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建建筑物防雷工程检测及常见问题
2021-07-20吴拥军
吴拥军
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气象局 内蒙古 锡林郭勒 026300
前言
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进行推广与应用。在新建建筑物中许多科学技术装备被广泛应用着,其这些科学技术装备以及电子器件会造成一定的雷击危害。所以现阶段对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工程检测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雷电引发灾害会对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气象部门必须全面加强对新建建筑物的防雷工程检测工作,应分析防雷工程检测要点并对常见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不断提高新建建筑物防雷检测工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最大限度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新建建筑物防雷工程检测要点分析
在新建建筑物中建筑物防雷工程检测工作是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首先应做好测试点的选择工作,应对新建建筑物中的楼顶测试点进行选取并测试防雷装置的接地体和引下线的端口。在新建建筑物顶端进行甩线测试时应考虑到楼顶面积、放线点、整体结构,若楼顶是平整的在进行测试点时应根据楼梯的总面积平均设定放线点。如果楼顶建筑是多层、双层需要在每一层平均设定放线点。一般放线点通常是在防雷网和引下线的相互连接中心位置。其次在进行连接导线的工作,在防雷工程测试中连接导线可采用接地电阻测试仪,运用接地导通电阻测试仪对站内电气设备的接地引下线进行导通测试[1]。
二、分析新建建筑物防雷工程检测的常见问题
(一)暗敷避雷带预留接闪器出现问题
一般在防雷工程中的工程流程是由前期的施工准备到接地装置安装再进行引下线暗敷、避雷带支架制作安装最后进行接地电阻测试。但是目前对于暗敷避雷带的要求较高,在检查规范中明确规定关于暗敷避雷带的安装问题。在暗敷避雷带预留中,暗敷一般是指在抹灰层中进行引下线,对于抹灰层一般保持在2-3厘米左右的范围。防雷检测人员在开展新建建筑物检测工作中应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做接地体和引下线连接,应确保避雷带、接地线安装顺直、美观,固定牢固,设备金属外壳及设备基础接地无遗漏。
(二)均压环施工、侧击雷等雷电防护出现了问题
在进行均压环施工中,应利用焊接的方式或者绑扎的方式来形成均压环,应以均压环为主机械能引下线、金属窗连接,均压环应该保持以盖层外墙的全部构建的连接。若在施工中发现均压环与防雷检测规定不一致,应与施工方进行沟通要求进行更改。由于雷电天气突发性比较强,在侧击雷等雷电防护装置中由于新建建筑物普遍是高层建筑物,所以为确保高层区域不被侧雷击,应在顶楼安装好避雷网或每隔三层设计好平均的压环,利用建筑物圈梁内两根柱钢筋也可构成环网,并把所有外墙的金属门窗与均压环相连接,以此达到雷电防护的效用[2]。
三、新建建筑物防雷工程检测的应对措施
(一)做好防雷监测工作
在对新建建筑物进行防雷工程测试时,应严格按照建筑物相关规范防雷检测标准进行,并做好防雷监测工作。供电公司应全面开展防雷设备隐患专项排查,重点检查变电站防雷施设,对避雷器外观及在线监测装置是否正常、变压器中性点放电间隙是否有电弧烧损痕迹、避雷针是否倾斜、接地引下线是否出现开断、松脱或严重腐蚀等进行排查,确保在雷电来临时,设备正常运行。其外还需要对防雷检测数据信息进行一定的信息分析,确保在雷电来临时所存在问题可以及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方案,从而有效促进新建建筑物防雷工程进程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检测管理制度
为确保防雷工程检测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应不断强化检测管理制度,在新建建筑物进行防雷工程检测工作时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细化管理内容,从而使防雷检测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防雷检测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复杂的工作,其检测工程需要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支撑,为提高防雷检测工作的技术水平与工作质量应不断加强防雷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与综合素质。首先可定期对防雷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防雷检测相关法律法规、防雷检测基础理论知识、雷电防护基础知识、易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新建建筑物(建筑物)防雷装置跟踪检测办法、检测中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在培训后应加强防雷检测人员与当地气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使其可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其次在开展新建建筑物防雷检测工作时,防雷检测人员应明确自身工作内容,应端正自身的态度,在工作中时刻要求自身按照相关规范严格开展检测工作,确保检测结果精准、理论有依据,从而不断提高新建建筑物的防雷检测工程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新建建筑物进行防雷检测工程时,气象部门应重视防雷检测工程,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应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并且气象部门应确保设备接地点接地良好,保障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从而确保新建建筑物防雷检测工作的有效性与精准性,最大程度上降低雷电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