凶猛;且山势陡峭,雨水易汇集成湍急水流,经常引发洪涝,冲毁农田。但是阿者科地处半山腰,选址较为平缓,因此虽然也会有暴雨洪涝灾害,但是情况并不严重。除此之外,我认为阿者科地区受灾程度较少的原因还在于寨子上方寨神林的保护,并且村落位于位置较深的半山腰,虽然地势较为平缓,但依山而建,雨水能顺流而下,再经由村内四通八达的明渠排进田里,从而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4)干旱
干旱发生的范围很广,并且是所有常发灾害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元阳县的旱季多从9月开始,几乎都持续在3个月以上。云南地区干湿分明,年年都有雨季旱季,每年干旱程度都不同。再就是大环境的影响,例如云南10年-14年遭遇的连续三年受灾范围遍及全省的干旱,就是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引起的。旱灾来临时,梯田里的水会大量蒸发减少,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严重的旱灾发生时甚至会土地龟裂,直接绝收。而且干旱不仅仅体现在降雨和梯田水量减少,地下水以及山泉的流量也随之减少。现在的水越来越不够用,因此许多田地也改成了旱地,这对梯田生态以及景观会产生一定影响。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产生了一些应对措施,例如人工降雨。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干旱时有发生,而人们对于旱灾的态度也相较其他灾害更为平常。
而滑坡泥石流属于整个元阳地区的常发灾害,阿者科只发生过一次,访谈过程中也少有人记得,只是记录在年鉴中有所记录。同行的人告诉我们,因为森林保护得好,这片地区保持水土的能力也很强,并且村民世世代代都在蘑菇房居住,不随意扩建或改建成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房屋,土地承载力仍在接受范围之内,因此滑坡泥石流灾害较少。雹灾也发生得很少,近年来最严重的发生在2020年4月。“当时是4月份,突然就下起了冰雹,冰雹有鹅蛋那么大,听说其他村有些房子的顶还被砸破了。但是我们村没有造成很大的灾害。大冰雹在很久以前也下过,但是年代太久远已经记不清了”①讲述人:MJL,男。哈尼族,阿者科村村民,时间:2021年1月24日.地点:阿者科。。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下当时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分析,认为蘑菇房在应对雹灾方面其实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蘑菇房是用茅草顶做成的,弹性和韧性很好,因此在冰雹来临时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相较于没有弹性的瓦片,在面对雹灾时更安全、不易破损。低温冷害发生在冬天,气温降低的同时会伴随着降温降雨,也是属于整个元阳县的常发灾害。因为阿者科处于高寒山区,并且多雾,村落在无风的时候整日云雾缭绕,温度很低,因此村民栽种的作物也都是比较耐寒的,所以低温冻害在这里影响不大。
除了以上在年鉴及资料中有迹可循的灾害,还有一些是在当地村民口中才能得知的特殊灾害。例如风灾。阿者科位于半山腰,海拔高,三面环田,山里的风迎面吹来,再加之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就形成了类似于风口的形状,加快了风速。阿者科常年刮大风,村里的树被吹歪、甚至瓦片屋顶都会被吹飞。有时候风大到在行走时一不小心就会被吹到田地里。目前除了阿者科,我们在其他调研地点还未发现大风致灾的案例。
以上通过对阿者科的灾情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阿者科的灾害情况其实比较轻,重大灾害几乎没有。并且近年来随着乡村政策的实施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灾害已经逐年减少。据部分村民和政府官员所说,近十年来元阳县内的大灾已经绝迹,并且大多数自然灾害都能够提前监测到并采取措施应对,村民对于灾害的担忧减轻了很多。
(二)当地哈尼族对于灾害的认知
我们通过对阿者科的哈尼族村民们进行访谈,对他们的灾害认知进行了一些了解。首先,村民会认为灾害是一种惩罚。他们从小就有这么一种理念:要保护好村寨周围的森林和水源,否则会招来祖先的惩罚。因此在灾害发生时,他们会举行禳灾仪式,例如请村里的“莫批”②莫批,又称“毕摩”,名称均来自哈尼语汉语音译,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宗教性质,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巫师”和“祭司”。来做法事,并且进行献祭,以此来请求“神明”的原谅。相应地,这种对神明的敬畏深刻在心里,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人们的行为,推动人们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例如不许外人进入寨神林;不能在寨神林放牛、砍伐树木;也不能污染山上的水源……。其次,人们对于灾害的态度是“听天由命”,少有对灾害进行预防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当地人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意识。
但是对一件事物在不同的群体中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近年来随着人们意识逐渐转变和政府宣传、抗灾工作的大力发展,一些人的灾害认知也逐渐脱离传统,发生改变,产生了分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老人和年轻人当中。老人群体在面对灾害时更多表现出的是对于超自然力量的畏惧,例如雷击和火灾发生后会认为是家里有人触怒了“雷神”“火神”,便请村里的莫批来做法,以此“消除灾厄”。甚至还流传有火灾发生时有种“火会跑”的说法。据说曾经有人家发生火灾,之后他在求救过程中走过的人家家中都发生了火灾,像传播疫病一样,火灾蔓延开来。所以在这里就有了火灾发生时不能去别人家的习俗。但是这样的说法在年轻人中间明显就站不住脚。我们在寻访年轻人时,他们都表示没听过这种说法,并且火灾来临时也没有不能串门这种忌讳,直接招呼村民帮忙,灾后重新规划重建,找莫批的人也明显没有以前多了。年轻人相比之下已经不太迷信鬼神的存在,更加相信自然科学。但同时他们对于环境的重视也不如上一辈人,也因此现在森林环境和水质已经不如从前。所以不同的认知也存在不同的利弊。
但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就算在老年人群体中也有不迷信鬼神、不将灾害认为是惩罚的人存在;相应地年轻人里也会有保持传统认知的人。实际上,受教育程度、村子的开放程度都会影响村民对于各种灾害的认知。在较为闭塞的哈尼族村寨,村民的灾害祭祀活动会更加频繁和复杂,而在相对开放、受教育程度人口较多的村落,在灾害祭祀活动和各种忌讳方面就显得较为简单。
二、蘑菇房与自然灾害
(一)阿者科蘑菇房的发展演化
从建筑形制上看,哈尼族传统建筑类型包括茅草房、土掌房、封火楼、蘑菇房、干栏房、瓦房和土司政权的司署建筑。土掌房、封火楼和蘑菇房属于邛笼谱系建筑①邛笼,也称“碉楼”。羌族的传统民居。流行于四川茂县。一般平面呈四方形,用石块砌造。分三层,上层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有门,层与层之间有独木梯上下。外形雄伟,建造坚固,最多达十三至十四层,高30余米,具有居住和防卫等用途。,它们是哈尼族建筑的主体,并且绝少有周边民族建筑文明的因素渗透其间。其中,渊源于古代羌人族群的邛笼建筑的土掌房,是哈尼族建筑的原型,封火楼和蘑菇房则是对原型建筑的发展与创新②白玉宝.哈尼族建筑文脉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0):38.。
从唐代开始,哈尼族文化发生了第三次大转型,文化主体结构进入了定型时期,由游牧与农耕二元并存的文化结构,转变定型为以梯田稻作为中轴的新的文化结构。在这次文化结构定型的过程中,哈尼族传统的土掌房顺应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变异的需要,进入了发展与创新的时期,出现了封火楼与蘑菇房建筑③白玉宝.哈尼族建筑文脉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0):40.。
见载于汉文史籍的哈尼族因远部和官桂思陀部,在南诏、大理国的政治军事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这表明最迟至唐代,哀牢山系中南段已成为哈尼族最大的聚居区域。群峰雄峙、江河萦绕、沟谷幽深的哀牢山系的地形地势,孕育了立体多变的气候类型和充沛的降水,形成了云蒸霞蔚的水文气象和万山叠翠的植被景观。在多雨潮湿的地理环境中,如何增强居室建筑的防雨防水功能和延长居室建筑的使用年限,成了摆在哈尼族面前的新课题。封火楼建筑和蘑菇房建筑,就是在解决这个新课题的过程中诞生的④白玉宝.哈尼族建筑文脉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0):40。
在80年代以前,蘑菇房在哀牢山东部及元江水系附近都有广泛分布,到现在仍旧保留着传统蘑菇房的地方有元阳县、金平县和建水县的全部哈尼山寨,以及红河县和绿春县的部分哈尼山寨。阿者科的蘑菇房就是传统的蘑菇房样式。实际上一开始的土掌房在建造过程中更加注重防御功能,因为哈尼民族是个不断在迁徙、不断经历纷争的民族。当祖先到达这里并定居下来后,他们首要面临的就是相较于之前更加湿润多雨的环境。蘑菇房地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房屋的防雨抗洪功能,且在选择建材时能够做到就地取材易于修缮,延长了房屋使用年限,因此蘑菇房在元阳地区一直传承至今。
(二)阿者科蘑菇房中的防灾减灾特色元素
阿者科蘑菇房的建筑构成可以分为5个部分:夯土地基、砖石台基、木构架、土墙、茅草顶。
在建造房子之前,村民首先会请莫批来进行占卜选址,选定之后就开始进行施工。首先要把地面夯实,让房子地基稳固,这是保证房屋安全的基础。据阿者科的蘑菇房的房主介绍,建房用的木材、茅草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土基用梯田里的土,用模具打好,晒干然后搬到盖房子处①付丽红,沈守云,何玮,廖秋林.云南哈尼梯田蘑菇房建造影响因素探究[J].建筑与文化,2019(08):242-243.。然后用砖石砌筑房屋的台基,为承重木柱提供坚实基础,建筑石材一般都是取自周边。砖石台基之上再搭建砖土墙。搭建土砖墙主要有三种砌式:一顺一丁砌式、満丁砌式和梅花丁砌式②许骏,周凌.元阳哈尼传统民居建造体系与更新设计研究[J].建筑师,2016(05):80-89.,阿者科蘑菇房主要采用一顺一丁和梅花丁砌式③一顺一丁砌式:一层砌顺砖、一层砌丁砖。梅花丁砌式:每一皮砖都有顺有丁,上下皮又顺丁交错。。再就是木构架,蘑菇房的木材都是取自于山上的林中,树木砍下后要先进行风干才能使用。蘑菇房的承重主体是木构架,而首先打下的第一根柱子称为“中柱”,也是“家庭支柱”④吴琼,聂子川,陈启泉.元阳县哈尼族蘑菇房浅析[J].建筑与文化,2018(07):236-237.。最后就是茅草顶,先用木材搭出整体框架,正脊短,四边长;再在其上做好固定措施,挂上大片茅草作为屋顶。在茅草顶上还会再压上较重的木条,防止被风吹飞。而阿者科的蘑菇房一般建有两层半或三层,第一层是四周未封闭通风的牲畜房,第二层是平顶的生活起居场所,包括火塘、厨房、堂屋、餐厅、卧室、祭祀台等;第三层则是用于晾晒粮食衣物的晒台和搭建成小尖顶的储藏室。这种下养牲畜上住人的居住方式是由哈尼族的农耕养殖习惯决定的。牛羊养在下层,易于平日上山放养以及喂食,四面不封墙的设置也让通风条件更好,在散味的同时也便于打理,能保证牲畜的卫生条件。从地面通过台阶去往房屋二层三层,这里就是哈尼人民生活的中心。
通过对蘑菇房的建筑构造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首先,哈尼族依山而居,在山上开垦梯田,因此房屋也搭建在梯田间。但是因为山坡地势比较陡峭,少有大片平地,所以演化出了蘑菇房这样的分层房屋形制,充分运用高低设置搭建不同的空间,面积不大,但是布局紧凑。虽然蘑菇房构造布局简单,且用料也只是砖土竹木,但仍然在元阳地区沿用了上百年并一直传承至今,其中就充分体现出了它对当地环境的适用性。
哈尼民族在哀牢山区居住了上百年,土掌房和蘑菇房也一直为他们遮风挡雨,沿用至今。在对哈尼族蘑菇房进行实地调查,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能将它分解为不同部分,大到房屋选址、小到房屋装饰,都能体现哈尼人民对于环境的思考,都是他们应对灾害的智慧结晶。主要可以从以下四点以及对应的防灾减灾功能进行分析:
1、木构土墙:防暴雨、地震、滑坡
蘑菇房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土石与木头。土石在山上很容易开采,蘑菇房依梯田而建,开垦梯田后留下的土也正好能够用于建造房屋。并且阿者科所在的哀牢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取材轻松。搭建房屋的木材都经过精挑细选,形状挺直,材质坚硬耐久。并且元阳地区气候比较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房屋的木构件不易潮湿腐烂。蘑菇房至今沿用着土墙,在搭建土墙时会在泥灰里拌入一些草,并且再表层抹上一些防水石灰,在暴雨来临的时候也不会被水渗透而影响居住。土墙的中间还有软草链接,柔性好。土墙房屋一般都建造得比较低矮,云南地区地震多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房屋抗震稳固性和安全性;同时因为结构并不十分紧密,所以透气性也很好,居住在其中会有冬暖夏凉的感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造价低廉,所以受众面也更广。最重要的是,因为家家户户都是体量较为轻盈的蘑菇房,所以对于整个地区土地承载力的要求就比较小。其他村落经常会有因为房屋盖得过大过高而导致地基不稳造成滑坡的情况发生,阿者科就没有过这样的状况,地基仍旧十分稳固。
2、蘑菇草顶:防雹灾、风灾、暴雨洪涝灾害
蘑菇草顶可以说是蘑菇房的灵魂,不仅样式独特,而且选材颇为也讲究。蘑菇顶的茅草不是田野里普通的稻草,而是从山上专门找来的。这些草相比稻草来说更加耐用。不过因为山林的砍伐开发以及村落建筑的现代化演变,现在这种草也不见多了,因此其他村寨开始用稻草替代,只有阿者科依然沿用这种草,每年都会专门去寻找制作,每顶茅草屋的修缮费用都在万元以上,就是为了传承最原始的建造工艺。蘑菇草顶一般呈45°搭建,因为半山腰空气对流强烈,降雨较多,暴雨洪涝灾害时有发生。蘑菇草顶防水性能良好,能阻挡雨水流进家中,并且屋顶的坡度也更利于排水。上面提到过阿者科村寨内的道路都是石板路,并且狭窄,两边修建了较宽的沟渠,蘑菇草顶上流下的雨水就汇进这些沟渠里,就算暴雨来临时房屋也很少受损。并且草顶还对雹灾起到很大的缓冲作用。相较于房顶铺了石棉瓦的村落,在冰雹发生时蘑菇房几乎没有出现被砸破顶的情况,因为茅草相对来说更加柔软有弹性,所以不易被砸穿。再者,阿者科地区风很大,偶尔会有风灾发生,大风甚至吹走过一整片石棉瓦屋顶。出人意料的是,质量更轻茅草顶从未被吹走过,抗风性能很好。原因在于茅草顶虽然由草制作而成,但是非常厚实,同时干草之间存在缝隙,易于风的流通,加上有一定坡度,所以在风刮过时反而能减缓表面风速,抵挡大风。茅草顶的保暖性也十分优良。因为干草对于温度的传导很慢,所以在冬天不仅能够阻挡冷风,像盖子一样为房屋保温;夏天也能隔绝一些热度,让蘑菇房内保持凉爽。除此之外,茅草顶最大的好处就是环保。现在很多哈尼族村落都存在垃圾处理困难的困扰,许多人的房子拆了建,建了拆,建筑垃圾得不到妥善的处理,随意倾倒,还难以降解。茅草顶坏了能够用茅草直接替换,不用的部分还能当作柴火在此利用,并且取材天然。
3、下畜上人:防疫病、洪涝灾害
在房屋下层养牲畜主要是由于地形限制。哈尼族村落大都建在梯田间,开阔的地带较少,所以就充分利用了高低空间。如果有的人家房屋面积较大,是会在院子设置牲畜栏的。下层的牲畜区层高较高,通常是一人高甚至更高的高度。牲畜房四面不设墙,只设置一些栅栏,并且阿者科气候凉爽干燥,通风良好,在把人和牲畜生存居住空间隔开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起居室的卫生条件。不过这只是相对来说,人畜同居依旧会对健康产生影响,所以近几年来有条件的村民都专门修建了牲畜栅栏,并且村子里的牲畜养殖数量也在不断减少。我们向村民了解过村庄内的疾病情况,村民表示阿者科几乎没有过疫病,也没有像其他地区一样的“村落病”①“村落病”说法来自于民间,指的是许多村落都存在一种群发疾病的情况。比如某个村子里的人几乎都会得风湿,或者某个村子里的人大部分都得过痢疾等等。。而很多时候,传染病都是来自野生动物或家养禽畜饲养条件不适。蘑菇房“下畜上人”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这种隐患。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更需要经常清理打扫牲畜拦,否则依旧会容易造成病菌滋生和疾病传播。下畜上人布局不仅仅是为了阻隔牲畜,在面对洪涝灾害时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洪水来临时水流量巨大,下方是柱子,四周空出的结构能够最大程度较少水流通过的阻力,减少房屋被水冲走的可能性。
4、火塘中心:防疫病、蛀虫害、兽灾与精神空间
哈尼族人民离不开火塘,可以说火塘就是他们生活区域的中心。在蘑菇房堂屋的火塘边有一根最大的木柱,被称为“中柱”,是蘑菇房建造时打桩的第一根柱子,是蘑菇房承重的主要构件,也象征着家庭支柱②吴琼,聂子川,陈启泉.元阳县哈尼族蘑菇房浅析[J].建筑与文化,2018(07):236-237.。火塘也是一家人进行感情交流的重要位置,晚上一家人会围坐火塘边,边烤火喝茶边闲聊,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火塘不仅仅是人们重要的精神空间,它的存在也有一定防灾的意义。首先,火塘是烧火烧柴的地方,蘑菇房内不设烟囱,所以屋内经常有烟雾缭绕,不断熏着房梁木柱,我们能看到老屋里的木梁大多被烟熏得乌黑油亮,这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蛀虫蛀啃木材,起到防腐防虫的作用,延长了房梁木柱的使用寿命,也保证了房屋结构稳定。在以前没有灯火的年代,火塘就是光明和温暖的来源。哈尼族的火塘永远留着火种,因为他们认为火种就像生命,生生不息。火光也可以驱赶野兽,使人免于兽灾的困扰。床铺和火塘都搭设在堂屋里,人们睡觉时会将头朝向火塘,这样能让人睡着时不会着凉生病。火塘常年燃烧,屋内也因此保持干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下层牲畜房产生的味道和细菌。
三、蘑菇房空间形态发展与灾害职能转变
阿者科蘑菇房近几年因其独特的造型和民族特色开始受到较大关注,但是阿者科周边的一些哈尼族村寨已经慢慢地在对蘑菇房进行更新换代,并且有的地方已经以砖瓦房替代了蘑菇房。追求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然是一种趋势。阿者科村因其保存良好的建筑而被政府保护了起来,但其间还是不可避免地因为多种因素发生了一些空间形态上的变化,同时蘑菇房所承载的防灾减灾职能也开始产生改变。
(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灾害发生频次不断下降
在调研过程中,无论是向官方,还是民间村寨进行访谈询问,我们都能从中了解到一个共同的情况——灾害减少了。阿者科村的村干部这么和我们说:“其实现在相比以前灾害已经减少了很多。比如当滑坡泥石流快要来临时政府就会发布通知;我们这边的村寨都有一个大广播,可以在灾害来临之前进行预警。就算受灾了,政府也会很快派相应部门组织救灾工作。这种变化发生在近十年以来,老百姓们已经不再对灾害抱有特别深的恐惧,在灾害发生时也能较为冷静地应对”。如这位干部所言,现在随着现代化不断发展,很多灾害已经可以做到提前观测并预防。例如滑坡,在元阳县城就有专门的滑坡观测点,相关人员也会在暴雨来临之前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滑坡隐患就会立即通知村民暂时搬离;还有火灾,现在很少再有大型火灾发生,因为通电后村民们使用明火的频率也大大降低了。几年前私拉电线、用电不当而引起火灾的情况现在也在改善,人们的用电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电器设备的防范措施也不断完善。至今依旧沿用蘑菇房的阿者科应对灾害的能力相较于其他现代化建筑密度高的村落可能要稍微弱一些,也因此政府在这里配备了消防系统以应对不时发生的小型火灾;房内的火塘依旧存在,但是家家户户已经都通电照明,不再使用蜡烛和柴火;还会定期对蘑菇房进行检修等。虽然村民仍居住在传统样式的房屋内,但是俨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些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灾害发生的隐患,也使得灾害发生的频次不断下降。
(二)空间形态变化与灾害种类的改变
蘑菇房现在的空间形态与传统形态相比发生了一些改变。主要表现在牲畜房位置的变更、蘑菇草顶坡度地减缓以及粮仓晒台职能转变。以前的蘑菇房是下畜上人的养殖模式,但是近年来牲畜的养殖不断减少,很多村民家最下面的牲畜饲养区都已经空了出来,不再饲养动物。再加之经济条件变好,许多人家都单独圈出一块空地作为饲养区。这样一来,村民生活空间的卫生条件得以提高,疫病传染病等灾害就因此减少甚至消失。
而蘑菇房草顶坡度的减缓则是因为气候的日渐干燥。一开始,蘑菇草顶就是为了应对山区多雨的环境而生。近年来,暴雨的次数渐渐减少,相应地,干旱的情况出现得愈加频繁。人们在搭建蘑菇草顶时无意识地减少了坡度倾斜,因为不再需要应对太多暴雨,同时倾斜角度的减少会让人感觉房屋空间更宽广。
最后是粮仓晒台面积缩小及职能的转变。现在很多蘑菇房中的粮仓里堆的不再是大量粮食,柴火储存数量也大大减少,开始堆放起生活杂物,晒台上也较少出现像以前那样晒着大量粮食和玉米的光景。主要是因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村民的生活质量提升,温饱有保障,像饥荒之类的灾难已经不会再出现。因此人们在修筑粮仓和晒台时不需要很大的空间来储备粮食以应对灾荒,粮仓和晒台的职能也从储存、晾晒粮食转变成了存放其他生活用品以及晾晒衣物等。
(三)蘑菇房防灾减灾职能的变更与发展
蘑菇房发展到今天,不断经历着演化与改变。无论是原型土掌房,还是现在的蘑菇草顶样式,都是哈尼民族为适应不同环境而创造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蘑菇房所需要承担的防灾减灾职能正在慢慢减少,现在的蘑菇房更多具备的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职能。从对蘑菇房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来,它现在已经成为阿者科村的一张独特名片,其中包含着的民族文化内蕴是非常吸引人的。同时,蘑菇房相较以前具备了更多的文旅商业价值。现在许多民宿开发改造项目将目光转向了蘑菇房,以蘑菇房为特色的民宿产业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阿者科的旅游业也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和哈尼梯田旅游业一起,为村民增加了一些收入,整个村寨的开放度也不断提高。
蘑菇房作为古老的建筑,在新时代里也依旧充满生命力。能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转变自身的职能,并且一直保持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于蘑菇房防灾减灾元素的探究,更多的是一种保护和记录。在对蘑菇房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能总结出更多规律,用以在未来更好地应对灾害。
四、结语
阿者科村传统蘑菇房中所蕴含的防灾减灾文化和意识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更新发展的产物。这些文化和意识都体现出了哈尼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现在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迁,蘑菇房的防灾减灾职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蘑菇房作为遮风挡雨的住所,它现在的文化价值要大过其本身的居住价值。政府投入人力物力尽力维持其传统工艺和原貌,更多是为了将它作为一个哈尼族特色文化符号保留下来。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它的内涵和建筑特色是在这个时代最鲜明的亮点。挖掘哈尼族蘑菇房的防灾减灾职能和元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这个民族,研究它背后的灾害文化。同时也能够对政府工作以及一些灾害产生借鉴作用,为健全应急管理及防灾减灾体系贡献一些民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