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怡园植物香景营造研究

2021-07-20

中国园林 2021年6期
关键词:梅花营造园林

杨 雯

金荷仙*

晏 海

刘晓东

“香景”一词由“气味景观”衍生而来,加拿大地理学家Porteous于1985年对“气味景观”的概念进行了阐述[1],“气味景观”包括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所有嗅觉对象,而“香景”主要指令人愉悦的、积极的“气味景观”[2]。中国古典园林重视香味与环境、香味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营造,将花木香气作为构园要素加以重视,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引发观赏者的艺术联想,最终营造出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香景(图1)。“植物香景”日益受到园林学者的关注,陈从周[3]、华海镜[4]、金荷仙[5]等认为花木香气这一“虚景”能极大增添园景的动人魅力,刘天华[6]、徐德嘉[7]、李飞[8]等分析了香景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配置手法,侯幼彬[9]、金学智[10]、盛翀[11]等探究了花木香气对于园林意境生成的诱发作用。

图1 古典园林“园居环境-植物香景-人”关系示意图

贺蔡明按照常用香景植物如梅花、兰花、桂花等分类,通过分析古典园林常见香景景点,探究园林香景的塑造手法[12]。陈意微详细研究了明清江南园林植物香景,梳理典型香景植物品种及其文化性格,解读植物香景的营造手法和审美特征,并以大观园、随园等为案例进行解析[2]。包广龙通过分析扬州个园、小盘谷、小金山、影园中芳香植物布局、仿真风环境、园林特色香景游线,揭示植物香景对于扬州古典园林总体特征的影响[13]。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造园艺术之典范,在造园实践中充分运用香景植物,营造良好的嗅觉环境,然而从全园视角探讨特定时期苏州古典园林历史景观风貌的香景营造却不多见。怡园为苏州诸园后起之杰出者,荟吴中诸园之长于一园之中[14],《眉绿楼词联》《眉绿楼词》《过云楼日记》等均不乏对园中香景植物及香气的描述,但目前缺乏系统的研究。通过解读怡园传统园居环境嗅觉艺术的营造方式和审美特征,不仅能深入挖掘古典园林香景营造智慧,还能为现代植物香景设计提供新视野,助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 怡园香景概述

怡园始建于晚清1874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建有21景,1882年又于园东建成六七处景点,顾文彬之孙顾鹤逸病逝(1930年)后,日渐衰弱,日伪时期更是遭遇严重破坏[15]1-3,20世纪30年代初徐沄秋游园时,其主要园景与原先变化不大。可推断,19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30年代初是怡园景观风貌最完整的时期,也是本文选择进行植物香景考证研究的历史时期。

怡园重视植物香景的应用,初期构想建园时,顾文彬便提出:“不林薮而松杉,不陂塘而茭荷”,而后在选择花木时颇费心力,从宁波官署里调来上百株台莲,从光福山移栽桂花连日种植,专门聘请树木掮客到处物色古树名木[16]……其子顾沄《怡园图》册描绘怡园十六景(后又补四景),约半数景名与香景植物有关。怡园栽种的多为“姿美”“韵胜”“格高”的香景植物,如“梅花厅”的梅花、“藕香榭”的荷花、“牡丹厅”的牡丹等植物不仅是古典园林香景营造的常见材料,也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现根据相关园记、日记、画作整理怡园主要香景植物及其审美特征(表1)。

表1 怡园主要香景植物

2 怡园香景营造方式

本文所谈香景是指以香景植物为营造主体且令人愉悦的景观。明清古人形成了独特的植物香景审美趣味,并提炼出大量成熟的香景营造方式[17]。怡园建于晚清,香景植物种类繁多,且与山石、水体、建筑等其他造园要素有机融合,形成多样的嗅觉艺术空间。根据园内几处典型香景(图2)植物与周围园林空间的融合方式,将怡园香景分为“四面流香”“递香入室”“香浸庭院”三大类(后2类空间类型可能有部分重合,抓住主要空间特性分类),解析怡园香景的营造方式。

2.1 四面流香

“四面流香”是指人或建筑物被香景植物所围绕,四面敞透,香气可从各个方位流通的香景。若遍植香景植物,且无建筑物遮挡,身处其中,四周香气轻浮飘逸。“绛霞洞”外流水潺潺,桃花芬香四溢,盛放宛若红霞(图2),颇有古诗“云溪古流水,春晚桃花香”的景境。《花镜》曰:“桃花夭冶,宜别墅山隈,小桥溪畔……斜映明霞”[18]31,“山涧流水映桃花”是桃花香景的典型营造方式。俞樾《绛霞洞》题跋云:“绛霞洞丘壑曲折疑无门,侧身入洞。”洞外景致开阔明亮,清香盈盈,洞内窄仄阴暗,浅香绵长,空间先扬后抑,桃花芬芳将2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无形串联起来。

图2 怡园典型植物香景分布图(平面图引自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怡园图》引自微信公众号“为常好修”)

亭虚空通透,亭周植香景植物,可纳四面香风。怡园“金粟亭”四面开敞(图3),位于水池东岸,桂树绕亭(图2)。《长物志》云:“丛桂开时,真称香窟……结亭其中”[19]55,绕亭植桂是桂花香景的常见营造方式,如清代“复园”内“有亭翼然,桂十余树环其周”[20],据《过云楼日记》载:“从山中植出桂花树五十本,皆如碗口粗”[21],栽于金粟亭旁,当时亭旁峰石新立,清瘦嶙峋,故“以花树环植,如裸体人得衣,一望郁葱,大有生色”[21]。此处联句曰:“芳桂散余香,亭上笙歌”[22]6,桂花香气醇厚馥郁,金秋时节,丹桂吐芳,人坐亭中,吹笙奏乐,桂香四溢,萦绕迂回。

图3 “金粟亭”现状

“南雪亭”三面通透,一面以窗洞为框(图4),位于梅林东北处,建于池上,亭旁竹影婆娑,有“访梅踏雪,剪竹寻泉”[22]14之园趣(图2)。《园冶》载:“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23]68,园中置池,池旁建亭、沿亭植竹是典型的园林配置方式,“南雪亭”处“竹语泉流,互为幽声”[15]91,水韵冷,竹香细,清泉幽竹,共同营造出竹影参差,细香漫亭的清幽景致。“南雪亭”南广植梅花,花开如雪,烂漫壮观,梅香氤氲,坐立亭中,清香沾襟,冷香入鼻,心神俱明。

图4 “南雪亭”现状

2.2 递香入室

“递香入室”是指建筑一面或多面有遮挡,植物香气从其他方位或门框流通入室的香景,或称之为“吹香隔屋”[22]14。怡园“梅花厅”为怡园主厅,屋三楹,俞樾《怡园记》载:“前则石栏环绕,梅树数百,素艳成林”[15]87(图2)。“栽梅绕屋”[23]44是常见的梅花香景营造手法,“梅花厅”以门窗为框,百余株梅花入画,景如云霞,飘浮绚烂。“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24],厅中处处暗香浮动,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厅前两高峰在梅林的掩映下,更显瘦空玲珑,寒冬梅香远溢,萦身绕体,坐卧厅中,赏奇石,观梅姿,浮大白,颇有闲趣。

“梅花厅”厅北为“藕香榭”,“旧植台莲,朱白相间,花丽而巨,珍品也”[15]90(图2)。池中遍植荷花,近处建制开敞的亭台水榭,是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荷花香景营造手法,《花镜》有言:“荷池绕于外,水阁启其旁……惟透香风。[18]47”“藕香榭”门窗敞透,临对荷花池(图5),夏日“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23]63。为了更好地赏荷纳凉,厅前筑一石平台,“夏夜小坐其上,荷香冉冉,沁人心脾”[15]90,台下的菖蒲、兰草亦具幽幽芬芳。荷花香气清新、清凉、飘香久远[25],荷风送凉消暑热,使得清雅悠长的荷香从嗅觉延伸到多感官体验。

图5 “藕香榭”现状

“牡丹厅”是怡园游线起点,也是怡园与义庄交汇处(图2),据载:“堂前牡丹台,花多异种……五色缤纷”[15]89,厅前植牡丹,是古典园林常见的种植方式,顾文彬曾赞曰:“姚魏名品,植于广庭……愿我后裔,培植滋荣”,体现园主寄寓后代繁荣的美好夙愿。“怡园好……春睡牡丹浓”[26]435,“牡丹厅”是怡园画社的主要活动场所,暮春时节牡丹娇艳华贵、天香馥郁,文人雅士于此挥毫作画、品评赏花,是为一大乐趣。

2.3 香浸庭院

“香浸庭院”是指香景植物被院落围合,空间封闭性较强,植物香气流通分散性稍逊的香景。“竹院”以长廊连接“四时潇洒亭”“秀野亭”和“玉延亭”(图6),亭间有竹千竿(图2),“绿云满窗,便觉有天地”[15]93。庭中栽竹,竹香漫院是典型竹香景的营造手法,如清代“江村草堂”内“修篁坞”植竹为林,营造出“绿粉生香,弥覆川坞”的静谧雅致之韵[27],怡园词联亦有“竹边棋墅,尽占断吹香新句”之言[22]6。长廊绕竹林,与“竹径萦纡”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显“竹院”之境清幽深邃。“竹院”翠竹环绕,清香漫院,或静坐亭中观竹,或漫步长廊赏竹,自是雅静。

图6 “竹院”长廊现状

“遁窟”位于“梅花厅”西侧,是一座静谧小院,顾文彬言:“庭中花木以梅花为主,屋小如艇,石瘦于人”[28],视此处为“安乐行窝”[29](图2)。后徐沄秋载:“级前叠石成小台,台上遍栽芍药”[15]90,阶前植芍药,是芍药香景的典型营造方式,王义山《乐语》有云:“奇香喷,阶前芍药,频繁红深紫浅。”“遁窟”除芍药台外,“垣东亦有牡丹台,花倍湛露堂前之半”[15]90,《花镜》云:“如牡丹、芍药之姿艳,宜玉砌雕台”[18]31,花台高低错落,叠石精美,牡丹、芍药群植于上更显富丽端美,亦能提高观赏高度,扩大香气传播范围,芬芳馥郁,弥漫“遁窟”小院。

“岁寒草庐”取自“岁寒三友”之意,此处围合度强(图7),林木葱郁,尤以松、竹、梅为特色(图2),有联曰:“竹边松底,只赠梅花”[22]4,将松竹梅搭配种植,是中国文人追求君子之风的真实写照,而尤以“苍松、翠竹、老梅”搭配最佳。“身来飞鸟道,香发出松林”,松有独特的诱人香味,该处“环庐植松柏冬青”[15]91,营造古穆自然的意蕴。“西隅老梅数树,横斜出丛竹中”[15]91,古诗云:“竹间小梅花,幽香到襟衽”,梅竹同植恬然雅静,其香愈幽。

图7 “岁寒草庐”现状

3 怡园香景审美特征

香气由于其感知的不连续性,空间的碎片性和时间的偶发性[1],比园林视觉艺术具有更独特的审美体验。古语有云:“香者,知其香、养其德,道也”,花木芬香,可明心见性,陶冶性灵。香有雅韵,在古人细腻、丰富的审美体验下,被赋予了“比德”“归隐”“参禅”等多重意蕴。园林作为精神栖居的场所,多选用芬香花木营造馨香弥漫的嗅觉空间,本文从多角度解读怡园香景的审美特征,挖掘蕴含其中的营造智慧。

3.1 巧于借香,精在香宜

《园冶》有云:“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23]237,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善于借视觉之景,也巧于借嗅觉之景。花木之香不是一个孤立的景观元素,借香需注重与地势、季相、风向的结合。怡园“小沧浪”,“亭在藕香榭事对岸石山上,下临荷塘,风送芬芸”[15]90,“小沧浪”位于西北侧石山上,苏州夏季多为东南风,天热空气膨胀上升,带来阵阵荷香。借香不单纯借花木之香,更是借香味的“朦胧美”。怡园“拜石轩”曾有联云:“梅萼月窗虚,疏影微香”[22]5,以窗为框,勾勒出一幅“月下梅影”图,月光清亮,梅影横斜,更显梅香疏淡、清冷。古典园林由于院落的分隔、地势的起伏和风向的变化,其借来之香常常若有若无、淡雅含蓄[30],愈是这样,香景的不确定性、朦胧性,更有着激发人们想象的诱惑力[9]。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精在体宜”,而香景植物配植需结合其审美特征、香气特性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故称“精在香宜”。以怡园竹子配植为例,竹性幽,常营造深邃幽深之景,怡园“锁绿轩”至“金粟亭”为竹径,“遵径而南,修竹尽而丛桂见”[15]87,此处为怡园东部建筑景观转回西部山林景观的游线,故修竹夹径,营造“径幽香细”之景;竹致清,故“宜深院孤亭”[18]31,古诗有“竹香偏向静中闻”之言,怡园“竹院”位于园子东北角,以园主所述游线来看,是当时距离游园入口最远的景点,深处竹院,颇有澄静归真之趣。

3.2 香时不息,香随时迁

欧阳修《醉翁亭记》云:“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四时之景”是古人造园的自觉追求,也成就了园林中“四时生香”的嗅觉环境[2]。怡园是一座典型四时香景各异的私家园林,春季于“牡丹厅”赏牡丹,“遁窟”赏芍药;夏季于“藕香榭”赏荷花、兰草、杜若等,“画舫斋”赏紫薇;秋季于“金粟亭”观桂花;冬季于“梅花厅”“旧时月色轩”“南雪亭”等多处赏梅。怡园“画舫斋”,“缘溪栽樱桃、紫薇、石榴、梅、杏之属,花开四时不绝。落英满径,积三寸香雪”[15]89-90,仅此一处便有“四季生香”之境。盛衰荣枯,香浓香淡,更迭频繁,怡园香景随大自然的四季交替应时而变,其有限的园林空间视觉体验拓展到时空多感官体验,这正是四时香景的独特美。

怡园香景不仅随四季交替而变,也随不同的天象、气象而变。昼夜晨昏、风雨雪月,景观的视觉艺术效果具有模糊性,而嗅觉艺术一定程度上可以凸显出别样美感[2]。“梅痕似洗,清雪冷沁花熏”[22]14,寒冬时节,园主赏雪品梅嗅香,古诗云:“雪欲侵凌更助香”,寒雪沁梅,空气湿润梅香更为明晰,亦给园主带来“清”“冷”“寒”等多重审美体验;“怡园好……雨窗对竹静闻香,风外梦潇湘”[31],竹香清细不显,落雨空气湿度大,洗涤尘埃喧嚣,园主方能沉心静气,细细领略窗口清浅竹香;“中宵按瑶风……古香吹下云头”[22]1,夜月恬淡如水,“阳气用事,而花敷蕊散香”[32],故园主可赏月中香桂、桂香馥郁之景境……寒雪、细雨、夜月等使香景具有朦胧美,而朦胧中的香味却更为明晰,又可唤起游客对香景丰富的视觉想象。

3.3 文添香韵,情升香境

《红楼梦》有云:“偌大景致……无字标题,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33]”文学品题和园林美学相融合,既能体现造园设景的文学价值,也能表达造园家的文化素养[34]。以景名而言,同是赏梅处,“锄月轩”(即“梅花厅”)取自元代萨都剌诗句“自锄明月种梅花”,“南雪亭”借杜甫诗句“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名额,“旧时月色轩”取自姜白石词句“疏影旧时月色”。怡园中与香景相关的词联也俯拾皆是,“花香闻,水榭画栏外”[22]1“倚瑶台十二,犹闻髡袖香留”[22]3“香泽方熏,华堂花艳对列”[22]6等众多联句,均生动体现了怡园香景之美。怡园建成后,文酒之会,会聚雅士,集联赋诗,以景写文,故怡园香景能在有形之景中生无尽之韵。

古人常以香喻人,南宋王十朋曾以十八香喻士,精辟雅致地将花木芬香与文人士大夫的品格特性密切联系起来[35],“明德惟馨”的观念赋予了香景植物更为高远的意境。“南雪亭”处“细写茶经煮香雪”[22]4,梅香浸雪,煮雪烹茶,其境本已至清至雅。然园主顾文彬于此作诗曰:“梅心似葵藿,珍重向南枝”[15]85,借梅花清雅忠洁之性表明自己的忠赤之心,巧妙地将梅性、情思融为一起,最终营造出虚实相生、情香合一的梅花香境。怡园香景营造选用的多为梅花、荷花、桂花等,而这类“韵胜”“格高”的花木香气会因为丰富的文化性格诞生“第三性质”[10],从而升华“象外之境”。

3.4 伴香归隐,内觉香性

顾文彬宦海沉浮30余载,晚年隐居怡园,从怡园香景的营造中均可见顾氏对闲云野鹤隐居生活的追求。怡园“梅花厅”亦名“锄月轩”,而“锄月”的隐居之意出自陶渊明诗句“带月荷锄归”,“锄月植梅”更显梅花之清逸和月光之雅净,表明了园主隐园守志之意(图8)。梅林中豢双鹤,“梅妻鹤子”是悠闲雅致隐居生活的典型象征,顾文彬曾言:“孤山林处士妻梅子鹤,当复尔尔。[28]”“绛霞洞”“可坐而渔,桃花流水如武陵源”[28],在陶渊明《桃花源记》广为流传后,“山间流水映桃花”具有超脱俗世的隐居之意。“绛霞洞”仿桃花源而建,顾文彬借以表达自己致仕后安于恬静旷远,不与世俗竞逐的隐士情怀。

图8 清·任熏《自锄明月种梅花图》(过云楼纪念馆藏)

顾文彬晚年信仰佛教,怡园香景营造也体现了顾氏“空灵寂静”“见性成佛”的禅意栖居,“金粟亭”处联句曰:“芳桂散余香……记相逢金粟如来,蕊宫仙子”[22]6,“金粟如来”即维摩诘大士[36]。宋黄庭坚闻木犀香悟道的佳话流传后,桂香具有了“禅”的意象,如清·张安保《朴园记》载:“木犀香浓,禅心亦永”[37]。除却桂花,园中绿竹亦被赋予了禅意,“玉延亭”镶有楹联“静坐参众妙,清谭适我情”[15]68,古语有云:“青青翠竹,尽为法身”,静坐亭中,观竹林而参万物之妙。“怡园好……隔院静听棋落子,绕篱细数竹生孙”[26]425,园主顾文彬以棋子声衬托环境的寂静,是佛家禅定思想中"虚静生思"的写照,参禅悟道,与竹为伴,颇有“空”“寂”“静”“简”之禅趣[38]。

4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香景有着独树一帜的营造风格,其不仅讲究花木香气的类型、浓度,更是借香气虚景的“朦胧性”,去创造“景外之景”,深化“境外之境”。因此,解读以香诱人,以境取胜的古典园林香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相关书籍绘画对19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30年代初的怡园香景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怡园将“姿美”“韵胜”“格高”的香景植物与园内建筑、水体、山石等其他造园要素有机结合,从而将香景营造与节奏丰富的园内空间进行巧妙的艺术融合;2)怡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与官能的局限,巧妙地将香气的虚幻性融入园林意境中,蕴含着第一代园主顾文彬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情怀。

现代植物香景设计常将花木芬芳作为一个孤立、客观的感知对象,通过多角度解读晚清怡园香景,笔者对如今植物香景设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香味设计应结合时空四维变化,时间上重视四季香味的盛衰变化,空间上注重香味性质及其传播与地势、风向、建筑和其他区域的联系;2)巧妙地将香味的“朦胧美”“虚空性”与游园活动结合起来,以香诱人,耐人寻香;3)营造“香外之境,香外之情”,挖掘香景植物的审美特性和文化内涵,引发游客的艺术联想,激发游客的情感认可。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猜你喜欢

梅花营造园林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梅花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梅花引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