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延安的声音

2021-07-21陈三

海峡姐妹 2021年7期
关键词:播音员广播电台新华

文/陈三

孟启予曾工作过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房旧址

中国共产党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以西19公里的小山村王皮湾的两孔石窑洞和几孔土窑洞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天正式播音。

1945年8月15日抗日胜利,宝塔山下一片沸腾。一度停播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准备复播,急需一名女播音员。当时的孟启予还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有着清亮的歌喉。她顺利通过了面试,在半山上的一孔土窑洞里开始了广播生涯。

孟启予原名陈元,祖籍福建长乐。祖父陈兰溪,原在前清北洋舰队任职,因在杭州湾驻扎,遂率一家老少定居浙江杭州,后迁居北平。祖母林氏,是当地林家名门闺秀,喜养花弄草,善刺绣。

孟启予的父亲陈穉兰,曾经是吴稚晖的学生,由吴稚晖介绍认识了江苏无锡人周家的女儿周佩珍,结为连理。周佩珍曾是上海务本女校学生,后在苏州景海女校毕业。

1920年元旦,周佩珍生下女儿陈元,即后来投身革命改名换姓的孟启予。陈元之上还有哥哥陈鲲,姐姐陈凤。

自祖父去世后,陈家家道中落。至1921年,父亲陈穉兰也患伤寒去世。生活艰难中,周佩珍受聘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当英语教员,并带全家迁往苏州。

1932年,孟启予考上了该校初中部。在初中,她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爱国学生掀起了抗日救亡、追求革命理想的运动,孟启予也参加了抗战宣传。

1935年,学校解聘了思想先进的几位教员,引起学生们罢课罢试。学潮被平定时,积极分子孟启予被学校记了大过。

1936年,孟启予随哥哥来到南京,考入南京汇文女子中学高中。

随着战事越来越严峻,平津失陷,大批平津学生流亡到了南京,组织了平津流亡同学会。当时中共地下党决定组成救亡宣传团,沿长江而上,到内地宣传抗战。读高二的孟启予也投身其中。

学生救亡宣传团出发前,复旦大学中共党员方璞德告诉她,希望她留在南京江宁佘建村小学当教员,承担当地的抗日救亡工作,并决定发展她为中共党员。孟启予认定这是党对她的第一次考验,同时自己也可以自立,减轻母亲的负担,于是服从组织安排。

1937年,孟启予来到了佘建村小学,一边当教员,一边从事救亡宣传。她在破败的小学里办了一个妇女识字班,每天吃过晚饭,村里不少姐妹和大娘们提着马灯来到学校学习。从最简单的识字开始,随后孟启予教唱了《新女性》《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结成一座铁的长城》等革命歌曲,歌声长久地回荡在学校的夜空里,成为孟启予一段永恒的回忆。

随着上海沦陷,苏州也沦陷了。形势越来越坏,到年底,学校校长告诉她,日本军队已兵临城下,要她去武汉。他们逃过了12月发生的南京大屠杀。

在汉口,孟启予遇到了救亡宣传团的同学,也正是在这段宣传队的日子里,孟启予向方璞德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38年元旦,在武汉研子岗的一处麦田,党组织代表董凌云和方璞德,以及发展对象孟启予,激动矗立着。他们把自己画着镰刀、斧头的党旗插在一杈树枝上,孟启予举起了右手,在耳边紧握拳头,庄严地向党旗宣誓。董、方就是她的入党介绍人。从这天起,她在心底发誓为党赴汤蹈火,奋斗终生。

由于斗争需要,在国共合作中孟启予被交换到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三厅下属的剧团——抗敌剧团。

1938年4月,中国军队全线反击日军进攻台儿庄,并收复了台儿庄。这次大捷,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扫除了国民党内的悲观妥协气氛,也争取了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同情。孟启予随剧团前往台儿庄演出慰问。她的独唱《松花江上》《长城谣》等,让战士们热血沸腾……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在全国发起反共高潮,孟启予按照中央“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白区工作方针,撤离抗敌剧团,前往重庆。

1941年,在重庆新华日报社,孟启予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听到她希望前往延安的心声,周总理允诺:“那你就先搬到办事处来等等看。最近还有一部送军属的军车去延安,你就去延安鲁艺吧。”这一句话,决定了她往后的命运。

差不多同一时期,陈元改名为孟启予,为了铭记当时孙其敏老师的启蒙和帮助——当时她从抗敌演剧一队的桂林到重庆,就是孙其敏老师寄来的路费。

在延安期间,孟启予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黄河大合唱》《到敌人的后方去》等抗战歌曲唱遍大江南北,作曲者冼星海原是鲁艺音乐系主任,此时却已赴苏联学习工作。孟启予很崇拜冼星海,为不能向他请教而遗憾。

延安生活条件艰苦,土炕上有蚊虫、跳蚤,吃的小米粥全是碴子,如果吐掉,就剩下水一样的米汤。到了冬天,只有炭盆,冰凉的土炕一夜也暖不过来。但困难阻不住她求学的热情。因为对于爱好音乐、喜欢唱歌的她来说,这里是梦寐以求的向往地。

在鲁艺,她向声乐老师唐荣玫学习西洋发声,主攻美声唱法。每天太阳刚刚升起,山峦的白雾还未散尽,她便来到山上练声。

在这里,她认识了当时的音乐老师张贞黻。当时孟启予希望学习器乐,于是请教拥有吉他的张贞黻。一来二去,这位男老师开始拨动这位小辈女生的心弦。1942年9月,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但婚后感情不洽,三年后婚姻关系结束。孟启予后与张纪明结合。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决定让中央军委三局和新华社恢复播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设于1940年的延安台,当时的发射电力只有200瓦,发动机是用旧汽车头改装的,电压不稳,广播声音也忽高忽低。1943年,发射机器出现故障无法修复,广播电台不得不停办。

重办广播电台,急需一名女播音员。在征询孟启予意见后,她随即答应去试音,并顺利通过。

延安西北盐店子村是广播电台的工作地,电台就设立在山坡上一间窑洞里。屋里,一张木桌上放置一个话筒,外加一条木板凳,四壁钉满了陕北土产的、用来隔音的羊毛毡,这些简陋设备构成了当时的播音室。

在屋里,尽管门窗紧闭,放羊人路过时,免不了会把羊的叫声传进来。上一层是一间四面透风的小平房,作为发射机房,发射机是周恩来从苏联带回来的。军委三局王诤局长召集无线电技术人员开会,作了紧急动员,突击改装发射机,为电台播音做准备。

1945年9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没有开始曲,就由孟启予连续呼台号两三分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这也算是共产党在艰难时期开展工作的一个特色吧。

开头,延安台每天播音两小时,分两次:一次在中午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一次在下午六点到七点。节目有新闻、通讯、评论、解放区介绍、解放区政策讲话、故事等。在全面内战爆发后,每次播音增加了半小时的《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

据温济泽(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回忆:“延安台的广播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曾经接到过从北平、南京、昆明、重庆等地突破重重封锁带到延安的信。听众在信里热情地告诉我们,他们怎样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地收听延安广播。有个学生说,他常常是关起宿舍的门,躲在被窝里收听。有一封信里说:‘听到延安的声音,就像在茫茫的黑夜里见到了光明。’

“国民党军的军官也有很多人十分注意收听延安广播,许多起义和放下武器的军官都说过,他们是听了延安的广播,明白了内战的起因、形势和前途,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政策,才下决心走到人民一方来的。

“1946年6月26日,原国民党空军上尉刘善本驾机起义,飞到延安。他告诉我们,他就是收听了几个月延安台的广播,看清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又听了延安权威人士关于反对美国国务院提出军事援蒋法案的声明以后,下决心离开内战的漩涡,投奔延安的。”

延安台的发射功率比较小,但是由于有功率较强的张家口、邯郸和齐齐哈尔等地的新华广播电台转播,因此,延安台的声音传播得比较远。对孟启予,听众的评价是“播音独树一帜”“使人深思,催人奋发”。

1947年3月,孟启予随电台一起突破敌人封锁,先后转移到陕北山沟、太行山麓。呼号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这时开播的对国民党军广播急需雄健遒劲的男播音员担纲播音,齐越参加试音被选中。在孟启予的指导下,齐越从记录新闻开始播音练习,提高了个人播音业务水平。日后,两人连续六天播送毛主席九千字的报告全文。

1948年,晋察冀、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先后并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组组长为孟启予,副组长丁一岚,播音员有齐越、钱家楣、李惠一、柏立、秋原、杨洁、柏培思、智世民等。

新中国成立后,孟启予随团参访苏联,学习三个月。回国后,领导要她领头组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广播部,担任部主任职务。少儿广播部推出的“小喇叭”节目让讲故事的孙敬修爷爷成为一代人童年的美好记忆。

1955年,孟启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华语广播部工作。两年后,时任广播事业局局长在莫斯科看望孟启予时表示,中国准备开启电视事业,让她了解下苏联的电视现状,增加电视的认知。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沈力成为第一位电视播音员。

当时,北京台尚未有专职男播音员,为了解决困境,选拔了一批中学生来电视台试镜。上千名学生中,孟启予和几位专家从监视器注意到一位小伙子,他就是后来的电视播音员赵忠祥。

孟启予还倡导创办了广播电视大学,为广大在职人员继续深造创造了条件。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年届花甲的孟启予担任副台长。1982年退休后,她继续为国家广播电视事业贡献余热。

她曾自言身后之事,表示自己哪一天走了,希望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培养医学人才,当作自己最后的一点奉献:“只希望大家当我还活着,活在大家中间!”

猜你喜欢

播音员广播电台新华
试论地方广播如何利用好新媒体特性实现“突围”
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研究
大脚掌的小鸭子
完形填空训练
基层播音员的自我培养
电视播音员“背诵如流”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