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往复荷载下AFRP-混凝土界面性能研究

2021-07-20袁娇娇苑溦侯新宇林军

人民长江 2021年5期
关键词:试件静态承载力

袁娇娇 苑溦 侯新宇 林军

摘要: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依赖于FRP片材与混凝土之间的有效粘结。尽管已有大量实验对FRP-混凝土界面性能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態荷载,对动态荷载下的FRP-混凝土界面性能研究较少。通过模拟地震荷载,对往复荷载下芳纶纤维增强聚合物(AFRP)片材与混凝土界面的动态界面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往复荷载作用下,AFRP-混凝土界面剥离承载力、延性及最大粘结剪应力降低,AFRP-混凝土界面有效粘结长度增大。试件加卸载刚度随着往复加卸载次数的增加而退化。

关 键 词:

FRP; 芳纶纤维增强聚合物; 界面性能; 往复荷载; 有效粘结长度; 剥离承载力

中图法分类号: TU528.572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1.05.02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数量不断增加。大量基础设施由于材料老化和使用环境恶化,已经不再符合安全适用耐久等设计要求[1-2]。使用外部粘结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复合材料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提高原有损伤结构力学性能,提高原有损伤结构使用寿命,较大限度地减少拆除原有结构,降低经济损失[3-5]。

目前已有许多分析模型预测FRP-混凝土界面最大局部粘结应力[6-7]、剥离承载力[8-9]以及有效粘结长度[10-11]等。大多数现有模型与试验结果相符合,但是都是采用的静态荷载,忽略了动荷载对界面性能的影响。工程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爆炸、冲击、地震等动荷载作用,动荷载下的承载力值高于相应的静荷载下的承载力值[12]。

在地震作用下,动态最大局部粘结应力、动态剥离承载力、动态有效粘结长度的确定是保证外贴FRP结构加固技术可靠性的基础。为了模拟地震荷载,本文设计制作了3组双面剪切试件,对芳纶纤维(AFRP)混凝土界面进行往复荷载下界面性能试验研究。

1 试验方法

1.1 试件设计与制作

本试验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30,混凝土配合比为:水164 kg/m3,水泥260 kg/m3,石1 088 kg/m3,砂725 kg/m3,粉煤灰41 kg/m3,矿粉72 kg/m3,外加剂9.7 kg/m3。纤维布在加载端长度为230 mm。试件设计制作参考文献[13],如图1所示。试件有3组,1组编号为S200-1、S200-2、S200-3;2组编号为A200-1、A200-2、A200-3;3组编号为C200-1、C200-2、C200-3。S代表静态加载,A代表芳纶纤维布往复加载,C代表碳纤维布往复加载。 纤维片材长度为200 mm,宽度为50 mm。在试件加载端纤维表面布置应变片,间距为20 mm。

1.2 材料力学性能

混凝土试块尺寸为150 mm×150 mm×150 mm,与双面剪切试件养护条件相同,测得抗压强度为32.1 MPa。AFRP出厂力学性能试验报告为:h=0.180 mm,δ=1.709%,Ef=118.8 GPa,σ=1 905 MPa。CFRP出厂力学性能试验报告为:h=0.167 mm,δ=2.101%,Ef=230.0 GPa,σ=4 900 MPa,其中:h为纤维片材厚度,δ为延伸率,Ef为弹性模量,σ为抗伸强度。

1.3 试验过程

3组试件均用MTS动静万能试验机进行加载,如图2所示。静态加载采用位移控制,速率为0.2 mm/min。纤维布能承受拉力不能承受压力。为了模拟地震荷载,动态加卸载制度设计参考文献[14],具体加载如图3所示。具体的加载方式为:由静态加载得到S200的加载端极限位移2.674 mm和剥离承载力13.28 kN;先采用力控制加载到4.0 kN后卸载到零;再加载到8.0 kN后卸载到零;然后采用位移控制,加载到加载端位移为0.200 mm后卸载到荷载为零,再加载到加载端位移为0.400 mm后卸载到荷载为零,以此类推循环下去,直至试件破坏。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试件破坏特征

对于静态荷载试件,试件在荷载达到13.3 kN时,迅速剥离,属于脆性破坏,如图4(a)所示。

对于往复荷载试件A200-1,在荷载控制循环的过程中在木隔板附近胶层表面出现微裂纹。之后采用位移控制循环,在位移0.800 mm的循环中,当荷载达到8.6 kN时,距木隔板2 cm左右处出现第一道斜裂缝。在位移为1.000 mm的循环中,当荷载达到9.7 kN时,距木隔板3 cm左右处出现第二道斜裂缝。在位移为1.600 mm的循环中,纤维布开始剥离发展,从混凝土界面上剥离下的长度为8 cm左右,如图4(b)所示。在下一个循环也是最后一个循环,纤维布从混凝土上被完全剥离下来。在整个往复加载过程中,试件是逐步剥离的,剥离时间比静态试件S200延长很多。

对于往复荷载试件C200-1,在荷载控制循环的过程中,在木隔板附近胶层表面出现微裂纹。之后采用位移控制循环,在位移0.400 mm的循环中,当荷载达到12.9 kN时,距木隔板3 cm左右处出现第一道斜裂缝。在位移为0.600 mm的循环中,当荷载达到13.6 kN时,距木隔板4 cm左右处出现第二道斜裂缝。在位移为0.800 mm的循环中,纤维布开始剥离发展,从混凝土界面上剥离下的长度为4 cm左右,如图4(c)所示。在下一个循环也是最后一个循环,纤维布从混凝土上被完全剥离下来。

2.2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分析

图5为A200-1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该位移值是由布置在试件两侧的位移计所测得的平均结果。每组试件仅取一个试件作为代表,其他两个试件曲线规律类似。

由图5可知:在最后3个位移循环加载下,试件的最大荷载值基本保持不变,表明此荷载即为往复荷载作用下AFRP-混凝土界面的剥离承载力。比较各级加载曲线,后次曲线的斜率比前次曲線的斜率小,说明往复荷载下试件的加载刚度退化。每次卸载,试件都有一定的残余变形。卸载曲线的斜率随着往复加载卸载次数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卸载刚度退化。

由图5还可知:往复荷载作用下,与试件C200-1相较,A200-1试件加卸载刚度较小,延性较好。

将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每级荷载下的荷载峰值点绘于同一图中,即得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如图6所示。

从骨架曲线中能更加明显地看到试件的强度、刚度以及延性性能。为了与静态加载下的试件做比较,图6绘出了静态加载下S200-1的荷载-加载端位移曲线。

由图6可知:静态荷载下试件S200-1剥离承载力为13.28 kN,加载端极限位移为2.674 mm。往复荷载下试件A200-1剥离承载力为9.53 kN,加载端极限位移为1.928 mm。与静态加载下AFRP-混凝土界面的剥离承载力和加载端位移相比,在往复荷载的作用下,剥离承载力降低了28.2%,加载端位移降低27.9%。这是由于重复加载卸载作用,使得粘结界面的微孔隙或微裂纹逐渐形成并逐步累积,并开始相互贯通,导致界面剥离承载力降低。因此,在往复荷载作用下,AFRP-混凝土界面剥离承载力降低且延性下降。

由图6可知:往复荷载下试件C200-1剥离承载力为16.20 kN,加载端极限位移为1.021 mm。与往复加载下C200-1试件的剥离承载力相比,A200-1试件剥离承载力降低了41.2%;与往复加载下C200-1试件加载端位移相比,A200-1试件加载端位移提高了88.8%。因此,在往复荷载作用下,A200-1试件界面剥离承载力虽然不如C200-1,但是A200-1试件界面延性优于C200-1。这表明在遭遇地震荷载时,AFRP延性更好,更有利于耗散地震能量。

2.3 粘结剪应力分析

由图7可知,往复荷载下界面粘结剪应力分布规律与静态加载相似。在加载较小时,首先是靠近木隔板处纤维布受力,粘结剪应力只存在靠近木隔板的区域。随着荷载增大,此区域粘结剪应力不断增大,直至靠近木隔板区域的纤维发生剥离。剥离处不存在混凝土与纤维粘结,因此粘结剪应力为零。此后加载过程中,荷载不再增大,最大粘结剪应力向着远离木隔板的位置移动。

往复加载下,AFRP-混凝土界面最大粘结剪应力为2.27 MPa;静态加载下,AFRP-混凝土界面最大粘结剪应力为2.78 MPa。相较于静态荷载下的试件S200-1,往复荷载下的试件A200-1的界面最大粘结剪应力降低了18.3%。因此,在往复荷载作用下,AFRP-混凝土界面粘结粘结剪应力下降。

往复加载下,AFRP-混凝土界面最大粘结剪应力为2.27 MPa;CFRP-混凝土界面最大粘结剪应力为3.21 MPa。往复荷载下,相较于CFRP-混凝土界面试件C200-1,AFRP-混凝土界面最大粘结剪应力降低了41.4%。

文献[15]中提出采用剪应力-加载端距离关系曲线计算有效粘结长度的结果如下:往复加载下,AFRP-混凝土界面有效粘结长度为80 mm左右;静态加载下,AFRP-混凝土界面有效粘结长度为60 mm左右。试验结果表明:与静态加载相比,在往复荷载作用下,AFRP-混凝土界面有效粘结长度增大。对于碳纤维布,往复加载下,有效粘结长度为90 mm左右。试验结果表明:在往复荷载作用下,芳纶纤维布试件A200-1有效粘结长度小于碳纤维布试件C200-1有效粘结长度。

3 结 论

(1) 在往复荷载作用下,试件加卸载刚度随着往复加卸载次数的增加而退化。

(2) S200-1、A200-1和C200-1的剥离承载力分别为13.28,9.53 kN和16.20 kN。S200-1、A200-1和C200-1的加载端极限位移分别为2.674,1.928 mm和1.021 mm。与S200-1相比,A200-1剥离承载力降低了28.2%,加载端位移降低27.9%。与静态加载相比,在往复荷载作用下,AFRP-混凝土界面剥离承载力降低且延性下降。与C200-1相比,A200-1界面剥离承载力降低了41.2%,加载端位移提高了88.8%。这表明相较于碳纤维布,使用芳纶纤维布的试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虽然剥离承载力较小,但是延性得到很大提高。

(3) S200-1、A200-1和C200-1的最大粘结剪应力分别为2.78,2.27 MPa和3.21 MPa。相较于试件S200-1,A200-1最大粘结剪应力降低了18.3%。与静态加载相比,在往复荷载作用下,A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下降。相较于试件C200-1,A200-1最大粘结剪应力降低了41.4%。

(4) S200-1、A200-1和C200-1的有效粘结长度分别为60,80 mm和90 mm左右。与静态加载相比,在往复荷载作用下,AFRP-混凝土界面有效粘结长度增大。在往复荷载作用下,芳纶纤维布试件有效粘结长度小于碳纤维布试件有效粘结长度。

参考文献:

[1] 董志强,吴刚.FRP筋增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研究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19,52(10):1-29.

[2] 张学勤.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及工程应用[D].广州:广州大学,2019.

[3] 潘军.芳纶纤维布加固地铁盾构隧道承载性能数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4] 伍凯,陈峰,徐方媛,等.型钢与钢纤维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及损伤耗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9,52(3):1-11.

[5] 陈爱玖,韩小燕,杨粉,等.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钢筋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8,51(11):104-111

[6] 杨勇新,岳清瑞,胡云昌.碳纤维布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1(3):36-42.

[7] HIROYUKI Y,WU Z.Analysis of debonding fracture properties of CFS strengthened member subject to tension[C]∥Proc.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n-Metallic (FRP)Reinforcement for Concrete Structures,Vol.1,Sapporo,1997:284-294.

[8] MAEDA T,ASANO Y,SATO Y,et al.A study on bond mechanism of carbon fiber sheet[C]∥Proc.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n-Metallic (FRP),Reinforcement for Concrete Structures,Vol.1.Sapporo,1997:279-285.

[9] KHALIFA A,GOLD W J,NANNI A,et al.Contribution of externally bonded FRP to shear capacity of RC flexural members[J].J Compos. Constr,1998,2(4):195-202.

[10] ACI 440.2R-08.Guide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externally bonded FRP systems for strengthening concrete structures[M].Michigan:Farmington Hills,2008.

[11] 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components with fiber-reinforced polymers (CAN/CSA-S806-02)[Z].Toronto,Ontario,Canada,2002.

[12] 李富齋.往复荷载作用后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研究[D].鞍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

[13] 袁娇娇,火映霞,侯新宇.CFRP和GFRP混杂后与混凝土界面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5,31(11):62-67.

[14] HUNEBUM K,YUICHI S.Bond Stress-slip Relationship between FRP Sheet and Concrete under Cyclic Load[J].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ASCE,2007,11(4):419-426.

[15] KASUMASSA N,TOSHIYUKI K,TOMOKI F,et al.Bond Behavior between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laminates and concrete[J].ACI Structural Journal,2001,98(3):350-367.

(编辑:郑 毅)

猜你喜欢

试件静态承载力
高邮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安徽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基于Vic-3D技术的煤岩单轴压缩试验研究
猜猜他是谁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
配置600 MPa级高强钢筋T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分布式系统负载均衡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脉络
超低温环境下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