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老年十二指肠间质瘤破裂出血患者的诊治

2021-07-21王欢欢刘霖钱小顺韩继明

老年医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本例免疫组化栓塞

王欢欢 ,刘霖 ,钱小顺 ,韩继明

1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853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来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威胁生命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常发生于胃、小肠和结肠区域,少见累及十二指肠,仅占1%~5%[1]。十二指肠间质瘤(DGISTs)一般老年人多见,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呕血、黑便或症状性贫血[2]。由于其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经常导致部分患者漏诊或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外科手术是DGISTs主流的治疗方法,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等。但由于肿瘤大小、位置、出血特征及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存在差异,目前关于DGISTs最佳手术治疗方式未达成共识[3]。本例的特殊之处是1例老年DGISTs患者发生肿瘤破裂出血,经过一系列治疗措施,最终使患者得到明确诊治并好转出院,以期为DGISTs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4岁,因“心悸乏力伴黑便1周”于2019年9月8日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患者既往体健,无上消化道出血史。入院查体:BP 122/70 mmHg,心率81次/分,中度贫血貌,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的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的病理性杂音。腹软,未触及胃肠型及蠕动波,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6 g/L,血小板计数 325×109/L;CEA、CA-199、癌胚抗原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未见明显异常。行上腹部增强CT示:十二指肠右侧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尚清,较大横截面积约6.5 cm×5.2 cm,增强检查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斑片状无强化影及气体密度影;病变局部与胰头钩突、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分边界欠清,考虑间质瘤的可能(见图1)。为明确病变性质,于入院后第3天在CT引导下行十二指肠病灶穿刺活检术,穿刺后病理示:(十二指肠)上皮细胞样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符合GISTs,上皮细胞亚型,可见核分裂像,未查见坏死。免疫组化:CD117(+),DOG-1(+),CK(-),CD34(-),SMA(-),Des⁃min(-),Villin(-),CK7(-),CK20(-),CK19(-),Hepar-1(-),Ki-67增殖指数约10%。初步诊断考虑DGISTs。

图1 该例患者术前上腹部增强CT

1.2 间质瘤破裂出血征象及其治疗经过 入院后根据存在的贫血表现,给予输入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血红蛋白持续性下降,由输血治疗后的89 g/L降为61 g/L,考虑DGISTs破裂出血所致。于2019年9月20日紧急行腹腔动脉造影+出血动脉栓塞术(见图2)。术后患者贫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恢复至90 g/L,入院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见图3。患者病情稳定后,于2019年9月26日在全麻下行DGISTs切除术,手术顺利,完整切除肿物(见图4)。术后病理示:DGISTs,侵犯浆膜,手术切缘未见受累。免疫组化CD117(+),DOG-1(+),CD34(-),S-100(-),SMA(-),Desmin(-),Ki-67增殖指数约15%(见图5)。术后给予胃肠减压、禁饮食、抑酸、抗感染及补液等积极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出院。

图2 该例患者栓塞前后造影图

图3 该例患者入院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

图4 该例患者手术所取肿瘤的大体标本

图5 该例患者病理组织免疫组化(×200)

1.3 随访结果 患者出院后3个月回我院复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行腹部CT示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状态,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8×109/L,血红蛋白123 g/L,血小板计数130×109/L,肝功能、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

2 讨论

GISTs是一组来源于间质干细胞的恶性肿瘤,通常由未分化的上皮样或梭形细胞组成,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占消化道肿瘤的1%~3%,其最常发生于胃部,约占60%~70%;其次为小肠,约占20%~30%,但在十二指肠的发病率仅占 5%[4]。DGISTs临床表现类似于其他消化道肿瘤,缺乏特异性。其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肌层,可生长至黏膜下层和固有层[5],常见于降部和球部,升部和水平部较罕见,肿瘤早期时可无症状,当肿瘤进展到晚期,可出现腹痛、出血等明显症状[6]。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及来源,但不能明确肿瘤具体类型,需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平滑肌瘤等肿瘤相鉴别,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GISTs的主要病理诊断标准是CD117抗原的表达,这是一种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它能将其与真正的平滑肌瘤和平滑肌母细胞瘤区分开来[7]。研究表明,GISTs常用免疫组化染色指标中CD117阳性率约95%,Dog-1阳性率约97%,CD34阳性率约60%~70%[8-9]。该患者无论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还是术后标本免疫组化均显示CD117及Dog-1为阳性,CD34虽为阴性,但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可诊断为DGISTs。该病例与相关文献[6]描述一致,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出血。

关于DGISTs的诊治文献报道较少,对于本病预后可能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有丝分裂计数等相关[10-11]。根据肿瘤大小将GISTs分组:直径小于2 cm的肿瘤被归类为低危组,直径大于5 cm的肿瘤被归类为高风险组[12]。本例患者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交界处,最大直径约8.5 cm,属于高风险组。

DGISTs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出血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临床研究发现,DGISTs破裂出血发生率达28.2%,明显高于胃间质瘤的6.6%,且经内镜止血后DGISTs再出血率更高[1]。当前针对GISTs最常用的止血方式是内镜止血,但由于十二指肠狭窄和弯曲的生理特征,使内窥镜难以触及,且十二指肠黏膜下层中的血管丰富,因此使用内镜止血效果不佳。本例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66 g/L,中度贫血,经积极输血治疗血红蛋白持续性下降。为防止出血的进一步发生,我们紧急采取了腹腔动脉造影+出血动脉栓塞术,有效控制了出血,稳定了病情,这为下一步的手术治疗奠定了基础。可见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控制消化道出血的一种安全选择,它也是目前DGISTs破裂出血最常用止血方式[13]。其次,Liu等[14]研究报告指出,与无出血患者相比,胃肠道出血的GISTs预后相对较差,出血可能是DGIST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Gyu等[1]对DGIST患者有无出血的生存分析表明,DGIST出血不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出血组的5年生存率是81.9%,非出血组的5年生存率是89.4%。考虑到老年、肿瘤直径大、有丝分裂计数≥5个/HPF与不良总生存率显着相关,未来对与DGISTs预后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根据本例患者的治疗过程,我们认为尽早明确病变性质、及时采取止血措施以及手术切除是治疗DGISTs破裂出血的关键所在。大多数DGISTs存在急性出血或慢性贫血,内镜下评估上消化道应该是第一步[11],但内镜活检通常不能获得足够的组织来进行明确的诊断,而环形活检可能会导致穿孔,因此内镜超声(EUS)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可作为术前病理组织的一种获取方式。及时补充血容量及行血管栓塞治疗可有效保证患者生命体征,为后期手术做好准备。目前尽管手术方式因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对邻近器官的浸润而不同,但外科治疗仍是治疗的主要方法[6,15]。1~2 cm清晰边缘的R0切除术就足够了,由于淋巴转移的发生率较低,不建议进行淋巴结清扫[16]。在本例中,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然后开始伊马替尼治疗,随访3个月,没有发现疾病复发的证据。

猜你喜欢

本例免疫组化栓塞
不同年龄段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
都是忽视“O和1”的错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